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典元;孙成祥
【摘 要】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乙二醇、氯化钠、硝酸银、石墨烯等为原材料,采用水浴法合成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对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对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银纳米线长为3-10μm,线宽为50-100 nm,纳米线负载在石墨烯上,分布均匀,该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与吸附能力,同时石墨烯与银的高导电性使其表现出较好的抑菌能力,复合材料的浓度在3 mg·mL-1时能稳定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有利于保持饮用水质量的稳定.同时,该复合材料性能稳定,且极易与水分离,能避免在水中残留,防止饮用水的二次污染.
【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35)004 【总页数】4页(P101-104)
【关键词】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抑菌圈 【作 者】郑典元;孙成祥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B383;TB33
饮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但清洁饮用水难以储存,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高的水温使得清洁水储存异常困难[1-2]。目前,常用消毒剂(氯、二氧化氯或臭氧)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其残留物及消毒副产物有较强的毒性,属于潜在致癌物,给饮用者带来健康风险[3]。开发的新型抗菌剂(如银纳米材料)[4]直接混于水体,用量较大,不适合大规模应用。银纳米材料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用于过滤清洁水,其中银纳米材料仅与微生物有物理接触,为大规模应用于工程提供了可能。银的特性决定了制备的银纳米呈现出纳米管、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带等各种纳米材料形态[5],其外貌及其性能与合成方法有很大关系,且与不同的合成条件和反应温度有关。银纳米线具有吸附能力强、催化活性高和导电性强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电学、磁学等诸多领域表现出了很好的应用特性。Murphy等曾经使用晶种法在室温下成功制备了金属纳米线,并能控制纳米线的直径和长宽比[6]。邹凯等人曾采用光化学法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诱导下合成了直径为50-120 nm、长度约为50μm的银纳米线,并揭示了银的树状纳米结构[7]。长径比趋于一致的银纳米线因其独特的物理及化学性能,使得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考虑到银纳米线具有更好的氧化还原性质,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银纳米线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研究组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乙二醇(EG)、氯化钠(NaCl)、硝酸银(AgNO3)和石墨烯(GO)等原材料在170℃条件下合成银纳米线,产品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并有易成膜的特性,为银纳米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能。为了在石墨烯表面制备银纳米枝晶,在水浴合成过程中添加石墨烯,为纳米线的生长提供锚点。以碳表面为阳极、银为阴极构成原电池,同时以石墨烯导电碳骨架构成外围电路,以利于银纳米线的生长。改变NaCl溶液的浓度并精细调整还原电位,以调节纳米晶体在溶液中的生长。考虑到石墨烯表面有丰富的官能团,该制备方法可能是
提高合成银纳米线可控性的原因之一。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纯水机(AK,Taiwan,China);扫描电镜(SEM,HITACHI S-4800,Japan);X 射线能谱仪(EDS,Thermo Scientific,United States)。 0.36 mol·L-1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乙二醇溶液:PVP 2.406 g,EG 60 mL;0.1 mol·L-1NaCl的乙二醇溶液:NaCl 0.121 g,EG 20 mL;0.06 mol·L-1AgNO3 的乙二醇溶液:AgNO30.716 g,EG 70 mL;王水:浓盐酸 300 mL,浓硝酸100 mL(浓硝酸缓缓加入到浓盐酸中并持续搅拌);1 mg·mL-1石墨烯的乙醇溶液:石墨烯10 mg,乙醇 10 mL。
LB培养基:胰化蛋白胨10 g,酵母提取物5 g,NaCl10 g,琼脂 15 g,pH 7.2。大肠埃希氏菌菌株(ATCC25922,购自百思一基生物公司)。 (二)方法
银纳米线采用水浴法制备,抑菌实验采用管碟法。 1.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
先在250 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60 mL浓度为0.36 mol·L-1PVP的EG溶液,油浴加热至170℃,回流1 h,溶液颜色逐渐加深。接着加入60 μL浓度为0.1 mol·L-1NaCl的 EG 溶液,回流 5 min,再用微量注射器加入 0.06 mol·L-1AgNO3的 EG 溶液 60 μL,回流5 min,得到AgCl的晶种。再用微量注射器依次注入10 mL浓度为1 mg·mL-1石墨烯的乙醇溶液,10 mL浓度为0.06 mol·L-1AgNO3的EG溶液,在170℃下,回流15 min后,采用梯度降温,溶液颜色由棕色逐渐加深,最后变为黑色,整个过程中需要剧烈搅动[6],合成过程见图1。 静置16 h后,取瓶底的黑色沉淀,即为石墨烯复合银纳米线。每分钟2 000转离心15 min,取沉淀,加入无水乙醇,再次离心,反复操作3次,以彻底去除残留
的PVP。最后加入适量水,于4℃条件下保存备用。 图1 银纳米线合成过程颜色变化示意图 2.材料表征
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外貌和微观结构采用扫描电镜表征,并用X射线能谱仪分析所得复合材料的元素成分。 3.抑菌
采用管碟法,培养24 h后观察抑菌圈变化。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采用了改良后的水浴法合成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油浴温度可提高至170℃,接着通过梯度降温为银纳米线的生长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SEM的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a)可见,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生长在石墨烯的表面,分布较均匀;图2(b)表明银纳米线编织成网状;由图2(c)展现的银纳米线详细结构可见,纳米线基部具有枝晶结构。图2(d)证实银纳米线长短径结构,该结构有较大的表面积。放大5 000倍可见银纳米线长宽均匀,长在3-10μm之间,宽在50-100 nm之间,且银纳米线粗细均匀。部分纳米线一端有明显的棱角,为生长初期的纳米线。一般来说,银纳米线按照以下机理生长:生长出的晶种为五角形孪晶纳米颗粒;在PVP选择吸附作用下,五个侧面的银的纳米颗粒(AgNPs)在各个方向生长成五棱柱形的纳米线。图 2(c)、图 2(d)中纳米线端的棱角表明了纳米线的生长方向。此外,晶种颗粒的大小决定了纳米线的长径:颗粒越大,形成的纳米线越粗、越短;颗粒越小,形成的纳米线越细、越长。石墨烯上C=O/C·O可以产生GO·AgNPs,为银纳米线与石墨烯复合提供了支撑。GO与AgNPs的偶联可以克服GO的结构缺陷,并促进电子沿着GO的平面转移,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图2 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SEM图
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X射线能谱仪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中含有银元素和碳元素,碳峰集中在0.2 KeV能级,银峰分别集中在2.8 KeV和3.1 KeV能级。由于没有检测到氧元素的存在,说明包覆在银纳米线周围的PVP已经被清洗干净。
图3 银纳米线的X射线能谱图Acc.Voltage:20.0 kV Take Off Angle:30.0 deg.
