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巢公社位于县城西北面,驻地观巢圩,距县城12.5公里。东北与下村公社交界,东南和沙土公社接壤,西北与欧里公社相连,西靠分宜县,南邻界水公社。总面积90平方公里。下辖15个大队,202个生产队,127个自然村。4342户,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8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观巢圩得名。观巢原名鹳巢,“鹳”是一种水鸟,因地处低洼,四面环山,中间形成盆地,好像一个鸟窠,故名。现简称观巢。
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辖14个保。解放初属二区,下分七个乡。1956年辖燎原等14个高级社,加上欧里乡的南土布、告田高级社,黄溪的上沂高级社。1958年成立观巢公社。1968年将欧里公社并入。1973年欧里公社分出,并将湖陂大队划归沙土公社。1980年湖陂大队复归观巢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中部形成一大块山谷平地,西南高,向东倾斜,西部边境的仙师庙岭上海拔335米。南部边境的无门岭海拔260米。山涧小溪向东南汇入汾水,由下游孔目江注入袁河。仰天岗环绕于东南,此处有山溢口,名为吉闸,两山对峙,孔目江穿越其间,地势险要,是西通观巢的必经要道,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此进行过激烈战斗。如今新欧公路沿孔目江走向,每日有班车开往县城,交通称便。
本社原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田地荒芜,水利失修,农业落后。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8座,陂坝38座。有效灌溉面积二万一千余亩。现有耕地面积35003亩,其中水田30272亩,旱地4731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年产22033500斤。其次是大豆、红薯、荞麦、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棉花,年产量17万斤。由菜、芝麻次之。盛产茶油,年产茶籽110万斤,1980年油脂2262担。
地下资源丰富,已开采的无烟煤,年产一万六千吨。石灰年产一万六千吨。锰矿一千二百吨。其次有陶瓷厂、砖瓦厂、农具厂等。社队企业占总收入的41%。现有汽车5辆,拖拉机35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8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67台。
现有初中1所,完小12所,学生638人。中心小学1所,完小12所,初小3所,教职工141人,学生3987人。中心医院1所,医护人员23人,病床30张,队队有医疗站。文教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观巢圩 地处山谷平原。新欧公路在圩中心通过。清乾隆五十二年兴圩,原名太园圩,以处于太片田园间得名。每逢一、四、七为赶圩日。高有商店、医院、邮电所、供销社、税务所、银行、食品站、工商行政管理所、县养路队、社办农机厂、瓷厂、服务厂、学校等。非农业人口60户,178人。
〔观巢大队〕 驻地观巢。座浇山坑平地,汾水环绕于东北,紧靠县城至欧里公社东侧。辖12个生产队,1个自然村。296户,1603人。耕地1706亩。解放前夕属鹳巢区鹳巢乡第一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合作化时,由观巢、廖家、山塘三个初级社并为观巢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观巢大队。
观 巢 地处山谷平原。介于汾水与公路之间。村西有廖家村,共296户,1603人。始居彭姓,后有廖、张姓迁入。据传说,建村时有白鹳筑巢于树;另说村处山坑似鹳鸟之巢,故名。解放后因谐音,演变为观巢。廖姓于清乾隆间从福建长桃迁此。刘文渊:老居高里山,后迁廖家村。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毕业,
民国时任上犹县长,吉安专署专员。
