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名称:探索性活动区游戏《迷宫大王》 年龄班:大班 游戏 来源 \"迷宫\"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它通过寻找出口来锻炼与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孩子耐心的意志品质,使孩子更加聪明。根据孩子的兴趣点,\"迷宫\"作为本班的特色的区域游戏诞生了。 预期 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迷宫的兴趣,掌握迷宫的设计要素。 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设计迷宫。 3.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一起游戏。 图片 材料 投放 游戏 玩法 纸质迷宫、笔、画纸、吸管、压舌板、筷子 幼儿以纸质迷宫作为参考,用压舌板、筷子、吸管等材料设计迷宫。利用笔、画纸制作出的小动物走迷宫。 游戏推进一: 1 / 9
观察 分析 观察:在尝试过用不同材料摆迷宫后,我发现小朋友们对订水管迷宫都非常的感兴趣,照着纸质迷宫就订起来了。于是我鼓励玩迷宫的小朋友们能够自己设计一个别人可能走不出来的迷宫。在尝试的过程中,君浩小朋友在玩迷宫的时候,脱离了纸质迷宫,自己开始订起来。开始订的时候,他对身边的小伙伴说:\"我要修建一个长长的宫殿,让我的小老鼠最快逃出宫殿\"。大概用了2分钟,他就将\"长长的迷宫\"摆好了。他认为这个实在是太简单,完全没有难度,对游戏失去了兴趣。这时候我就问他\"你给小老鼠设计了宫殿,它是往哪里跑出去?\"他指着用水管钉出来的单线迷宫,说沿着这条大路跑出去就可以了。我又问他:\"那如果猫咪来抓老鼠了,它不是也一目了然就可以找到出口了吗?何况他跑的比老鼠还快,那你的小老鼠一定马上就会被抓住了,你有没有办法给猫咪增加点难度,多设置几个假的出口、拐弯,让小老鼠有机会逃跑呢。\"他听完以后,又开始摆弄起来。 分析:随着大班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抽象问题的思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挑战性的情景,更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玩迷宫游戏的时候,他们所制作的小动物给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会自己给自己的迷宫设计一个小情境,幼儿能够更加的投入到其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观察的系统性还是相对较弱的,所以大多数小朋友们在摆迷宫的时候能够留一条路,摆出简单的图形,但并不能够理解迷宫内部的复杂性。因此,接下来我会让幼儿注重迷宫的内部构造,丰富他们的路线,也让游戏变得更加有趣味性。 思考:后现代知识观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加工和储存,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任何知识的存在和生成具有情境性。\"因此,如何将迷宫联系到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环境,与幼儿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以与不同材料推进之间内在的联是我接下来推进值得思考的问题。 调整 推进〔附教师策略:组织集中教育课,\"送小兔子回家\在活动的过程中,我着重让幼儿观察迷宫的构造,例如:起点、终点以与迷宫的假出口。 目标调整:猜测水在迷宫中的流向,理解迷宫的内部构造与复杂性。 2 / 9
图〕 材料调整:漏斗、杯子、建构管。 游戏推进二: 观察 分析 观察:小朋友们对水迷宫都跃跃欲试,都想要尝试。文昊、楷杰、妍琦三个人围在一个水迷宫面前,正在争论一号孔倒进去的水会是从哪一个洞流出来。在经过试验以后,楷杰猜对了,其他两个人显得有些沮丧。这时我问楷杰:\"你是怎么知道一号孔倒进去的水是从这个洞流出来的。\"楷杰回答我说:\"因为这边堵住了,那边堵住了,还有这里….就只有这条路可以直通下来。\"我说道到:\"是这样啊,那你走错了是又回到原来的分叉路口,再重新找对的出口。真聪明!\"经过提示以后,文昊与妍琦两个人似乎找对了方法,又开始玩了起来。 1. 分析:《指南》中对科学的指引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是大班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幼儿在玩的时候思考,为什么这个孔的水管不能够从那个洞流出来呢?这就激发了他们探究欲望。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倒水,最后找到了答案,也在探究中发现3 / 9
迷宫的组成要素,即起点、终点以与迷宫的假出口。 思考: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具有适度新颖性。水管迷宫一开始能够激起幼儿的兴趣,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单一重复的动作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幼儿的需求。除此之外,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对什么感兴趣;有没有遇到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合作,怎样合作等。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幼儿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在观察和倾听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才能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准确地作出回应。 调整 推进〔附图〕 教师策略:单单只是倒水-寻找出口-接水,缺乏了一定的操作性与趣味性,孩子们很快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又加大了游戏的难度,重新回到了让孩子们设计迷宫这一环节。 目标调整:利用竹管设计迷宫,体验成功的快乐。 材料调整:头饰、竹管。 游戏推进三: 观察 分析 观察:有了前几次玩迷宫的经验,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掌握迷宫的设计要素,小朋友很喜欢戴着头饰,闯迷宫。我发现张紫渲和杨祖雲在摆迷宫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交流,一个摆前面一个摆后面,结果造成迷宫脱节,大家互不相让。我问他们有没有办法能够在下次避免这样的问题。他们想了很久告诉我:\"下次摆迷宫的时候,我们先把迷宫的外围、入4 / 9
