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假期学习材料

2023-12-16 来源:步旅网
校长印记

■ 人物速写

刘占军,大明小学校长,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曾获宁城县政府三等功和赤峰市政府二等功等荣誉称号。

■ 人物故事

在校园播下文化的种子

刘占军常说:“大明小学的师生,要有中京人的气质。”对于师生的管理,他希望师生能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即“我是主人”;而这种约束与管理,不仅仅源自法律、道德,更要形成校园文化。每一个组织、机构,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发展过程的积淀,是被组织、机构认可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刘占军一直在致力于建立大明小学实验学校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以达到文化管理的目标。

和学生在一起

“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是人由内而外的文化素养表露。刘占军鼓励师生们多读书。在清晨的校园,伴随着初升的朝阳与清脆的鸟鸣,孩子们大声朗诵诗歌。在图书馆,学生们捧着自己喜爱的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平时,刘占军经常到教室里转一转,也时常会轻声地吟诵几句古诗。刘占军说:“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诵中才能够深切体会。文化的熏陶会让人具备一种儒雅之气。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汲取国学的营养了。气质没有速成。我要求学生多读书,正在于此。”

开展学校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刘占军说:“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才能够享受大自然。多参加活动,多展示自己,才能够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三月的学雷锋,让孩子们净化心灵。四月的读书节,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六月的鲜花艺术节,让孩子们展示才华,表现个性。十月的运动会,让孩子们学会拼搏,学会坚强,学会团结。十二月的语言文字类节目展、迎新年文艺汇演等„„这些活动刘占军都争取参加,他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也是个孩子,有了孩子的那股朝气。” 培养“活”的课堂

一次,有位老师找刘占军抱怨学生不好管理,说他讲课总被某些“爱插嘴”、“接话茬儿”的学生打断,而且有几个学生,总是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刘占军是由教师而走上校长岗位的,他深知当老师的不容易。碰到这样的老师,刘占军都会请他先坐下,之后,和他讲一个小笑话环节一下心情,然后给他讲一个“鲶鱼效应”。

鲶鱼是非常好动的,它不会安静下来,总会把水搅浑。但是,鱼贩们在运输鱼的过程中,都会放入几条鲶鱼。为什么呢?因为鲶鱼生性好动而四处乱游,就会给水中其他鱼提供更多的氧气,有效地防止鱼在运输过程中死亡。鲶鱼在这里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刘占军说:“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老师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犯困,老师没精神。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些学生就像‘鲶鱼’一样,他们给了课堂新鲜的空气。我希望‘鲶鱼’多一些,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气与活力,其他学生的思维也会被调动起来。这是难得的课堂资源。这是思想的碰撞、心与心彼此

1

的接纳和交流,应该给予保护。甚至,我们可能会遇到尖刻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也没什么。可以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予以解答。‘教学相长’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为。”

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再来找刘占军谈论这些课堂上“爱发言”的学生时,脸上都带着兴奋的表情。老师们都说,学生提问的多了,课堂秩序很好,气氛活跃。他们自己在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推崇课堂教学改革

刘占军认为,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直抵学生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变成置身其中的“局内人”。

每有新老师入职,刘占军都会请他们一起座谈。在座谈会上,有时刘占军给他们讲《鱼就是鱼》的故事。“从前,有一条鱼,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它把愿望寄托在蝌蚪身上,希望蝌蚪变成青蛙后,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不久,长成青蛙的蝌蚪带回了外面的故事。青蛙描述道:陆地上有鸟,有奶牛,还有人„„鱼听后内心激动不已,就开始作画。它画的‘鸟’、‘奶牛’和‘人’,却都是长着翅膀的鱼、有乳房的鱼和用尾巴走路的鱼„„” 刘占军说:“我们可以把学生看成是‘鱼’,把自己看成是‘青蛙’。每条鱼的知识结构都不相同,在寓言里,青蛙讲了一大堆,而鱼听了却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仅仅靠传授,鱼仍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作为老师,该怎样告诉学生‘外面的世界’呢?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生长环境、经历和知识结构都各不相同的学生,怎样才能施教成功?这些是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刘占军一直要求的——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收集数据和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刘占军从教20来年,做教师,当班主任、做环节干部直至任校长,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坚持自己文化育人的管理理念,用细微的行动来诠释这种理念。他说:“老师走了,学生走了,大明小学的文化也会被他们带走,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方向可能并不明确,但成长却是共同目标。”

■人物主张

打造“三高”课堂

所谓“三高”课堂,就是高质、高效、高位的课堂,是一种见解深

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师生互动的教学,是一种启迪心智、凸现主体、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平等民主,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课堂文化。打造“三高”课堂,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要素:

启发。能根据教材内容要求,设计有价值、有感召力、有吸引力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深刻。能把教材钻得深、看得透, 能深挖教材的精髓内涵,能悟出教材的深刻道理,能根据学生实际,深入浅出,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地讲解。

2

有效。在规定的课时内,能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欲望;让知识恢复生命,让课堂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身心潜能。

机智。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启发学生;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在瞬间激活妙策,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学。这是老师的素质、学识和经验的结晶。

绝招。教学中有独创性思维,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教师人格力量和教育力量的再现。

尊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经历,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平等“对话”和学生展现自己能力与个性的平台,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提供机会。

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把犯错误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接纳和包容的学习场所;让学生不仅从错误、失败中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成长的动力。 高质、高效、高位的课堂教学,不仅应传授广博深刻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民主平等、尊重宽容、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场所。

2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 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 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 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

3

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 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 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 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4

教师业务学习之一:教学不应拒绝预设

——教师如何精心备课

内容提要: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项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首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努力提升备课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太熟悉备课了,谈论备课似乎令人兴味索然,但是哲学家告诉我们,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对它认识越浅,备课对于教师来说,未尝不是如此。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具体操作中的成败。无论教学怎么改革,都不应淡化备课环节。课堂需要即兴发挥,但同样需要有效的预设,所以,教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努力提升备课的境界。

一、教师备课备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备课的内容也有所变革。那么教师备课需要备什么呢?

