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根本策略和机制
第一节 根本策略
风险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面临风险时可以选择采用的应对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躲避、风险控制、风险对冲、风险转嫁、风险补偿和风险准备金。
一、风险躲避
风险躲避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来消除本机构对该业务或市场的风险暴露,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选择问题,指出金融机构在宏观上和战略上都应该选择风险承担,而不能选择风险躲避,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是以承担风险为根本使命并求得生存和开展的特殊企业,在总体上都是风险承担者。但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担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获得风险溢价形式的回报,选择风险承担的标准在于三个方面。首先,该风险应该是本金融机构的目标风险,即金融机构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风险;其次,本机构应该具有足够的资本金用于支持对该风险的承担,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再次,该风险应该具有与其相匹配的预期回报〔风险溢价〕,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值得投资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微观上和面临具体业务风险时可以选择躲避风险,风险躲避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根本策略之一。根据上述三项风险承担的标准,风险躲避策略的应用对象相应是金融机构不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非目标风险、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承受围的过度风险和不具有适当风险溢价的不当风险。
在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躲避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经济资本配置过程首先将金融机构全部业务面临的风险进展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胃口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信用限额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对于不擅长因而不愿意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忍耐度〔即风险胃口〕,从而决定了对该类风险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迫使业务部门降低对该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风险躲避策略的实施本钱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本钱支 1
1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风险躲避特指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不包括先做业务将风险承担下来,再通
过期权和保险转嫁出去,或者通过期货、远期或互换交易对冲掉,最终做到不承担该风险。而后者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风险躲避中是包含在内的。
- 可修编
- -
出,此外,由于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躲避风险的同时自然失去了在这一风险和业务方面获得收益的时机和可能。风险躲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策略,不能成为金融机构主导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采取部控制手段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金融机构在损失发生之前,对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性质、风险产生的原因、损失发生的过程、风险事件对本机构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等各方面进展深入具体的分析,并在此根底上,预先采取防性措施,以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或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将损失和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围之。尽管风险控制是一种传统策略,该策略在当今的风险管理中仍有广泛的应用,并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其他风险管理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由于这些风险不仅难以量化管理,而且也不容易通过市场进展转移或对冲,风险控制策略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与其它风险管理策略相比,风险控制策略最突出的特征是控制措施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本身,即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者严重程度,而不是将风险转嫁给外部或从外部获得补偿。因此,风险控制策略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甚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策略比较适用于具有非系统性特点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由宏观经济波动等系统性风险因素决定的,金融机构一般采取对冲、转嫁和定价补偿等策略来应对,控制策略往往只能够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市场风险的暴露程度,而难以降低市场风险变量本身的波动性。实施风险控制策略的本钱主要在于控制费用的支出。
三、风险分散
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投资和风险管理理念。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古老的投资格言充分的说明了风险分散这一风险管理策略的悠久历史。1952年马柯威茨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又赋予了这一古老的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以现代金融的含义和科学的分析。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即不完全正相关,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并保持收益率不变〕的作用。而对于由相互对立的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在证券投资中,多样化投资的风险分散策略成为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消除非系统性风险的根本策略,而且由于这种可通过多样化消除的非系统性风险在理性的资产市场定价中没有相应的风险回报,证券投资者必须采用这种风险分散的策略加
-
可修编
- -
以消除,否那么将承担无谓的风险。
同样,风险分散的策略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也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不要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国家的借款者,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出售或与其他银行组成银团贷款的方式,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一般而言,银行多样化授信后所面临的借款者违约的信用风险可以被视为是相互独立的〔除由于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危机等引发的具有关联性的违约外〕,多样化授信可以使银行整体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其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的相互独立的投资工具。实业投资由于单笔投资大且不容易分割的特点,决定了除少数大投资公司外一般投资者难以运用这一策略。然而,现代证券市场的开展,使得广阔的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容易分割的证券投资解决实业投资中的这一难题,进展投资的多样化,使风险大大降低。即便如此,风险分散策略仍然是有本钱的,其本钱主要是分散投资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对于证券市场中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将有限的投资分散到许多的证券品种中去意味着相对高昂的交易费用,这使得风险分散的策略对他们并不现实。现代基金管理公司的开展使这些中小投资者能将各自相对较小的投资额集中起来,进展大规模的证券投资,从而使得利用这一风险管理策略成为可能。
四、风险对冲
对冲交易是指购置两种收益率波动的相关系数为负的资产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当这两种资产的风险完全负相关,即相关系数为-1时形成完全对冲,投资风险被完全抵消。因此,风险对冲策略是指通过投资或购置与所管理目标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或完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金融产品来冲销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用以对冲风险的工具可以是一般的金融资产,如股票、期货和掉期等。风险对冲是管理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非常有效的方法。近些年,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开展,风险对冲也被用来管理信用风险。与风险分散策略不同,风险对冲可以管理包括系统性风险在的全部风险,而且风险对冲还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需要,通过对冲比率的调节和选择将风险降低到希望的任意水平,因此,用风险对冲策略来管理风险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冲比率确实定,这一比率直接关系到对冲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本钱。
金融机构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所谓自我对冲是指金融机 2
2
对冲概念的用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冲是指所有降低风险的手段,包括随后的保险和期权等风险转嫁手段,而狭义的对冲仅指具有期货或远期交易性质的风险冲销。此处的风险对冲是狭义的用法。
- 可修编
- -
