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心耕耘 激发梦想

2020-11-18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精心耕耘 激发梦想

作者:林辉霞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9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应加以重视和引导。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四有新人,早早地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上播种理想,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应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生梦想,浅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样活动,只要参与者对其拥有强烈的兴趣,必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热情不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和周恩来的生平知之甚少,因此我在课前收集了相关资料和图片,通过课件播放,让学生们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主要事迹。当学生们被周总理的光辉人格感动时,适时对其进行引导:周恩来一生的伟大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拼搏、奋勇前进。同学们想知道周恩来从小树立了什么远大志向,树立这个志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们热情高涨,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人物的梦想

1.在朗读中理解。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功,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教学为例,我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句中的断连、轻重以及扬抑,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少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如在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中,“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对这件事的关注和思考。另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回答更要读出少年周恩来的决心和抱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把自己代入了课文中的角色,更好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在质疑中理解。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读有所获,读有所用。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明明是洋人的错,为什么中国巡警反倒训斥这名可怜的妇女?并且假设学生们自己就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围观群众中的一个,则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是什么让周恩来陷入长时间的沉思?他又在想什么?最后,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于当时中国人在自家土地上受尽欺凌的感受。

3.在对比中理解。比较法教学是很受推崇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比较法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课文中心思想。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并在循循善诱中使学生明白周恩来有别于其他同学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只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回答,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从大局出发,将自身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雄心壮志。 三、在拓展延伸中,激发学生的梦想

学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后,我让学生谈谈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明原因并畅谈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除此之外,我也另外安排了半节课的讨论时间,让学生从少年周恩来联想自身,好好想想自己读书的目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使其形成自身学习目的雏形并鼓励其继续探索以逐渐明确目标。

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外,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只有具备实现理想的决心和身体力行才能早日达成目标。学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梦想。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出自己的梦想,还要写出怎么从小事做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学生的梦想

有了梦想不行动,梦想终究只是妄想。在确立了奋斗目标后,要马上行动起来。虽然在行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为了帮助学生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纯粹把注意力放在对单篇课文语句的分解和剖析上,因为这样学生除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外,并不能开发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创造性的能力,也无法从文章里获得人性方面的启迪。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理想是完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鼓励学生努力奋斗,迎难而上,不因暂时的挫折、失败灰心丧气,应百折不挠,有计划地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总之,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应是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学生在这片乐土上快乐学习,积极发现语言的魅力,努力汲取文学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有益的点拨,让学生从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最美好的年华拿起画笔,为自己的未来描绘蓝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