(一)备学生的心智水平

备课时,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警醒语。备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包括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地走进学生。

(二)备教具的使用策略

教具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有一个怎么使用、怎么用好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对使用的教具不熟悉,上课时手忙脚乱,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耽误了时间;有的教师由于教具摆放位置不当,学生过早地看见,待使用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或用完随意一放,牵扯分散了学生继续学习其他内容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教具演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收了起来,学生感到不满足,影响了学习情绪;或演示时间过长,无意地占去了不少学习时间等。总之,教具应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则影响学习效果。在备课时,要认真备好教具:一是熟练掌握所用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对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了然于心,做到操纵自如;二是要明确教具的使用目的,应考虑教具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使之有针对性、目的性。三是制

5

定好教具的使用时机和演示的时间,做到方式合情,时间合理,时机适当,用量适度;三是安排好教具摆放的位置,该亮相时再亮相。

(三)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把握,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其次,教师还应该敢于超越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可以对教材里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大胆批判,可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大胆调整,把教材当着一个例子,一个台阶,一个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四)备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过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上,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这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好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目标的整合,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

(五)备教学情景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六)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构建,其次要遵循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例如:“情境——活动——体验”、“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序,都要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常常需要调整和变化。

(七)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潜能。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

6

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地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八)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到关键,问得得法,问得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要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九)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应该是教师、载体(文本、媒体、景观、实物)、学生的对话过程,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内隐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算、问、画、演、唱。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要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建议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应参与自主活动的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条件、资料等。

(十)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把一本教材、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当着课堂教学的惟一资源,其结果导致生生同书本、师师同教案、校校同结果的局面,课堂呈现一种内容单一、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我们的教学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即“超文本”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材上预设的结论性、事实性知识,更要重视复杂多变的课堂上师生积极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识。教师应善于对资源进行筛选、辨识、整合、汲取和优化,使我

7

们的课堂教学既具有效度,也富有宽度和深度。 (十一)备教学语言的优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教师要精心准备好五种课堂教学语言:其一,设计好激情诱趣的“入课语”;其二,设计好启发思维的“设问语”;其三,设计好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其四,设计好点拨解惑的“讲解语”;其五,设计好画龙点睛的“总结语”。板书也是教师课堂的语言,板书是教案内容的浓缩,是将精心构思的教学思路外化为直观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应具有符合“这一篇”的独特个性;具有符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的针对性;具有启发性功能,能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视觉上的美感。板书设计应力求简洁、新颖,书写要工整,布局要美观。教师还要注意设计自己的体态语言,使之成为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力量。 (十二)备学科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的反馈形式,备作业应做到“三个清楚”、“两个注重”、“两个指导”、“两个注意”、“一个知道”。三个清楚:一弄清楚作业的训练意图,训练目的。二弄清楚作业在内容上的广度与深度。比如答题,需要回答出几个方面内容,回答到什么程度。三弄清楚作业的格式要求。两个注重:注重留“以少胜多”的作业,注重留能力含金量高的作业。两个指导:备如何指导作业中的难点;备如何指导后进生。两个注意:注意将作业中的有关思考与练习题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与以前同类作业比较异同,使作业发挥巩固、发展学生技能的作用,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一个知道:知道学生完成作业大体需要多长时间,注意分量适当,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当然,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从作业的载体看,有纸笔作业、口头作业、电声作业、音像作业、网络作业;从作业的内容看,有积累巩固性作业、实验操作性作业、演说交际性作业、品味鉴赏性作业、采集编创性作业、调研探究性作业、考察体验性作业、问题争辩性作业;从作业完成的方式来看,有独立作业、合作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作业的设计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得备好课,而备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要学习新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可行的教学策略,合理应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灵活贯通,更好的实施教学。

二、教师备课怎么备

(一)备学生——摸清已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备教具——选准穿插点

教具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使用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具使用不当(实为穿插点没选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备课中往往重视了使用什么样的教具而忽视了使用教具的最佳时机。从教具的作用来说,备课时一旦遇到语言表述非常抽象的情况,或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8

就要考虑使用教具的问题。相反,如果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的问题,使用教具反而就成了多此一举。

(三)备教材——吃透潜在点

“潜在”是相对于显露而言的。以语文教材为例。其潜在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从一课一得的角度来权衡,突破了这三个重点,事实上就是吃透了教材。其他各科教材也都有其潜在点,教师应吃透教材“潜在点”的前提下,实现教材价值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四)备目标——落实结合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过去我们曾把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惟一维度,导致课堂上生命活力的缺失,所以,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内在的和谐。如有的教师把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不注重其内在的关联,“过程与方法”游离于“知识与能力”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时髦的“标签”,所以,在教学中顾此失彼,目标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一个互相融合的整体,“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这两个维度都要和谐地渗透和融合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找准结合点,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忽视“知识和能力”,就会使教学失去底线,学生的“地基”就不牢;不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贫乏、狭隘、不完整。 (五)备情境——把握和谐点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谐是课堂情境的生命、灵魂和基础。课堂和谐应包括教材、环境、多媒体等设备的和谐,也包括生活事件、思想感情、情景氛围、师生关系等的和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呈现生活情景,感悟教学情景如同感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闻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

(六)备程序——巧绾过渡点 教学的一般程序(即步骤),对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大都是轻车熟路。但就如何使一个教学段过渡过到另一个教学段,却为不少教师所忽视,这就势必影响到一堂课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致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出现思维和认识上的“掉队”。因此,在备教学程序时要舍得花精力巧设过渡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而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学程序的过渡要力求自然、紧凑、简洁而巧妙。无论温故知新的铺垫,还是由分到总的聚合等,都应该如此。

(七)备教法——切中契合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产物,是教师经验的结晶,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方法的效力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选择和运用。备教法要切中契合点,就是要依据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最能使三者融

9

通的方法,使教师能驾轻就熟,使学生能吸纳接受,使教材能化难为易,使教学高质有效。

(八)备问题——选准切人点

新课程倡导要增强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但是,我们一些教师误解了问题教学的真实内涵,问题设计缺乏质量,缺乏效度。主要表现为以下“误区”:其一,问题过多,课堂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一堂课下来几十个问题,把学生问得晕头转向;其二,问题过浅,学生有口无心,随声应和,激发不了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三,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四,问题过死,没有充分展开和发散的余地,缺乏灵活度和开放性。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选准切入点,并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参与和回应。它应该具备以下特性:第一,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启发性;第二,问题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具有挑战性;第三,问题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第四,问题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尽可能形成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问题的展开以及问题的难易度都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路向,具有层次性;第五,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情味,引起学生的兴味,具有趣味性。 (九)备活动——找准落脚点

伴随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逐渐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课堂变得活泼了,生动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变“花”了,变“浮”了,变“虚”了。课上,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画,一会儿辩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录像,一会儿听音乐,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但这些“活动”往往注重形式的花哨,是浮于表面的“演”,是信马由缰的“说”,是似是而非的“听”,是走马观花的“看”。在热闹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肤浅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课堂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活动,但活动要找准落脚点,每一项活动的设计,教师都要追问这样几个问题: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什么活动形式?在什么环节活动?活动的效果将会如何?总之,要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要让学生从活动的边缘走向中心,从形式走向实质。

(十)备资源——抓住相关点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也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在教学实践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剑走偏锋”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完全不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不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关联,随意拓展,无目的利用,甚至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结果导致课堂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教材之中,确实需要适当拓展延伸,需要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但这里也有一个“适度的空间”,理性的做法是围绕教学目标,潜心挖掘教材富含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关性的原则,合理利用与之相关的各种有效资源。 (十一)备语言——凸显精要点

教师的语言要充分发挥引导、点拨、启发作用。在设计时要抓住“精要”这一关键,做到简明、精当、扼要。第一,引入语要精粹。或激情引趣,或联“旧”

10

唤“新”,或设疑启思。第二,过渡语要精炼。三言两语,巧妙衔接,穿针引线,上下勾联。第三,提示语要精要。提示语一般出现在问题过大、过难,过于抽象而学生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它或是提示思路或是提示方法,教师要通过精彩的设计,使之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第四,插入语要精妙。教学中的插人语一般有两种:一是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话语。二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这样的插人语有助于学生深透理解知识。第五,总结语要精辟。总结语或画龙点睛,或激励、或号召、或希望,要注意与引人语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十二)备作业——强化重难点