构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如利率变化对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固定收益类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交易商〔做市商〕在进展做市交易时买入交易和卖出交易之间对同一风险要素具有自我对冲效应;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和无最低担保的即期年金产品对死亡率风险具有对冲效应;等等。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展自我对冲的风险〔又称剩余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展对冲。从整体风险管理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应该首先充分识别和利用机构部的自我对冲时机,然后对剩余风险进展市场对冲,以降低对冲的本钱。对冲的本钱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交易本钱,即进展部自我对冲往往要调整交易的时间和数量,市场对冲要支付直接的交易费用;二是时机本钱,即在风险因素发生有利变化时也要丧失获利的时机。
五、风险转嫁
这种风险管理策略是指通过购置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多样化的风险分散策略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而对由于共同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这时,采用风险转嫁策略是最为有效的。最常见的转嫁风险的做法就是购置保险单。通过投保,投保人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特定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当然,适合以保险方式转移的风险主要是财产险和责任险等纯粹风险,在金融风险管理中,除出口信贷保险和存款保险等少数金融险种外,以市场风险为代表的投机性风险一般得不到保险。然而,金融市场却创造了类似于保险单的期权合约,使得投资者也可以采取风险转嫁策略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市场风险。投资者购置期权合约,实际上是以缴纳期权费为代价将利率或汇率等不利变动的风险转嫁给了期权合约的卖出方,同时又保存了这些市场价格有利变动的利益。同样,担保和备用信用证等为投资者管理信用风险提供了类似期权合约的金融工具,使得投资者通过这些金融工具将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或备用信用证的签发行,而90年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起的信用期权产品标志着金融体系有了更加直接转嫁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
六、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主要是指事前〔损失发生以前〕的价格补偿,而将事后以抵押、担保或保险等形式获取的事物或资金补偿归于风险转嫁策略一类。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分散或转嫁等方法进展管理,而且又无法躲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加进风险因素,即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风险是有价值的,就如同时间有时间价值一样,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成为共识。因此,承担风险就要获得风险回报,转嫁或减少风险
-
可修编
- -
就要付出本钱。承担风险获取风险补偿的策略和风险转嫁策略一样成为投资者管理风险的有效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保险公司和期权签发行因承担风险而向投保人和期权购置者收取的保险费和期权费。对保险公司和经营期权业务的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合理的风险定价,即确定适当的保险费和期权费的水平。定价过低将使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难以获得足够的补偿,定价过高又会使自身的业务失去竞争力,因而会面临业务萎缩的风险。风险定价在证券市场上表现更为明显。市场的定价功能会使得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的风险在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中得到合理定价,从而使投资于高风险证券的投资者获得包含风险回报在的较高的回报率。
七、风险准备金
风险准备金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针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取足够的准备性资金,以保证损失发生之后能够很快被吸收,从而保障金融机构仍然能够正常运行。这一策略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被应用。首先,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为防存款户意外的大量提款,银行通常持有流动性很强的资产,包括现金和中央银行储藏金存款形式持有的一线准备金和以流动性较强的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持有的二、三线准备金。其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根据贷款的预期损失提取呆账坏账准备金,并将其计入本钱,冲减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后,对所有业务的非预期损失提取资本金,为非预期损失的发生做好资金上的准备。为预期损失而准备的资金是为了保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利润的真实性,即预期损失发生后金融机构还能够真正盈利,而为非预期损失而准备的资金是为了保障金融机构经营的可持续性,即使是发生了规模很大的非预期损失,金融机构还有足够的资金吸收损失,防止破产倒闭。该策略的本钱主要表现在利润的扣减和持有资本金而付出的资本投资时机本钱。该策略与风险补偿策略密切联系,因为持有风险准备金的本钱是通过风险定价机制来获得合理补偿的,风险补偿的容中既要包括预期损失也要包括资本本钱。
第二节根本机制
一、部控制机制
如果将控制理解为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而把风险理解为结果对目标的偏离,那么,部控制显然是金融机构历史最久的风险管理机制。只要开展业务,就必须设定目标,而由于种种风险因素就会有不达标的可能,而业务管理的重要容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控制活动保障
-
可修编
- -
目标的最终实现,这些控制活动主要表现为与业务管理密切融合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监视活动,因此,部控制与业务管理活动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业务管理部门承担着部控制的首要和直接责任,而审计部门那么负责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估和监视。部控制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人员、部门、分支机构和所有的业务线路及其全部流程,甚至负责部控制本身的管理人员和审计部门也应该受到相应的监视和控制。目前国际上关于部控制的经典文件是COSO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部控制——综合框架?〔COSO,1992〕。该文件将部控制正式定义为一个依靠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员工共同参与,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规章制度的遵循性三大目标实现的过程。同时,该文件还提出了与管理流程相融合的有效部控制体系的五个根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视。
有效的部控制必须以良好的公司治理为根底,而且部控制本身,包括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容。由于公司治理是关于金融机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间责权利根本关系的安排,其根本构造决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担和管理以及相应风险收益的分配和管理鼓励,从而对金融机构的部控制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起到根底性的决定作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最近公布的?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Basel,2005〕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应该给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恰当的鼓励去追求与公司利益和股东价值相符的目标,而且应该有利于有效的监视〞,“无论法律和监管制度的国别差异如何,也无论银行采用何种公司形式,只要确保以下四个方面的监视机制发挥作用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董事会或监事会的监视、不参与日常业务经营的个人监视、独立的风险管理和各业务领域管理线路监视以及合规和审计部门的监视。〞金融机构治理构造的缺陷将导致部控制从根本上失效,而有效的部控制那么是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表现。在金融机构治理构造中,董事会、高层经理、审计部门等对部控制相关责任的明确至关重要。
与部控制有密切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近几年在全球金融业兴起的操作风险管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2004〕首次正式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缺乏够的或失败的部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在容、对象和围上根本一样,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管理手段和方法。部控制活动主要表现为规章制度的制定 3该报告在国际上被广泛承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5
4
3
1998年出台的?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监会2003年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准那么——内部控制?,其核心目标和根本框架与COSO框架一脉相承。 4这五个要素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1998〕?中被非常近似地表述为:管理监视和控制文化、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别离、信息与沟通、监视活动和缺陷修正。
5 即便是对操作风险中外部事件因素的管理,强调的也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应对策略和准备措施,如购置保
- 可修编
- -
和执行监视,尤其是审计手段的应用,而操作风险管理除了重视部控制手段外,还采用风险计量、定价、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冲等与市场和信用风险管理相似的方法。在准确计量的根底上对操作风险进展合理的风险定价可以使金融机构所承担的操作风险在产品和效劳价格中获得补偿,对各业务部门实施针对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可以为业务部门加强部控制降低操作风险提供合理的鼓励,也可以通过资本限额使得金融机构回避或退出操作风险较大的业务领域,而所谓操作风险对冲主要是指通过购置保险和相关业务外包将操作风险转嫁给其它机构。