药物的抑菌能力可以用牛津杯外围透明圈大小表示。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抑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a)可见,石墨烯水溶液产生小的抑菌圈,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水溶液形成大的抑菌圈,这说明抑菌作用主要来自银纳米线。图4(b)是PVP、GO和AgNO3以不同的体积比合成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所产生的抑菌圈。随着AgNO3的浓度梯度上升,抑菌圈不断增大,但未出现梯度变化,这说明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抑菌作用与合成原料Ag-NO3有关,但可能与银纳米线形成时产生的晶种关系更加密切。研究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浓度与抑菌效果的关系时发现,当浓度为3 mg·mL-1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能力,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但不呈线性。考虑到成本因素,3 mg·mL-1可以满足实验要求。当前,银纳米线抑菌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银对细菌的电子传递存在影响,进而干扰细菌的生理,还是得到公认的[8]。石墨烯对大肠杆菌具有抑菌活性,原因是石墨烯纳米片可以渗透细胞膜导致磷脂的大量渗出,破坏了细胞膜内外原有的平衡,降低了细菌生存的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石墨烯和脂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9]。在研究石墨烯的抑菌能力时发现,相同浓度的石墨烯与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抑菌能力差异较大,见图4(a)。虽然目前无法找到复合材料的抑菌机理,但是从已有研究结果可以推测出:复合材料比独立的银纳米线、石墨烯具有更好的导电性,通过干扰细菌表面的电子传递,改变细菌的内部生化反应;石墨烯渗透至细胞膜与脂质分子之间并相互作用。二者的共同作用是复合材料
抑菌能力的物质基础。
图4 银纳米线和石墨烯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图 三、结论
利用AgCl晶种合成银纳米线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石墨烯为纳米线的生长提供场所,成为实现银纳米线与石墨烯复合的有效途径。晶种颗粒在PVP选择吸附作用下,在一定方向生长出纳米线。石墨烯的C=O/C-O可以产生GO-AgNPs,能够克服石墨烯的结构缺陷,电子沿着石墨烯的平面转移至银纳米线,表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该法可以大量制备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材料中银纳米线粗细均匀,极易成膜,可以成为过滤清洁水膜备选材料,有工业化生产前景。
【相关文献】
[1]Jones K E,Patel N G,Levy M A,et al.Global trends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Nature,2008,451(7181):990.
[2]Rotzetter A C C,Kellenberger C R,Schumacher C M,et al.Combining phosphate and bacteria removal on chemically active filter membranes allows prolonged storage of drinking water[J].Advanced Materials,2013,25(42):6057-6063.
[3]刘亚兰,马岑鑫,丁河舟,等.污水处理厂消毒技术对抗生素抗性菌的强化去除[J].环境科学,2017(10):4286-4292.
[4]Zhang P,Wang H,Zhang X,et al.Graphene film doped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self-assembly formation,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antibacterial ability,and biocompatibility[J].Biomaterials science,2015,3(6):852-860.
[5]Liu R,Sen A.Unified synthetic approach to silver nanostructures by galvanic
displacement reaction on copper:from nanobelts to nanoshells[J].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1,24(1):48-54.
[6]Jana N R,Gearheart L,Murphy C J.Thermal Stability and Hot Carrier Dynamics of Gold Nanoparticles of Different Shapes[J].Chem.Commun,2001,25(3):616-617. [7]邹凯,张晓,吴世康,等.光化学法合成银纳米线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4,62(18):1771-1774.
[8]Anastasijevi觬N A,Vesovi觬V,Ad觩i觬R R.Determination of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using the rotating ring-disk electrode:Part
I.Theory[J].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chemistry,1987,229(1-2):305-316.
[9]Tu Y,Lv M,Xiu P,et al.Destructive extraction of phospholipids from Escherichia coli membranes by graphene nanosheets[J].Nature nanotechnology,2013,8(8):594-6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