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到神女峰——神女溪参观游览,请允许我代表巫山神女景区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我是你们的导游。游览期间我将尽力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希望大家对我的工作给予合作和批评。祝各位的神女景区之行愉快、顺利!
今天我们的行程是先游览神女峰景区,神女峰景区需要登山,请大家缓步慢行,注意台阶。沿途设有多个休息平台,抽烟的朋友可以在平台处吸烟,景区其他区域是禁止吸烟的。然后我们乘船横过长江,游览神女溪,全程大概需要4个小时。
巫山神女景区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以东秀峰区和河梁区境内,地处著名的长江三峡巫峡核心景区内。景区总面积132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28平方千米。景区由神女峰、神女溪和神女天路组成,是饱览巫峡、观赏红叶、亲近神女的最佳景区。2014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神女溪景区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2016年与三峡大坝等景区共同被评为“新三峡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神女峰景区】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就到了神女峰景区的大门。神女峰景区位于长江的北岸,是以神女峰为依托、以巫山神女文化为内涵的旅游胜地。神女峰蕴含了丰富的传说,我将在后面的讲解中为大家一一道来。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海拔高1112米,因有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山
云霞之中,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她屹立山巅,每天迎来朝霞、送走晚霞,又名望霞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陆游《入蜀记》中称:“十二峰者……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疑为仙真所托”。进入景区大门可以看到两条梯道,梯道都在东北部的山脊上汇合。我们沿西侧梯道往上,首先看到的便是护神阁。护神阁因供奉着风、雨、雷、电四神而得名。护神阁的东侧,是巫山十二峰的展示图。图画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剪纸图案,长10余米,高约2米,简洁地展现了巫山十二峰的形态。传说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携她的十一个姐妹下凡,帮助大禹治理了三峡的水患。但洪水退却之后三峡航道仍然非常险要,常有船只失事。瑶姬和她的姐妹们就留在巫峡内为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久而久之化为巫山十二峰。瑶姬所化的山峰就是神女峰,神女峰上那块形似美丽少女的石头就是瑶姬。这个传说寄托了三峡人民征服险滩、战胜恶水的美好愿望。
上行数米,就到了第一个观景平台——感兴台。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讲述发生在三峡的异姓兄妹悲欢离合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风靡全国,电影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的词曲就镌刻在感兴台,“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遇三峡”的优美旋律传唱至今。沿感兴台上行数十米,临江处的这个亭子叫“舒亭”,与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名字谐音。舒婷1981年6月游览了长江三峡,写下了著名的《神女峰》一诗。在诗中,当人们争相一睹神女的时候,舒婷却为神女感到心酸和不忍,“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成了歌咏神女的经典诗句。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观峡楼。观峡楼位于游道外侧崖壁