口、出口先一起搭建出来。里面的路两个人随意摆,摆完以后,两个人商量留出一条路通到出口。\"我听完以后,让他们试试看,最后他们成功了。可是他们这个兴奋的热度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他们就失去了兴趣,觉得很单调、乏味。 分析: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常常是由于创造性的想象引起的。饰演小动物带头饰走出竹子迷宫,具有情景性,能够激起幼儿创造的欲望,对孩子们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相对于之前的材料,竹子摆迷宫是能够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还是需要加强的,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孩子们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摆迷宫,让他们学会沟通、交流。但单单只是摆迷宫、走迷宫似乎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接下来我将会提升难度,不仅仅是让他们懂得分工与合作,还要在材料上、场地上做出改变,让迷宫的规模变大。 思考:探索过程要靠问题的不断推动,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幼儿向一定的方向观察、探索,以问题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和教师相互作用。教师的问题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能寻找到答案。同时,还要注意到问题的开放性,以激励幼儿对问题解决提出多种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扮演小动物与他们一起闯迷宫,问问他们\"我们要设置多少个障碍?在那里设置障碍?这个障碍应该如何设置?\"这样,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探究能力、自我想象能力、自我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
调整 推进〔附图〕 教师策略:扩大迷宫的规模,增加游戏的难度,在过迷宫的时候加入游戏,要求孩子们必须带物通过迷宫。教师选择的物品以与玩法也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先用羽毛球拍接乒乓球到用光滑面的乒乓球拍接乒乓球;从踢小型足球到踢大型足球;从手托盘子到头顶盘子,最后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根据自己的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等。 目标调整:自主设计迷宫,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 材料调整:牛奶盒、风火轮、乒乓球、羽毛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盘子。 5 / 9
游戏推进四: 观察 分析 观察一:迷宫规模变大以后,搭建的人数多了起来。刚开始搭建的时候,大家显得特别茫然,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好雨在旁边看了很久,召集了其他的十四个小朋友,让大家先搭建出外围、入口、出口。她先拿出一排牛奶盒划定左边的界限,让其他小朋友从这个方向延伸下去。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争相模仿,于是右边、前面、后面的界限很快就划定出来了。好雨:\"我们三个人一组吧,一起先把外围搭建出来!\"泽皓:\"那我们剩下的三个人去把出口和入口搭建出来\"很快,大规模的迷宫已经初见雏形了。可是,迷宫内部怎么办?他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候,恺锋提了一个建议,:\"试试每人划分一小块地方,将自己的入口与上一个人的出口连接,将自己的出口与下一个人的入口连接。\"他们开始试着摆起来,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游戏进行了20分钟他们便没兴趣了。于是我拿出纸质迷宫,帮助他们划分任务,最后将迷宫搭建完成。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我提供了风火轮、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盘子等。有的拍皮球,有的踢足球,有的将托着盘子的乒乓球顶在了头上,有的放在了肩膀上,有的将乒乓球放在了手关节处,有的弯曲手臂夹着乒乓球…过迷宫的方法各式各样,他们走的6 / 9
小心翼翼,深怕控制不住道具,但这也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性,所有人都玩的很开心。 观察二:有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这次在把迷宫外围、入口、出口搭建好后。楷杰组织大家围在一起,用笔和纸将迷宫内部复杂的结构画下来。好雨让每个人都负责其中的一小块。大概6分钟,牛奶盒迷宫搭建成功了。 分析:教育家刘佛年说过:\"小孩子如果按照一定的图形来摆积木,这是模仿,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如果你让他自已摆,他能摆出好多新花样,那就是创造。\" 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随意组合,乒乓球、羽毛球、球拍、盘子等各种各样的材料,想法都非常的富有创意,想法都非常的大胆,有了发散性的思维。总而言之,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牛奶盒迷宫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富有挑战性的。牛奶盒相对来说比竹子立体一些,所设置迷宫的规模相较于之前也变大了。从4个小朋友一起摆迷宫到15个小朋友一起摆迷宫非常具有挑战性,考验的是他们团结协作能力。在与同伴摆迷宫,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除此之外,大规模的设计迷宫,走迷宫,这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空间方位的辨识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托着乒乓球走迷宫,这也锻炼了他们的平衡能力,与耐心。 1. 思考:幼儿自主的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玩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随意组合,一物多用,给了幼儿很大的思考空间。这当中的游戏时幼儿自发的,而非教师去横加干涉,满足幼儿探索、想象的需求。 2. 在幼儿遇到困难、遇到阻碍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当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但不以为着包办。通过启发,第二次游戏中,幼儿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有意识的通过自己协商解决问题,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让每个人也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的交往能力。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7 / 9
目的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调整 推进〔附图〕 教师策略:在游戏的过程中,赵梓淇在迷宫内部放了一个盘子挡住了去路,他觉得迷宫里面应该增设一些陷进。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主意,绕过几个陷阱才能顺利走出迷宫,这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让整个游戏更加的情景化。于是我决定在下次的游戏中增加难度,在假出口处增设用纸芯筒做的\"炸弹\和呼啦圈\"陷阱\" 。 目标调整:能够自主设计迷宫,并且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分工合作的 快乐。 材料调整:纸芯筒、呼啦圈 8 / 9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