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人名为标题;如:《詹天佑》《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以人名为中心的扩展标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2、以事情为题;如《草船借箭》《将相和》《关尹子教射》 以物名为标题;如《世纪宝鼎》《清明上河图》《燕子》《白杨》
以景名为标题;如《阿里山的云雾》《迷人的张家界》 3、以中心为标题;如《丰碑》《最后的辉煌》《金色的脚印》 二、解释词语 1、找近义词解释。 2、联系上下文解释。 3、替换法解释。 三、句子
1、比喻句:本体 像 喻体
把____比作_____; 用___比喻____。 例: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把日子比作轻烟;用轻烟比喻日子;把日子比作薄雾;用薄雾比喻日子。
2、拟人句:把物当作人来写,用上人的动作。 如:太阳懒洋洋地从山头爬上来。
3、反问句改陈述句:⑴ 反问词——难道„„吗? 怎么„„呢?
⑵ 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不”指否定。意思为“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例: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难道不像一支小小的蜡烛吗?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怎么不像一支小小的蜡烛呢? 4、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词:不得不 非„„不可 例:她抽出一根火柴擦燃了。
她不得不抽出一根火柴擦燃了。(已经做了。√) 她不是没有抽出一根火柴擦燃。(已经做了。√)
她非抽出一根火柴擦燃不可。(还未做,准备做,违背愿意。×)
5、排比句: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排列在一起,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看着100分的卷子,我仿佛听到了老师的赞美,听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听到了爸爸妈妈的鼓励。 6、设句问:自已提问,自己回答。
例: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自
问 自 答
7、夸张句:言过其实,把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过渡句 (过渡段):
从一件事的描写转到另一件事的描写时,需要过渡。没有单独分段,而与第二件同为一段的为过渡句,单独一段的为过渡段。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承上的一部分是________,启下的一部分是________。 9、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开头、结尾两处,有时也会在段中间。(一篇文章,一个段落)
当开头、结尾两处都有中心句时,一般找结尾的。因为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四、段落:
1、分段的方法:
⑴: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常用) ⑵:按时间顺序分段。(少用) ⑶:按空间变化顺序分段。(少用) ⑷:按事物不同方面分段。(少用) 2、写段意的方法:
A 意思要完整:谁 做 什么 什么东西 怎么样 B 抓住主要意思写段意即可。 五、篇章结构:
1、写作顺序:⑴: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常用)
⑵:按时间顺序写。(少用) ⑶:按空间变化顺序写。(少用) ⑷:按事物不同方面写。(少用)
2、文章结构:⑴:总——分——总 顺序 ⑵:总——分 顺序 ⑶:分——总 顺序 3、表达方法:⑴:详写与略写
⑵:事实与联想 ⑶: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⑷:人物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⑸:首尾照应 4、结尾:⑴:照应开头。
⑵:最后一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六、短文答题方法、步骤:
⑴、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理解题目问什么。 ⑵、从文中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关键词。找到此,就会答对一半。
⑶、阅读此关键句词的上文、或下文,想如何回答问题。
有时答案在关键句词的上文中,有时在关键句词的下文中,有时需要上下文综合概括回答。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小心辨别。
答题时,要紧扣题目,顺着题目问的内容答下来。不能作填空似的答案 转述应注意什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遭遇把直接引述改为间接引述的句型训练。有时候是第一人称转述,而有的时候是第三人称转述,由于转述主体的不一样,对句子的改变也不一样,转来转去,学生便被转迷糊了,有时连老师也免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转述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称的转换人称转换是转述句训练的主要内容。对于同样一句话来说,转述的主体不一样,那么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在转述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因转述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句中的人称。 例如:转述句子[爷爷说:“请你给我念一段报纸”]。若是第一人称转述,叙述的主体是我,也就是直接引语中的“你”。就要句中的“你”变为“我”,而句中的“我”因为角色的推移成为第三人称,需要改为“他”。正确的转述即为:[爷爷说,让我给他读一段报纸。]如果是第三人称转述,转述的主体成为第三者,那么就需要把直接引语中的“我”和“你”都给为第三人称“他”(她)。正确转述即为:[爷爷说,让他给他读一段报纸。]
(二)、标点符号的变化。不管是第一人称转述,还是第三人称转述,都是间接叙述,所以都需要把提示语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把表示直接引用的引号删去。有时候直接引述句结尾是感叹号,表示
强烈的语气,但是改为间接叙述之后,语气变得平淡,需改为句号,如:[巴金说:“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呀!”]改为转述是:[巴金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有时候直接引述句尾是问号,也需改为句号,如:[妈妈问:“你说这件事情怎么办?”]正确转述该为:[妈妈问,让他说那件事情怎么办。]
(三)、指示代词的变换 在转述中,往往因为叙述主体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人称转述的时候,句中的指示代词所指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保证句子的通顺和语义的正确,需要进行改变。指示代词的变化主要是指把近指代词改为远指代词,即把“这”“这儿”改为“那”“那儿”。而第一人称转述则改与不改都可以。如:转述句子[老师说:“请你把这份书信给大家读一读。”]第三人称转述:[老师说,让他把那份书信给大家读一读。]而第一人称转述则为:[老师说,让我把这(那)封书信给大家读一读。]指示代词变化与不变化句子语法语义都通顺。
(四)、句式的变化 在转述的时候如果遇到反问句,为保持原句意思不改变,需要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如转述句子[陈伯伯说:“这件事情怎能是我干的?”] 这句中直接引用的话语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件事不是我干的”改为转述句也要保证句义不变,正确的转述为:[陈伯伯说,那件事不是他干的。]
(五)、某些特殊动词的变换,在转述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动词的转换的问题,如转述句子[老师说:“请你到办公室把我的教案拿来。”]由于叙述的主体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原句中的“来”
有点“这儿”的意思,那么换了叙述人之后,就要换为表示“那儿”意思的“去”,句义才顺畅。正确的转述为:[老师说,让他到办公室把他的教案拿去。]或[老师说,让我把到办公室了把他的教案拿去。]
转述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表达的能力,保证句义语法的正确通顺是关键的要素,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不在以上几点事项内的情况,如转述句子[妈妈问爸爸:“今天下午你带孩子去公园吗?”]若改为:[妈妈问爸爸,今天下午他带孩子去公园吗。]很明显意思和语法的表述都欠妥当,怎么办呢?加上一对反义词“是否”即:[妈妈问爸爸,今天下午他是否带孩子去公园。]就顺畅了。所以我们应该视具体情况的不同,在坚持句义不改变、语法通顺的原则下灵活的进行转述,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五、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
像 。(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
在 。(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 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九.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 10.鲜花盛开。 (用拟人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