作业设计是教学的反馈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的范围、要求和时机,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样性的题目,强化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并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作业真正发挥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

三、教师备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个人教案与成品教案的关系

所谓成品教案主要是指现成的书本教案或网上可查阅的电子教案。毋庸置疑,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其毕竟是作者从自身研究的实际出发的。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先闭门独立思考,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待个人教案初稿完成后,再去借鉴、学习他人的教案及其相关信息,以检测自己的定位是否科学、精当,为此再进行二次、三次的备课,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

优秀的、高效率的课堂来自于集体的智慧,因此备课中应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备课,但必须先进行个人备课,找出疑点,再进行集体备课,寻求突破点,最后再回到个人备课,整理知识点,突出能力点。 (三)整体备课和要素备课的关系

个人备课时,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把握教材体系。教师首先既要看到本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看到它在本章节、乃至在全书中的地位;其次在要素备课时,目标上应始终围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方法上尽管教无定法,但心中应始终想着学生这个主体,更多地思考学生是否参与了,最难点的突破上应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要使这45分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和精力。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准备了多久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15分钟。”寥寥数语,道出了备课的真谛。

■操作点化

俗话说得好:“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教师备好课的四步骤是: 第一步:知书明理

即吃透教材、武装自己。教师首先自己要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所讲教材内容,

11

分析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承上启下的关系,从而确定或详或略,宜简还是宜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知书”,明确教学中需要搜集的各种资料,以作为对所讲内容的有益辅佐或补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容易消化和理解。合理安排所讲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选择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延伸拓展的目的。 第二步:知人定法

即对教学对象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等方面的素质,做到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并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来源面广,家庭背景、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梳理排队,从而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目的。比如:采用对话讨论、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的方法等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制定出适应学生的正确教学方法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

第三步:编制教案

即将所要讲述的内容,所要援引的资料,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所要安排的活动等加以组织安排并编写出来的过程,它是对教学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逻辑归纳,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教案一般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环节。但是要编写出一个好的教案,首先要求教案要紧扣所讲主题,要围绕主题去展开、阐述、说明,教案扣题是教案的核心,一个只有形式上规范但内容不扣主题的教案,自然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教案要围绕“三个作用”的发挥去编写,教案的“三个作用”即:其一,使教授过程条理化、规范化,避免内容杂乱无章,缺乏逻辑性;其二,编写教案还要起到对计划中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审查作用,有利于发现新问题,做到及时的补充或修正;其三,教案也要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在教授过程中提示教授人。只有扣题而规范的教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步:试讲梳理

这是备课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授课人授课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将试讲中成功的正确的东西加以肯定和保留,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修正和补充,也就是在正式教学之前的一次复查。试讲可以发现教案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讲授内容的整体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是否贴切地适合内容的需要;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或对某一具体概念的解释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如何用词方显恰当、用何语气才能完善地表达讲授人的意图、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听者的理解等问题,并将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梳理,对成功或不足加以肯定或补充。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善模仿的特点,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推敲自己教学语言的生动,举止行为的得体,从而使每次备课和授课,都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业务学习之二——课堂,让生命诗意地徜徉

课堂,让生命诗意地徜徉

——教师如何上好课

12

内容提要:课堂应该是一个生命飞扬的广场,挑战问题的赛场,生成智慧的牧场,心灵共鸣的磁场;课堂应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是一个幸福的体验,是一座智慧的王国,是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上好课,应该在课堂上挥洒自己的才情和灵性,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生命润泽生命。

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是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到智慧的滋润,是要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因此,课堂不应是“沉重”的,而应是“生动”的;不应是“枯燥”的,而应是“灵趣”的;不应是“痛苦”的,而应是“享受”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是一座智慧的王国,是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上好课,在课堂上挥洒自己的才情和灵性,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生命润泽生命,我们的课堂应该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发现,拥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拥有“精鹜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死记ABC或硬背三字经,不应该是两手放后、两脚放平地坐45分钟,不应该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猜着老师的脸色行事,不应该是坐在角落的一隅观看其他学生的表演,不应该是度课如年地期待着下课、期待着放学的厌烦心态,不应该是充满了不快、反抗、矛盾和敌意。一堂好课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

一堂好课,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教学。一堂好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

一堂好课,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依靠知识本身内在的魅力或者创设童趣化的课堂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灵活地处置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一堂好课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一堂好课,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受教师的启发与鼓励,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地参与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个性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学,使自我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一堂好课,应该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广场。课堂就是亲历生活,体验着由服

13

从、沉默、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课堂上,人类的美好情感、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历史的风云变幻,伟人的沉浮拼搏精神等一一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共鸣,充分地燃烧着自己的思想激情,或痛恨,或赞美,或抒怀,或感慨,或悔恨„„课堂理应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场所。

一堂好课,应该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原野。课堂上几十个精神世界共聚一起,该有多大的精神能量。教师要激活这一个个沉睡的精神原子弹,让他们的思想体验在课堂上尽情交流、碰撞,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欢呼理想与美好,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即使眼光有些短浅,思想有些幼稚,但决不能熄灭他们心中涌动的思想之火,应像呵护叶尖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他们的思想之火添薪加柴,等待有一天燎原成他们成长中的精神原野。

一堂好课,成为应该学生放飞梦想的天堂。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最美好的精神之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科学文化的殿堂里尽情游乐。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断地生长梦想,满怀激情地与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交流,不断地积淀着文化的底蕴。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会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兴趣广泛,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赢得效率。课堂上师生鉴赏着人类的文化精品,陶冶着高雅情趣,精神营养不断充实,人格塑造不断完善,科学素养不断丰厚,然后放飞心灵,放飞梦想,将人类的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生存的火炬,从而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二、如何有效构建一堂好课 (一)树立“三生”意识 1.生命意识

教育的底线是生命,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应该成为培育生命、放飞生命的诗意原野,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引导学生在属于他们的课堂天地里尽情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旺盛的拔节和自由地生长。确立课堂的生命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关爱生命,体贴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一个难忘而美丽的历程;确立课堂的生命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尊重生命,尊重学生的独特本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框定学生的生命发展;确立课堂的生命意识,其三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课堂主宰中走出,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人”交往关系,不能用教师的话语霸权来压制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和创造性的生命活动,让课堂成为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总之,在以提高生命质量为指归的“生命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学生的青春本色得以回归,个性化的“倾听”与“言说”得到赏识,学生在课堂里充分感受到流光溢彩的生命涌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又充盈着感性、灵性的整体的人。

2.生活意识

现代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强调课堂应该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世界中来。学生走进课堂,不是走进一个外在于他们实际生活的概念世界,而是要与充沛、旺盛而又丰富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这一生动的天地里,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世界的运用所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强调课堂的生活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在理念上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了解并关怀学生这个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独立的人,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学生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学生所面临的各种生活

