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2023-03-22 来源:步旅网
实验心理学学期复习指南(二1)

一、 实验心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 1、 费希纳

①系统地探讨了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费希纳定律S=KlgR

②于1860年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大大发展了心理物理学,提出了三种测量心理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察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2、 冯特

①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培养了大批心理学家,创办了心理学专业期刊。

②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提出了实验内省法。在实验室建立后的20年内,完成了100多项实验研究。 3、 艾宾浩斯

①把实验法成功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

②在对记忆的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费希纳开创性的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为心理学指明了方向;冯特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心理学的框架;艾宾浩斯开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从而铸造除了实验心理学的模型。

二、 认知神经科学常用方法的特点(fMRI,ERP,脑损伤技术) 1、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术(fMRI):测量大脑血液动力学指标,以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毫米)对复杂的大脑认知活动进行空间定位。 2、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与大脑特定认知功能相关的电活动,以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毫秒)研究不同时刻复杂的大脑活动的时间过程,并通过记录高密度件相关电位来研究大脑活动的空间信息。 3、脑损伤技术

(1)神经心理学研究,针对脑损伤病人,需与医院合作 (2)透颅磁刺激(TMS):用微弱的磁场干扰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活动,观察这些干扰与某种特定的认知活动的关系,从而确定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4、三种认知神经科学常用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项目 fMRI ERP 脑损伤技术 优点 1、 无创性 1、 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1、 对神经兴奋源的定位2、 能对大脑进行准确的机能定位 2、 造价低,使用、维护方便 比较直接与准确 3、 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 3、 完全无创性 2、 具有与脑电相近的4、 可以实现各种特定效果的扫描 时间分辨率 1、 时间分辨率低于脑电和脑磁 2、 实验环境幽闭 3、 扫描过程有巨大噪声 4、 造价高 1、 空间分辨率较低 2、 各种地位算法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1、 只对某些流向的兴奋源敏感 2、 造价高 缺点

三、 心理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 4、 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 (一)题目

题目既要反映研究的主要问题,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和范围,又能作为编制分类索引和查找文献的线索。 要求:

(1)准确,切忌题目过大,交代主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但具体类别多种多样;个别可采取情感色彩的题目;要注重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

(2)要注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相关研究不能选表达因果关系的题目;

(3)简洁,高度概括,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不设标点,尽量不设小标题。 (二)署名

题目下面应标明作者、工作单位和详细地址。是个人和单位提高知名度的主要途径。一般主要设计者为第一作者,也是主要责任人。与个人和工作单位的利益休戚相关。

题目和署名对读者的作用:熟悉心理学的状况;可作为深入了解一个领域的突破口;与专家和权威人士取得联系的途径。 (三)摘要

应概括反映出研究的所有主要内容,说明研究目的、被试情况、研究方法、统计检验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字数要求:国际标准为250—500个单词;国内标准为250—300字。供国际交流的杂志应附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完全一致。 在摘要后面应列出3—5个最能说明研究主旨和领域的关键词。 摘要的主要作用:论文阅读的“先行组织者”;文献检索的依据; (四)正文(5000—8000字) 1 前言

或称引言。内容一般包括:(1)对拟研究问题的界定和说明;(2)对以前研究的文献综述,着重分析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结果的演变过程,应直接服务于研究假设的提出;(3)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

是实验报告中最重要、最难写的部分,直接决定着研究的水平、层次和质量。在调查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报告中,可以简略一些。 2 方法

主要包括被试情况和取样方法、实验任务、实验材料、仪器、实验设计、实验程序、统计方法等。宗旨:使读者能够根据方法中提供的信息,重复研究的各个环节。

被试:人数,男女比例,年龄段,取样方法,是否有偿,是否参加过类似研究,在脑成像研究需要签定同意书,儿童被试需要家长或有关委员会的许可,视听能力,缺失情况

设计:几乘几的何种设计,每个自变量的名称及水平,因变量指标

材料和仪器:主要介绍实验刺激,如视觉实验中,每个刺激的视角,呈现位置、时间,刺激的数量,形状、颜色;量表的信、效度

程序:主要介绍指导语,刺激呈现顺序,刺激之间间隔;各种实验条件间的顺序安排,如拉丁方法;每种处理的试验数,总的实验数,一个完整的实验所需的时间。 3 结果

呈现收集到的数据及统计分析的结果,但不必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讨论。

呈现时可使用表格和图形,以直观地表达数据结果。应注意表格和图形的规范性。如目前一般都采用三线表。同一实验的数据在表格和图形间只要选择一种即可。注意表格和图形所呈现的数据一般是经初步处理后的描述统计量。推断统计部分的内容一般用文字说明。 三线表举例;

