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12-15 来源:步旅网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19.4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1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1.答案:B。解析:A项错误,“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C项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2.答案:D。解析:A项正确。文章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出发点,这是其“写作动机”,并指出了多元解读中“混淆事物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读者决定论”等误区,也阐述了“避免纯主观、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等原则,这些都是为了真正(或更好)理解作品。B项正确,源于文章第三段,文章先从正面说明接受美学“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接着将“斧头—石头”的关系与“作品—废纸”的关系进行类比,批驳了那些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C项正确,源于文章倒数第二段,由原文“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正如鲁迅所言……”可推断得知。D项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为了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

3.答案:C。解析:A项正确,源于文章四、五、六段。根据原文“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可以推断得知。B项正确,根据原文“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偏;同时,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可以推断得知。C项错误,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结果,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D项正确,源于材料第四、六段综合“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以及“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可以推断得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 牧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

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②③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2

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15.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C。解析:A项,正确。本句用汲黯之典,一是写阳城与汲黯一样“益戆”,刚直而愚;二是写阳城与汲黯一样“未觉贤”,不被当政者认可,以此暗讽(阳城所处时代的)当政者之昏庸。B项,正确。此处是诗人虽是运用贾谊、屈原与阳城三人形象融为一体;志行高洁,忠而被贬集于阳城一身;“终须”一词,写出直臣不容于世的无奈与同情。C项,错误。“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D项,正确。此诗颈联叙述,其余三联议论,叙议结合,议论之中饱含对阳城刚直清廉的颂扬,同时也暗讽当政者的昏昧。

15.参考答案:

(1)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2)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3)“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4) “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其中手法+解释1分,阐释效果1分,共6分)

解析:题目问的是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 , ” 来比喻凡事

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刿说“ , ”,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 ”,

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16.(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2)(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有无“吾”都给分) (3)轻拢慢捻抹复挑 曲终收拨当心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江“千万工程”_______的样板村。余村以_______的决心来治理污染,先后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和一大批竹筷企业,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在如今的余村,远山、竹林、溪水、民居,共同构成美不胜收的画面。村口有一方水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此取经的人_______,看到浙江乡村的变化,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_______,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让乡村提颜值、增内涵。

浙江“千万工程”从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浙江美”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

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

3

植物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感情,高度敏感。很多时候,它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低于人类,人类尚未完全发现而已。有一种叫苜蓿的植物,在欧洲能正常生长;被移植到非洲后,它会额外分泌一种激素,使得羊不愿意去吃,达到保护自身种群的目的。

①以便______ ②只是______ ③甚至______ ④但______ ⑤而且______ 20.答案:①(以便)达到 ②(只是)人类尚未【区别于另两处“人类”】 ③(甚至)不低于 ④(但) 被(或:被移植) ⑤(而且)高度(1点1分,共5分。)

附原文:植物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感情,⑤而.且高度敏感。很多时候,它们的智商和情商③甚至不低于人类,②只是人类尚未完全发现而已。有一种植物.....叫苜蓿,在欧洲生长得很好,④但被移植到非洲,遇到严重的水土不服,就自动分泌一种激素,让羊不愿意.去吃它,①以便达到保护它们自身种群的目的。 ..21.学校即将举行秋季运动会,请你拟写两条标语,悬挂在体育馆两侧。要求:两条标语字数相同(每条7—18

字)、句式基本一致,包含秋天、运动、青春、奋斗等内容。(6分) 21.(6分)

示例1:和秋天同行,以运动展现真我风采。与时代俱进,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 示例2:让运动的英姿融入秋天的回忆。用奋斗的节奏谱成青春的乐章。

解析:做此题既要确定格式,又要拟定内容。格式上,两条标语字数要相同,句式要一致;内容上,要“包含秋天、运动、青春、奋斗等内容”。可采取“定点、对位、扩展”的方法。先确定一两个词语,如第一条标语中的“秋天”“运动”,然后对位来写出第二条标语中的“时代”“奋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补足连缀的词语,如把“青春”填进去,形成完整的句子,再对位来修改、调整,使两条标语的句式基本一致,但不必严格对偶。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