14

问题,在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强调课堂的生活意识,其次要求教师要将课堂生活化,要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充满着生活的鲜活和多彩,充满生活的自由和轻松,课堂里没有压抑,没有刻板,有的是学生自由的言说,快乐的舒展,学生能自主“放牧”自己独立的思想,学生能“胸藏万江凭吞吐,‘话’有千钧任翕张”,课堂常常给学生带来说不出的喜悦,抹不去的记忆。强调课堂的生活意识,其三要求教师要走出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将学生引人缤纷灿烂的社会生活,实现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机贯通,实现对无穷无尽的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激发联想和生成创意。

3.生成意识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强调课堂应该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该成为教学内容持续生长与转化、不断建构与创生的过程。在体现“生成意识”的课堂里,教师把目光锁定在教学过程本身,教学的重心由过去的课前备课转移到对教学现场的即时运作,教师更关注的是课堂的现实生成和直接生成,教师不是把课堂当作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对课前“预设”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学生的所有问题在课上全部解决,而是要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课堂里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并使之成为新的教育契机。在体现“生成意识”的课堂里,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灌输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相互研究与切磋,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教科书也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圣经”,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添删、重组、整合。在体现“生成意识”的课堂里,教师追求的不是教学内容的完美无缺和教学过程的滴水不漏,而是允许有偏差的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而这一切,又都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二)实现六大转变

1.从“向师”到“向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客观上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是教学的“执行者”,是课堂的“边缘人”。教师是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而存在,对学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知识垄断所孵化的“教育霸权”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于是,课堂就像是神圣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材料就像“圣经”,而学生只是接受教师权威话语的忠实“信徒”。而新课程视界下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共享者,教师因学生而存在,为学生服务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游”。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的知识王国,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2.从“蓝本”到“文本”

传统的课堂里,教材是不可动摇的“蓝本”,是“圣经”,教材、教参上所说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声音,老师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把教材、教参的内容机械地复制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咽下去,老师没有自己的声音,教师没有自己的思考。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它只是一个“话题”,一个“谈资”,它有许多未规定的空间,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补充,去“完形”,去建构和生成“文本”更丰富的意义。

3.从“听话”到“对话”

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讲台上的“独语”者,课堂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生活

15

世界的殖民化”,教师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学生只有“听话”的权力,他们把教师所讲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去记,去背,去对付老师的考试。课堂上,学生实际上成了张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有时即使学生有些自己的创造,也被教师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交往中的“对话”,它是教师和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信息背景和知识经验,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当然,这种“对话”决不是言语上的简单应答,而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纳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意义建构和精神互通的过程。 4.从“经验”到“体验”

经验和体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验立足于客观世界,具有普遍性、间接性和可传授性,它追求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立足于精神世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追求的是意义的建构和心灵的冲动。体验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味,是对经验的升华和超越。传统的课堂,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接受,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课堂成了远离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冰冷的概念世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把传授既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惟一任务,它更强调学生的亲历与体验,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在多元反应中独特地理解和感受,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成为精神游历和探险的过程,成为一种“生命的摆渡”。 5.从“独作”到“合作” 传统的课堂,以“独作”、“单干”为主,虽然有时也有合作,但在很多情况下被简单化、形式化了,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抛几个问题给学生,学生对问题还没有思考进去,教师就迫不及待地亮出答案,转回自己的教学思路上。至于学生之间的合作,那就更无空间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包含师生间的合作、学生间的合作、学生学习小组间的合作,也指学生和家长的合作、学生和现代媒体的合作等。合作学习以开发和利用学习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根本目标,是一种短时、高效、低耗而又充满着愉快的先进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的位置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条件,创造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6.从“单极”到“多极”

传统的课堂,采取的一种“单极”的教学评价机制。在评价目标上,以应试为指引;在评价内容上,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在评价手段上,以量化为指标;在评价对象上,以教师为主体。所有的评价都围绕“教”这个中心作“单级”的、平面的运行。新的语文课堂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多元化,强调建立多维度的、立体性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目标上,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归;在评价内容上,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手段上,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评价对象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三)强化五个“关注” 1.关注参与程度

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自己的输入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应该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一堂优秀的课,应该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在参与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创

16

造性的火花,这才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最亮丽的风景。当然,学生的参与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显参与,是学生在行动上、语言上的参与;一种内隐参与,是学生在心理上、思维上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就是要让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参与有广度,有深度,教师点拨时,学生认真倾听;师生互动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讨论时,学生踊跃发言,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关注情感体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审美情感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认知水平,而应该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性。体验意味着亲历,意味着参与,当然,这种参与包括实践层面的“参与”和心理层面的“参与”,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真切而独特的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注重学生体验过程的个人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主体水平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的特殊性致使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体验机会,不能用自己的宣讲取代学生的体验。 3.关注合作交流

良好的学习应该是合作式的和社会性的,而不应该是孤独式的和封闭性的,合作交流可以在分享他人思想、回应别人观点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合作意识,关注合作交流。关注课堂的合作交流,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吸纳,互相学习。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交流、思考、质疑、自控等合作能力,使合作交流由松散到有序,由形式到实质。其三,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合作问题,要使合作内容有价值,有弹性,有层次,有魅力。其四,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合作成员,不能使合作交流变成少数学生的专利,要让每位同学都走向合作的中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分享成功喜悦,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促进中使课堂教学走向和谐和完满。 4.关注个性差异

学生的经验差异、发展差异、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使学生在群体中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形成了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首先要求教师要认同学生的不同性,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不能用统一的标准驱使所有的学生“齐步走”,不能把目光仅仅聚焦于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次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真正把课堂教学过程当着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予以关注;学生不认同教师,不会受到指责。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不要用刻板固定的答案来锁定学生的思维,不要用简单武断的结论来封杀学生创造的灵性。总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依靠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

5.关注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它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关注学生课堂中的生成状态。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要求教师要树立动态的教学目标观,不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

17

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要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要把学生的自主体验和自主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要把学生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甚至要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要求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教师要为学生的生成提供“空白”,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话中、互动中不断撞击并生成新的“生长点”,收获“不曾预约的精彩”。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不要仅仅看学生课堂里掌握了多少知识,做对了多少题目,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提出了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课堂,作为学生精神的居所,理当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学生走进课堂应该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感到温馨,感到轻松,感到自由。所以,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建设好这一美丽的精神家园,让心灵诗意地栖居,让生命自由地徜徉。

三、一堂好课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学起点与终极目标的关系

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有无数个起点,也有无数个终点,每次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最接近学生起点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地把他们带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这种起点,包括知识的起点、能力的起点、审美的起点、价值观的起点、个性成长的起点等等。课堂教学从最接近学生起点的地方开始,也就必须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把教学的起点落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茨基所说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果教学仅仅囿于满足或停留于起点那又无疑是失败的,因为教学促进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教学应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推向前进,不能只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积极带领学生经过紧张的努力和快乐的创造,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尽可能将学生带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即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正确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独语”和“霸权”的局面,这是对学生生命意识和主体价值的唤醒和复归。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以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都是学生说了算,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意味着教学放任自流、教师无所作为,于是,自主学习演化了自愿学习、自由学习、自我学习。教师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甚至觉得自己的介入是对学生主体的侵犯,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在场”,课堂有限的时间在学生“放羊式”的活动和教师的观望中悄然流逝,教学除了学生空洞的活跃和虚假的繁荣外别无他物。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不作为”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或消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仍然是课堂教学应该坚守的原则。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学是关键,是内力;教师的“导”是引领,是外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失去了生命的根基,但离开教师的“主导”,教学就容易步入盲目、肤浅、低效的境地,也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催化剂”和“助力器”。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三)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统得过死”。课堂教学一切按照教师“预设”的路线