在较复杂的研究中,应该分列一些子标题,以使结果更为明晰。 4 分析与讨论

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论文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 (1)对统计结果进行解释;(2)对前言中所提出的假设做确定的回答,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alternative);(3)与其他同类研究做比较,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和推论,建立或验证理论;(4)指出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章的优点的缺陷都表现在此部分。今后研究的突破口主要在这部分寻找,主要审查作者在逻辑推论上是否存在问题。 5 结论

结论是研究报告正文的最后一部分,它概括了研究的全部结果,使读者对于研究发现有简明而全面的认识。结论应该具有客观性和恰当的概括性。与摘要的内容可以重复。 按目前的写作规范,结论部分可省略,可讲结论的内容在摘要中体现出来。 (五)致谢

可放在正文后或首页最下面。有助于开展合作研究。要多怀感恩的心态。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即研究过程中所参考引用的主要文献资料。书写参考文献应遵循一定的格式。不同刊物有所不同。论文文献的格式为:作者名(前三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参考书的格式为:作者,书名,地址,出版社,年代,起止页码。不说没根据的话。

对读者的作用:是文献检索的高效途径。 对作者的作用:体现文章水平,提高知名度 (七)附录

主要列出不便在正文中介绍的有关数据资料、研究工具,如所使用的计算机程序、未公开出版的测验、较繁杂冗长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四、 莫雷的变量分类法及意义

(1)按变量的载体分,可分为主体变量和客体变量;

主体变量:存在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属性。如性别,智力,职务,个性等。在研究中只能充当被试间变量。

客体变量:可以影响研究对象的行为或心理的有关因素、属性。如各种刺激。在研究中既可充当被试间变量又可作为被试内变量

(2)按变量的性质分,可分为存在变量和引发变量;

存在变量:预先已经存在的,并非研究过程中引起的变量。如性别、智力、职务、学校类型、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等。——只能考察相关关系。

引发变量:在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施加或引起的变量。物理刺激、社会刺激。——可以考察因果关系。

综合上述两个维度可以得到四种变量:客体存在变量;主体存在变量;客体引发变量;主体引发变量。

五、 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的区分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1、变量之间无关系(统计检验不显著); 2、变量之间存在关系,但不知道是什么关系,即相关关系; 3、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并且是因果关系。 凡是存在变量的研究都属于相关研究; 凡是引发变量的研究都属于因果研究。

六、 自变量的含义及相关术语

自变量,是指由实验者操纵控制并且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变量。 自变量的特性:变化性、控制性、诱发性

几个相关术语:因素、水平、实验处理、实验条件、试验

心理学中的自变量常常是不连续的,因此,自变量也叫做因素。同一因素的不同标准(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也叫实验处理。实验处理或处理的结合构成具体的实验条件,完成一个实验条件的操作,叫做一个试验(trial)。

七、 因变量及其应备性质

1、因变量,是指由自变的变化而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是研究者力图测量、记录的行为指标。

2、因变量必备的性质

(1)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效度。即因变量能否真正反映所研究的心理现象。

(2)可靠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信度。信度:是指在所有的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的结果的相似程度。

(3)灵敏度:是指因变量是否能精确地度量出反应变量的变化。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地板效应(floor effect)。

(4)数量化:反应变量的指标应该是能数量化的。这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

八、 顺序效应及控制

顺序效应:由实验刺激的呈现顺序不同导致不同实验结果的效应。 顺序效应有两种形式:

1、次序效果:由于实验次序不同而混淆自变量效果的现象,包括练习效应与疲劳效应 例:在“视觉与听觉刺激反应时”研究中,若先一起测完听觉反应时,后测视觉反应时;则反应时的差异的原因不清?