二、对冲机制
在西方金融市场上,尤其是对于从事市场交易和金融工程的人而言,对冲成为了风险管理的代名词。在西方金融教科书〔如Stulz, 2003和 Hull, 2003〕中,对冲通常被定义为利用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来降低金融机构对某一风险要素的风险暴露。这些衍生产品尽管通过金融工程的创新变得复杂多样,但从对冲风险的根本方式上看可以分为期货〔或者远期〕类对冲和期权类对冲,前者因对冲损益与根底资产价格呈线性关系而被称为线性对冲,后者那么被称为非线性对冲。对于整个金融机构而言,除了利用市场中的衍生产品外,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各项根底交易中对于同一风险要素的变化其损益变化方向相反因而具有对冲效果的交易,来进展所谓的“自动〞或“自然对冲〞〔Auto-, Natural-Hedging〕。例如,利率和汇率变化对于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就具有自然对冲效应,保险公司年金业务和寿险业务对于死亡率精算风险具有相互对冲的效应,做市商买进和卖出交易之间也具有风险对冲效应,等等。
利用衍生产品对冲风险实质上是以直接交易风险的形式转嫁风险,这种风险转嫁是需要付出本钱的。这种本钱有两种根本形式,一种是以期权费和保险费为代表的直接的费用支出,另外一种是期货或远期交易中以盈利时机的丧失为代价来换取损失可能性的消除。因此,对冲风险是降低和消除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是,金融机构在降低和消除风险的过程中也相应降低或失去了该风险因素带来盈利的时机。这也正是风险交易中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这一市场规律的表现。相对于市场对冲而言,金融机构部根底交易之间自然对冲的本钱低,主要来自于对根底业务进展必要调整的代价。因此,金融机构要尽可能发现和利用业务调整代价不高的部对冲时机,在充分利用自然对冲之后的剩余风险才转向市场对冲。
险、应急方案、灾难恢复和业务可持续方案等。
6 采用期权方式对冲风险外表上保存了盈利时机,但是,在有效的市场定价中,这些未来盈利时机的市场价值正好等于当前所支付的期权费。
6
- 可修编
- -
金融机构并不能也不应该对冲所有的风险。所谓“不能〞是指利用市场对冲风险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风险要能够量化,进而能够定价,要有相应的对冲工具和交易对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金融机构三大风险要素中,市场风险对冲开展最早最快,到了90年代信用风险量化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和贷款销售等信用交易产品获得一定开展以后,对冲才成为金融机构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而操作风险受量化困难的阻碍,除了一些传统的保险交易和具有对冲性质的业务外包以外,至今市场对冲手段也非常有限。所谓“不应该〞是指对冲风险是有选择的。金融机构与一般企业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其最根本的盈利来源。从事生产和贸易的一般工商企业最根本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其优势资源、生产技术和客户体系等,尽管其中风险不可防止,包括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但是,这些企业由于并不试图从承担这些风险中获取盈利,因而都可以选择对冲,尽可能将这些风险降低。然而,金融机构却并不能这么做,因为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本的经济职能就是承担和管理经济体系中的各种风险,并从中获取风险溢价。完全对冲风险〔如果可能的话〕将使得金融机构失去盈利时机和市场地位。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在其资本金承担能力的围选择承担自己擅长管理的风险,最终通过对产品的风险定价机制从客户获得价格补偿和回报。
Schrand和Unal〔1998〕的研究说明,从整个金融机构风险配置的角度看,对冲有时会成为金融机构增加,而并不是降低整体风险承担水平的手段。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中面临相互捆绑在一起的多种风险因素,即期市场往往难以独立将这些风险因素别离开以便金融机构选择承担或躲避,从而影响到金融机构对该项业务的整体开展,而利用衍生产品对冲某些风险却可以将原来捆绑在某一业务中的多种风险因素分解开,进而更加有利于金融机构选择承担其所擅长管理的风险。因此,对某些具体风险因素进展对冲以减少对该风险因素的暴露,从金融机构整体看却更加有利于对目标风险因素的承担,进而从整体上会提升风险承担水平,相应增加盈利时机。
三、经济资本配置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熟悉的资本概念来自“资本=资产-负债〞这一根本的会计模式,无论采用账面价值法还是市场价值法,会计模式下的资本概念本质上反映的是股东对公司价值的剩余求偿权〔Residual Claim〕。与此不同,经济资本的概念是基于资本对风险的意义而提出的。 7
87
经济资本配置机制在相关文献中又被称为“风险资本机制〞、“整合风险管理机制〞和“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OC〕机制〞。
8 资本一词的用法很多,除了本文所主要探讨的反映风险的经济资本、反映股权价值的会计资本和反映监管要求的监管资本以外,还有表示投资可用资金概念的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和财务分析中的
- 可修编
- -
市场经济的根本规那么是任何公司都必须以其股东的资本来承担各项风险,任何损失都必须首先由股东的资本来吸收,而当损失超过资本时,公司应该破产清算。资本作为企业在事后吸收损失的资金来源构成了在事前承担风险的资源和底线,即所谓资本约束〔Capital Constraint〕。因此,从资本对风险的经济意义上看,资本概念反映了公司整体上可承担的风险,或者说为防止这些风险汇总在一起可能导致公司破产所需要的股权资本,即“经济资本=公司整体风险〞,经济资本也因此被称为风险资本,通常被定义为公司为了吸收一定置信水平下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具备的资本金,数量上等于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的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Crouhy等, 2001〕。
相对于反映股权价值的会计资本概念而言,反映机构整体风险的经济资本概念对于金融机构管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经济资本问题将风险管理和资本构造以及资本预算三大公司财务问题结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和决策的核心,也使得金融机构更加明显地表达出其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本质。风险管理与资本构造的结合反映在金融机构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资本以应对整体风险,即资本充足性问题上;而风险管理与资本预算的结合那么反映在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整个机构的围如何分配给各个部门、业务单位和产品工程,以实现最大效率利用稀缺和有本钱的资本资源,即经济资本配置问题。
经济资本配置在技术上主要表现为通过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RAROC〕来进展投资和风险决策〔James, 1996〕。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回报与其所占用金融机构的经济资本的比值。这里的预期回报是对投资的预期总收入进展一些必要的扣除〔包括融资本钱、管理本钱和预期损失〕后的余额,本质上反映投资的风险溢价。这里的经济资本是该工程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奉献〔Risk Contribution〕,即金融机构因投资该工程整体风险VaR值增加的量。RAROC的根本思想是将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结合起
营运资本。Matten(2000)将这些资本的用法归纳成为四个视角:财务管理者的视角、监管者的视角、风险管理者的视角和股东的视角。
9 所谓“可承担的风险〞是指有公司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忍耐度〔又称风险胃口〕,反映在后文所说的置信水平确实定中。国际上常见的置信水平的选择是99.97%,即相当于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公司所评定的AA级公司的风险水平。所谓“整体〞是指公司所有部门和分支机构、所有业务和各风险因子〔包括公司范围内所有的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在考虑其相关关系和多样化效应根底上的汇总风险。
10 Merton和Perold〔1993〕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防止公司破产而购置的保险〞,Matten(2000)将风险资本定义为“在给定的期限和统计置信水平下,为了覆盖资产价值的潜在亏损和其他风险暴露所需要的资金量〞。
11 关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资本构造和资本预算的结合问题,Froot和Stein(1998)年建立了一个根本的模型分析框架。
12 这一问题如果站在监管机构的角度但,那么成为了监管资本充足性问题。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正是根据监管资本反映经济资本的思想而制定的。
13因为将经济资本总额分配给各个业务单位也就等于将可承担的风险总额分配给各个单位,所以经济资本配置也被称为风险预算〔Risk Budgeting〕。
13
12
11
10
9
-
可修编
- -
来考察,衡量的是投资给整个金融机构带来一个单位的风险〔或说消耗一个单位的经济资本〕所能够带来的预期收益,反映该投资的风险和资本利用效率。RAROC被用于资本预算时,将候选工程的RAROC与预算过关率〔Hurdle Rate〕相比较,超出的工程说明风险收益匹配状况到达要求而获得预算许可。利用经济资本进展投资决策的另一种形式是风险定价,即对于无法对冲的风险〔如贷款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在最终产品销售〔如贷款〕时将承担风险的本钱以资本费用〔Capital Charge〕的形式反映在产品价格〔如贷款利率〕之中,从而获得补偿,即: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融资本钱+管理本钱+预期损失+资本费用,其中,资本费用=机构平均股权本钱×该工程经济资本。这样,对于风险较高的业务,由于经济资本占用较多,资本费用较大,其风险定价相应较高。
除了用于上述事前决策以外,经济资本配置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将风险概念引入事后的业绩衡量和薪酬鼓励,即所谓的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衡量〔Risk Adjust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RAPM〕机制,实现事前硬性的风险限额管理和事后柔性的薪酬鼓励管理相结合。与资产回报率或资本回报率等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相比,RAROC将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结合起来,对回报进展了风险调整,不仅反映了收益来自于风险承担的投资理念,而且更加合理地反映了投资的业绩和利用风险的效率,从而为风险承担和管理提供合理鼓励,促使投资者在进展业务决策和管理时更加关注风险和资本效率。另外一种利用经济资本衡量业绩的常见形式是衡量工程的“经济利润〞,即预期回报减去资本费用后的差额。由于资本费用等于该工程占用的经济资本乘以机构整体的平均股权资本本钱,经济利润反映了股东在要求补偿投资所占用资本的时机本钱根底之上的价值增加要求。以此为根底的业绩衡量和薪酬鼓励将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代理本钱。