18

运行,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有助于激活课堂资源,及时发现瞬间的“火花”,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过度强调、美化生成,贬低、弱化预设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因此就没有必要再人为设置框框限制学生发展,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于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远离文本,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旁逸斜出,课堂变成了“茶馆式”的漫无目的的神吹海侃。好的预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可行可检,并且彰显着好的生成时空,事实上,预设越充分,预设包含的生成因子就越多,其生成也就越有价值。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统得过细,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而一味注重生成,也必然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四)正确处理轻松形式与丰厚收获的关系

美国教育理论家乔治·布朗在他的《生动的课堂》一书中提到,在生动的课堂中,学生通过精神的“幻想旅行”,就会深刻经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峰体验”。可见,在广阔的学习背景下,调适学生的心理而以轻松的形式展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厚的收获。但课堂教学又不能仅仅追求形式的轻松,过于追求形式的轻松往往导致课堂变得轻浮和虚空。课堂教学不能成为浮在水面上的“油花”,它应该富有一定的质感、蕴藉和深度,给人一种丰厚的沉甸甸的感觉。什么是丰厚的课堂?丰厚的课堂,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复杂和艰深,而是教师在尊重学生兴趣、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掘贴近生活的有思考价值的现象或者问题;是师生对于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是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向纵深引领,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挑战,产生情趣与理趣。同样,课堂也不能忽视轻松的形式,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理想的课堂应该注重轻松形式和丰厚收获的结合,既有深度、厚度,也有温度、亮度。

(五)正确处理教学民主和课堂秩序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纪律多为强迫纪律,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学生进行强制规定和限制,如“两腿并拢端坐”、“双手背后而放”、“课堂始终保持安静”等。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这种旧有的课堂规则,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氛围洋溢在我们的课堂里,这是令人欣慰的,它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课堂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1)喧闹过度,少了必要的安静;(2)松散过度,少了必要的专心;(3)放纵过度,少了必要的秩序。有些课堂上,学生随意下位,前后嬉闹,甚至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做些一些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情,有些学生乐于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不尊重甚至无视他人。而有些教师听之任之,不敢放手管理,害怕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课改理念”的帽子。民主与秩序不是对立的关系,没有完全不要秩序的民主,良好的课堂秩序是真正实现课堂民主的保证。认为新课堂只讲学生的民主而不求对学生的规范这是对课程改革的误解。课堂应当在民主与规范、自由与秩序中求得平衡。蒙台梭利说得好:“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新课改所倡导的一堂好课,应该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又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即课堂上学生“自由”而不“放纵”,“约束”又不“刻板”,真正做

19

到“民主”与“秩序”的有机结合。 ■ 操作点化

一堂的课,需要教师用心去实施。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最重要的六步骤是: 第一步:研究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深入研究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上课前要弄清以下问题:对于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知点?哪些是学生的未知点?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第二步:吃透教材内容

吃透教材内容是上好课的关键,我们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我们还必须明确,教材仍然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和抓手。吃透教材内容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一是概读粗思,即对教材作粗略的阅读,初步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细读细思,即在概读的基础上,对教材细心阅读,认真推敲,反复揣摩,把握教材的精髓;三是精读精思,即抓住带根本性的问题,潜心研究,追根求源,融汇贯通,深入思考教材的教学价值,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方式选择。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目标,了解目标体系,把握各年段目标;要深入钻研课程内容,明确单元教学重难点和文本的性质、特点;要用心探明学生实际,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分析学生学习新内容时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三个维度”的不同层次制定全面、正确的“三维目标”。其次,要根据年段要求和学生认知实际制定教学目标,不任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要准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不歪曲文本的主旨;要考虑适宜度、操作度和可达成度;教学目标不要太多,目标太多就容易导致无目标,就一堂课来说,一般重点突出一两个目标。再次,要掌握目标的陈述技术,目标陈述要明确、具体。 第四步:把握教学思路

教学不是无目标的信马由缰,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做到胸中有数。课堂教学的一般思路是“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教学总结——布置作业”。但在具体教学中并非一定要遵循这一思路。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即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移动的“板块”,将中心环节设计成开放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以赋予课堂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以及“无法预约的精彩”。但不管怎么设计,教师必须做到眼中有路,心中有数。 第五步:展开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点拨、鼓励、督促、协调工作,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三点:第一,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这种选择应该是多方面的,如认知过程的选择,参与过程的选择,参与方式的选择;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包括展示能力、展示个性、展示学业成果等等。 第六步:总结本课内容

20

一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并适时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师的课堂总结要言简意赅,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时还要善于通过“藏而不露,引而不发”的留有余味的语言,唤起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探究,延伸学习。

教师业务学习之三——作业应成为学生幸福的体验

作业应成为学生幸福的体验

——教师到底如何设计和批改作业

内容提要:作业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平台,是展示学生个性才华的舞台,是记录学生生命成长的站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作业而习得,通过作业而强化,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测教学的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和批改作业,让作业充满无穷的兴趣和魅力,让智慧和灵性在作业中飞扬。

当人们把目光盯着课程改革的时候,对作为课程改革重要部分的作业改革却仅用余光偶尔一瞥而已,这是一种偏颇的认识。任何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达到,要看学生的行为方式最终是否朝预期的方向改变,这种改变的根据,是教学信息的输人在学生身上引起知识的内化并生成能力,这是一个必要的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作业而习得,通过作业而强化,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查教学双方的效果。但我们到底如何布置作业?我们是不是还让学生在卷海题山中苦苦“挣扎”,是不是还在机械的演练中重复着“老北京的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来一场“作业的革命”?