上,脚下就是长江。顾名思义,这里是观赏巫峡的绝佳之地。每当秋冬之际,巫峡红叶满山,长江碧流如镜,天空瓦蓝如洗,让人流连忘返。三峡地区历来以红叶著称,初冬时分,三峡两岸红叶浸染,70%以上的山体都被成片的红色覆盖。但瞿塘峡太短,西陵峡太散,唯有巫峡集山峰之精粹,集红叶之精华,是观赏红叶的最佳去处。巫山野生红叶有10万亩,集中成片的有2万多亩,素有“红叶之乡”的美誉。巫山红叶品种非常丰富,有200余种植物树叶在秋天变成红色。主要以黄栌、乌桕、枫树等红叶树种。特别是黄栌,集中成片,整个山头一片火红。红叶的形状有掌形、星形、羽毛形、心形、椭圆形、鸭掌形、针形等20多个种类。色彩以火红居多,另外还有血红、酒红、铁红、紫红、玫瑰红等。巫山由于红叶的独特品种和立体气候等原因,巫山红叶的观赏期长达3个月,由高到低从11月初一直延续到次年1月。而其他地方红叶观赏期一般只有1个多月。在巫山观赏红叶,可以沿巫峡、神女溪、小三峡——小小三峡乘船观光,也可以乘车去当阳大峡谷、望天坪、红叶沟等地,还可以登山远眺。在神女峰景区就既可远眺,也可徜徉于红叶丛中。巫山红叶堪称最具特色、面积最大、种类最多、景观最美、观赏价值最高、观赏方式最灵活的红叶游览地。
这个临江的小平台就是八卦台。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设台以观水势、地理、天象。八卦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也是观赏巫峡和秋冬之时观赏峡江红叶的最佳位置之一。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暮雨台,在靠山上3米处的石壁上的亭子叫朝云亭。“朝云”、“暮雨”出自战国辞赋家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高唐赋》和《神女赋》是内容相衔接的两篇文章,均
由序和正文组成,序叙述写作的原委,正文进一步铺写。大家所了解的神女的故事来自于序而非正文,相比之下,序的故事性更强,流传更广,像大家熟悉的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是出自序而非正文。在两篇序中写了两个著名的梦。《高唐赋序》以追叙的手法写了“楚怀王梦巫山神女”之事,《神女赋序》则记述了楚襄王“梦与神女遇”的事情。神奇美妙的梦境,给神女故事蒙上了梦幻的色彩。
巫峡以千变万化的云海为特有的景色。巫峡谷深峡长,日照时间短,蒸郁不散的湿气,沿山坡冉冉上升,形成千姿百态的云雾。十二峰隐现其中,如同仙境。宋玉也借助了云、雨来营造意境。楚襄王见高唐观上云气特异,询问宋玉云气的来历,才有了《高唐赋》。宋玉将神女作描述为朝云暮雨的化身,是对巫山多云、多雨的气候的高度总结。因宋玉所描述的巫山神女“自荐枕席”的故事,“巫山云雨”一词,逐渐演化为人们熟知的一个隐语,成为男女幽会的代名词。李商隐所写“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即源自于这种文化心理。但唐朝诗人元稹在《离思》一诗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看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比喻爱情的深广笃厚,“沧海水”、“巫山云”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暮雨台、朝云亭既契合了神女的故事,又是反映了巫山神奇的自然风光。暮雨台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纳400~500人同时观景。而朝云亭位置略高、观景角度更好。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襄王梯。襄王梯也得名于《高唐赋》和《神女赋》。宋玉和楚襄王游云梦,讲述了楚怀王与神女相会的故事,并为
他作了《高唐赋》。当夜襄王果然梦见神女。然而神女神圣高洁,不可冒犯,留下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伤感失意地泪流不止,苦苦等待到天明。这就是通常说的“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来历。襄王梯分黑、白两道,各49步。黑白相间的梯级寓意阴阳昼夜,陡峭的梯级令人望而却步,反映出人和神难以逾越的鸿沟,暗示着神女的遥不可及。
各位嘉宾,这个长廊叫授书廊。授书廊得名于“大禹治水,神女授书”的典故。传说神女瑶姬曾授九卷天书给大禹,并派神丁帮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与神女峰隔江相对的飞凤山麓,曾有神女授书台,是巫山名胜中的“三台”之一。现在我们游览的授书廊是一条依山就势修建的风雨廊道。
云华廊距授书廊不到百米。云华廊的得名也与神女相关。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在《墉城集仙录》中结合《山海经》等古代典籍和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与宋玉完全不同的神女的故事。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避乱入蜀,后来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云华夫人》一则中写道:“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在杜光庭笔下,巫山神女被称为云华夫人,名瑶姬,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云游东海返回的途中,被巫山巍峨的峰岩,秀丽的峡谷吸引,流连忘返。大禹治水正驻扎在山下,与云华夫人相遇,拜求她帮助。云华夫人授予大禹《策召鬼神之书》,又命