〔杨家大队〕 驻地杨家老屋。位于观巢北偏东4.5公里山坑平地。东北山峦绵亘,稠树岭海拔162.4米,与下村公社交界,西傍简易公路。东南有大片山地,其间有周家水库。辖14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294户,1768人。耕地2518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十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合作化时由东边、杨家、易家三个初级社组成杨家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杨家大队。
杨家老屋 坐落于山坡下,东南小溪环绕。42户,236人。〔欧阳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分宜林家丘徙宋津欧阳家。清乾隆年单价 欧阳家分居于此。以始居杨姓命名,后欧阳姓迁入。张姓从上汾迁此。
上何家边 处于杨家老屋北偏东1.5公里,稠树岭西南麓,西傍小溪。15户,99人。〔陈氏族谱〕清顺治五年,由九江德化县徙晚游塘。清道光年间从此分居。以始居何姓得名。
下何家边 座落杨家老屋北偏东1.2公里平地上,西傍小溪。21户,114人。吴姓于明嘉年间,从福建汀州世蕉树下迁此。始居何姓建村小溪下游,故名。 垱 上 座浇于杨家老屋东北1.2公里山坡上,故名。村东大片荒山野岭,与下村公社交界。8户,50人。〔汾阳张氏族谱〕清咸丰年间,由上汾分居。 社 背 位于杨家老屋北偏东0.7公里小山边旁,东邻小溪。12户,69人。〔城北万氏族谱〕南宋绍熙间,由南昌板湖徙县城北门万家。清同治年间,由县城分居于此。村建社官庙背得名。
王 家 座落杨家老屋东北0.8公里平地田畈中央。24户,128人。〔东溪王氏族谱〕明万历年间由东溪坑头徙居。刘姓于清末从赣州会昌县迁此。 村 前 座落杨家老屋东北0.5公里小江西畔。7户,44人。邓姓于清咸丰年间,从马洪丰塘邓家迁此。
易 家 位于杨家老屋东偏北0.7公里山脚下,村东大片荒山。25户,152人。〔易氏族谱〕晋天福元年,从袁州迁此。后有经和、刘、施、巫等生迁入。 杨家新屋 紧靠杨家老屋西0.1公里公路旁,田畈中央。22户134人。〔喻东黄氏族谱〕黄姓于清顺治年间,从水西宏江迁此。
店 下 位于杨家老屋东0.7公里小山下,西北小溪环抱。25户,184人。〔胡氏族谱〕清末由黄富脑迁此。宋姓于清末由水西另坑迁此。已有6代。兴村时大路旁设有酒饭店。
新 田 位于杨家老屋西南0.6公里山脚下。50户,195人。〔张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上汾分居。〔黄源李氏族谱〕宁末,士鲁由袁州徙山湾。明洪武年间,孟公由山湾移居杭桥。清顺治年间,由杭桥迁此。黄、谭二姓后入。以新创田园之寓意而得名。
榨 里 紧接杨家老屋东南0.2公里山坡下,西北有小溪。1户,10人,原由油榨屋,故名。张姓于民国初,由杨家老屋迁此。 禄 里 座落杨家老屋西南1.5公里平地上,四周环水。42户,265人。〔喻西塘下兰氏族谱〕清顺治三年,昌文从下村杭桥徙此。此处丛生芦苇,称芦里,后演变为禄里。
〔邹家大队〕 驻地邹家。位于观巢北3.5公里山坡下,东北紧靠汾水,全境属丘陵地。辖6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181户,894人。耕地977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八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区邹家农协。合作化时由石灰厂、邹家初级社组成邹家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邹家大队。
邹 家 座落田畈中央,汾水西岸。156户,756人。〔邹氏族谱〕明洪武
年间由上村邹家迁此。
厂 下 处于邹家西偏北1.6公里。西依小山,山下有石灰厂,与欧里公社交界。25户,138人。〔邹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洋潭邹家分居。
〔潭洋大队〕 驻地下垱。 驻地下垱。位于观巢北3.5公里山坑田畈中,西临洋潭江和公路交叉处。辖10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43户,2013人。耕地2312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 观巢乡第九保。解放后属观巢区观巢乡。合作化时由黄家、上垱、石下、享子、石江五个初级社组成洋潭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洋潭大队。以洋潭片村得名。
下 垱 别名洋潭。座落田畈中央呀1户,137人。〔黄氏族谱〕清顺治年间,由福建汀州迁黄家。清乾隆年间,从黄家分居。后有张、彭等姓迁入。 石 江 处于下垱北偏东1.5公里山下。村前有小江,江底多卵石,故名。37户,220人。〔城西周氏族谱〕宋宝元年间,由吉水泥田徙西门周家,明万历年间复居于此。后有万、李、吕、陈等姓陆续迁入。