一、传统作业的痼弊有哪些 (一)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利,作业“做什么”、“怎么做”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的义务,没有自主和选择的权利。教师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强令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忽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齐步走”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完成同样的内容,忽视学生的差异。因而,学生原本浓厚的作业兴趣被打磨得无影无踪,作业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二)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21

传统的作业,教师把目光聚焦于书本上,学生长期被局限于书本提供的情境中,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推理到推理,在机械的演练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作业成了冷冰冰的认知组合和逻辑堆砌。作业所解决的问题与生活缺乏应有的关联,一旦遇到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则显得无从着手,力不从心,作业纯粹是象牙塔里的“游戏”。

(三)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将作业的功能定位于“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因此教师的作业布置总是以此为出发点,过于强调知识的书面操作和演练,文科作业大多是读读、写写、背背,理科作业大多是算算、练练,即使是所谓的“应用题”,也只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些书面上的“实际问题”,作业形式单一,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忽视了作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和丰富性、多样性。

(四)作业答案的绝对性

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答案是绝对化和惟一性的,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参与状态则缺乏应有的关注,不管学生的答题多么具有个性、多么富有创意,但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统统扔进“错误”的筐子,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五)作业批改的冷漠性

传统的作业批改,以“对”、“错”为主要评价标准,以等级为评价方式,教师通常扮演着终审法官的角色,学生的作业,仿佛是呈现给法官的待审卷宗,教师红笔一挥,便裁定了作业的好坏,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缺乏一种平等的交流和人文的关怀,作业批改呈现出刺刀见红、杀气腾腾的冷酷。

二、作业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一)作业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平台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凸显的教学理念,所以,作业也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一个途径。作业的布置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统一。从知识这个角度来说,作业布置要关注知识的整合,作业应该成为各科知识整合的有效载体,既要重视本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注重跨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和联系。从能力这个角度来说,作业要体现听、说、读、写、算、看、做、演等多个方面。从综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这个角度来说,作业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思想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使作业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平台。

(二)作业是展示学生个性才华的舞台

传统的作业是学生奉命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他们在抄、写、算、背的重复劳动中,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其实,作业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华的一个平台。学生应享有一定的作业自主权,只有学生有了自由自主的作业空间时,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施展,他们才真正有了展示自己生命才情的舞台。

(三)作业是记录学生生命成长的站台

作业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是学生生命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应该留下学生有意义的生命痕迹。所以,作业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在作业天地里尽情地飞扬,让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才华在作业星空里充分地施展和发挥,使作业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提升人生意义的愉

22

快而幸福的体验。

三、呼唤:作业新的转变

(一)由“专制”向“自主”转变

作业应该走出教师单方面说了算的“专制”格局,让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作业布置上,要建立起师生的互动平台,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在作业要求上,要改变“大一统”的作业模式,考虑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求,既让优秀生“吃得饱”,也让学困生“吃得好”;在作业内容上,要为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自由发挥的天地,给学生以挥洒才情的舞台;在作业批改上,也要适当为学生提供参与评改的时机,让他们“弹奏自己心爱的土琵琶”。

(二)由“接受”向“探究”转变

作业不能单纯成为教师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强化,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来思考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要注重学生学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学生仅仅成为接受学习的高手。要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一些“挑战性”的作业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饥饿感”,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由“课本”向“生活”转变

作业固然应该重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但作业不能完全围绕课本“兜圈子”,如果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中心来编制作业,那这种“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能是理论上的夸夸其谈者。作业设计要向生活开放,与生活对接,要把学生引领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理解课本的知识内涵,并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资利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四)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不能单一,单一意味着枯燥,意味着乏味。作业应该体现出一种生动和丰富,体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美感。在作业形式上,应该体现“百花齐放”,既要让学生做些书面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实践性作业;既要让学生做些积累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探究性作业;既要让学生做些静态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动态性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感受作业的乐趣。在作业批改上,也应该体现多样性,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同时要善于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喜爱作业,盼望作业,把完成作业当着一种享受。

(五)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作业布置要讲究实效,讲究质量,不要做一些机械重复的无意义劳动,学科素养的形成,靠“题海战术”是难以奏效的,那种用难题、偏题、怪题来为难学生的做法更是作业的大忌,我们千万不能把孩子的黄金时光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卷山题海”之中。所以,教师一定要强化质量意识,作业设计一定要体现生长性、生活性、趣味性、价值性的特点,少一点书面,多一点实践;少一点封闭,多一点开放;少一点机械,多一点鲜活。

四、怎样的作业设计和批改最有效 (一)让作业的内容鲜活起来 1.在自主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作业应该是一个“超市”,应该准许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作业内容,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作业难度,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作业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种成功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都能在自主中展示自己生命的才情。

有位小学英语老师在学习了《My Friend》一课后,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23

(1)爱写作的你,不妨用英语写一篇小文章介绍你的好朋友; (2)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朗读My Friend并进行录音; (3)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里的描写,画一画Your Friend; (4)爱讲故事的你,不妨把课文改编成英语小故事,讲给父母听;

(5)爱观察的你,不妨好好观察你的同学,找出他们的特点,设计成英语小谜语让同学们猜猜。

以上5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一题或若干题完成。

这一作业设计,包含了“读、画、写、编、讲”五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业菜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主选择,有利于每个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最优发展。

2.在开放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作业的内容要体现开放性,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固定的、狭窄的模式上,要为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探索、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和独创性。

有位小学语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请以“=、○○、△△”为内容,组合出一幅你心中最美丽的图形,并涂上色彩,然后再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或故事,向班上同学介绍你的这幅图。

这一试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和表现方式将自己的体验和成果呈现出来。因此,学生的构图丰富多样,有组合成“天平”的,有组合成“头像”的,有组合成“山水图”的,有组合成“购物车”的。学生写的说明或故事也多姿多彩,别具个性,让人在耳目一新中感受着学生独特的想象和创造的灵性。

3.在趣味中培育学生的灵性

作业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一看到作业就精神饱满,跃跃欲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有位小学数学老师在讲了“计量单位”一章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今天清晨9点钟,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200吨的早饭。背起2克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千米以外的学校跑去,速度达每小时10米,路上碰见了体重35克的小胖子阿方,来到教室,我马上拿出l毫米长的钢笔和2米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

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里,教师将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修改错误百出但又风趣幽默的日记,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情趣盎然,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4.在实践中凸现学生的能力

作业设计要面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与社区对话,与家庭对话,与自然对话,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活动的机会和拓展的机会。

浙江海盐天宁小学的吴李英老师设计了一份独特的寒假作业,她让自己六年级的学生利用寒假围绕下面四个主题进行调查:

主题一:饮食文化——年夜饭的来历、程序、传统菜肴及象征意义; 主题二:文学艺术——传统春联的内容、形式,张贴时的讲究;

主题三:民间美术——年画的常用图案和象征意义以及张贴时的讲究;

主题四:年俗家趣——春节期间,各种语言、行为上的规矩与禁忌及形成原因。

在此基础上,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要求四个主题之间要分页,在各个主题中可以穿插相应的故事、传说,报告完成后装订成册,并在上面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最后,再回忆一下整个调查、撰写过程中的苦与乐,

24

写成一篇作文。

这样的作业设计,将学生的学习与充满情趣的春节文化相连接,让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文化资源,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让作业的形式丰富起来

传统的作业只重视学生的纸上功夫,强调多写多做,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事实上,作业不应该是单一的书面作业,而应该是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从作业的载体看,有纸笔作业、口头作业、电声作业、音像作业、网络作业;从作业的内容看,有积累巩固性作业、实验操作性作业、演说交际性作业、品味鉴赏性作业、采集编创性作业、调研探究性作业、考察体验性作业、问题争辩性作业;从作业完成的方式来看,有独立作业、合作作业,等等。

教师要转变作业观念,改变传统作业的老面孔,让作业的“表情”丰富和生动起来,力求形式灵活多样,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和不同的作业内容设计出不同的作业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善于将作业融于游戏、绘画、表演、制作、调查、体验之中,将听、说、写、算与演、唱、画、做相结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多种感官一起作用。

