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

2022-05-02 来源:步旅网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8-06-27 13:32 来源: 点击:330 次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价值及省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够具有未来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新修订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讨论稿中,就核心素养提出了“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些素养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的形成主要依托学生在校期间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巩固,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获得的终身受益的学习成果。对接国家教育改革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教育改革中有更多的实际收获。

(二)选题意义

在高考升学压力下,目前中学生物学更多的将落脚点放在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一些敏感的孩子更是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他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一些校园事件频繁发生。因此生命教育是中学乃至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三)研究价值

1、学术价值

生物学核心素养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生物学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生物学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考、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组成。学习生物学课程,达成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物学的理解是首要的目标。

2、应用价值

本课题将结合实践更加深入的探究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之珍贵,珍爱生命包括自己的他人的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为学生未来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参与时奠定素养基础。

(四)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1968年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生命教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关注人的发展、健康、权利和价值。显然,生命不仅指人类的生命,还包括非人类生命,所以生命教育关注的对象不应该只是人类生命,还应包括自然界非人类生命及生存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生命的本质,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关爱生命的理念,增强生命意识,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

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战略中四个重要教育之一,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珍惜生命纳入课程具体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旨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机整合。正在推进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刘恩山教授指出生物学核心素养是课程宗旨,理解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珍爱生命已被列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构成要素之一。珍爱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独特方式、生命世界的美丽和精巧、生命的珍贵和平等以及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外生命教育已经迅速发展,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命教育理念在国内特别是在一些落后地区还是影响甚微。本课题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强调在平日的生物教学中,变知识传授为教书育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内容整合为依托,围绕生命系统,凸显生命本质,引导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并运用生命观念理解、分析生命现象,进而对生命的本质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

二、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

本课题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研究,适用范围:普通高中。

生命观念: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

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新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把“生命观念”作为生物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并明确指出“树立生命观念,能够用这样的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世界,乐于向他人说明和阐述这些观念。”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探索构建基于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高中生物教学育人体系。

2、通过在课程体系中体现高中生生命观念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发挥人生的价值,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3、通过体现生命观念核心素养为依托的课程整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基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的教学目标的建立。

2、通过教学中渗透“物质与能量观”—认识生命。

3、通过教学中渗透“结构与功能观”—欣赏生命。

4、通过教学中渗透“进化与适应观”—尊重生命。

5、通过教学中渗透“稳态与平衡观”—珍惜生命。

6、通过各种途径开设生命教育课堂,达成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三)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把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生命教育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平日的生物教学中首先确定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目标,基于目标帮助学生认识、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欣赏他人的生命,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引导学生思索那个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使学生的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真正体现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将大连开发区八中作为试点校,以生物组作为研究单位。采用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在实验校进行构建基于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生物课程育人体系,制定研究方案,按计划、分阶段落实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调整、改进、提升。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实验单位教师集教学、科研于一身,边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全员参与,全程互动。

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体现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遵照“计划—行动—反馈—调整—改进—提升”的研究步骤和要求,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2、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八中生物教研组作为实验单位,其他学科教研组作为对比单位,实验单位既是探索者,研究者又是实施者,收益者,从课堂教学质量、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与对比单位进行比较,考查本课题的实效性。

3、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所研究的“构建基于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生物课程育人体系”,已经在本实验单位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本课题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提炼、升华。

(三)技术路线

(1)准备阶段,明确目标和研究方向

(2)成立课题小组,落实研究任务

(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

(4)规范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完善生物课程育人体系

(5)反复论证,总结反思

(6)构建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课程育人体系

(7)总结研究,提出展望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17.3—2017.10)

(1)选择、论证、确定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填写课题立项申请 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

(4)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研究方法。

2. 实施阶段(2017.11—2019.6)

(1)形成开题报告、开题;

(2)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方案;

(3)实践探索构建基于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高中生物教学育人课程体系;

(4)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中期报告、申请中期验收。

3. 总结阶段(2019.7—2019.12)

(1)总结研究成果,推广研究经验;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做好结题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