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迁移教学法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实践

2021-12-27 来源:步旅网
教学研讨迁移教学法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实践◎ 苏 魏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二、注重知识联系,提升迁移能力随着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在统编教材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一线老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现今,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其中迁移教学法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迁移来提高教学效率。结合新教材的实践,在迁移教学方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基础学科以及中外古今历史之间的联系,为迁移教学提供了知识的准备。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间的各种联系,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以提升学生迁移的能力。1.放眼全球,联系中外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和下册按中国和世界区分开来,但是在教学时决不能把二者割裂,要放眼全球,中外联系,从历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来探讨历史,这也是高考“贯通中外”的命题要求。如上海等级考2017年 “世界大战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考查学生在中外联系的史事中,解释评价历史问题; 2019年“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考查了学生国际意识和视野的提升与拓展;2020年“上海的两次开放”考查将城市的发展与国际形势和国家地位相联系。鉴于这种命题特点,在教学中更要“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即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认识”[1]。因此,把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联系,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成为教学必备。下表列出了笔者在《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实践中的部分整合尝试(见下页表)。2.追古溯今,贴近现实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说:“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2]历史研究的是过去的人和事,但它也具备服务人生、服务社会的作用。现今,贴近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高考的新常态,所以教学要注意身边的历史,把握历史与社会热点、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2020年第11期《普课程标准是备课环节必须把握的。2017年版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目标、结构内容等,故只有基于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把握课程主旨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在短短40分钟课堂时间内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新版课程标准除了教材体系、编写理念和教材内容发生了大幅度变化,还提出了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关注基础知识,更要培育核心素养。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针对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道孙中山及三民主义、清末新政和武昌起义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概述辛亥革命进程,体会革命的艰难和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选用史料,从不同视角解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意义,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希望通过目标的达成,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要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基础出发,建构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确定整个课堂教学的迁移方向,实现教学的高效行进。一、注重基准教学,把握迁移方向19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学研讨内容主题“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下)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遗存”(上)“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走向整体的世界”(下)走向整体的世界战”(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下)、“十“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上)(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比如在讲时,我出示了秦、汉、唐、宋、元、清以及今天中国的疆域图,让学生“根据中国疆域图的变迁中,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空间地图的变化和涉及疆域问题的时政事件引入课堂,增强了这一问题的时代性,激发了学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类似还有,引入“文化自信”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梦”,感悟“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理解“产业升级”来勾连人类历史各文明形态下的经济结构和技术革命,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入“新冠疫情下的中美”去追溯近代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感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样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得以拉近,历史教学的服务社会、服务人生的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3.学科融合,迁移渗透中学历史渗透了地理、政治、语文等各学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这些学科的知识经验,实现学科间的迁移渗透,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以提升思维品质。比如在《辛亥革命》授课中,我借鉴了鲁迅的文学作品,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成为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阿Q认识的“革命就是杀头,革命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这些民众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根本没有唤醒民众,也没有发动民众,据此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的原因,从而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高中各学科构成的培养体系使得学科间密不可分。如果以历史为中心,语文所涉及的诗词、小说等是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更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地理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并从地理环境分析事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助力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唯物史观,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除提供理科缜密的思维外,也对学习掌握科学技术革命、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等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积淀下来的‘缄默知识’激活,充作历史课程的资源,让学生尽可能立体、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3]效 三、注重教学策略优化,达成迁移实迁移教学法实施中,不仅要注重中外联系、追古溯今、学科贯通,在具体教学实际中还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有知识迁移 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教学迁移的必备条件,而教材是知识的来源,因此师生都要认真研读教材。编者在统编教材编写时预判学生已在初中习得基本史实,为培育核心素养,赋予教材许多浓缩性叙述。比如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提到汉武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文中对察举制没有具体解释,而在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历史纵横讲到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时,又提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然而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察举,什么是乡里清议。这就需要老师补充相关材料,明确两汉的用人制度——察举制。否则,学生很难理解九品中正制,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有了断裂。。除了这些浓缩型叙述外,新教材还有一些学术性结论,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如第17课202020年第11期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学研讨对太平天国的意义这样论述:“……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降,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时:“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这两课的内容存在着逻辑联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只能无可奈何地听任中央权力的流失”,导致地方督抚势力崛起,从而“直接影响了19世纪后半叶乃至20世纪初期的历史走向。”[4]对这条历史链的理解需要教师增添史料,构建具有逻辑联系的晚清历史大脉络。基于新教材的这些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夯实,才能在庞杂的知识间纵横向发散,将单一零散的基础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线、面成网,构建学科知识网络,进而实现历史问题的解决。2.设计历史问题,让学生懂知识迁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变得重要而必要。但简单或表面性的问题,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故设问应“能够激活思维的、能引发探究的、能促使问题产生”。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如何影响了美国宪政哪些人对宪法起草者影响最大?18世纪一系列改革均告失败,而美国《宪法》却顽强生存下来。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5]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美国民主政治的历史起源,以及延续发展内战,而且层层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缩小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6]“把政治学的内容以历史角度来思考”。距,因此,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德育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活用各种教法,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辛亥革命》《与妻书》在一课中,我用林觉民的以及问题“年仅24岁的林觉民为什么甘愿放弃生《与命勇于就义”导入本课。在小结时又回到林觉民妻书》的内容,提出问题“林觉民等先烈的遗愿是否得以实现?”同学们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甚至还有同学联系现实,提出了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典礼无人车引发的国人“山河已无恙。这盛世, 如您们所愿!”的感叹。此时并没有结束,我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呢?”通过这种首尾呼应、联系现实,在师生的问答之间去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勾连历史人物与自身,从而感悟家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给每个老师带来新的挑战。改进教学策略,调动学生主动性是每个老师要面临的新课题。迁移教学法虽然能够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的丰富、生动、高效,但在实践层面上仍诸多欠缺。如学科融贯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古为今用、联系中外更是要求教师时时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事热点。在课改进一步加深的今天,历史教师只有做到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丰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注释】[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2](法)雅克(刘文立译):《关于史学的若干问题》,·勒高夫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文中的《课程标准》全部来于此。教师的设问一方面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梯度性设问;另一方面要基于历史教育的目标,从历史的视角设问,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弄懂学会知识的迁移。3.抓住德育素材,让学生悟情感迁移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德育素材,如和而不同的文明态度、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英勇无畏的革命意识、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公平公正的法治意识等。从这些德育素材入手展开《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第91页。[3]陆安:《历史课“内外迁移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6期,第37页。[4]朱云天:《督抚制与中央—地方权力之争——以晚清督抚势力的崛起为视角》,《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第79页。[5](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学生版),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525页。[6]乐明月:《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2020年第11期21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