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引领学校教研文化
2022-01-29
来源:步旅网
实践智慧。本课题研究就是基于以上认识,以教 师为逻辑起点的课例研究作为研究方式,以教 师成长为起点,期望通过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 美其名日的“抛砖引玉”也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 抓”。由于评课没有中心观点或主题,加之缺乏理 性的专业诊断和具体可行的改进意见,也就不利 于其他教师从一节课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不能 看、说说的观课活动,由于缺乏深度,总是评论(非 优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 性的成长,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 作为教学型研究的主要方式,本课题研究基于 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 让教师对一类课的教学有所启发。这种听听、看 专业性说教)有余而行动改进不足,其结果往往 教学现场,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优化一节课 而展开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研修活动, 研究成果主要以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样 式呈现。课题研究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并学习与 本课题核心概念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而提出适 合本课题实际的推进策略;运用调查法展开调 研,了解我校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人 员还将运用行动研究法进入语文教学现场,深 度参与研究。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校志趣相投、互动合作、 心理相容的语文教研共同体已经结成,构建了以 课例研究为基本特质的语文教研文化。基于教学 现场的初中语文课例研究,研究小组形成的共识 与结论如下。 一、研课旨趣:从就课论课到专业诊断 在传统的语文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师观课时 往往把自己置身于观众的位置,只看热闹,而不 会从专业的角度反思,更缺乏语文课例研究的思 考。一方面,在传统的评课中,执教者如遇同伴的 直言不讳,往往会反唇相讥,结果是只增嫌怨,徒 生隔膜。长此以往,评课者往往碍于睛面,说些无 关痛痒的活、流行的话、应景的话、“我以为”的话, 甚至是虚假的恭维。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观课中, 教师往往毫无准备就进入课堂开始听课观察。由 于听课缺乏目的性,进而在接下来的评课环节就 仅凭直觉感受,要么没有明确的主题,要么主题 泛化,“你说、我说、大家说”,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甚至一味盲从,很难跳出感触式的经验怪圈,而 是专业性的教研活动充斥着越来越不专业的内 容,以至于课堂的改进收效甚微。 语文课例研究是学术化的观课评教,评课 旨趣在于专业诊断,即以专业的课堂诊断直接 指向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 高。课例研究开展以来,教师习惯于在对当次课 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 后,再有目的地走进课堂。在接下来的研课活动 中,教师也不再是经验主义至上,不再是就课论 课,评课者已经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课堂 上发生的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从学理上切入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部,做与专业职称相匹配的 分析、阐释和研究”f2],评课时多了理性的专业 诊断,也有了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使评课起到 有效促进和发展的功能。这样的评课活动,从孰 优孰劣的评价区分向教学问题的理性诊断发生 转向,评课活动也就增加了研究的含量和专业 判断的力度。 二、课例诊断:从止于评论到聚焦课堂教学 行为的改进与优化 在传统的语文研课活动中,教师往往站在评 课者的个人立场对课例加以评判,而且这样的评 判往往习惯于只讲“三点”,即优点、缺点和亮点。 这种评判只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就算达到了目 的,疏于知行合一,其间的隔离或鸿沟长期存在, 换言之,传统的研课活动是就课论课、止于评论。 这种研课活动不仅缺乏专业的判断和充分的归 因分析(仅有的分析也多为一般理论的泛泛而 基础教育参考・201 4/07 3 谈),而且每一次的研课活动总是缺少如何作进 一明,从确定研究专题(如怎样教学鲁迅作品)到 选择执教内容(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观课到基于专业化的诊断,从开出实践改进的 处方到课堂教学改进的实践活动,就形成了一 步改进这类问题应给予的中恳而明确的答案, 甚至每一次的意见和建议也只是停留于口头或 鲁迅的《藤野先生》),从带着目的走进教学现场 书面的记录,更遑论落实在随后课堂教学行为的 改进与优化。“课例研究表面上研究的是一节课 的改进,背后关注的却是解决一类课的问题。”【 】 套环环相扣而又行之有效的课例研究基本操作 因此,课例研究将试图克服传统语文教研活动中 的一些弊病和问题,不但要增加语文教研活动中 聚焦课堂的研究含量,更要透过课堂观察不断进 行行为跟进。 作为一种基于课堂改进的教师在职学习方 式,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的过程,即以 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 课的改进。所以,课例诊断应在问题驱动下聚焦课 堂,开展研讨。一要明确三个问题,即课堂教学遇 到了哪些主要问题,应如何做出新的教学决策,这 样决策的理由是什么;二要回答一个问题,即通过 这节课或这个主题的研究,使自己对此类课有什 么认识和启发;三要适时跟进磨课活动,即在研课 环节之后,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几次反复的施 教,而且每一次的施教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 所关注问题的深人认识和改进。可见,课例研究要 紧扣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研究持续性明显, 并且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后续的研究还可以不 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结论和观点。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的研课活动已不再习惯于坐而论道、止于评 论,也不再满足于见仁见智的各执一词,而更多的 是仁者、智者相互之间关于观点主张的沟通与交 流,对话切磋的经验分享,专业诊断后的行动跟 进。在沟通与交流中,我们坚持专题性原则,不面 面俱到;坚持针对性原则,不泛泛而论;坚持欣赏 性原则,不求全责备。 如果评课这样的行动研究,有了解决问题 的处方和对照处方进行的教学实践的二次或多 次改进,就能最终直抵改进课堂教学实践这一 终极目标。课堂诊断与行动改进的行动研究表 孵基础教育参考・2014/07 流程。 三、课例研究取向重心的转移: 从单看教师的教到兼顾学生的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人们所熟见的 评课其实就是为了得出某教师的课是“好”还是 “欠好”,是“妙”还是“欠妙”之类的结论,且诸如 此类的“鉴定”和“表彰”往往习惯于只看教师的 教学行为,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表现。比如,有 教师就是对照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检 查诸如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七年级 教学目标要求、是否兼顾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 练、语文能力培养等、是否让使学生深刻地领悟 了课文中作者描写景物前呼后应的结构方法和 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等表现来评价教师 教学的规范性,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观察常常 与评价教师有关,而较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 以关注。新课程已经在目标设计方面确立了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样的课堂观察囿于教 学的视野,“目中无人(学生)”,没有关注到课堂 教学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学生的发展与表 现。随着语文教学课例研究的深入,加之舆论层 面的倡导、行为层面的扶持和推广层面的指导, 不少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已开始更多地关注学 生,在评课活动中有了对于学生经验的研究与 评判,有了对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 的关注,他们已经认识到课例研究的最终目标 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已开始从学生的 学习、参与和彼此的互动方面收集证据。比如, 看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是否被点燃,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