此外,经济资本配置还推动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组合管理和部资本市场理论在整个金融机构围的应用。金融机构的整体经济资本对风险的计量围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产品、业务单位和地理区域以及所有风险因子,尤其是采用VaR这种具有统一风险单位的风险计量方法,使得不同的风险因子、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风险水平得以相互比较、汇总和交流,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各个管理层次上,从单个产品到产品组合,从业务部门到分支机构,从营业网点到地区总部直至整个机构,都可以进展经济资本的统一计量和配置管理。同时,经济资本配置以计量产品或业务单位对整个机构的边际风险奉献为根底,考虑了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的根本理念是一致的。Stulz〔2003〕在对依据风险配置经济资本的过程的分析中提出了产品或业务单位的“现金流β〞的概念,即业
-
可修编
- -
务单位现金流与公司整表达金流变动的协方差除以公司整表达金流方差的商。James〔1996〕和Perold〔2001〕也认为经济资本配置使得现代金融机构的运行本质上相当于一个部资本市场机制。
四、三大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三大机制的开展反映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代机制开展的根本历程
部控制、对冲和经济资本配置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三大机制在开展上反映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控制走向优化、由执行过程走向决策制定、由艺术走向科学、由分割管理走向整体和全面管理的历史进程。部控制尽管在1992年才有了COSO报告给出的被广泛接收的经典定义和根本框架,但它显然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方法。而对冲机制尽管数百年前就已经被商业机构发现和应用,但是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放松管制和金融自由化,尤其是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和80年代美国利率管制的解除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开展,加之1973年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为直接风险交易定价带来的理论突破,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衍生产品交易技术和风险对冲才开场成为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重要机制。经济资本配置的开展那么是以1994年美洲银行开发出基于RAROC的资本配置和业绩衡量系统为标志,因其在全面风险整合管理和将风险管理与投融资决策和业绩衡量相融合方面的突出作用,这一机制最近十来年受到西方各大金融机构的青睐,迅速开展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代表。
〔二〕三大机制在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上相互支持和配合
部控制覆盖包括对冲和经济资本配置在的金融机构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并为这些活动的有效执行提供根底性的保障。以对冲为例,尽管对冲和投机乃至赌博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但实践中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模糊难辨,因为,对冲是两笔交易的组合,是对冲交易与根底交易风险的冲抵,一笔衍生产品交易之所以可以成为降低风险的对冲交易是因为该金融机构已经存在根底交易带来的风险暴露,如果该笔根底交易不存在,该衍生产品交易就实际上成为了以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为目的的投机交易甚至赌博交易。因此,利用衍生产品对冲风险的交易需要严格有效的部控制的支持和保障,部控制缺陷往往导致公司的衍生产品交易具有由对冲风险转化为投机和赌博的极大的操作风险,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和2004年我国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然,部控制远不是现代风险管理的全部,金融机构也不能仅仅依赖部控制机制到达现代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即实现金 14
14
Brealey和Myers〔2003〕在他们编写的著名教材?公司财务原理?〔第7版,第773页〕中明确指出了对冲转化为投机的可能性。
- 可修编
- -
融机构的价值增长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COSO报告〔1992〕明确指出,部控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以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监视为主要容的部控制活动本身并不能将低水平的业务管理转变为高水平的业务管理。
对冲机制是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但对冲机制所解决的问题仅仅是提供降低风险的适宜手段和方法,主要是站在交易员角度关注对冲的实现工具及其定价问题,因而往往被称为“交易员风险管理〞〔Trader Risk Management〕,而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站在整个金融机构价值增长的角度看对冲对象确实定和对冲程度的大小的问题。然而,这个在逻辑上理应先于对冲工具设计和定价的问题却是对冲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的。这一类问题正好是经济资本配置所要答复的问题。因此,对冲为经济资本配置的实现提供操作手段,即剥离和转嫁风险的手段,而经济资本配置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为对冲提供了目标和依据,被称为“公司风险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经济资本配置机制与控机制显著不同的一点是对金融机构决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不同。以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监视为主要容的部控制,对金融机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决策的过程和容是否合规以及决策制定后能否正常实施。显然,这种控机制对决策本身〔包括资本预算、资本构造以及对冲风险决策等〕是否合理、是否准确、是否可行并不直接产生影响。对决策容的正确性缺乏有效作用正是通过部控制实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局限性所在。相比之下,经济资本配置却直接融入金融机构至上而下的各项投资和管理决策之中,将风险管理从控的决策过程控制延伸到决策容本身,从而弥补了部控制的缺乏。正如普华永道和EIU2002年公布的一份名为?经济资本:处于管理风险和价值的核心?〔PwC/EIU, 2002〕的联合调研报告说明,“近些年来,经济资本系统已经日益成为金融机构决策的核心。〞
〔三〕三大机制在管理风险的容上相互补充
Oldfield和Santomero(1997)从管理的角度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业务管理就可以消除和防止的风险,二是可以转嫁给其他参与者的风险,三是在整个机构围积极管理的风险。从上述分析的风险管理三大机制看,部控制机制主要用于管理第一类风险,对冲机制用于管理第二类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机制那么适用于管理第三类风险。因此,有效的部控制并非要消除一切可能的损失,而金融机构的风险也并非都需要用部控制的手段 15
16
15
正是基于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关系的这种认识,2004年9月,COSO委员会经过三年的努力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COSO,2004〕。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组成局部,ERM包含了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进一步开展的结果。
16 对冲机制中核心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理论的完美市场假设和无套利推导方法如果用于推导对冲对于公司价值的效果,其结论却是对冲与公司风险价值无关,即MM定理的第二推论。可见,对冲机制本身无法答复风险管理实践中对冲对象及其程度的选择问题。
- 可修编
- -
来解决。从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相统一和金融机构价值增加的角度考虑,不计本钱地通过部控制手段来降低风险并非明智之举。一方面,这与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金融机构部控制本钱有关。在保险业和业务外包市场兴旺的情况下,行业平均管理水平下的风险控制本钱反映在保险和业务外包的定价之中。当金融机构通过部控制手段降低某一风险的本钱高于通过购置保险或外包相关业务对冲该风险的本钱时,金融机构显然应该选择后者,而非不计本钱地采取部控制手段。此外,对于行业平均管理水平下管理本钱很高,甚至不能控制的风险,金融机构也不必不计本钱地采用部控制手段,而是可以采用提取足够的资本金或限制相应业务开展的方式予以管理。
第三节一个策略和机制失败的案例:中航油巨亏
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我国企业对国际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为对冲油价波动风险而利用国际衍生产品交易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希望国开设石油衍生产品市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利用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来管理因油价上升而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成为当前企业风险管理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2004年11月发生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而巨亏5.5亿美元的事件震动了我国能源界和金融界,也为我们分析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案例。本文提出中航油事件反映出的风险管理四个根本问题,并分析其对我们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中航油事件昭示风险管理四个根本问题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人们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规模如此之大的损失?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难道没有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如果有,中航油的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这么大的损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吗?即便如此,导致如此巨大规模损失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如果不是,那公司在损失4亿、3亿、2亿、1亿甚至5千万和1千万美元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取止损措施?! 这些疑惑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一个根本问题,即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我国监管机构只批准少量企业从事以套期保值〔即对冲风险〕为目的的国际衍生产品交易。如果不是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投机业务,为中国航空业进口油料并被监管机构许可从事石油套期保值衍生产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为什么会在石油衍生产品上遭受如此巨额亏损?中航油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被有些媒体称为“一场石油豪赌〞,中航油是如何由石油价格套
