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工程质量问题分析,说明孔底沉渣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从钻孔、清孔、灌注混凝土等环节论述了钻孔灌注桩沉渣厚度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控制措施 引言
钻孔灌注桩以其适应范围广、单桩承载力高、施工噪音低、振动小及单价低等优点,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到广泛应用。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对桩基承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其承载力受施工中的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孔底沉渣层严重影响桩承载力的发挥。因此,施工过程中加强孔底沉渣厚度的检测与控制,是保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和桩基承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1 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可能产生于旋挖钻机施工的钻进成孔、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等环节中,分析认为沉渣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1 桩孔孔壁塌落 1.1.1 原因分析
桩孔孔口填土不稳定,塌落孔内;泥浆密度过低,悬浮能力差;提升钻具太快,形成孔内向上的抽吸;提钻时孔内泥浆液面下降,未及时补充孔内泥浆;钻具提放刮碰孔壁;下放钢筋笼刮碰孔壁;终孔后未及时灌注混凝土,孔壁浸泡时间过长。
1.1.2 控制措施
孔口安放钢护筒保护孔口,护筒长度根据地层条件适当加长;加大泥浆密度,提高泥浆黏度;控制旋挖回次进尺,严禁钻筒打满提钻,避免抽吸现场;钻具提离孔口前,及时补充孔内泥浆,保持泥浆液面高度;钻具提放时保持对中,慢提、慢放,防止刮碰;钢筋笼采用汽车式起重机安放,保持对中、垂直;终孔后及时灌注桩身混凝土,缩短辅助作业时间,减少孔内沉渣沉淀。 1.2 泥浆沉淀 1.2.1 原因分析
泥浆性能参数不合格,护壁效果不佳;泥浆循环池、沉淀池混用,造成废渣循环进入孔内;泥浆含砂率过高;灌注前等待时间过长,泥浆发生沉淀。 1.2.2 控制措施
根据场地地层特性,采用优质膨润土配制泥浆,控制好泥浆密度,并及时检测、调整泥浆性能;将泥浆循环池和沉淀池分开设置,确保施工中的钻渣随泥浆从孔内排出经泥浆沟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的泥浆经泥浆池返回孔内循环使用;调整好泥浆密度,提高泥浆的携渣能力,同时可采用泥浆分离净化装置对排出的泥浆进行浆渣分离,并适时对含砂率进行测试,及时调整泥浆性能;事先做好灌注桩身混凝土的各项准备工作,控制好混凝土进场时间和初凝时间,尽可能缩短灌注等待,避免泥浆沉淀。 1.3 钻孔残留 1.3.1 原因分析
旋挖钻具取土效果差,残留钻渣在孔底;钻具底部变形或者磨损过大,渣土掉落生成沉渣;钻底结构本身限制,如钻齿布置高度、间距等原因造成渣土残留
过多产生沉渣堆积。 1.3.2 控制措施
定期检查旋挖钻具性能,特别是旋挖钻斗筒体下方的2块底板,保持上下底板回转自如,以实现斗底进土口的正常开启和关闭,以保证取土效果,减少钻渣残留;选用合适旋挖钻具,定期检查钻具钻底结构情况,如出现变形或磨损,及时进行修复;在终孔时,钻具减小旋转底和固定底间隙,缩小钻齿布置高度,并使用孔径小一级的钻具入孔底捞渣,同时增加清渣捞渣次数,以减少桩底残留。 2.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控制的优化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清孔方式
应根据不同的钻孔方法、施工设备、设计要求及地层条件,合理选用清孔方法。
(1)抽浆法清孔
抽浆法清孔较彻底,且清孔速度快,可适用于各类土层、各种钻孔方法的摩擦桩或支承桩,尤适宜于采用反循环钻孔及孔底沉渣颗粒较大桩孔的清孔。但在孔壁易坍塌的桩孔中应谨慎使用,以防坍孔。 (2)换浆法清孔
对采用正循环钻进、以粘性土及细颗粒砂性土层为主的桩孔,可采用换浆法清孔。采用该法清孔不易引起坍孔,但清孔速度慢,须控制好泥浆指标及清孔时间,否则清孔效果难以保证。 (3)掏渣法清孔
对击、冲抓、旋挖钻进的桩孔,应先采用掏渣法进行初步清孔,待较大颗粒沉渣清理完毕后,可换用换浆法进一步清孔,同时降低孔内泥浆密度。 (4)喷射法清孔