社 下 位于下垱北偏西1公里田畈中央,东北傍皇华煤矿公路。47户,268人。〔黎氏族谱〕昌世于唐贞元年间登进士,由戎州徙河南,旋因避乱迁递步。昌世后裔于迁于此。张、何、董、黄、巫等姓随后迁入。村建于在社官庙南而名之。
享 下 处于下垱北偏东0.7公里田畈中央,观巢至江东公路在村中穿过。42户,251人。〔张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里元坑迁此。后有刘、兰、钱、周、余等姓迁入。
上 垱 位于下垱北0.3公里田畈中央,洋潭江旁。北邻观巢至皇华煤矿公路。82户,498人。〔汾阳张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寿隆由新淦断乳迁此。〔刘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可明从福建汀州武平县湘湖村迁大坑。不数年迁此。江上有水陂拉垱,村居垱陂上。
黄 家 座落下垱南偏东0.3公里田畈中,西靠洋潭江。114人,639人。〔黄氏族谱〕清顺治年间。由福建汀州莲花县石碧村迁此。
〔共青大队〕 驻地小县。位地观巢北偏西2.5公里山坑里,东傍钷河,西部大片山地,与欧里公社相邻。辖18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376户,2120人。耕地3174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七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小县农协。合作化时,由小县、刘家、竹园山、大湖港、满田、布里六个初级社组成高级社。1956年合作化时以共青团委在此搞点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取名共青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共青大队。
小 县 别名钷村。座落山坡下,山旁有观巢至乌金井公路。102户,536人。〔李氏族谱〕宋雍熙年间,李陡由朋田徙此。原名钷村。据县志载:隋大业八年县治自龙池墅迁钷村。由于古城旧址,取名小县。
刘 家 紧靠小县东北0.3公里公路交叉处。51户,259人。〔桂渔洲刘氏族谱〕明天启年间,北乾由新昌县天宝刘家迁新淦。清雍正间复迁珠珊中洲刘家。清末由珠珊中洲刘家迁此。
西 家 紧靠小县东南,两村屋宇相连,观巢至皇华煤矿公路分叉口。人口户数计入小县村内。〔李氏族谱〕元中统年间,由小县分居于此。原以始居施姓命名“施家”,后施姓失考,演变为西家。
西 村 座落小县西南0.4公里平地上,简易公路旁,四周环田。12户,69人。邱姓清末由观巢迁此。村建老居西北,故名。
钟 家 建于小县南偏东0.5公里田畈中央,观巢至乌金井公路东侧。18
户,108人。〔竹溪、王溪钟氏族谱〕明宏治十七年九玲、九明、九贵三兄弟因乱迁赣州会昌。历三世迁喻邑西北之言坑。明正德年间从言坑分居于此。张姓于清末从上汾下屋迁欧里天叫上,再复迁于此,至今已七代。
范 家 位于小县南偏东1公里平地上,洋潭江旁。17户,69人。〔范氏族谱〕清康熙五十六年,作顺之后裔由分宜北乡弓山迁此。 竹园山 处于小县西南1.5公里山坡下。新欧公路自东南同西北在村旁通过。50户,263人。〔竹溪、王溪钟氏族谱〕,钟九之后裔。于清乾隆年间,由言坑分居于此。以村旁竹林园得名。
下 屋 位于小县南偏东1.5公里平地上,新欧公路东侧。23户,163人。钟姓于清中叶,从福建夹应州迁此,已有8代。村建大湖 下方,故名。
上 屋 位于小县南偏东1.2公里平地上,观巢至乌金井公路旁。5户,28人。钟姓清末于欧里木村迁此。村处下屋上方。
布 里 位于小县南偏西1.2公里小丘上,新欧公路东侧。48户,263人。曾姓于清初从福建茶土布迁此。后有钟、吴、邹等姓迁入。以村址较高取名土布里,后因谐音简称布里。
桥下江 处于小县偏西1.8公里平地上。村建小江下游桥旁而得名。28户,157人。〔钟族谱〕清末由竹园山分居。
满 田 座落小县南偏西2公里田畈中央,简易公路北侧。19户,119人。〔钟氏族谱〕九玲、九明、九贵后裔,于明嘉靖年间,从赣州会昌迁此。俗称“满田”,即四周环田。
下 屋 位于小县南2公里山坡上,西南邻小江,村居下游,故名下屋。9户,57人。〔钟氏族谱〕清咸丰年间,从竹园山分居于此。
〔荆桥大队〕 位于观巢西偏北2.2公里平地上,西北与欧里公社相邻,东北有新欧公路。辖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149户,828人,耕地1490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三保。解放后属观巢区南布乡。合作化时,由荆桥、喜塘、舍江、巴米里初级社并为荆桥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荆桥大队。