-
可修编
- -
期保值走向了石油价格投机,进而走向赌博的呢?中航油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市场经济中投资和风险管理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对冲、投机和赌博的区别和联系。
由于近一二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因从事衍生产品交易而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到美国橙县和我国的中航油,有些人对衍生产品已经谈虎色变。为吸取中航油的教训,我们就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再碰衍生产品了吗?我们今后还能否继续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进展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更重要的问题是,我国国金融市场还应该开设衍生产品交易,包括石油类衍生产品交易吗?显然,中航油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风险管理另外一个根本问题,即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中航油事件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和美国橙县事件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事件的主角都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大和银行的井口俊英和美国橙县的罗伯特·西特罗恩在事发前都是经历丰富、业绩突出的交易高手,被市场誉为“明星交易员〞,尽管久霖在衍生产品交易上还不能被称为“明星交易员〞,但近年来他却是十足的“明星企业家〞和“打工皇帝〞。然而,这些“明星〞最后都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上著名的“流氓交易员〞。为什么闯大祸的往往是往日的“明星〞?市场上所谓的“流氓交易员〞为什么与市场上的“明星交易员〞往往成为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这种现象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这同样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如何认识风险的双侧性和管理“明星〞风险。
二、关于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近些年来,风险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甚至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一些大企业的中心工作,以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为代表的部控制建立和以风险计量和衍生产品交易为代表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都获得了很大的开展。然而,这些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技术措施是否正真有效仍然是风险管理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实践中,风险管理成为“花瓶〞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中航油事件不幸成为“风险管理花瓶论〞者最为有力的“证据〞。
作为在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上市的现代公司,作为少数几个被批准具有从事海外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国有企业,作为在国际能源产品市场上代表中国的重要的交易商,没有部控制架构是不可能的。据有关媒体披露,中航油部控制机制是存在的,既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配置了专职的风险经理和风险管理主管,而且对每个交易员的亏损限额都有明确规定,即每个交易员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
-
可修编
- -
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而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公司部控制系统将自动平仓。据报道,中航油只有10位交易员,即便按照10位交易员同时亏损最大限额计算,整个公司的最大损失限额也应该只有500万美元。然而,实际损失到达部控制机制设定限额的100多倍,中航油的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显然早已沦为地地道道的“花瓶〞。
中航油看似完备的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为什么会失效到如此地步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外表看来规章明确、人员齐备、组织健全甚至技术先进的公司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发生重大损失,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公司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包括他们对公司风险管理需要承担首要责任和提供最根底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所拥有的决策权利和决策过程也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利制衡〞为根本原那么的整个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那么,如果公司的高层领导具有超越控约束的特殊权利,整个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必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中航油高达部控制损失限额100多倍的巨额亏损说明的只能是这么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
在加强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方面,现代风险管理有两条根本的原那么显得十分重要,也是我们应该从中航油事件中吸取的教训。一是风险管理至上而下的原那么;二是风险管理独立并建立在良好公司治理架构根底上的原那么。前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至上而下的过程,强调的是公司高级管理层,包括董事会和最高经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首要责任,他们负责在整个公司围至上而下推动风险管理,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风险管理的责任也越大,更重要的是,高级管理层本身更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后者认为在股东所有和经理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中,风险管理应该独立于具体承担风险的经理和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直接向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汇报,因为,在市场中承担风险的经理可能由于赚钱拿红包和奖金,而赔钱那么由公司〔股东〕承担的不对称风险鼓励而使得经理们具有承担高风险的偏好,从而使得他们自身控制风险的动力减弱。中航油总裁久霖在新加坡以年薪高达300多万美元而被誉为“打工皇帝〞,而为公司造成的5.5亿美元的损失却只能由公司的股东承担。因此,如果中航油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够真正独立于“打工皇帝〞久霖,能够将中航油的风险承担和遭受的损失及时独立地反映到公司的董事会,损失在几千万美元,甚至几百万美元的规模上就会受到有效的控制。当然,这还必须满足另外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公司董事会也必须到达效劳于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良好公司治理的要求。
-
可修编
- -
至于中航油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系统的失效,包括其所谓符合国际水准的VaR风险计量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以及期权期货等现代风险管理产品和工具,最终都沦为“花瓶〞,其根本原因那么一是在于上述中航油控制度的失效使得任何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失去了前提根底和根本保障,二是在于下文所述的衍生产品交易由对冲风险的手段逆转为承担风险的投机甚至赌博的工具。中航油事件充分显示了控制度有效性对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性的根底保障作用。正是认识到这个问题,基于国际风险管理最正确做法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倡导部评级等高级风险量化方法和认可衍生产品等风险缓释技术的同时,提出了采用这些方法的制度条件,即要具有完善的部控制制度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三、关于对冲、投机和赌博的区别与联系的问题
投机和对冲是市场经济中最根本的两种风险交易行为,然而在概念上具有本质差异。前者的本质在于投机获利,是交易者基于对某种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测,采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根本策略,以期在市场价格发生与自己预测一样的变化后获取买卖差价的投机利润,其风险在于投机交易执行后市场价格走势与预测相反而遭受损失。因此,本质上投机是以承担这种市场风险为代价的获利行为,或者说是以盈利为动机的风险承担行为。然而,与投机恰恰相反,对冲交易的本质不在于盈利,而是在于降低甚至消除风险,是交易者针对某种风险已经在其它资产或业务〔通常被称为根底资产和业务〕中已经存在的情况,采取反向的操作方式将风险抵消,从而将被对冲的根底资产或业务的未来价值或本钱支出控制在所希望的水平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套期保值。以航油进口为例,以进口航油为主营业务的中航油公司在国际油价高涨时面临进口本钱上升的风险,因而具有套期保值的需求,可以选择买进石油期货或看涨期权,以便一旦石油价格上涨,买入的石油期货或期权所实现的盈利可以抵补进口现货石油的价格上升。