2、遗留效果:是指由于实验次序的不同而造成的一种条件对另一种条件的遗留影响。 例:研究两种药物A、B的不同效果。若一种为兴奋剂,一种为镇静剂,则一种条件影响另一种条件导致遗留效果。在学习实验中这种效果较突出。如用两种记忆策略记忆英语单词。

先用任何一种策略都会影响另一种策略。

3、顺序效应的克服方法:ABBA法 和 拉丁方法 A B C B C A C A B

九、 实验者效应

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主要原因:被试的典型心理:敏感,有强烈地了解主试意图的动机。

十、 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要求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十一、 整群随机取样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该法较常用。在大型调查研究中较常用。

十二、 分层随机取样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十三、 样本容量的确定

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具体可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研究问题的总体有多大;

(2)实验对象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如同卵双生子,同性恋者,领导 (3)实验者的人力、物力条件;研究经费,如脑成像实验的经费 (4)实验类型或背景; (5)采用何种统计方法; (6)推论精确程度的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可灵活调整:实验性研究可选择小样本,而调查性研究得用大样本;相关性研究需用大样本,因果性研究可用小样本;总体的同质性,同质性强,选取的样本可小一些,同质性弱,则应用较大的样本。

十四、 操作定义

1、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与研究范式或实验范式密不可分。 操作定义的特征:

2、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另外还有如下特征: ①在内容上,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变量或概念;

②在方法上,用可直接感知、度量的方法进行定义;

③在着重点上,着重于界定变量的外延和操作过程。 3、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

对称性原则:指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相对称,不能过宽或过窄。

独特性原则:指操作定义必须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独特特征。 4、设计操作定义常见的方法

①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即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的一种方法。 ②动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中方法。 ③静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

十五、 因变量的控制 1、指导语的制定

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

(1)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 (2)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 (3)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 (4)指导语要标准化。 2、主试和被试的态度

主试对被试要尊重、有礼貌,热情接待,不浪费被试时间,注意对实验结果的保密。 在实验的始终,主试的言行、态度应保持一致。尽可能用同一个主试。 3、 反应的观察、记录和测定

观察应详细;记录应使用客观方法;测定应准确 4、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5、 避免量程限制,即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十六、 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掌握5种)

1、消除法:即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 物理环境变量;实验者效应;暂时被试变量

双盲程序:是指使主试、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假设和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存在的问题:可能使实验失去“真实性”;反而会导入新的无关变量。

2、恒定法:是指实验者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实验研究中保持不变。包括环境变量,程序变量,被试变量的恒定。 心理实验中常见的可恒定的无关变量:

(1)采用同一地点,同一仪器,同一主试,同一时间段; (2)主试态度要保持恒定;

(3)按同一实验程序或步骤进行实验;

(4)选择智力、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同的被试。 3、平衡法:使无关变量所产生的作用在所有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效果都保持平衡的控制方法。 4、抵消法:主要用于控制顺序效应和处理水平之间的权重效应。 应用抵消法有两种情况:

(1)当研究中只有两个处理时,采用ABBA法抵消顺序效果。

(2)当研究中有多个处理时,可采用完全抵消平衡法,不完全抵消平衡法和随机抵消平衡法。

A. 完全抵消平衡法:提出处理条件的所有可能次序的方法。3个处理时,有3!即6个顺序:

ABC,ACB,BAC,BCA,CAB,CBA。 若有四个处理,则有4!,即24种可能顺序,5个时有120种顺序。 因此,此法并非拉丁方法。 B.不完全抵消平衡法(拉丁方法):每个条件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每个条件在其他所有条件的前、后出现的次数也相同。该法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处理数是偶数时:“ 第一个次序可用如下顺序安排次序:1,2,n,3,n-1,4,n-2,5,...随后的次序是在第一个次序的数目上加“1”,直到形成拉丁方。”只有采用上述排法,才能保证以上两个条件。

②当处理数是奇数时,则采用如下方法(以n=5为例): (1)先按偶数法则形成一个拉丁方: A B E C D B C A D E C D B E A D E C A B E A D B C

(能满足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但是每个条件在其他位置之前有相等次数的要求没有满足)

(2)然后把上述模式简单反过来,即形成: D C E B A E D A C B A E B D C B A C E D C B D A E

(3)最后将两个模式结合起来使用,则第二个要求也能满足。

5、随机化法:是指依据数学上的概率原理,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试除实验条件外,其他无关变量保持相等,是控制无关变量较好的方法。 包括两个方面:(1)实验单元或被试是从一个更大的、研究者感兴趣的总体中随机选择的;(2)实验单元或被试是随机分配给各个处理条件的。

6、匹配法:通过匹配控制无关变异源,即对被试在某个与因变量有关的变量上进行匹配,使各被试在额外变量,特别是机体额外变量上相等的方法。

7、统计控制:是指在实验之后采用统计分析技术,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的效果分析出去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是协方差分析的方法。如在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中,在智力不匹配且不能混合编班的情况,智力因素的排除,只能采用协方差分析。