荆 桥 大队驻地。座落山丘上,南北小江夹流,小江横跨,用荆柴筑桥得名。80户,456人。〔傅氏重修族谱〕英华,英耀、英武兄弟于南宋绍兴年间,由舍江徙此。
喜 塘 处于荆桥北偏西1.2公里山麓。西与欧里公社毗邻,村南有池塘,寓意吉祥,故名。21户,116人。张姓于明嘉靖年间,从福建厦门迁此。黄、叶两姓后徙于此。
舍 江 位于荆桥北0.5公里山旁,西南有小江。以村舍靠江之含义得名。29户,147人。吴姓于清咸丰年间,从下何家边迁此。晏姓后入。
巴米里 座落荆桥西南1公里,南紧靠小江。19户,109人。〔琴山邓氏族谱〕明成化年间,朝经由金川桃溪迁此。
〔上汾大队〕 驻地上汾。位于观巢北偏东1.5公里山坑平地,属油茶丘陵地,东北与下村公社交界。辖23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611户,3262人。耕地4835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十一保。解放初属观巢区上汾乡。合作化时,由反下、中元、山仔上、下屋、中屋、楼下、森罗 家、鸭垱婆八个初级社组成上汾高级社。公社化时,由上汾高级社转为上汾大队。
上 汾 座落山坡下田畈中,西有汾水。以处于汾水上游而得名。西北山峦耸峙,王家岭海拔828米。东部大片山地,其间有南棚下水库。包括楼下、中屋、下屋三个村。310户,1649人。1930年曾建立过苏维埃政府〔汾阳张氏族谱〕
张椿于南塘时,从韶州曲江出仕筠州。北宋初年罢官道经于此,乐其山水之宜,遂卜居。
丁 下 座落上汾东北3公里山脚下,东北有周家水库。13户,67人。始居下姓得名。张姓于清初从楼下分居。
周 家 位于上汾东北3.2公里山脚下,西临渠道。23户,140人。〔城西周氏族谱〕长卿于宋宝祐年间,由吉水泥田迁西门周家。清中叶复迁此。 森罗甲 处于上汾北偏西1.2公里山坡上。48户,265人。1930年,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大溪社背范氏族谱〕作升于清康熙(西酉)自分宜北乡弓山徙此。张姓于清雍正年间由上汾楼下分居于此。始居曾、罗两姓,故名曾罗家。后范、张两姓迁入,以谐音改称森罗甲。
山 背 座落上汾东偏北2.5公里山下,村背山而建。12户,47人。〔沙溪廖氏族谱〕清道光年间,清和之后裔由沙陂徙居于此。
高楼下 座落上汾东偏北2公里山腰间。36户,204人。〔汾阳张氏族谱〕五十六世祖吾置于明宣德年间,由楼下迁此。村址较高如楼台,故名。
鸭婆垱 位于上汾东偏南1.5公里山麓。32户,160人。〔汾阳张氏族谱〕应元于明万历年间自楼下迁此。地形似鸭婆,山丘如堤垱,故名。 反 下 座落上汾南面0.5公里田畈中,东邻简易公路。79户,424人。〔汾阳张氏族谱〕周之四子于明弘治二年由上汾下屋徙此。该村初建于板下(距现村东0.5公里处)因居住不祥,乃迁建于此,取“板”字一半,改为反下。
中 元 处于上汾南偏东0.7公里田畈中,西邻简易公路。22户,121人。〔汾阳张氏族谱〕周之三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由上汾下屋迁此。张周之后裔分居三村,中元居中,故名。
山仔上 座落于上汾南偏东1公里山坡上,西邻小江,东靠简易公路。〔汾阳张氏族谱〕周之次子于明成化十二年。由上汾下屋迁此。
〔南土布大队〕 驻地泻炉下。位于观巢西4公里山坑里。西南山峦耸立,仙师庙岭上海拔335米,与欧里公路交界。简易公路横贯中部。辖22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326户,1759人。耕地3019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五保。解放初属观巢区南土布乡。合作化时,由泻炉下、观少、告田、太布堎、王家、南土布。琵琶塘、松山岗、柘坡仔、龙井上十个初级社并为南布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南大队。以原驻地“南土布”得名。土布〔〕
泻炉下 座浇山坡下,北有小溪及简易公路。37户,213人。〔张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高岗(已废)迁此。村居山坑下方,山坑似炉,山涧小溪从高而下流入坑内。故名。
炉 下 位于泻炉下北偏西1公里田畈中,西北邻欧里公社。1户,8人。张姓于清雍正年间,从豫章安城迁此。此处曾起过炉打铁。得名。
告 田 处于泻炉下北0.7公里山坡下田畈中。52户,278人。〔大路罗氏族谱〕始祖才浪后于清同治年间,由喻西南山(枣树下)分此。以建村靠田港旁得名,靠田,简称告田。
观 少 座落泻炉下北0.4公里田畈中。55户,290人。〔张氏族谱〕张量于明嘉靖年间由里元坑迁此。村建山坑,山坑常栖鹳鸟而得名鹳薮,谐间演变为观少。
大土布堎 位于泻炉下西偏北0.8公里田畈中,西与欧里公社相连。14户,37人。〔章氏族谱〕大晃于清雍正年间,由东门章家分居于此。以村建山坡而得名。