尽管对冲和投机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但实践中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模糊难辨。对冲显然是两笔交易的组合,是对冲交易与根底交易风险的冲抵,一笔衍生产品交易之所以可以成为以降低风险为目的对冲交易是因为该金融机构已经存在根底交易带来的风险暴露,如果该笔根底交易不存在,该衍生产品交易就实际上成为了以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为目的的投机交易甚至赌博交易。因此,一笔交易是否是对冲交易并不能由其本身决定,而是要看其根底交易是否有该笔交易所带来的套期保值的需求。如果不是为了对冲进口石油面临的油价上升的风险,或者没有对进口石油套期保值的需求,单纯的一笔石油期货的买入就不再构成对冲交易,而成为基于对油价上涨的预测,以承担市场风险为代价的投机获利行为。因此,真
-
可修编
- -
实的对冲交易的规模应该取决于根底交易的规模,任何超过根底交易规模的名义对冲交易实际上都是投机交易。中航油的衍生产品交易规模显然已经大大超出了其为中国航空业进口航油的根底交易规模。5.5亿美元亏损在5%的保证金制度下意味着中航油的衍生产品交易规模至少高达110亿美元。据报道,以每桶50美元强行平仓价格计算,这相当于3000万吨燃油,而中航油旗下91家机场全年仅有500万吨航油需求。因此,即便是从交易规模上看,中航油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已经远远超出了被许可的对冲和套期保值的围,成为了被明令制止的纯粹的投机行为。此外,从市场传言的交易品种和策略上看,中航油所从事的也不是为进口燃油的套期保值,而是显然的投机。上文提到,作为航油进口公司,面临的是油价上涨的风险,为套期保值而采取的对冲策略应该是买进石油期货或期权,即站在市场中的看涨一方〔多方〕。然而,中航油却恰恰相反,在国际油价为40美元左右时看空油价,认为油价涨势难继,必然下跌,站在了市场中的空方,大量卖出石油期货和石油看涨期权,最终在油价升至55美元时累计5.5亿美元巨亏而被交易所强行平仓。显然,在此次交易中,中航油从一开场进展的就是投机性交易,而并非为进口石油对冲油价上升风险而做的套期保值交易。 投机和赌博是市场经济中最容易让人们感到困惑概念和行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风险的承担和对盈利的追求。然而,至少在概念和理念上,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在市场经济常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投资行为,作为投资者的投机者,其所追求的盈利在理论上表现为风险溢价,即所投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那局部。这种超额的预期收益率尽管在某一次投资〔投机〕中并不一定得以实现,但建立在科学投资分析根底上的预期收益率对概率进展了合理的考虑,在屡次类似的投资〔投机〕中可以被投资者稳定地获得〔大数定律的作用〕。风险溢价在投资者的实践中是通过严谨的风险收益分析和严格的风险管理活动来保障的,而且风险承担被纳入所谓经济资本配置和风险预算体系,对投资的表现的衡量也要将回报与风险结合起来,进展所谓的经风险调整后的业绩衡量。然而,赌博本质上偏离了投资的畴,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和消费行为,而且,赌博者所追求的盈利往往只是不顾其可能性大小的某种极端盈利,这种盈利目标的实现通常只能凭借运气,屡次的赌博性交易不仅不能保证实现盈利,而是相反的血本无归。我们可以假设中航油在建立空头仓位的初期还可能本着投机的心态,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根本面和油价历史数据进展了必要的分析,但随着油价的上涨,损失的形成,中航油试图加注扳本不服输的赌博心理替代了正常的投资性投机的心理,甚至在损失数亿美元的情况下竟然冒着被指控幕交易的风险将公司15%的股票出售换来1亿多美元来继续维持陷入巨额亏损
-
可修编
- -
状态的仓位,至此,中航油早已忘记了投资性投机所应该遵守的多样化分散风险、交易止损限额等风险管理的规那么,中航油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一场空前的“石油豪赌〞,一场资金实力的对决,而参与对决的另一方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对决经历的国际对冲基金。由于国际油价在中航油被新加坡交易所强行平仓之后非常巧合地轰然下跌,有些人不免为久霖惋惜,认为要是他再坚持一下,熬到油价暴跌的12月份就好了。据报道久霖本人也在最后还声称要是再给他5亿美元就好了。然而,面对豪赌和对决,这种想法显然是幼稚的。
四、关于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经济,市场价格,包括商品、汇率、利率和股票价格都是波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提供的管理市场风险的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各种衍生产品,而衍生产品的根本功能就是为市场参与者以对冲风险的方式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尽管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用于套期保值,降低风险,也可以用于投机获利,增大风险,但是,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的迅猛开展依托的是在风险加剧的环境中广阔市场参与者普遍的风险管理需求,而并非少数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获利需求。在国际上,衍生产品用于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是受到普遍认同和鼓励的,而用于投机获利那么普遍受到严格限制和监管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市场化,衍生产品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增加,汇率波动不断加大,国际投融资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国际利率风险等也在不断加大,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衍生产品来管理这些风险,否那么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国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不断深化,市场由于缺乏对冲机制给投资者管理风险带来的局限日益明显,近些年开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呼声不断。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和开展成为市场经济深化的必然需求。
前述对中航油从事对冲、投机和赌博的分析说明,中航油的错误不在于监管机构授权中航油从事石油衍生产品对冲风险,而在于中航油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失效,滥用授权,违规交易,利用衍生产品进展了投机和赌博。因此,中航油事件不应该成为我国利用国际衍生产品和开展国衍生产品市场来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的障碍,而应该成为我们利用和开展衍生产品市场的警示。这种警示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衍生产品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建立严格和有效的风险部控制机制,三是要加强对衍生产品交易的信息披露和风险监管。
-
可修编
- -
五、关于风险的双侧性与管理“明星〞风险
对于风险性质的认识是区别传统和现代风险管理的一个根本问题。传统上,人们往往把风险理解甚至定义为损失的可能性,关注的只是损失的一侧,即所谓“下侧风险〞。这种理解的缺陷在于将盈利与风险概念分割开来,一方面造成衡量盈利时不能考虑对风险的承担,另一方面也使得对风险的管理仅仅关注在对损失制造者〔或部门〕的管理,而无视对盈利制造者〔或部门〕的管理。现代的风险观念认为,风险既是损失的可能,也是盈利的可能,即包含“上侧风险〞,因而是双侧的。在这种观念下,盈利被认为来自于对风险的承担,就如同损失来自于风险承担一样,因此,对交易员盈利业绩的衡量要充分考虑其对风险的承担,即进展所谓的“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衡量〞,“明星〞们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相应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中航油和英国巴林银行等国际案例中“明星闯大祸〞的现象正是风险双侧性的反映和例证。因此,在双侧风险观念下,风险管理的焦点就不仅仅局限在对损失制造者〔或部门〕的管理,而是同样重视对盈利制造者〔或部门〕的管理,尤其是对“明星〞的管理。显然,双侧的风险观更加有利于我们进展全面风险管理。中航油巨亏事件再次教训我们,重视风险的双侧性,管理“明星〞风险。
第四节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特征比较分析
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业务的本质是交易和管理各类风险,这不仅包括出售各类保单承担纯粹风险的负债业务,也包括将保险资金投资于存款、债券、股票和房地产等投机风险的资产业务。近些年,随着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和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Risk-Based Capital and Supervision)的开展,保险公司越来越有必要把所有业务中的各类风险纳入统一的控制、计量、定价交易和经济资本配置〔Economic Capital Allocation〕框架。同时,随着金融控股公司下保险、银行和证券业务合业经营的开展,保险公司各项业务的风险需要在更大的围和框架下与非保险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进展整合管理。为适应全面风险管理开展的需要,本文从寿险公司与财险公司负债业务、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与负债业务和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与非保险类金融企业投资业务三个角度 17参见
17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Supervisors(2003), Insurance Core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y, .iaisweb.org
- 可修编
- -
对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业务的风险特性进展比较分析。
一、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负债业务风险特性比较
将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分开来的业务不是保险公司的资产业务,而在于其独特的负债业务,即各项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之所以被称为保险公司是因为其销售各类保险单,以直接的风险承担而获取资金来源,进而形成具有独特特征的不确定性负债〔又称或有负债〕的负债业务。在保险公司的产品构造中,两类具有鲜明特点的保险产品将保险公司划分为两大类:经营寿险产品的寿险公司和经营财产和意外伤害险的财险公司。从业务风险性质的角度看,将两类保险公司区分开来的也正是在于两类公司在负债业务〔保险产品〕方面所承担的风险的本质差异。
〔一〕寿险公司负债业务的风险特性
