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 - 副本

2020-01-19 来源:步旅网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做出应急预警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2、应急管理原则

2.1、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应急预警和响应的指挥作用。 2.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3、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快速反应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居安思危,强化一线人员的紧急处置和逃生的能力,早发现、早报告、迅捷处置。 2.4、科学实用

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练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2.5、分级响应:

应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波及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应急响应。

3、应急管理机构 3.1、领导机构

在项目经理领导下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是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领导工作。

3.2、办事机构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云龙示范区云田学校一期(二标段)工程项目部,负责制度起草、落实及日常管理职责。

4、运行机制 4.1、预警

项目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每个应急人员必须在岗位能熟练使用两个以上预警电话或其他报警方式。 4.1.1、预警级别和发布

根据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潜在事故进行预警。

预警信息包括事故的类别、地点、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级别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和解除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可通过广播、信息网络、警报器等进行发布;特殊情况下目击者可大声呼叫或打电话的方式进行。

4.2、应急处置 4.2.1、信息报告

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事发源的第一目击者必须立即报告本项目经理,最迟不得超过5分钟,同时报告专职人员和专业部门。应急处置过程

中,注意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4.2.2、先期处置

事故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与增援的应急救援人员在报告事故信息的同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4.2.3、应急响应

4.2.3.1、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安全生产事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由项目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2.3.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4.2.4、应急结束

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由应急领导小组发布应急工作结束信息。 4.3、恢复与重建 4.3.1、善后处置

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补偿。

4.3.2、调查与评估

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4.3.3、恢复重建

根据事故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4.4、信息的报告与发布

信息的报告与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报告或发布、组织报道、接受采访等。

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按规定向主管上级和当地政府报告,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

后续报告工作。也应当向员工发布简要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等。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项目经理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预案的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作好演练过程的记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