王 家 座落泻炉下西南0.5公里田畈中央。23户,107人。〔东溪王氏族谱〕明永乐年间从东溪徙此。
龙井上 处于泻炉下西南1.2公里田畈中。18户,100人。〔黄氏族谱〕庚福于明崇祯年间,由闽徙居万安,复迁渝水黄家,后分居于此。此处有一井,泉水不竭,名龙井。
石罗棚 位于泻炉下西南1.5公里山岭下。4户,23人。〔叶氏族谱〕主福、主喜后裔,清末由村泉分此。
南 土布 处于泻炉下西南1公里小江旁,简易公路在村南通过。42户,200人。曾姓于清初从福建迁此。邱姓于清光绪年间由江东四岭下迁此。还有张、胡、郝、郭、邬等姓聚居。村居山坡之南。
松山江 位于泻炉下南1公里松山旁,后演变为松山江。15户,85人。〔张氏族谱〕万圣于清康熙三年由福建漳浦县徙居于此。
王家井 建于泻炉下西南1.5里公田畈中。25户,151人。〔曾氏族谱〕泰祥于清乾隆年间,从福建漳洲迁此。后有彭姓迁入。以始居王姓村旁有井得名。 排 上 座落于泻炉下西南2公里,仙师庙岭下,村旁有大队林场。此处有一排蜿蜒起伏的山岗,村建坡上,故名。全村7户,44人。〔郑氏族谱〕清乾隆年间,倍上由案山上分迁至此。
琵琶塘 位于泻炉下西南1.5公里田畈中,东南有简易公路。村前有一塘似琵琶。16户,72人。〔塘下兰氏族谱〕昌文于清顺治三年,由福建徙禄里,三传之后裔迁此。
柘坡仔 位于泻炉下东南1.2公里山沟里,山坡长有柘树,故名。10户62人。肖姓于明泰昌年间,从清江迁此。
上 棚 位于泻炉下西南2公里田畈中,南傍简易公路。12户,68人,建村搭棚小溪之北,故名。〔李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福建汀州宁化县峡应洲迁此。
〔社头大队〕 驻地社头。紧靠观巢圩南0.2公里平地上,新欧公路南侧,东部有汾水环绕,南靠仰天岗山麓。辖12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245户,1316人,耕地1728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二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社头农协。合作化时,由村前、山下、铁山、东头院、社头五个初级社组成社头高级主。公社化时转为社头大队。
社 头 座落山坑平地。109户,577人。〔张氏宗谱〕文远于宋咸淳元年,由曲江卜居喻邑板塘,旋徙于此,村居社官庙得名。 东头院 紧接社头南0.2公里平地,四周环田。24户,104人。〔张氏宗谱〕学顺于清嘉庆二年由池塘迁此村建老居东头田园,后因谐音,演变东头院。 村 泉 座落社头东南0.8公里田畈中,东有汾水南流,村旁有一泓泉水。63户,340人。〔叶氏族谱〕主福、主喜于元至正庚寅年自赣县蛇子堎徙此。 山 下 位于社头南偏东1.8公里山脚下。34户,178人。〔茂山黄氏族谱〕保信之后裔黄元于宋祥符三年,由茂山湖头徙此。
铁 山 座落社头东南2.8公里仰天岗山麓,后有铁矿而得名。15户,72人。〔汾阳张氏族谱〕张椿之后裔于清朝中叶由上汾分居至此。
〔茂山大队〕 驻地土桥。处于观巢东偏南2公里山脚下。东北山峦绵亘,南部汾水环绕。新欧公路自东南向西北穿过,东与下村公社接壤。辖10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178户,916人。耕地1688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十三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茂山农协。合作化时,由罗家、堎背、茂山、土桥、
南下、塘下六个初级社组成茂山农协。合作化时,由罗家、堎背、茂山、土桥、南下、塘下六个社级社组成茂山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茂山大队。大队以原驻地茂山得名。
土 桥 村居油茶林山坡下,西北有小溪,横跨土桥。12户,67人。〔汾阳张氏族谱〕固元后裔十二世张方于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上汾徙此。 塘 下 位于土桥东偏北1.8公里小溪南岸,东邻下村公社。17户,90人。有廖、林、潭三姓。廖姓于清同治间,由沙土桥背迁此。村前有塘原名塘霞,以云霞映照塘水景色而得名。谐音演变为塘下。
湖 丘 处于土桥东1.2公里油茶山旁。7户,34人。章姓于清嘉庆年间从附近下枥迁此。此地大片农田地势低洼,雨季积水如湖,故名。
南 下 位于土桥东0.5公里油茶林山下,东邻水库。36户,199人。1930年曾建立过乡苏维埃政府。〔梅田习氏族谱〕习凿齿后裔于清嘉庆间,由白梅东头分居于此。因村建祖居之南,以怀念祖先而名之。
茂 山 座落土桥西偏南0.6公里山麓汾水北岸,夹于两溪之间。52户,810人。〔黄氏族谱〕炳慰于宋元符三年(庚戍)自修水双井迁居于此。村建山麓,林木茂盛,寓意兴旺发达,故名。
