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

2024-05-12 来源:步旅网
理论广角 I■ C;hlno,S.c:lenco ond。i"eChnolOjcy R ̄&ew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 陆邦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 ̄lJ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 点。文章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08)12(a)一O188—01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三、袭目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认识到 正确认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要认识生态旅游在现代旅游业的 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考虑 资金、资源和知识的综合投入,更要考虑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承载力问 题,平衡协调好游客数量增长和旅游经济总量增长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还 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资源导向型的产品向市场导向型产品转 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国内的观点一般认为乡村旅游的 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二者缺一不可。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 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体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 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二 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 劳作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变,更新旅游产品价格和旅游品牌观念。 (--)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即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乡村旅游帕开发模式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很多学者做了研究,综合目前的国内研 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城市依托型。依托区内中心城市的一级环城区或地方县市的二级 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各旅 游市场主体的行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实现乡村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或接 近最优状态。事实上,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中可发现,该产业 在发展的各个环节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 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市场秩序整顿问题、基础设旆配套问 题、跨区域规划协调问题等等,都有赖于政府的推动和实施。 (三)统一规划,协同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 段。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深入研究,可以组织行业协会来有效弥补政府直 接管理的盲点。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 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根据统一的规划要求来整合资 源,以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有序发展。可以把多元的开发模式结合,深入 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明确发展定位,引入景 区管理模式,保持乡村生态环境,加强休闲度假功能,拉长乡村旅游的产业 链,促进农业生产与旅游、商贸、流通等的紧密结合。 (四)优化环境,坚守特色。为了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方面要优 化旅游环境,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信、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传 统乡村脏、乱、差的局面;另一方面还要坚守特色,引导有条件的“农家 乐”向品牌化发展,突出“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避免简单的模仿照 搬。突出乡村生活特点,充分利用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历史文化等特 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形成乡土文化氛围。 (五)加强宣传,规范运作。由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很 环城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培养城市双休日市场为主,也称城郊型, 是典型的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因为其客源较固定、市场要求较高,适宜开 发集疗养、娱乐、运动健身等产品为一体的层次较高档的乡村度假村。此类 度假村应不断完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品牌效应。 (二)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主要借助本地或相邻自然景区的资源优势 发展起来,有的本身就是风景名胜之地。突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征,给游客 带来一份悠然自得的绿色心情。依托自然生态景区发展的乡村旅游,应突出 生态休闲的特点,以自然和人文风光资源为观光游览对象,与休闲性、参与 性活动相结合。 (三)交通依托型。一般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等交通主干线附近, 以过往游客和近邻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可进入性强。现代社会拥有私家车 的人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中、远程距离的旅游,交通依托型乡村旅游 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迎合了人们逃离城市、寻觅清净、远方探奇的心理。 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科普教育和修学考察的重要场所。 许多乡村产业基地都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涉及到信息科技、环保科技、生物 科技等知识,是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基地。 (四)历史文化依托型。重点打文化牌,产品以修学、观光旅游为主, 适合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比如陕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底蕴 深厚、人文景观奇特的古村镇。这些村镇虽然大多偏离交通主干线,可达性较 差,但它们却散发着独特魅力,让游客神往。历史文化依托型的乡村可以开发 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度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型的乡村尝试建立乡村旅馆。 少经过专业培训,建议旅游管理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依法经营。此外, 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也可在新闻媒体上广 泛宣传。同时,行业协会的间接管理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直接管理的盲点。 四、结柬语 游客住在乡村里,悠闲地探访历史文化名胜和名人,近距离接触当地的风土人 情,感受新农村美好生活,不失为一种别有情趣的旅游休憩方式。 (五)产业经济依托型。将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依 托产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又一种模式。产业经济依托型的乡村 旅游,可以开发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休闲、果业休闲产品,类似乡村美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以其丰富的旅游内容、灵活多样的 活动形式和其独特的乡村性在我国展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大力发展乡村旅 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解决农民就业,还可以使有价值 的古民居、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自然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 发;对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现代文明生活 味品尝,渔村垂钓,花卉园、茶园、果园采摘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游客的 吃、住、游、购的需求。游客既可以欣赏美丽的农业景观,又可以了解农业经 济知识,可以使游客得到身心的锻炼,尤其对青少年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六)民俗文化依托型。民俗文化观光是依托乡村居民、人文遗迹、古 建筑、文物、家居生活物件等物质形态以及地方民间文艺、民俗节庆活动、 地方民间文化庙会等文化形态,开展可参与的观光游览活动。开发乡村民俗 文化观光游,一定要找准特色和发挥特色。 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珍,吕明祥.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 2007,23. [2]荆怀芳,杨文棋,陈金华.国家级名镇(村)的旅游价值与开发模式探析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 188l科技博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