协方差为未标准化的相关系数,协方差除以x,y的 标准差就得到相关系数r。

协方差分析是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的结合;结构方程是回归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合。 偏相关分析是指控制了第三因素之后的相关系数。也是一种可用于从统计上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十七、 实验设计的分类 1、心理实验设计的宏观分类

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 ①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 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

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②准实验设计: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无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进行的设计。

如: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

③非实验设计:是一种对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观测、记录、描述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 往往不易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而且也不易主动地控制自变量和其他无关变量,它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设计积累资料。 ④三种宏观实验设计的比较 项目 优点 真实验设计 条件控制严密 准实验设计 在真实性和生态效度 上高于真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 为更高层次的真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资料 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局限 自然性差,人为性强, 无关变量控制不够严格, 生态效度低 因果关系确定性弱 2、真实验设计的具体分类 ①按统计检验力分,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实验设计 以上是三种最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它们可以组合成各种复杂的实验设计。它们的区别在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分别采用随机化方法、区组技术、双重区组技术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结果的检验精度逐级提高。 实验设计模型:

完全随机设计:Yij =μ+αj+εi(j)

随机区组设计:Yij = μ+αj+πi +εi(j)

拉丁方设计:Yijkl = μ+αj+βk+γl +εpooled

(i=1,2,......,n; j=1,2,......,p; k=1,2,......,p; l=1,2,......,p)

②按自变量的数量分,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被试接受这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的设计。 多因素设计:实验中有多个自变量,被试接受几个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实验处理。能探讨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如交互作用,代表实验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 ③按被试分派程序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是指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这种设计中的变量为被试间变量。

被试内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形式,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实验中的自变量叫做被试内变量。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设计。

十八、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及适用情形

1、准实验设计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无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适应情形)进行的设计。

2、特点: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在真实性和生态效度上高于真实验设计;无关变量控制不够严格;因果关系确定性弱。准实验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

十九、 两因素实验的设计方法及数据处理思路 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1)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

适用条件:①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 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则实验中有p×q个处理的结合,即具体的实验条件。②研究中的两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 基本方法: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的结合。实验刺激呈现给被试的先后顺序是随机的,或按拉丁方排序的。 误差控制:重复测量法。

实验设计模型:Yij = μ+ πi +αj+ (απ)ij+ βk+ (βπ)j k +(αβ )jk+(αβπ)jjk +εijk (i=1,2,......,n; j=1,2,......,p; k=1,2,„„,q)

πi表示由被试 i 引起的变异,即被试间变异; (αβ)jk 表示水平αj 与水平βk的交互作用; (απ)ij 表示αj和被试 i 的交互作用的残差; (βπ)j k表示βk和被试 i 的交互作用的残差;εi(j)表示误差变异。 2)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应用举例

研究题目:文章的生字密度与主题熟悉性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

实验设计:为了全面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处理之间无显著学习效果,实验处理水平结合的数量不多,本实验采用2×3两因素的重复测量设计。所以两个自变量均为被试内变量。其中主题熟悉性有2个水平(熟悉的,不熟悉的);生字密度含有3个水平(5:1、10:1、20:1);因变量——阅读测验的分数。 被 试:4人 实验程序:把两个自变量的水平结合成6种实验处理,即6种文章。每个被试阅读6篇文章,其中3篇生字密度不同,主题熟悉,3篇生字密度不同,主题不熟悉。为了克服疲劳和顺序效应,实验分6次进行,每个被试每次阅读一篇文章,用拉丁方平衡学生阅读文章的先后顺序。

模拟数据: a1b1 a1b2 a1b3 a2b1 a2b2 a2b3 3 4 5 4 8 12 6 6 7 5 9 13 4 4 5 3 8 12 3 2 2 3 7 11 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的简单效应检验程序 MANOVA A1B1 A1B2 A1B3 A2B1 A2B2 A2B3 /WSFACTORS=A(2)B(3) /WSDESIGN= B WITHIN A(1) B WITHIN A(2)

MANOVA A1B1 A1B2 A1B3 A2B1 A2B2 A2B3 /WSFACTORS=A(2)B(3) /WSDESIGN= A WITHIN B(1)

A WITHIN B(2) A WITHIN B(3)

二十、 交互作用的含义及检验方法 1、交互作用的含义

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我们称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2、交互作用的检验思路