在导管等混凝土灌注设备已安装,实测孔底沉渣厚度超出规定或设计要求,但超出范围不大,进行二次清孔费时费力,且影响孔壁稳定的情况下,可采用喷射清孔法进行处理,并立即灌注水下混凝土。该法仅宜作为其他方法清孔的辅助手段。
(5)砂浆置换清孔
该法操作不便,实际应用较少,可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桩基中使用。 2.2确保清孔彻底、充分
清孔持续时间应根据具体清孔方式、地质情况及孔底排出的泥浆指标确定,抽浆法清孔的速度较快(一般不少于10min即可),换浆法清孔速度较慢
(30min至数小时不等)。无论采用何种清孔方式,均应确保清孔持续时间,否则难以达到清孔效果。
2.3严格控制清孔泥浆指标 (1)清孔过程泥浆指标
清孔过程中泥浆密度一般应比钻孔泥浆密度小,但泥浆密度及粘度过小,影响孔壁稳定;采用正循环清孔时,泥浆密度及粘度过小,还会影响泥浆悬浮钻渣的能力,降低清孔效果。在粘性土、粉土及粉砂土为主的土层中,清孔过程中输入泥浆指标宜控制为:相对密度1.05—1.10;粘度16-20Pa.s;含砂率<4%。 (2)终止清孔泥浆指标
终止清孔前应在孔底取泥浆进行性能指标检测,终止清孔泥浆指标一般控制在以下范围:相对密度1.03-1.15;粘度17-20Pas;含砂率<4%;胶体率>98%。 2.4采取有效固孔措施
(1)根据现场条件和规定要求设置护筒,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护筒的保护,防止碰撞或振动造成孔口坍塌。
(2)施工过程中保持孔壁任何部位静水压力不小于0.02MPa,即始终保持孔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或河水位)不小于1.5-2.0m。
(3)选择合适的钻孔及清孔机具。对土层松软、易坍塌的桩孔,应尽量避免采用振动大、负压过低的施工机具和工艺方法。.
(4)钻具拆卸、钢筋骨架和导管安装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碰撞孔壁。 (5)选择合适的钻孔泥浆指标,确保在孔壁形成有效的泥皮保护层。 2.5二次清孔
第一次清孔是在终孔后进行,经过安放钢筋笼、焊接、下放导管等过程,一般需要4h,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孔内泥浆处于静止姿态,原来悬浮在泥浆中的泥、砂砾和石屑会沉人孔底,同时,安放钢筋笼和导管时也会擦碰孔壁,而使泥砂落孔内,为此,在砼灌注前利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应做到边循环清孔边测孔底沉渣,当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时,再在循环中调整泥浆各项指标,终止清孔泥浆指标一般控制在以下范围:相对密度在1.05~1.10之间;粘度为16~20S;含砂率<4%。当测得泥浆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应立即进行水下砼的灌注工作,在等待砼过程中应继续循环清孔,直到砼到场后装料斗灌注。
2.6准确测定沉渣厚度
沉渣厚度测量必须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方法不当,造成沉渣厚度误判,就不能对沉渣厚度进行有效控制,要准确测量孔底沉渣厚度,首先需准确测量桩的终孔深度,桩的终孔深度应采用丈量钻杆长度或钢测绳的方法测定,钻杆长度或钢测绳长度应采用标准的卷尺进行复核。沉渣厚度=终孔深度-清孔后深度,清孔直至沉渣厚度满足规范要求。目前沉渣厚度的检测方法有:测绳(重锤)检测、取样盒检测和沉渣仪检测。 结论
要处理好沉渣问题,应根据地质情况、桩基类型、桩长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从钻孔、清孔、灌注等一系列环节控制,从而保证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要求,确保桩基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10SG813,钢筋混凝土灌注桩[S].
[2]黄玲彬,吴兰英.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质量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2):132-133.
[3]王志伟.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控制重点[J].福建建筑,2011(12):8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