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作者:尹学周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9期
海南省是我国第二大岛,许多民族聚居于此,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民俗风味。随着海南经济的蓬勃发展,民俗旅游已成为深受旅游者喜爱的新旅游方式。本文先简单介绍目前海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海南民俗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最后重点提出海南开发民俗旅游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保护措施。
随着海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俗旅游已成为21世纪海南最热门的旅游项目之一。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民俗旅游产生浓厚兴趣,尤其是对具有民俗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景区、景点兴趣浓烈。
一、海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
海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它可以概括为是一个独特的滨海景观城市,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天文景观和跨国界旅游等。 (一)独特的海岸带景观
海南的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其中,沙岸约占一半,有的沙滩宽数百米,有的沙滩宽数千米;海面坡度通常约为6度,非常平缓;海水温度一般为19-31摄氏度;光照非常充足,一年中多数时间可进行沙浴、风浴、海浴和日光浴。海滨浴场有60多处。 (二)多彩的民族风情
海南岛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黎族、苗族、回族等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民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三)奇特的山岳、热带原始森林
海南岛有81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极具吸引力且开发潜力巨大。 (四)跨国边境旅游
海南省位于南方海岛,毗邻经济最为活跃的东南亚。同时,它处于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与各国联系紧密,是周边国家人们跨国旅行的好去处。 (五)古老的船型屋建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独有的船型屋建筑,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扩大了海南民俗旅游的影响。 二、海南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海南民俗旅游正变得越来越远离原生态文化,低端同质、随意策划现象严重,最终导致民俗旅游产品缺乏特色。鉴于此,笔者认为,民俗旅游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文化性原则。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精神文明尤为重要。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基础,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对海南地方文化的宣扬与光大。第二,独特性原则。民俗旅游不仅包含了民族差异,而且还包含了民俗的地域差异。把握旅客和齐、创新、知识、愉悦的“旅游动机”,使游客对异域文化的独特体验。第三,保护性原则。海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巨大财富属于海南人民。不幸的是,一些地区的人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破坏开发的现象,严重影响海南民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南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南省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庸俗的民俗文化
一是民俗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的评价,不切合实际的大势宣传渲染;二是开发中没有深入研究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而是简单地生搬硬套,使其低俗化。 (二)孕育民俗文化的地缘因素正在消失
民俗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人们的发展等,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同,孕育民俗文化的地缘因素正在逐渐消失。
(三)脱离传统,民俗旅游出现舞台化、商品化
为了追求新颖,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冒险心理,海南的有关部门刻意追求形式的表面,在许多地方建设了一部分不符合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项目。一些地方,移植了大量了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特点不再明显,民俗旅游呈现舞台化和商品化。 (四)破坏当地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传统正遭受严峻的威胁,许多独特的地域文化也逐渐消失。 四、海南省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保护海南民间文化资源,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必须对民族地区的优良传统进行保护。 (一)发挥政府的职责与作用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各级政府要根据地区民俗文化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者要树立保护民俗意识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旅游者,应该在旅游过程中竭力保护这一文明。首先,旅游者可以对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其次,游客应在民俗旅游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到文明出行,以正确的方式旅行,并通过自身行动唤起身边人对民俗旅游的保护。 (三)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俗旅游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旅游资源民俗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严峻冲击,在吸收各种文化实践的过程中,许多拥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逐渐消失。因此,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民俗风情,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才能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要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要树立保护意识。对于一些快要消失的、非常重要的民间习俗、民族节庆、戏曲活动等,要积极采取合理的、具体的拯救措施,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五、结语
海南省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民俗,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民间文化庸俗化或商业化,从而保护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神秘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带来更多的游客,实现海南民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