(1)分析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否显著? 发现交互作用显著之后,不能停止不前,而应该进一步揭示交互作用的实质;

(2)用图解法定性分析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因素不同水平上的变化趋势;了解在什么种情况下因变量指标发生递增、递减变化,或保持不变。

(3)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分析图解中每一条线所代表的变化趋势是否显著。 (4)结合实验目的,对每条线所代表的心理学含义做出详细解释。 3、交互作用的检验方法

①图解法:首先计算出每个处理水平结合上所得到的平均数,然后以平均数作图。优点:简单、直观。缺点:主观、缺乏统计依据。 练习:根据原始数据画出交互作用图

思考: 如果两个因素交互作用显著, 那么有哪些可能的图解? 如果不显著, 又有哪些可能的图解?

②简单效应检验法:是指分别检验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的每一个水平上的处理效应,以便具体确定它的处理效应在另一个因素的哪个或哪些水平上是显著的,哪些是不显著的。

在实际研究中,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从质和量上把握交互作用的含义。

二十一、 实验研究的各种效度及提高方法

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所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符合事物客观实际的程度。 主要有构思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等四种 一、构思效度

(一)构思效度的含义

构思效度是指某项研究理论构思的逻辑合理性以及把抽象理论转化为操作性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二)构思效度的影响因素

1、理论概念模糊、思路逻辑混乱,涉及选题、假设、研究框架; 2、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偏差,如焦虑包括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3.自变量水平之间含义混淆,如自变量间距的设定; 4.研究过程中主试的期望;

5.因被试的猜测而发生被试心理与行为的改变,从而使被试的反应与不同实验处理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三)提高构思效度的方法 1.对某一项具体的课题研究,研究者必须全面深入地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理论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

2.对研究的各种变量作出明确、严格的说明,尤其操作定义要明确、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对上述的各种影响构思效度因素要加以消除或严格控制。 (四)构思效度的检验方法

1.因素分析法,可以通过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和因子负荷检验各维度的相对独立性;如智力、创造力、焦虑等指标的测定。

2相容分析法,通过求新指标分数与相类似指标分数的相关评价研究的构思效度

3.相异分析法,是指求两个不同性质的研究结果的相关,如果相关系数较小,则说明两个研究之间相对独立; 4.同质分析法,通过求相同研究的同质性系数——即α系数等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考察构思效度的高低。

——上述方法实际上,主要用于调查研究的构思效度分析,实验研究中的构思效度主要还是从逻辑合理上进行定性判断。 二、外部效度

(一)外部效度的含义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普遍化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的程度,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包括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总体效度是指样本的研究结果能够适用于其所处的总体的程度与能力。要保证总体效度,,关键是被试的取样。

生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并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境的程度和能力。简言之,就是指研究能代表真实世界的情况。

要保证生态效度,关键看特定研究的变量、实验条件、工具、时间、程度等的代表性程度。

(二)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1、 被试的代表性差;

2、研究变量的抽象与操作定义不明确,测量的信度、效度差 3、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

4、前测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 5、多重处理的干扰,如被试接受多个测验或参加多个实验而引起的互相干扰;如实验校和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代表性差。

6、实验者效应,如实验者的动机、行为、主观期望等影响被试 7、研究与实际情境相差较大,如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差距; 8、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三)提高外部效度的方法 1.提高被试方面的概括性。

如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尽量要以人为被试,而不是通过动物研究的结论推倒人类的心理规律;对人类被试的取样要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样本容量足够大;采用统计推论推广研究结论时,概括不要超出研究总体。 2.提高实验材料和仪器的代表性

研究过程中,不能只根据一种材料或仪器而得出的结果作出广泛的概括,应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测量工具对同样的现象进行测量。 如对于同样的心理现象可以通过行为实验法、眼动法、计算机模拟法和脑成像技术等多种范式去证明。 ——异法同证

3.提高实验任务和实验程序的代表性

如人们用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负启动现象,这些范式有负启动范式、终止信号范式、flanker任务、Stroop效应等,这也说明负启动实验的外部效度是很高的。 4.提高研究的背景的代表性。 研究背景与现实越接近,那么研究的外部效度越高。提高研究背景代表性的具体方法为现场研究或现场实验。 三、内部效度

(一)内部效度的含义

内部效度,是指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程度,也就是说,因变量数值的变化是不是真的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内部效度的内涵包括如下两层意思:

