班中考“虚词”梳理
虚词 词义 以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句 (1)祭以尉首(用)。《陈涉世家》 (2)悉以咨之 (拿来) 《出师表》 (3)以衾拥覆 (拿来) 《送东阳马生序》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出师表》 (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用法 2.表示凭借,译为“凭、(1)何以战(凭借)。《曹刿论战》 靠”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作介词 (3)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1)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3)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6)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用作连词 用作动词 用作副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1)以光先帝遗德(来)。《出师表》 用来” (2)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2.表结果,译为“以致” (1)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出师表》 3.相当于“而”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已经 于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1)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出师表》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1.引出对象,译为“对、(1)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鱼我所欲对于、向” 也》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出师表》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邹忌讽齐王纳谏》 2.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 3.引出原因,译为“由于”“因为” 4.引出处所、时间、范 (1)曹操比于袁绍(与)。《隆中对》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隆中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孟子》 1 用作介词 (1)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出师表》 围,可译为“在、到、从”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3)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忘身于外者(在)《出师表》 (5)皆朝于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出师表》 (7)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孟子》 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6.介词,译为“向” 7.表被动,译为“被” 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虚词 为 词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 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2)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3)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① 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用法 用作介词,读作“wè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十则》) ④ 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⑤ 为佣耕(《陈涉世家》) ⑥ 未为简易《活版》 ② 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作为)《桃花源记》 ⑦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核舟记》 ⑧ 酿泉为酒(酿造)《醉翁亭记》 ⑨ 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小石潭记》 ⑩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鱼我所欲也》 ⑪ 自以为不如(认为)《邹忌》 ⑫ 为屯长(担任)《陈涉世家》 ⑬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活板》 11、不以木为之者(雕刻)《活版》 用作动词,读“wéi ”。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 2
1.用作一般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生于忧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用作名词 2.因为 用作连词 然 1. 这样 2.……的样子 (1)然而不胜者(这样)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公输》 (1)颓然乎其间者(喝醉的样子) (2)杂然而前陈者 (3)屋舍俨然 (4)并怡然自乐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6)满目萧然 (7)欣然规往 (1)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2)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 (3)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1)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2)不以为然(对的) 用作代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状态 3. 但是 转折连词连词 4. 是,对 虚词 词义 到···去 用作动词 例句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用法 作动词用。“之”后往往接地点名词。 作代词用。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它(们)。 指示代词:这、此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之 “之”作结构助词“的”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作助词用。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用法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用作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4
“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例句 虚词 其 词义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那些”“这”“这些”“其记》) 中的”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连词,相当于“如果”、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假使”“是„„还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是„„” 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反问、期望或命令 出于此乎?(《师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虚词 词义 例句 用法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概”、“可能”。 寡人!(其:可要) 加强反问语气,《唐雎不辱使命》 相当于“难道”、“怎么” 。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形容词词头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何其】译为“多么”。
5
其 “他(们)的”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他(们)” 其身。(他(们)的)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他) 1.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 译为“他(们)” “此、这、这个、复前行,欲穷其林。(这) 那、那个、那不能指其一端。(其中) 指示代词:1. 可译为“此、这、这个、那、那个、那些”“其中的” 副词:表示推测 祈使句、反问、肯定的语气 些”、“其中的” “大概”“或许”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要) “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语气助词,可以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助词:放在形容词前,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李念慈 2017-12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