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2024-05-14 来源:步旅网
£ 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卢东风马改凤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 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 一个关键问题。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应该秉承兼容并包 的博大襟怀,怀着去伪存真的求真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种先 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 好学生出发,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为了教育改革的长足 发展出发,形成适应新形势,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去组织 好我们的课堂,这是素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 应有的态度。 而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其根本的问题就只有两个:如何 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即教师如何高 效的教,学生如何高效的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只有将二 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基于以上问题,打造高效课堂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就是: 这节课,我备好教材了吗?备好学情了吗?目标的设定科学合 理吗?教学环节的设置有效吗?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如何?课堂 时间的利用是否高效?有没有忽视学生的现象? 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就是:这节课,我发现了什么?研究了 什么?收获如何?我的参与度如何?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多高?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一、从教师教师角度来说 1、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 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 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只有性格才可能形成性格。”具备一定 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更容易打动学生,并进而让学生相信并 亲近。让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如果一名教师在心理上不 能使学生信服与亲近,那即使这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再高,他的 教学效果也必定要大打折扣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积 极向上的性格特征,给学生前进的榜样与力量;还要有良好的 修养,爱学生尊重学生指引学生;要有一定的教学智慧来调动 学生;要有深厚的专业修养,以渊博的知识来感召学生。实际 上,教师的人格魅力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影响与撞击要远比教 师在课堂上的大力说教带给学生的影响要更加深远。因此做 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提高个人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潜 在因素。 2、全面精心的备课 我们知道,无的放矢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要创造高效 的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精心的备课,巧妙的课堂 教育观察198 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课前准备不充分、 目标设定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而备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①备好教材。教师只有吃 透教材,把握好每节课要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并科学合理 的设计好教学三纬目标,给学生定一个合适的“攀登”高度, 让学生学有方向,并能学有成效。②备好学生。教学面对的对 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还 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程度与接受能力,包括每名学生的能 力层级划分,分层次的设计阶梯式教学方法,让教材,教法与 学生完全适应,避免出现难的学生学不会,易的学生不用学 的情况。也要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现,有所研究, 有所收获,避免出现高层次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低层次学生 不能接受的情况。只有精心充分备好课,课堂的有效高效性 才可能实现。 3、创设既有趣又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 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活跃的思维 永远是由问题先开始的。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设计适当 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旺盛的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思维并使其 处于活跃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提高问题的有效 性。因为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从而为高效 课堂的实现奠定基础。而问题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 面: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 意对象的层次性,要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和 思维的空间。相信有效问题的情境刨设会让一节课变得异常 精彩,进而为增强课堂设计的有效性,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 铺垫。 4、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了课堂实施的最终效果。而学生的 学习效果如何又取决于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课堂的整体氛围。 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才 可能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才可能最终实现。为此,在 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 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 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 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在小组的组建上,要教师要注 意关注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质,让课 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也要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 作准备。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 打造高效课堂,学生的作用与影响至关重要。学生课堂学习的 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 高效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说教者变为导演和演员,能创造一种使 1、旺盛的求知欲 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 再优秀的教师面对没有求知欲望的学生也只能哀叹:“朽 思考问题。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 木不可雕也”。旺盛的求知欲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制定学 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习目标,并全力主动的与老师配合,积极发问,认真思考,与同 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学合作,深入探讨,全面总结,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的高效课堂。 5、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2、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著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前提。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以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下几种习惯:课前积极认真有效的预习习惯:课堂上积极主动 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 发问,深入探究,主动发言,认真笔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巩固复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习认真训练的习惯:独立学习的习惯。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学习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 是自己的事情,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要过分的依赖老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 师依赖同学,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总之,好 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 的习惯带来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可以收获好的结果。习惯养成 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 差的学生学习效果必定不会很好,课堂学习的高效也无从谈 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并 起。 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大胆质 3、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计划 疑。质疑本身就是思维发展、能力提高的表现。通过质疑使学 方法得当,可以事半而功倍,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每个 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一 学生都应该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制 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总结规律”,从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定出常规合理的学习计划,长期坚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为高效课堂上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可能。 总之,只有师生携手,才能共创高效课堂。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每一堂课就像是一场体育比赛,教师是教练,学生是队 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 员。好教练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加上队员们的努力拼搏与 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合作共进,最终必定会取得最佳的成绩。相信师生联手同进 二、从学生角度来说 退,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并不是难事。 (上接第195页) 再次,语文作业具有育人的功能。“新课 好证明吧。 标”前言部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 不仅如此,语文作业的布置也要有利于学生的良好的个 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 性品质的形成。语文作业要成为学生的信心场,成为学生的鞭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 策书。 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把人的教育放在了 另外,语文作业也具有教学反馈功能。教育家库贝认为: 显著的位置。语文作业的布置也应对这一功能足够的重视。 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反馈有很重要。通过反馈,可以使有成果 语文作业的布置要体现育人的功能,要选择一些“人文 的学习得到强化,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及时有效地 性”比较强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对其“人文性”的思考和感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法,有也可以使 悟,在对作品和作业的双重解析中真正获得提高。近年来的南 错误的学习立即中止,避免有所延误。教师对学生发出激励性 京市语文中考阅读文本《父亲的斧头》、《给女儿的一封信》、 反馈信息常常助于学生改进学法。 《宛如英雄》、《城市农夫》、《田野上的白发》、《蔷薇几度花》都 参考文献: 是很好的文章,其中蕴含的“人文性“都很强。不光南京市如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2OO1 此,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近年来各地语文考试在 年语文出版社 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在考试命题的规律上,都趋向于“人文性 2、《语文教育 ̄}200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 与文学性兼备”“重视生活与情感”“关注社会与常人”。这种阅 3、《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一1O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 读文本的选择和考试的命题,应该是对“人文性”的重视的最 2O06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教育观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