罗 家 位于土桥西南1公里田畈中央,汾水北岸。10户,48人。〔汾阳张氏族谱〕固之后裔十三世讳生于清乾隆三十年,由汾阳上汾迁居于此。以始居罗姓得名。
堎 背 座落土桥西南0.6公里,西邻小溪山脚下。32户,168人。〔黄氏族谱〕元福于宋祥符三年携子由湖头卜居堎背。村背土坡而建,故名。黄池生,长征老红军,新疆部队后勤部部长。
〔山塘大队〕 位于观巢西南2公里,属丘陵地,北有公路横贯,南有砖塘水库渠道环绕,东邻社头大队,西靠南土布大队,南与土巷背、汉泉大队相连,北与荆桥、共青大队接壤。3个自然村,4个生产队。112户,603人。耕地1258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四保。解放初属观巢区北布乡。合作化时,山塘属吼塘高级社,新塘属观巢高级社,北布属南土布高级社。公社化时由山塘、新塘、北布成立山塘大队。
山 塘 座落大队驻地南0.5公里山坡下,南傍小池而得名。20户,110人。邓姓于清嘉庆年间,从萍乡迁此。李、肖二姓随后迁入。
新 塘 处于大队驻地北0.4公里山坡上,北邻简易公路。64户,342人。〔下土布朱氏族谱〕国发,于清康熙年间,由信丰县石背保卜居于此。后有何、邱两姓迁入。兴居时村前新辟一塘而名之。
北 布 座落大队驻地西南2公里山腰间,南傍小溪。27户,151人。许姓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省上杭许竹坑迁此。村居山丘之北,故名北土布。谐音简称北布。
〔湖陂大队〕 位于观巢东南5公里山坑里,四周高山耸立,南部九龙坡海拔414.3米,南北山峦夹峙,汾水流经以其间,下游孔目江注入袁河,东南靠沙土公社,东北接下村公社。辖4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212户,1121人。耕地1883亩。1930年曾建立过乡苏维埃政府。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十四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湖背农协。合作化时,由梅潭、社背、枫树下、何家山、下山、无下、无上、大屋、周家九个初级社组成湖陂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湖陂大队。1973年属沙土公社。1980年复归观巢公社。大队以湖陂片村命村。 大 屋 大队驻地。座落山脚下,西南新欧公路与南面汾水交叉处。34户,
175人。〔刘氏族谱〕学汪于明嘉靖年间,从石洲迁此,相传湖陂片村十八屋,此村为大,故名。
店 前 紧靠在屋北0.1公里山坡下,西南靠新欧公路。4户,27人。胡姓于清末由沙陂龙湖迁此。村原是古官马大道旁开设的酒饭店,故名店前。 新 花 紧靠大屋东0.1公里田畈中央,南有简易公路。12户,59人。王姓于民国年间,由下村下宅迁此。章、谭、李等姓随后迁入。
下 山 座于大屋北0.3公里山坡下。18户,90人。〔章氏族谱〕世候后裔,于清康熙间,由县城东门迁此。廖姓于民国初,由沙陂迁入新店里。
梅 潭 位于大屋西偏北0.6公里山坑中,南有孔目江,东北山峦耸立,远山岭海拔131米。新欧公路南侧。22户,121人。〔鲤溪赖氏族谱〕颍川后裔,于清雍正年间,自广东梅洲镇平县迁此。村南有江,绕山回流成潭,追念祖先梅洲镇平县迁此而名之。
无 下 紧靠大屋东0.2公里田畈中。30户,171人。〔章氏族谱〕文肃后裔,清康熙年间,由县城东门章家迁此。原名湖下,此处地形低洼,雨后积水如湖,后演化为无下。
港 里 座于大屋东北0.4公里大田港边缘山坡下。16户,85人。〔胡氏族谱〕延隆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由富溪(黄富脑)分此。
周 家 位于大屋东北0.3公里小山坡下。11户,58人。〔章氏族谱〕世候之后裔于清康熙年间,由县城东门章家迁此。始居周姓,继居章姓,沿袭。 社 背 位于大屋南偏西0.3公里山脚下,南邻小江,包括老社背共18户,92人。〔范氏族谱〕虽顺于清雍正二年(甲辰)自弘亦迁此。建村社官庙背。 何家山 座落大屋东南0.5公里处山坑口,东与下村、沙土两个公社交界。19户,84人。〔何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福建汀洲上杭迁此。 中 屋 原名棚下。座落大屋东南1.3公里土坡上,南邻沙土公社。22户,111人。〔何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福建汀州上杭迁此。据普纪:建村时,此处有三村,寅家山、何家山、棚下。棚下介于两村之中,更名中屋。
枫树下 位于大屋东南1.2公里山脚下。西南邻孔目江,南界沙土公社。23户,136人。村周枫树成林而得名。〔李氏族谱〕清康熙年三十二年,从福建汀州上杭迁此。
