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

2023-07-14 来源:步旅网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

(一)创作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作为人们田间地头就可以口头创作和传唱的大众化音乐,歌词简明扼要,曲调悦耳动听,音乐形象生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世代流传的歌曲形式,集结了老一辈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特定时期特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格外明显,在中国的民间音乐宝库中地位显著。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处于江淮平原,那里水田交错,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人们朴实勤劳朴实,栽秧号子产生于此,蕴涵丰富的地域风情,因为所处之地是南北交界,所以方言特点也有南有北,《拔根芦柴花》属于栽秧号子的一种,产生于古老的集市和乡村,反映的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描绘的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特定地域环境中栽秧、除草等干农活的场景。1所以地域特色明显,整个曲子基调明快、一气呵成,高音中又有一些婉转,有清新之感,同样兼容了南方的温柔婉转和北方的纯朴耿直,有柔有刚,韵味与众不同,将南北方的劳动歌曲和抒情山歌的特点相结合,没有北方号子节奏性强,也不如江南民歌的迂回婉转,有着江南音乐的风格特征,灵活欢快,节奏婉转、轻松顺畅、柔美活泼又富有灵气;也有着北方曲调的热情奔放、豪爽大气,激情昂扬。

《拔根芦柴花》的作词人是钱静人,作曲者是费克,由江苏本土民歌演唱家雪飞第一个演绎,于1956年7月的北京民间文艺调演中所唱,深受认可和喜爱,得到了热烈反响,

1

丁艳.江苏民歌主题在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技法解析[J].民族音乐,2019(06):8-10.

连周总理都加以表扬,当然也成了雪飞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曲目,始终好评如潮。这首《拔根芦柴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有辛勤有快乐有爱情有收获,歌曲兼具了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柔美,节奏明快,曲调优美,清新脱俗,不拘一格,在民间音乐中生命力旺盛。

(二)段体结构

《拔根芦柴花》的曲调简单明朗,好记也好唱,好听也好懂,级进为主的音阶,主三和弦为主的和声,此起彼伏的旋律,透露着江南音乐委婉动听的特征。整首歌曲一共有63个小节,民歌结构属于起承转合式的,二三度级进为主旋律,抑扬顿挫的音乐先扬后抑,曲式结构不均衡,一共由四部分组成,有长有短。前奏就是一群人喊号子,在整部曲子的前面八小节,歌曲由此处起句,描述的是喊号子的开始,一共两节,还是重复的,主要和声是三和弦,旋律轻快悠扬。承句在17-28小节,由三个乐节,12小节组成,曲式扩充,结构完整。上半句和第一句的下属音衔接顺畅,下半句重复第一乐句的下半句,区别在于有所扩充,止于属三和弦。第一第二句的旋律主要在高声区,音乐轻快自由旋律优美,以级进为主。29-44共十六个小节,音乐的风格在这里突然发生了变化,速度比之前快,速度一快就显得很活跃,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活泼。第三乐句音域主要在中声区,上下句开头相同,上半句在属音上结束,下半句在主三和弦上终止,巧用休止符,音乐轻松顺畅,旋律优美。最后的歌曲,不再是女声独唱而是多人合唱,转入合句以后,歌曲便进入尾声部分,速度逐渐放慢,声音慢慢变小,和声最后在主音上,整首曲子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