一是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真正存在关系; 二是因变量的变化是否一定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二)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1.成熟和历史因素,即被试的生理、心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产生的发展和变化。2.被试选择上的差异和被试缺失效应。3.前测的影响。4.实验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5.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如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6.疲劳等暂时的被试因素。

7.统计回归效应,即在进行重复实验时,初次实验时的高低极端分数者的成绩出现向平均值移动现象。原因:所有测量都会受到一定误差影响,且每次不同。 (三)提高内部效度的方法

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的多义性变成单义性。

1.进行严密的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的控制,包括:给自变量制定恰当的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范围;检查点及其间距的确定;自变量呈现仪器的控制

(2)因变量的控制,包括:保证因变量必备的性质:有效性、可靠性、灵敏度、数量化;指导语的制定;主试和被试态度的控制;.反应的观察、记录和测定的客观化与标准化。 (3)无关变量的控制,包括: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抵消法;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无关变量纳入法(系统变化法);统计控制。 2.对实验实施计划、过程、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

(1)研究者应保证研究按照所规定的计划实施。如当主试人数较多时,可能有的不按规定的要求实施:指导语不一致、不理解实验要求、态度保持如一;呈现时间不准等。 (2)检查实验过程中有无意外事件发生。

(3)要结合实验结果检查实验各环节的计划是否恰当。如被试人数够不够;刺激呈现方式有无问题;实验程序、次序安排是否合理;被试任务、各种控制是否恰当? 四、统计结论效度

(一)统计结论效度的含义

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的适当性或统计结果的推论所导致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及结果推论合理性的指标。 统计结论效度主要涉及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检验。如果该采用非参数检验,而采用了参数检验,该采用方差分析,而采用了T检验,那么必然会导致研究结果的有效性降低,也就研究的统计结论效度较低。 二)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 数据的质量差,如极端值过多,误差变异突出、标准差过大、不同条件下n值差异过大,以及数据输入错误等。

2. 违反统计检验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3.统计检验能力低。在统计学上,把不犯或避免II类错误的概率称作统计检验力,用1-β表示。相关的因素有:样本大小;显著性水平α 的 大小, α越小,统计检验能力越低,教育方面研究允许定为0.1;误差变异的大小。

4.测量的信度低、实验实施处理的可靠性低、研究背景中存在随机的无关因素、被试的随机异质性等。

5.统计推论的合理性,如若P<0.05,是否可以下结论:差异不显著或无关? 相同的统计结果,往往可以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三)提高统计结论效度的方法

在实际研究中,为了提高研究的统计结论效度,研究者要注意收集数据的质量,考虑合适的样本容量,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从而提高统计结论的有效性。

二十二、 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是指用来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研究方法。 心理物理法所处理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另一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也就是心理量表的制作。

二十三、 阈限的定义及操作定义

阈限可以分为两类:绝对阈限 (AL)和差别阈限(DL)。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差。

二十四、 传统的阈限测量方法 一、最小变化法

又叫极限法和系列探查法。其特点为: (1)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交替出现;(2)各系列刺激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阶梯变化;(3)目的在于探索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或阈限位置。 (一)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注意:域限测定中的实验和前述实验不同)

自变量为刺激系列和呈现方式。刺激系列包括15-20个具体的刺激值,即检查点。呈现方式包括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为了控制顺序效应,二者以ABBA的顺序交替呈现。渐增系列从阈下刺激开始,渐减系列从阈上刺激开始。两种系列的实验次数分别至少需要50次。

2.反应变量

被试的内省报告,具体反应为“有”和“无”,主试分别用“+”和“-”记录被试的反应。递增系列在第一次报告“有”时停止,递减系列在第一次报告“无”时停止。 3.阈限的确定

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报告“有”和“无”时,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值。在每个系列的阈限值的基础上,计算出递增系列与递减系列的两个平均值,这两个平均值的平均数就是一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值。 4.误差及控制

最小变化法实验中包含两对四种误差,具体内容见下表。 误差的类型 期望误差 误差的含义 判断方法 控制方法 1、 切实掌握实验标准; 递增系列提前报告有 用t检验比较两个序递减系列提前报告无 列的平均阈限值,若习惯误差 练习误差 差异显著,则存在这2、 采用ABBA法; 两种误差,若M增M减,则存在 习惯误差 经重复产生学习效果 用t检验比较前后两 导致反应敏感性提高 部分结果,若差异显著,说明存在这两种 误差,若M前>M因疲倦厌烦情绪导致 后,则存在练习 反应变慢敏感性降低 误差,若M前每次试验都包含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比较刺激也有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继时呈现。 2.反应变量