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针对人的死亡和疾病风险提供保险效劳,同时也提供养老金和年金等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的效劳。前者采取定期寿险和终生寿险的形式,以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投保人可一次性也可分屡次支付〕为条件,向投保人提供在指定期限〔定期寿险〕或整个生命期限〔终身寿险〕投保人一旦死亡,投保人或其受益人将收到一笔事先约定的赔偿金额的保险效劳。后者那么采取养老金或年金的形式,保险公司以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投保人可一次性也可分屡次支付〕为条件,向投保人提供在指定期限或死亡前不断分期支付事先约定数额的现金〔即年金,或养老金〕,直至期满或投保人死亡。
从寿险业务的性质看,寿险产品的风险具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寿险产品以人的寿命为保险对象,人的寿命的意外变化〔即死亡率的变化〕或预测失误是寿险产品最根本的风险来源,这在业界被称为死差损,即由于实际死亡率与寿险产品定价中所假定的死亡率出现差异而导致的损失。二是寿险产品的期限往往很长,长达30甚至50年,在这期间,无论是投保人分次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费还是保险公司分期支付给投保人的年金,其价值都受到利率变化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率风险成为寿险公司重要的风险要素。而且由于寿险产品期限过长,现有的资本市场难以提供相应期限的收益率来计算寿险产品现值,加之寿险产品缺乏二级交易市场和流动性,寿险产品的价值难以进展基于市场价值理念的衡量。
值得注意的是,寿险产品和年金产品都是以人的寿命为保险对象,都面临人的寿命变化所引起的风险,但是,两者却由于寿命变化对保险公司负债水平的不同影响而具有对冲寿命风险的效用。例如,在人的死亡率提高〔寿命缩短〕时,寿险产品将因投保人死亡赔付增加而给保险公司增加负债水平而带来损失,但对年金产品而言,由于人的寿命缩短,保险公司
-
可修编
- -
对投保人的年金和养老金的支付也会提前终止,进而会减少保险公司的实际负债水平,从而与寿险产品形成对冲。因此,在同时经营寿险业务和年金业务的保险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这两者产品天然的对冲效用,对冲死亡率异常变动带来的风险,降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本钱。 〔二〕财险公司负债业务的风险特性
财险公司的主要产品和业务也可以分为两类:财产险业务和意外伤害险业务。相比于寿险公司的产品,财险公司的产品的风险特性显得简单一些。无论是财产险,如汽车保险,还是意外伤害险,如员工赔偿险,都是投保人以事先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为条件,保险公司在投保人出险〔损失发生〕时承担合同中规定的赔偿责任,以补偿投保人遭受的损失。较寿险产品而言,财险产品的风险期限较短,受利率因素影响较少。然而,财险产品的风险复杂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赔偿责任和损失的具体围和程度,二是保险合同的持续性。前者在员工赔偿险中表现明显。对于员工遭受工伤之后,对工伤造成的损失以及保险公司应赔付的围确实定和仲裁并非易事,因此,对该产品预期损失的衡量应该充分考虑工伤所产生的业务收入减少、受伤者长期安康损失赔偿、法院判决的时间长短和律师费用支出等多方面因素。后者在汽车保险中具有典型性。对于汽车保险业务而言,预期损失相对容易衡量,但保险业务的盈利性不单取决于预期损失大小,还取决于未来预期损失现金流支出和未来新的预期保费现金流收入,如果保单不能持续或出现大量保单终止或退保,保险公司仍然面临丧失清偿力的危险。
二、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与负债业务风险特性比较
从资产负债表看,保险公司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保险负债业务和运用保险资金的资产业务。一般认为,投资于银行存款、政府和公司债券、股票甚至房地产市场的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与出售保单获得资金来源的负债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业务,但是,从风险交易和管理的角度看,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与负债业务既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又存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
〔一〕业务风险性质及其交易方式
保险公司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产品风险性质差异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保险公司的风险也来自于所从事的担保和衍生产品交易等表外业务,这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衍生产
18
品交易所面临的风险没有实质上的差异,本文不对此进展单列的比照分析。
-
可修编
- -
首先,从业务本质风险的种类及其性质看,投资业务风险因素包括交易对手信用水平、市场价格波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通货膨胀水平变动等;而保险业务的风险因素主要是事故、疾病和灾害等所谓的纯粹风险,即只有损失可能,而没有直接的盈利可能的风险,而投资业务所承担的是投机风险,即损失可能和盈利可能都有的风险,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其次,从业务的风险期限长短的角度看,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有很大的不同。财险公司一般风险期限较短,如汽车险大都安年度收取保费,而寿险公司风险期限却往往很长,能够长大30年甚至50年。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风险期限尽管随投资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投资产品期限超过30年的很少〔不包括股权投资〕。最后,从产品的流动性角度看,保险业务的产品交易二级市场不兴旺,保险产品流动性不好,而投资产品交易二级市场比较兴旺,因而流动性也较好。
尽管在业务和产品的风险表现及其性质上各有特征,但保险业务和资产业务两者本质上都是风险交易业务,是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与风险水平相平衡的市场回报,即所谓风险价值或风险溢价。从风险交易的形式上看,保险业务直接承担风险,是纯粹的风险交易,而投资业务,无论是股票交易还是股票债券交易,一般以即期确定的现金支出换取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收入的形式来承担风险,即风险交易与资金交易〔融资行为〕结合。从风险回报形式和产品价值构角度看,保险负债业务由于是直接的风险交易,风险回报也相应采用保险费这种直接的风险价格形式,保险产品价值构成相对简单:保险产品价格=风险价值。而投资业务由于与资金交易相融合,风险回报采用风险溢价这种预期收益率在无风险收益率根底上溢价的形式,投资产品的价值构成因除包含风险价值外,还包含本金及其时间价值,即:投资业务产品价格=本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
〔二〕管理风险的根本策略
一般而言,多样化、对冲和保险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三种根本策略。保险公司不仅对其投资业务可以采用这些风险管理策略,例如,通过构建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从事期货或远期交易来对冲风险、购置期权或信用保护从而对相关市场或信用风险进展保险处理等,对其保险负债业务,保险公司同样也可以采用这三种管理策略,例如,同类保单数目增加、不同险种数目增加、保单承保地区分散、投保人所属行业分散、销售渠道分散以及参加共保再 19 20
20
19
由投资活动衍生出来的衍生产品交易具有直接风险交易的特征,尤其是其中的期权交易。
此处的对冲是较为狭义的用法,仅指以期货或远期交易代表的线性对冲,其结果是以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确实定性替代。此处的保险是指以购置期权或保险单为代表的,以事前支付不可退的期权费或保险费为代价,从而消除不利波动,保存有利波动的风险管理方式。在广义的对冲定义下,它又被称为非线性对冲。
-
可修编
- -
保险都是有效的风险分散方法;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保险产品设计来对冲风险,例如寿险公司就可以利用寿险产品和无最低担保年金产品来对冲死亡率风险;保险公司本身也可以购置其他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来转嫁风险,尤其是向再保险公司转嫁风险。
此外,面对这两方面业务带来的风险,保险公司都必须提取相应的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是金融机构应对风险最终可能转化为损失而准备的经济资源,前者是针对发生可能性大但损失规模较小的所谓预期损失,后者是针对发生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发生却非常严重的所谓非预期损失。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都必须把为抵御预期损失的准备金本钱和为抵御非预期损失而持有资本金的资本本钱纳入产品定价中,从对客户的效劳收费中获得补偿。
对两方面业务进展的上述风险管理本质上都是对业务所承担的风险进展计量、定价和转移等一系列工作。无论是负债业务中的精算工作还是投资业务中的金融工程,其本质上都是基于对风险量化,目的在于转让风险的产品设计和定价。这其中,风险量化是根底,也是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的困难和挑战之所在。因此,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投资业务都需要复杂的概率和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同时也面临量化不准确所带来的定价风险(Pricing Risk),这在保险负债业务中被称为精算风险(Actuarial Risk),在投资业务中被称为模型风险〔Modeling Risk〕。
三、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与非保险类金融企业投资业务的风险特性比较
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或证券交易商,金融企业的资产无非是以现金、各类贷款、股票、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形式存在,只不过这些不同种类的资产在各类金融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差异。如前所述,从根本上看,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的本质区别在于负债业务,不确定性负债成为保险公司区别于其他金融企业的最重要的风险特征。在投资业务方面,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企业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都面临各项投资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保险公司在投资业务上获得收益也服从与其他金融企业投资业务一样的风险收益平衡规那么,而且那些以投资风险换取收益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21
23
22
21
参见George Orros and Jane Howell,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for UK insurers, The Centre for Future Studies, 2003
22从负债资金来源角度看,各类金融企业的差异在于,银行是以吸收存款的负债方式获得资金来源以投资于这些资产,证券和基金公司是以发行债券或基金获得投资资金,而保险公司却是通过出售保险单承担不确定的赔付义务而获得投资的资金来源。