河 坑 位于大屋南1.2公里山坑内,汾水流经其间。东北紧靠新欧公路,南傍仰天岗与沙土公社交界。耕地16亩。1974年至1979年,沙土公社在此设有知青点。1980年为大队农科所。
〔土巷背大队〕 位于观巢南偏西2.5公里,南傍仰天岗,北接社头大队,苏毛坡水库渠道贯穿大队中心。23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397户,2187人,耕地3414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五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汉泉农协。合作化时,由下竹山、汉塘、丰相、峡泉、西门、土巷背、石灰窑前、下枥、太坪、屋塘、泉家、杨眉桥、迎江13个初级社组成土巷背高级社。公社化时成立土巷背大队。
土巷 背 大队驻地。座落山脚下。西临小溪。16户,69人。〔温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河埠徙此。因村南是田港,村居田港得名。
泉 家 座落大队驻地北偏西1公里山麓,北傍小溪,山泉喷涌,故名。全村5户,15人。〔张氏族谱〕仕义后裔于清道光三年由吼塘徙此。 吼 塘 位于大队驻地北0.8公里田畈中央。西邻简易公路,东北是丘陵油茶山,村旁有池塘,北有小溪,以山洪暴涨,急流咆哮汇入塘内之寓意而命名吼
塘。全村116户,755人〔张氏族谱〕仕义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自社头迁此。
屋 塘 座落于大队驻地北0.5公里小山下。东靠公路,村旁有塘。12户,62人。〔张氏族谱〕仕义之后裔宇辉,于清道光三年,从吼塘迁此。据传说:此处有塘,屋宇建于塘畔,而取名屋塘。又据说:此处始居邬姓因有塘,名邬塘,后张姓继居。谐音演变为屋塘。
下 枥 位于大队驻地东偏北1公里的山坡下。东临简易公路,北有小溪,村南靠仰天岗山麓,成片枥树,故名下枥。54户,243人。〔章氏族谱〕大旨于清雍正年间,由县城东门章家徙此。
汉 塘 位于大队驻地东0.6公里仰天岗山脚下。村北有池塘易干涸,名旱塘。后演变为汉塘。13户,63人。〔万氏族谱〕必忠于南宋绍熙间,由南昌板湖徙居县城北门万家,其后裔清末迁此。 迎 江 别名临江。座落大队驻地东1.8公里仰天岗山下,汾水自北向南流过。13户,75人。廖姓于清中叶由下村何家迁此。 下竹山 位于大队驻地西南0.5公里竹林山下。57户,305人。〔张氏族谱〕大器,由广东曲江徙新淦断乳。元中统年间,由断乳迁板桥,旋迁于此。 峡 泉 座落大队驻地西南0.7公里山坑中,峡坑山泉长流。〔汉泉张氏族谱〕大器之后裔于清光绪间由下竹山迁此。
太 坪 座落大队驻地东南1公里小山丘下平地。〔沙溪廖氏重修族谱〕爱发于清光绪年间,由沙溪(沙陂)徙此。
西 门 位于大队驻地西南1.2公里田畈中。17户,98人。〔叶氏族谱〕主福,主喜于元至正年间由赣县蛇子坑迁村泉。清嘉庆年间分居北布。清同治年间由北布迁此。以不忘祖先故居“村泉”因迁于故居之西。因名。〔沙溪廖氏重修族谱〕清和后裔于光绪年间徙此。
丰 相 位于大队驻地南1.2公里山地下,东邻渠道。9户,65人。〔李氏族谱〕清嘉庆年间,由分宜杨桥徙此。此村是与界水分界处,取名分乡。后谐音演变为丰相。
石灰窑前 位于大队驻地南偏东1.3公里仰天岗山下。43户,235人。〔汉泉张氏族谱〕大嚣后裔于清光绪间,由下竹山迁太坪再迁此。村后原有石灰窑,故名。
〔上沂大队〕 位于观巢西南6公里山坡下,属丘陵地,西与分宜县交界。辖13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231户,1228人,耕地2350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上沂农协。合作化时,由上沂、垇上、陂石下,高池、简炉、彭家边六个初级社并为上沂高级社。公社化时划归界水公社,成立上沂大队。1968年复归观巢公社。 上 沂 大队驻地。座落在丘陵小块平地上,东有小溪北向南流,南有池塘。村建上方,故名。〔黄氏重修族谱〕谦于南宋理宗年间,由浙江金华徙此。 银山垇上 位于上沂北偏西2.5公里山坡上,北靠简易公路,西界分宜县。20户,99人。〔喻北上槎李氏重修族谱〕肇元之孙于清康熙三十二年,自福建汀州徙此。山坳有银矿,故名。
陂石下 位于上沂北偏西2公里山坡上。西与分宜县交界,西南靠简易公路,东傍水库。33户,172人。〔郭氏族谱〕洵渝于宋嘉定元年(戊辰)由吉水泥田徙居新喻河背麻石巷。仕元于清中叶徙碑石下。建村于新分两县界碑东南故名碑石下,谐间演变为陂石下。
肖家山 位于上沂北1.2公里山脚下,南有小溪,西界分宜县。15户,94人。始居肖姓,村后有山得名。〔伍源姚氏族谱〕姚寿臣、炳臣于清嘉庆年间,由斗牛岭徙此。
木瓜塘 位于上沂北偏东0.4公里,东邻小溪,村旁池塘生长木瓜树,故名。全村13户,85人。〔塘下兰氏族谱〕均智元孙昌文于清顺治三年(丙戍)由章徙居禄里,后迁此。