总之,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情感丰盈起来。

(三)让作业的批改生动起来 1.多点激励,少些指责

在作业批改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变“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善于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多点赞誉和鼓励,少点批评和指责,多几颗“☆”,少几个“×”,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一种成就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批改后再作修改,改得好的照样得优秀,努力让学生摘到“成功的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2.多点温情,少些冷漠

作业批改应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教师要善于将等级评价和评语评价结合起来,让激励、期望、关怀等真诚的语言通过作业批改流淌到学生的心中,比如:“你的见解很独特,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你的书写真工整,老师看起来很舒服”。在进行等级评价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符号如一面红旗、一个笑脸、一个翘起的拇指作辅助评价。总之,教师要善于让作业本说话,使作业批改充满人情味。

3.多点灵活,少些僵硬

新课改特别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在作业批改上,也应该探究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构建多维度的作业评价体系。在批改主体上,教师批改、学生批改相结合;在批改途径上,书面批改与口头批改、展览批改、发表批改相结合;在批改手段上,纸笔批改与现代技术批改相结合;在成绩评定上,分数评价、等第评价、星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相结合。作业的批改还有许多方式,教师要少些“僵死”,让批改走向鲜活和生动。

作业的设计和批改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作业呈现“亲和”的面孔,让作业成为学生愉悦而美好的体验,让智慧和灵性在作业中飞扬。 ■操作点化

优秀教师设计和批改好作业需要五步骤:

第一步:确立作业范围

首先应该明确作业的外延,即我们应该明确在什么范围内做作业。作业不是

25

一种程式化的演练,不是什么作业都可以让学生做的,作业应该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密切关联,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反馈,不能用一些与教师本次教学内容无关的什么《百日过关》、《天天练》来取代教师有的放矢的针对性作业。 第二步:明确作业目的

有效的作业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作业不应该成为一种随意化的行为,教师在设计作业前首先应该进行以下的追问:本次作业要实现什么目的?本次作业能否实现这一目的?不做这一作业能否也能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树立有效作业观,要有强烈的作业质量和效率观念,通过对作业系统化的设计和作业方法策略的优化,达到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最佳状态,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第三步:研究作业重点

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师的作业设计还要考虑本次作业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是积累知识,还是发展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还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业的重点常常是与教学的重点相一致的,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应该主旨明确,重点突出。

第四步:选择作业形式

作业不应该是单一的面孔,不能用机械的书面演练取代学生丰富的作业体验,作业的形式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欲望,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效果采取最合适的作业形式,每次作业的形式也不宜单一,即使是书面作业,题型也应有所不同。

第五步:确定作业题量

作业设计有个“最优作业量”问题,总的来说,作业宜少不宜多。有些教师认为多布置些作业,教学质量总要好些,其实越过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度”,在经济学上,会受到“边际效益递减律”的制约,事倍功半;在心理学上,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必须考虑作业“量”的适当,就中学生而言,一门课的一次作业量以3题左右为宜,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由于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学生在作业完成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不一样,教师应设计一些层级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地来完成。

教师培训材料之四——流程,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

一、大明小学“三三五式”教学模式课时流程

(高段精读课文)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

预习展示 →

问题梳理 →

自主合作 6分钟 解决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本着先自学后合作交流的原则,小组重点交流读书体会和读好课文的方法。 →

交流展示 2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展示,解疑分享。(7分钟 2、指导书写,随堂练写。 (10分钟) ↓ ↓ ↓ ↓ ↓ 2分钟 8分钟 4分钟 1、读文:读1、对各组提 淮字音,读通出的1—2个 句子, 有价值的问创设情境 读熟课文,强题进行整理。 化对生字的2、根据问题 认识。 出示学路建→ → →

激发兴趣 2、交流朗读、议。 预习收获,感知内容。 →

第二课时 26

导入 → 合作探究 → 交流展示 → 堂清检测 10分钟 1、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2、堂请检测的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积累运用。 3、教师当堂批改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 ↓ ↓ 2分钟 8分钟 20分钟 1、可以听写一部教师出示学路建引入组际间竞争分生字词并进行议,明确要求,学机制,以小组为单讲评。 生自学批注后再位把自己学习收2、导入简单明小组内交流分享 获在班级内交流了,直奔主题。 展示。 → →

说明:1、交流展示时,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以读为主,用小组的感悟领读,把握情感不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理,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本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几个来回,反复加工,但不要心急,更不要丧失教师的引导、点拨、深化和范读的作用,教师的点拨需层层递进,剥茧抽丝,最终完成学生对文本的二次创造。 2、语文拓展内容,不固定环节,教师需根据拓展的内容,适当的安排在相应的交流展示环节中。 3、写字教学及课末检测。在检测单上有田字格,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指导4分钟,在检测单上具体的语境中习题练习6分钟)。堂请检测的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积累运用。

大明小学“三三五式”教学模式课时流程

(略读课文)

情景导入 →

选择问题 →

自主合作 →

交流展示 20分钟 引入组际间竞争机制,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学习收获在班级内交流展示。 →

堂清检测 5分钟 教师尽量安排学生除字词外的读背说写内容。还可以一篇带多篇进行拓展性阅读。 ↓ ↓ ↓ ↓ ↓ 2分钟 5分钟 8分钟 读课文导语教师出示学 和课文,说说路建议,高年 自己想学懂级可让学生创设情境 什么?教师自己出示。明 进行问题筛确要求,学生 选 自学批注后→ → →

激发兴趣 再小组内交流分享。 →

说明:1、中段在学生没有形成学习能力时,教师要联系本单元的精读课文,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边学习边指导,然后逐步进行边导边放。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推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2、语文拓展内容,包括课文中的读背说写等语言训练不固定环节,教师需根据拓展的内容,适当的安排在相应的交流展示环节中。

数学“三三五式”教学模式课时流程

问题质疑

问题探究

解疑分享

思维拓展

课末检测

27

5分钟 1、组内筛选问题,组内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组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汇报。 2、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10分钟 1、教师出示学路建议,学生根据学路建议先进行独立思考,将过程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进行交流,把交流的结果写在白板上,准备展示。 2、教师在组内与学生共同交流,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判断。

10分钟 1、学生展示,其他组评价、质疑、补充。 2、教师评价,随机点拨,总结。 5分钟 1、教师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练习。 2、适当出1-2个有深 度的思维拓展题,深化所学内容。 10分钟 1、学生检测A类人人做;B类选择做。 2、教师随机批改,组长批组员的。 教学建议: 1、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要关注数学。抓

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数学课深刻而厚重。 3、要重视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深入研究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知识脉络,明确教学目标。 4、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5、要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起来。

大明小学英语“三三五式”教学模式流程

(一)Warm up and preview display (热身-预习展示) (二)New question (新课质疑)

(三)Liste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听音小组合作学习) (四)Display using(展示运用)

(五)The end of class test(课末检测) 小学英语教学流程说明:

(一)Warm up and preview display (热身-预习展示)

上课开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songs、chant、games、talking display等形式,创设英语氛围,复习导入,使学生心理状态进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各小组将预习单词或句子写在白板上。 (二)New question (新课质疑)