23 在复杂多样的风险分类中,这四大类风险是目前被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比较广泛承受的依据风险诱发因素的分类原那么而确定的主要风险类别。其中,对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而言,信用风险可以表现为除直接的贷款业务外所有交易业务中的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 Party Risk〕。市场风险那么包括利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 可修编
- -
然而,尽管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特性,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仍然具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传统特征。其一是从盈利模式来看,由于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盈利功能,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投资业务,投资业务的盈利功能反而被相对弱化而不居主导地位,而银行等其他金融企业的投资业务却显然是盈利的主要来源,在整个金融企业的盈利构造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负债业务只是融资的来源。其二是从投资风格看,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往往表现出比较保守的特征,其投资品种往往是银行委托存款、政府债券和高信用等级公司债券等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即便投资于股票等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其投资比例也往往受到各种限制。
由此,对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及其风险特性,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其一,既然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具有独立的盈利功能,保险公司为什么还要从事投资业务?尤其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业务?其二,为什么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在传统上表现出比较保守的特征?其三,为什么当前的保险公司对投资业务风险的保守态度有所改变,保险公司希望进入风险较大的投资行业,如股票市场、低信用等级公司债券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
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在于风险和竞争两个方面。
虽然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具有独立的盈利功能,即理论上某项保险产品的定价只要准确反映了保险对象的风险水平〔尤其是预期损失〕并包含适度的管理费用和利润,在保险公司能够销售足够数量的保险单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该保险产品上的盈利根本上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大数定律发挥作用的根本结果,但是,在现实中只经营负债业务而不经营投资业务的保险公司根本上是不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负债往往是长期的,尤其是寿险公司,而长期的负债必须有长期的投资相对应,并且长期负债必然面临较为突出的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因而保险公司需要长期投资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来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到达保险公司在获得保险资金数十年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来履行当年的赔付和支付承诺。另一方面,即便是负债期限较短的财险公司,仍然面临保险业务收入波动和赔付支出波动从而使得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某一特定年度面临枯竭的风险,适当的长期投资可以使得保险公司的总收入实现所谓的跨期平滑,从而使得这种波动性得到有效管理。
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传统上表现出来的保守风格一方面是由于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传统上偏重负债业务,投资业务的盈利功能被弱化为保值功能,保险公司长期受这种传统观念的 24
25
24
这种限制既来自于保险公司内部,如保险公司风险战略和经济资本配置体系,也来自于监管机构的监管约束。
25 参见Eric Briys, Francois de Varennes, On the Risk of Life Insurance Liabilities: Debunking Some mon Pitfall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Paper,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November 1995.
- 可修编
- -
限制,在公司投资业务风险战略上对风险承担偏向保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保险公司负债期限长,风险因素复杂,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较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更加困难,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业务比重过大会使得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难道进一步增大,从而使得保险公司宁可选择比较保守的投资风格。
上述分析说明,主要是风险因素,包括负债和资产业务两方面的风险,促使保险公司一方面从事投资业务,另一方面其投资业务传统上又具有较为保守的特点。然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保险业开场改变传统的保守投资风格,在投资业务风险承担上开场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场加大对股票、房地产行业和低信用等级的投资比重,有些美国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甚至采取相当激进的态度,将大局部投资业务集中在房地产和垃圾债券,以致在美国80至90年代的股票市场崩溃、房地产价格波动和垃圾债券市场崩溃等一系列事件中遭受严重损失,造成了美国保险业历史上少见的大量保险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挤提〞和丧失清偿能力的事件。导致美国保险业对投资业务风险承担转趋积极甚至激进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这种市场竞争不仅来自于保险业同业间,而且来自于整个金融体系。例如,80年代初美国开场的放松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突破过去的利率上限吸引存款,这使得兼有保险和投资储蓄功能的寿险产品面临更大的竞争力,从而迫使寿险公司降低寿险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应对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是,保险公司为了实现这种高收益承诺,在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环境中不得不调整保守的投资风格,选择从事风险更大的资产业务以换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种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而采取激进投资策略的现象在新兴的保险市场也普遍存在。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扩大保险市场份额,要么直接降低保险产品价格或给保险经纪公司更大的分成,要么在既定的价格下增加承保风险的围或水平,从而吸引客户,另一方面那么是增加对股票等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来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以适应负债方保险产品价格降低所导致的对客户承诺收益率的提高。这种保险公司快速成长中的风险被称为成长风险〔Growth Risk〕。由保险公司投资业务风格及其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风险承担明显受到保险公司负债业务的制约和影响,这反映出保险公司投资风险承担和管理的根本使命是满足保险公司负债方的到期支付,从而维持保险公司整体的清偿能力。 26
28
27
26
参见Failed Promises--Insurance pany Insolvencies. Report by the Submittee on Oversight and Investigations of the mittee on Energy and merce, Rep. John Dingell, chair,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0.
27 参见Scott E. Harrington,Policyholder Runs, Life Insurance pany Failures, and Insurance Solvency Regulation, .cato.org/pubs/regulation
28 参见Best's Insolvency Study, Life/Health U.S. Insurers, 1976-2002,.bestweek.
- 可修编
- -
四、结论
保险公司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这不仅表现在负债业务也表现在资产业务方面。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合业经营的开展要求保险公司更加全面地认识各项业务的风险特征。负债业务风险的本质差异是区分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的根本所在。寿险产品的风险主要是死亡率意外变化的死差损风险,且寿险产品因期限长而面临突出的利率风险。财险产品的风险期限较短,受利率因素影响较少,其风险复杂性主要来自于赔偿责任和损失的具体特征和保险合同的持续性两个方面。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与负债业务在风险及其管理上既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如产品的风险性质、期限和流动性以及产品的价值构成等方面,又存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如都可以采用多样化、对冲和保险以及提起准备金和资本金等管理策略,同时在应用这些策略时都面临定价风险。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具有两个传统特征,一是由于负债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盈利功能被相对弱化而不居主导地位,二是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往往表现出比较保守的风格。负债和资产业务两方面的风险因素促使保险公司一方面从事投资业务,另一方面其投资业务传统上又具有较为保守的特点。近些年来,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了保险业对投资业务风险承担转趋积极甚至激进,进而使得采取快速业务扩策略的保险公司在开展中面临成长风险。
- 可修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