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研究创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院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吉林工商学院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本定位和目标,结合2013年合格评估后专家组给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制定了结合高校和企业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区域经济;创新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具有1055所非“211”重点院校的普通地方本科高校,这些本科高校一直是在实行本科教育,然而由于教学水平以及办学力量的差距,再加上社会需求的现实,这些高校目前处在一个严重的尴尬境地:论学术,上上不去,论技术,下不能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普通高校转型的关注。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
2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然随之转为。转型院校要做好专业调研,盯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力度。
综上所述,课题组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完成3年课程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1”是指学生第四年在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岗位实训,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如何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重点研究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岗位实训的过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3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强化专业建设和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型的本科专业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设置和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形成特色鲜明、强竞争力的本科专业,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现状和未来专业发展优选专业方向,注重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广泛开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调整理论和实践比例,尽量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验、实训和实习学时。增加岗位能力课程,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3.2 选用适合的教材
对教材的选用要符合课程需要,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除选用优秀、高质量教材外,本专业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写高质量教材,这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3 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学校的人力资源,校企双方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岗位工作,提高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合理开设实践课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过程。
3.4 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并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课内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到开放性实验室完成任务,从一个小任务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从小到大,由易到难,学生能力逐渐形成。为达到这个目的,开发性实验室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开设第二课堂、专业社团等,创设一些校内竞赛项目。生动有趣的竞赛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参赛热情,使其积极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3.5 进行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
“3+1”的核心是最后1学年的教学安排,可采用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方式。对独立联系实习单位并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在办理相关实习手续后,可离开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对不能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毕业实习;其他学生集中安排参加校内仿真实训,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
4 创新之处
4.1 以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为主线,注重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有效结合。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合理进行调整,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针对单一课程内容而开设的单项技能训练课程,二是综合多门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课程。通过课程设计达到学生团队协助、沟通、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能力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在“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从查阅资料、项目分析、制订方案、项目实施、项目反馈、总结等方面,放手让学生独立或团队完成,教师只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创造项目研究的学习情境,注重启发式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独立或团队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整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4.3 围绕创新搭建科技竞赛平台
定期举办实践教学公开课、指导课,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演化成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从而破除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神秘感,逐步适应科学研究氛围,增强自信心,获得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专业面向的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提供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竞赛平台。
参考文献:
[1]郝莉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与设计[J].网友世界,2013(1).
[2]杨明莉,陈义辉.高校和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电子世界,2013(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