各小组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全班组间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参与解决。

(三)Liste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听音、小组合作学习)

听录音,解决读音问题。组内合作学习。Learn in pairs or in groups.根据诵读表要求,运用S—S或S—SS等形式进行对话练习。 (四)Display using(展示运用)

各小组成员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展示。做对话表演,词语诵读等。 (五)The end of class test(课末检测)

课末检测采取口语和书面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检测巩固。

说明:以上五步教师也可根据词语、对话、阅读等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运用,但始终要注重兴趣激发和习惯培养,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学得有趣。

教师培训材料之五——完美教学,从备课开始

28

课案例举

大明小学“三三五式”课堂教学课案 时间 8.31 主备 林京梅 课题 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教材 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 分析 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编排本篇课文的意图是,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要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A 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教学B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目标 1、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C 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 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29

修改 二、预习展示(8) 1、小组分段读文。 2、生字词展示。解释“绚丽多彩”等难理解的词语。 3、再读文,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说说自己是怎样读好的。 4、整体感知: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质疑。(4)学生代表小组质疑,教师进行问题筛选。 预设问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我们的民族小学美丽? 四、合作探究(19) (一)学路建议:1、默读课文(本节课重点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自己认为民族小学美的句子画出来。 2、自己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美丽。 3、小组比一比说读的最好。 4、建议6分钟。 (二)汇报交流。学生个别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重点引导体会“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和“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两句的画面感,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民族小学的“美丽”读出来。 五、生字指导(8)重点指导“戴”“蝴蝶” 教学过程 修改 30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4)1、板书。2、再次认读生字。 二、合作探究 (一)学路建议: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除外),找出自己认为民族小学美的句子画出来。 2、自己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美丽。 3、小组比一比说读的最好。 4、建议10分钟。 (二)汇报展示。(26)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民族小学的钟声展现出的独特的“美丽”,初步了解本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2)、默读第三自然段,知道本段前五句写上课的情景,第六句写下课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声音真好听!”一句的作用。 (3)学生个别读、比赛读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读出人物、动物和景物的和谐美,进而理解作者对民族小学的喜爱和赞美。 师:在这样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教室里坐着穿戴不同的各民族小学生,他们是那么认真地读着课文,如果你就站在窗外,你会„„? 同学们,就在民族小学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作者吴然爷爷就站在窗外,你们猜他心里面在想什么? (4)、结合“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句对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教育。 出示“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可试着让学生模仿着说句子,如“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画画、唱歌。”“里同学们的民族不同,但老师对他们的爱是相同的。”等等。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一样,大家都是一家人。再想想课文,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多么幸福,多么温馨啊!你们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课文吗? (5)、学习第六句,体会下课热闹的场景,有感情朗读第六句。读后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6)、模仿第六句进行小练笔,为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习作作准备。可让学生写一个游戏,是什么游戏,和谁一起玩的,玩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玩后想了什么下课了,同学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全课,升华“美丽”。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仿佛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三、生字指导(4分钟) 四、堂清检测(6) 板书: 小路、服装、校园 美丽 钟声、书声、游戏声 大明小学“三三五式”课堂教学课案

31

课题:笔算除法(1) 学 习 目 标 备课人:陈宝有 时间: A类: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类: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C类: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点 “三三五式”教学法及操作指要 1、口算:60÷20 120÷30 创设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情境40×( )<83 60×( )<508 3、列竖式:85÷4= 152÷7= 提出3、导入新课,出示例1。 问题 列出算式。 1、出示学路建议: 自探合作解决问题 (1)、先独4分钟、后合4分钟、意见统一后整理2分钟。 (2)、通过画图形式表示出算法。 (3)、如果用竖式计算,又应该怎样来除,怎样来书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2、学生根据学路建议独学。 3、学生交流、整理。 交流展示质疑 解惑 巩固1、教师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练习。 练习 拓展延伸 堂清知识反馈 1、学生检测A类人人做;B类选择做。 达标 2、教师随机批改,组长批组员的。 2、教师出示思维拓展题,深化所学内容。 1、学生展示,其他组评价、质疑、补充。 2、教师评价,随机点拨,总结。 大明小学“三三五式”课堂教学课案 标题

Unit 6 第 4 课时 32

日 期 2013-12-2 年级 六年级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庞国森 学习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seed,soil,sprout,plant。 have the seed.”等简单描述植物种植的过程。 目标 2.能够运用句型“First,we 重点 掌握四个单词:seed,soil,plant,sprout。 叙述种花的过程是本课时的难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内容人手,逐步难点 突破难点。 学具 点读机 单词卡片 学路 建议 问题 预设 师生课堂活动设计 1.热身(Warm-up)。看谁写得多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在教师提供的字母卡片里抽出一张,然后小组成写出以该字母开头的单词,规定时间内写得最多的小组即是胜者。 2.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Let’s learn (1)教师出示鲜花问学生:“Do you like flowers?”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do you plant flowers? What do you need?”学生可以用中文回答:“种子。教师拿出一粒花种,说:“Yes,first we need flower seeds.Look !What's this? 引导学生回答:“It's a seed.”教师出示seed的单词卡片,带读单词。教师将单词卡片贴在黑板上,板书单词,学生拼读、书空。教师依次出示其它的种子,问:“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It's a sun flower/peach,grape/pear/flower/„seed.” (2)教师手拿一粒花种,说:“First,we have the seed.”然后再拿出一盆装满土壤 的花盆,说:“Second,we have the soil.”教师手指花盆里的土壤说:“It's soil.然后拿出soil的单词卡片,带读后把它贴在黑板上,学生拼读、书空。教师把种子放进土壤里,说:“Now I put the seed in the soil.And then we have the sprout.”教师拿出sprout的单词卡片,带读,将它贴在黑板上。学生跟读、书空。最后,教师拿出plant的单词卡片说:“Now,we have the plant.”带读单词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3)教师将黑板上的四张卡片依次编号,然后教师报一个数,学生说出对应单词。 (4)教师放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学生听音认读单词。 (5)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四会单词。 3.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匹配游戏 Number and say 同桌合作完成排序部分的活动。然后教师把五幅图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教师说句子,学生找到对应的图片。操练几次后,请一名学生上台说句子,其他学生找图片。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把五个句子连续说出来,试着叙述种花的过程。 Story time教师放Story time的录音或VCD,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学生再听一遍录音,读故事里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发音。 培训学习作业: 通过读上面的材料和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你肯定知道该

33

如何备课了,学科教师按照指定的篇章进行备课,重点写清楚环节时间和学路建议,期初集体备课时集中交流研讨。英语、综合学科和音体美教师自己选择篇章备课。

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和《九月的天山》

数学:四年级《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和《加法运算定律》 英语: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二课时。

大明小学“三三五式”课堂教学课案 时间 教材 分析 主备 课题 A 教学 B 目标 C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修改 教学过程 修改 34

板书: 大明小学“三三五式”课堂教学课案

35

时间 教材 分析 主备 课题 A 教学 B 目标 C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修改 36

教学过程 修改 板书: 37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