彭家边 座落上沂东0.6公里山腰,北靠简易公路,南有小溪。29户,135人。始居彭姓名彭家。钟、曾二姓继居更名彭家边。〔钟氏族谱〕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徙分宜土桥,后分徙于此。
简 炉 位于上沂东偏南1.3公里,北邻小溪,西南傍简易公路。30户,170人。〔刘氏族谱〕刘瑞于清康熙间因遭丙辰、丁巳之变,由刘家坑徙此。始居简、卢二姓,故名。后谐音演变为简炉。
高 地 位于上沂东偏南0.7公里山麓,三面傍山,北有小溪。25户,129人。〔郑氏族谱〕佛山于清康熙间自闽汀洲徙居渝水之茂山。后分居蛟池。此处水源缺乏,人们求水心切,以蛟龙治水寓意,取名蛟池,后演化为高地。
龙背上 位于上沂东偏南1.3公里山脚下,村北有简易公路。6户,32人。〔刘氏族谱〕刘瑞于清康熙年间因遭丙辰、丁巳之变,由周家坑徙居简炉。其后分居龙背上。以村建起伏的山坡下得名。
〔汉泉大队〕 位于观巢南偏西4公里山坑里,属丘陵地,南部山峦绵亘,无门岭海拔260米,东南有苏毛坡水库,公路通过大队驻地。西靠上沂大队,南傍无门岭,北接南土布大队,西有汉泉渡槽。辖13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208户,1109人。耕地2235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第六保。解放初属观巢区观巢乡北布农协。合作化时,由普台、分宜堎、大水丘、端塘、漉坑、汉泉六个初级社组成汉泉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汉泉大队。
汉 泉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北有简易公路,南有泉水池塘。69户,370人。〔喻西汉泉张氏重修族谱〕福翁由广东曲江迁新淦断乳。元大德壬寅年入赘汉泉。张立良,曾任公社书记、新余县委副书记。 莲 塘 位于汉泉西北2公里山坑里。西偏北有端塘水库其渠道自西向东流。3户,19人。〔张氏族谱〕张鲍为节度使总兵督都,于清康熙三年由闽漳州府漳浦县,奉旨屯垦新喻,鲍之胞史弟瑞宇徙此。村旁池塘,莲花盛开。
普 台 位于汉泉西北1公里山脚下,南有小溪,北靠小山。村址如台,故名普台。48户,227人。〔张氏族谱〕时安于清道光年间,由里元坑迁此。
大水丘 座落汉泉西北0.6公里田畈中央,北傍小溪,南有简易公路。33户,181人。〔汉泉张氏族谱〕福翁六世后裔于明永乐年间,由汉泉分居于此。以此处农田有一大片水丘得名。
小 沂 位于汉泉西1公里田畈中,北靠小溪,南有简易公路。13户,77人。〔黄氏族谱〕则谦二十五世,于清嘉庆年间,由上沂分此。年不忘祖先故居(上沂),沿溪而下建村于此而得名。
案山上 座落汉泉西1.2公里山坡上,靠汉泉渡槽。18户,92人。〔郑氏族谱〕佛山于清康熙间,自闽汀州徙居渝水之茂山。旋卜居案山上。村址高坡上有小块平地形似案板,故名。
新 村 位于汉泉西南1公里油茶林山旁。16户,90人。〔胡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由桐林分居漉坑。因修建水库,于1977年迁此,命名新村。
分宜堎 位于汉泉南偏西0.3公里山下。8户,54人。傅姓于清雍正年间从
福建徙城西万福亭,后迁易家,再迁于此。何姓继后。
洋潭(片村) 位于观巢3.5公里,属山谷平地。包括黄家、邹家、下垱。洋潭江流经中部,江上有公路桥。地域一平方公里。宋初以杨、谭二姓得名,后改称洋潭。 大湖土巷(片村) 座落观巢西北2公里山坑平地。包括钟家、范家、上屋、下屋。介于公路与钷河之间,地域为2.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低洼,雨季积水如湖,故名。 湖陂(片村) 位于观巢东南4公里山坑里,三面丘陵环绕,南面是大田港,汾水东流,江上有石拱桥(名湖陂桥)。桥下游约2.5公里,栏江筑陂,储水如湖,故名。地域约5 平方公里。原有湖陂18屋之称,现有14村,包括大屋、店前、新花、下山、梅潭、无下、土巷里、周家、社背、社背新屋、何家山、中屋、枫树下、河坑。
乌金井煤矿 创办于1977年。位于观巢北面5公里山坡上。社办。职工180人,以采煤为主,年产煤15168吨,产值260万元。民国初年建矿,以煤如乌金得名。
上汾砖瓦厂 位于上汾大队驻地北偏东3公里山坡上,东靠下村公社。属大队办,职工30人。年产值6万元。
公社林场 位于观巢东南4公里,仰天岗山麓,汾水南岸,新欧公路西侧。南靠九龙坡。职工28人,造林四千亩。1958年为县办铁山铁矿。1964年改社办林场。
观巢中学 位于观巢北2.5公里田畈中央。教职员工33人,学生638人。民国时期为临江中学。1943年临中迁走。1944年办观巢中心小学。1945年改办新余简师。1949年简师迁县城。1959年为观巢公社农业中学。1970年改为观巢公社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