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
2023-06-17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2月第7卷第1期surg,February 2007,Vo1.7,No.1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17・ 21 Kaur N。Lu B,Monroe RK,et nf.Inducers of oxidative stress block l623.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activation of Jak/STAT signaling in neu— IOnS.J Neurochem。2oo5,92:1521—1530. 22 Tedeschi E,Suzuki H,Menegazzi M.Antiinflammatory action of EGCG.the main component of green tea,throtIsh sTAT一1 inhibition. Ann N Y Acad Sci。2oo2,973:435—437. 23 Townsend PA,Scarabelli TM,Pasini E,et a1.Epigallcatoeehin一3-gal— late inhibits STAT一1 activation and protects cardiac myocytes from 24 eschi E,Menegazzi M,Yao Y,et a1.Green tea inhibits human 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by down—regulating sj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一1alpha activation. Pharmacol,2oo4,65:1 l1—120. 25 de Prati AC,Ciampa AR,Cavalieri E,et a1.STAT1 as a new mol ̄- Mol ular target of anti—inflammatory teatrment.Curr Med Chem,2005, 12:1819—1828.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apoptosis.FASEB J,2004,18:1621一 (收稿日期:2006.12.15) ・标准与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第六章 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变性质、病理类型、临床 预后较好;年轻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较低。在评价TIA 患者时,应尽快确定病因以判定预后和决定治疗。 一表现等复杂多样,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较多,而其结果及评 价不一,有的差异较大,甚至因处理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本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年龄、性别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章遵循唯物辩证的临床思维,根据临床客观实践,结合当今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治提出应普遍重视的 原则及日常医疗中可采取的措施。特别在急性期给予正确的 判断和针对性强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应重视l临床病理类型 2.TIA的l临床特征 (1)发病突然。(2)有局灶性脑或视 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3)持续时间短暂,一般l0~15 min,多 在l h内,最长不超过24h。(4)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 损体征。(5)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TIA的症状布。 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 症状。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噱、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 有时眼前有阴影摇晃光线减少。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 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言语困难(失语)和认知及行 为功能的改变。 呈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 (病变部位、范围等)及病期(主要是时间窗),以制定符合客 观实际的综合治疗方案,力求在l临床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还能起到规范作用。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 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 能障碍,l临床症状一般持续l0~15 arin,多在l h内,不超过 24 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TIA:通常表现为眩晕、头晕、构音 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异常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 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注意临床孤立的眩晕、 头晕或恶心,很少是由TIA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可 能有短暂的眩晕发作,但需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体 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 制主要有:(1)微栓子学说。(2)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 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 性缺血。(3)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 含量增高也与TIA的发病有关。(4)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 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椎动脉一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可引起TIA。 征,较少出现晕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失或癫痫等 症状。 (二)辅助检查 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一次TIA 后1个月内发生卒中4%~8%,1年内12%~13%.5年内则达 24%-29%。TIA患者发生卒中在第1年内较一般人群高l3~ l6倍,5年内也达7倍之多。 1.头颅CT和MRI头颅CT检查有助于排除与TIA类 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检查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 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进行筛查。 2.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患者的 一不同病因的TIA患者预后不同。表现为大脑半球症状的 TIA和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70%的人预后不良.2年内 发生卒中的概率为40%。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 的比例较少。相比较而言,孤立性单眼视觉症状的TIA患者 项基本检查方法,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但其对轻中度 动脉狭窄的l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狭窄和完全性颈 动脉阻塞。 (下转第66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No.1 osurg, February2007,Vo1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2月第7卷第1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Neuri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a perspective. Neurochem Int,2004,45:429-436. 4 Lee IH,Lindqvist E,Kiehn O,et .Glial and neuronal connexin expression patterns in the rat spinal cord during development and following injury.J Comp Neurol,2005,489:1—10. 5闷华,只达石,刘锐.荧光显微镜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的改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123. (上接第l7页)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 力手段。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 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 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 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孑L、房间隔缺 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 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的来源。 3.脑血管造影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 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 发症的发生率为0.5%一1.0%。 (2)CT成像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提供的血管情况 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对年龄<50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 的TIA患者,或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 TIA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血细 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 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凝血指标。 临床上没有TIA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 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 有多次单眼黑蒙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年轻女性 患者,且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就应该 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二、治疗 TIA是卒中的高危因素,需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整个治 疗应尽可能个体化。 (一)控制危险因素(参照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已证实对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 者行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预防卒中。对TIA尤其是反复发生 1’IA的患者应首选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ASA):环氧化酶抑制剂,国内CAST试验 曾提出150 mg/d的治疗剂量能有效减少卒中再发。 ——6只达石.细胞问缝隙连接通讯改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 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77-81. 7只达石.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与中枢神经系统创伤.中华创伤杂 志,2o06,22:946-948. 8 Carmignoto G.Recipro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between astrocytes and neurons.Prog Neurobiol,2000,62:561—581. (收稿日期:2006—09・27) ・标准与指南・ (2)双嘧达莫(DPA):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抑制剂,DPA 缓释剂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加强其药理作用。目前, 欧洲急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已将阿司匹林和DPA缓释剂的复 合制剂作为首选推荐应用的药物。 (3)噻氯匹定:抗血小板作用与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不 同,不影响环氧化酶,而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但治疗期间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严重并发症, 应引起注意。 (4)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定同属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 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前者为少,常用剂量为75 mg/d。 (5)其他:目前已有一些静脉注射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奥扎格雷等,也可考虑选用,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 验证实。 建议: (1)大多数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150 mg/d。 (2)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 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 的复合制剂(片剂或胶囊),2次/d。 (3)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 格雷,75 mg/d。 (4)如果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 (5)频繁发作TIA时,可选用静脉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抗凝药物抗凝治疗TIA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虽然 目前尚无有力的临床试验来支持抗凝治疗作为TIA的常规 治疗,但临床上对房颤、频繁发作的TIA或椎一基底动脉"HA 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 建议: (1)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 (2)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推荐使用抗凝治疗(感 染性心内膜炎除外)。 (3)TIA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症状仍频繁发作,可考 虑选用抗凝治疗。 3.降纤药物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纤 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选用巴曲 酶或降纤酶治疗。 (三)TIA的外科治疗(参见第七、八章有关内容) (摘自《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六章: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