有关差别感觉的内省报告。有三种反应结果:比较刺激>标准刺激,记录为“+”;比较刺激<标准刺激,记录为“-”;比较刺激=标准刺激,记录为“=”。 3.差别感觉的确定

(1)差别上限(Lu)的确定:渐增系列中从第一次(最后一次)非“正”到“正”的之间的中点,和渐减系列中从最后一次“正”到非“正”之间的中点。?P96、100

(2)差别下限(Ll)的确定:渐增系列中从最后一次“负”到第一次非“负”之间的中点;和渐减系列中从第一次非“负”到“负”之间的中点。

(3)不肯定间距(Iu)的计算: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 Iu= Lu- Ll

(4)主观相等点(PSE)的确定: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差别为常误(CE)。

(5)差别阈限(DL)的计算: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Lu-St)与下差别阈限(St-Ll)之和的一半,就是差别阈限。DL=(Lu- Ll)/2。 4.误差及控制

主要有四种误差:期望误差、习惯误差、时间误差、空间误差。

时间误差,在相继呈现的实验中存在;空间误差,在同时呈现的实验中存在。 可采用ABBA对相继呈现中的前后顺序和同时呈现中的左右顺序进行控制。 二、恒定刺激法

(一)恒定刺激法的基本程序

又叫正误法或次数法,是一种通过对数目有限的刺激进行多次实验,根据被试反应的次数分布求解阈限的方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该法的具体做法为:

(1)通过预备实验,选取5-7个刺激。所选的最大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有不低于9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所选的最小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只有不超过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刺激值保持固定不变。

(2)安排好向被试随机呈现刺激的顺序。通过这种随机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控制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3)向被试多次呈现刺激,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不少于10次,一般为50-200次。在

同一个实验中,各刺激呈现的次数要相等。

(4)记录被试对每个刺激每次呈现的反应结果(“有、无”或“大、小”),计算出每个刺激引起积极特定反应的次数和百分比。最后,根据次数分布图求出阈限值。 (二)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刺激强度,由从感觉到和不被感觉到这一中间地带选出的5-7个等距的刺激组成。 2.反应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有”或“无”,主试分别记录为“+”和“-”。

3.绝对阈限的确定:采用直线内插法求解。具体做法为: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百分率为纵坐标,画出次数分布曲线;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的平行线与曲线交于一点,该点的横坐标值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三)用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

1.自变量:包含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两类刺激。两类刺激应满足如下要求:(1)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个刺激强度,每次都要呈现;(2)比较刺激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5-7个刺激点,实验过程中随机呈现;(3)每个比较刺激要至少与标准刺激比较100次。(4)用ABBA法控制两类刺激前后呈现顺序不同导致的误差,如50次标准刺激在前,另50次比较刺激在前。 2.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有两种报告方式:三类反应和二类反应。三类反应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二类反应只包括“大于”和“小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受心理偏向的影响;后者不够准确。

3.差别阈限的计算:只介绍三类反应实验的计算方法。具体求法为:(1)用直线内插法根据“大于”反应曲线,求出50%被判断为“大于”的刺激值,该值就是差别上限Lu;(2)用直线内插法根据“小于”反应曲线,求出50%被判断为“小于”的刺激值,该值就是差别下限Ll;(3)根据上限和下限,求出差别阈限DL, DL= (Lu- Ll)/2。

-50%+=下限上限

三、平均差误法 (一)含义

又叫调整法、再造法和均等法。其基本方法为: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被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值的变化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根据不肯定间距与主观相等点,就可以求出阈限。

(二)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以“零”为标准刺激,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 2.反应变量:被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值,即被试刚刚调到感觉不到时的比较刺激值。

3.绝对阈限的确定:各次测定数值的平均数即为绝对阈限。 (三)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要求被试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刺激相等。比较刺激是一连续变量。

2.反应变量:被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值。

3. 差别阈限的确定:该法所测定的差别阈限值只是估计值,而且不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具体求法为:

(1)把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主观相等点(PSE或M)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将所求的平均数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值。AEM=∑|X-PSE| / N。

(2)把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将所求的平均数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AESt=∑|X -St| / N。 4.误差及控制

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主要可能存在三种误差:动作误差、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 动作误差,是指因被试所采用的动作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误差。如由小到大调节与由大到小调节所使用的动作不同。 时间误差,是指在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相继呈现的实验中,因标准刺激相对比较刺激在前与在后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 空间误差,是指在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同时呈现的实验中,因标准刺激相对比较刺激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如在左与在右的不同。 误差控制的方法:(1)多层次的ABBA法;(2)动作规范化。

多层次ABBA法的控制形式

比较刺激系列呈现顺序 递增 递减 递减 递增 标准刺激呈现位置 左右 右左 左有 右左 相继呈现的先后顺序 前后 后前 前后 后前

二十五、 三种传统的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优点 缺点 ① 符合两种阈限的操作定义 ① 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② 可以系统探察感觉转折点 差 ③刺激系列可等距变化 ②实验的效率低,有效数据少 ④可用于多种感觉阈限的测③对于有后作用的刺激和容定 易适应的感觉,不宜使用 ①刺激数目少,省时,效率高 ①三类反应实验易受态度影②适用于不易随意改变刺激 响 强度的实验 ②二类反应实验将不确定感③刺激随机呈现,有效控制了觉界定为“+”或“-”,结果期望误差与习惯误差 准确性差 ①可以激发被试参与实验的①易产生动作、时间、空间误兴趣 差 ②实验效率高,能较快得到结②测定结果为估计值,精确性果减小疲劳误差,提高实验效差 度 ③不适用于非连续变化刺激 最小变化法 恒定刺激法 平均差误法

二十六、 对偶比较法 1、测定感觉阈限的目的在于为心理物理函数标定起点,至于真正确定心理物理函数的走势,还需对阈上感觉进行测量。阈上感觉的量化是由心理物理量表来完成的。从心理量表是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可以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2、对偶比较法是建立顺序量表的方法之一,即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额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更为突出。然后依据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3、注意:

①对偶比较法得到的顺序量表,还仅仅是针对一个被试的心理物理量表,尚不能直接推广到更大的人群。

②这种量表模型要求对偶比较中刺激的优先性是可传递的。

二十七、 差别阈限法 1、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现。具体的说,就是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

2、差别阈限法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于是我们可以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数为纵坐标,画出的心理物理关系图就是等距量表。

二十八、 韦伯定律及意义 1.韦伯定律的含义

1846年,韦伯系统阐明了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个常数。

可用如下公式表示:ΔI/I=k 。 ΔI表示差别阈限,I表示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也叫做韦伯分数,可以表示一种感觉差别感受性的强弱。 2.适用条件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当标准刺激接近绝对阈限时,韦伯分数有较大的增加。 3.韦伯定律的意义

(1)是有关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第一个定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2)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使个体之间及感觉道之间感受性的比较成为可能。常见感觉的韦伯分数如下:

音高:1/333;重压觉:1/77;举重:1/52;响度:1/11;咸味:1/5。

(3)在社会科学中有深刻引申意义。如在生活满意度,消费心理,个人追求与欲望方面都蕴涵着韦伯定律的道理。

二十九、 费希纳定律 1、费希纳定律的推导

韦伯定律的提出启发费希纳采用数学推导的方式获得他的心理物理函数。韦伯定律预测了物理刺激量值与对应此刺激强度的差别阈限大小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韦伯定律是正确的,那么原先用于差别阈限法构建心理量表的大量试验就可以被节省下来了。按照韦伯定律预

测,设绝对阈限的值为a,对应心理量表的零点,韦伯分数ΔΦ/Φ=C;那么:心理量表的1就对应了a(1+C),心理量表的2就对应了a(1+C)2,....,心理量表的n就对应了a(1+C)n。这就意味着,心理量值恰好就是物理量值除以a之后,并取以(1+C)为底的对数:ψ=log(1+C)(Φ/a)。经过对数换底公式的变化,可以得到更简洁的形式:ψ=KlgΦ 其中ψ是心理感觉的量值,Φ是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K是固定的系数。这个公式就是费希纳定律。我们可将这个公式读为: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强度的对数变化成正比。

2、费希纳定律成立的条件,

(1)假定韦伯定律对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都是正确的; (2)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

费希纳定律所依赖的两项条件----韦伯定律的有效性和最小可觉差的等距性----都没有能够得到实验数据的证明。费希纳工作的价值,更多的在于他在研究中所遵循的道路----正是在费希纳的工作之后,测量的概念和研究心理事件的科学方法才真正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