狂章、虞余、黄魔、大翳等神将,帮助大禹劈开山石,打开狭隘之处,疏通洪水。大禹非常感激,登上巫山去拜谢她,却见云华夫人已化成一亭亭玉立的柱石。转眼间,她又腾飞空中,化为缥缈浮动的云彩……云华廊由此得名。廊上的壁画展示了神女的仙宫生活以及助大禹治水的功绩。
各位嘉宾,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神女庙。神女庙最早见于文字可以追溯到《高唐赋》。楚怀王游高唐,梦见神女自荐枕席,临别时称自己“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怀王“故为立庙,号曰朝云”。从战国至唐代,神女庙都是指阳台之侧的朝云庙。阳台位于巫山城北约1千米的高邱山上。唐仪凤元年(676年),在神女峰对岸的飞凤峰麓叫青石的地方建神女庙,自此,人们所说的神女庙就指青石的神女庙。宋宣和四年(1122年),改名为凝真观。因其位于江边,上下舟船经过,人们都要祈求保佑,进行祭拜和游赏。直到1949年以后,青石神女庙才逐渐湮灭无迹。此外,在大宁河东岸的高龙嘴箜篌山麓、青石下游的碚石、骡坪镇,均在清代各建过神女庙,可见神女在巫山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神女景区复建的神女庙位于神女峰下,海拔高860米,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风格采用民间庙宇的形式,庙宇有98个飞檐,采用传统建筑方式勾角相连。神女庙主要供奉神女和道教的仙人,二楼为神女文化展示大厅,三楼为上客堂,最险峻之处为药师殿。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就来到了神女的脚下。眼前的这块巨石就是神女石了,在远处眺望,这块石头酷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这就是神女峰名字的由来,也是神女故事的灵感所在。神女石不是堆放在山巅的一块滚石,也不是飞来石,而是石灰岩溶蚀过程中残存的石柱。
这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景观。神女石高6.4米,站在山巅与河对岸的青石隔江相望。唐代刘禹锡写下了“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的句子,描绘了神女婀娜的姿态。
【神女溪景区】
各位嘉宾,游览了神女峰,我们现在乘船横过长江,到神女溪景区参观。游览神女溪景区将换乘仿古船,请大家注意上下船安全,行船过程中请穿好救生衣。
神女溪是长江南岸的一条支流,因靠近神女峰而得名。神女溪发源于巫山县官渡镇雷坪村龙洞处,全长30千米。上游名为官渡河,中段名紫阳河,下游为神女溪,在青石镇汇入长江。河流上段地势开阔,水流平缓,下游15千米是峡谷地段,河道狭窄,山高谷深,就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神女溪。神女溪因水面湍急、溪浅道窄,其中有10千米为原始山谷,人迹罕至。三峡工程蓄水后,溪面变宽,优美的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三峡游的新亮点。神女溪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山陡谷深,时见暗河溶洞。
远处的山峦称为“倒睡美人峰”。连绵起伏的山峦,好像一位少女仰望着天空。在睡美人头部下方,可以看见“巫山”二字,还有一个像“云”字的印章。传说巫咸是唐尧时的神医,精针砭之术,“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埋葬于此,因此为名”,故这里称为巫山。而这个印章就是尧帝赐地给巫咸的时候盖的印章。
在船行的左上方,可以看到一座形如手掌的山峰,称为手掌峰。因大拇指与另四指分开,又称为“五指峰”。
前方山上有一个天然的溶洞,称为“大硝洞”。“硝”是制火药的
“硝石”的“硝”,传说是古代民间熬硝制火药的地方,也是当地老百姓躲避战乱的地方。洞口虽小,但洞内极大,可容纳数万人。巫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巫山有三大溶洞,最著名的是大庙龙骨坡溶洞。1985年,在龙骨坡溶洞发现了至今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化石。这个发现有力地支持了“人类起源的多地区说”,颠覆了人类仅起源于非洲这一说法。
在船左前方溪水东岸的这座山峰叫上升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巫峡东起巴东县官渡口,西至巫山县大宁河口,全长45千米。巫峡峡长谷深,江流曲折。这里是我国著名的暴雨区之一,雨量多,又是石灰岩地区,在长期风雨侵蚀和河川深切之下,形成许多气势峥嵘、姿态万千的山峰,其中以巫山十二峰最著名。“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巫山十二峰分别坐落于长江两岸,江南江北各有六座山峰,但江南的净坛、起云、上升三座山峰隐于群山之后,乘船在巫峡中不能见。陆游在《三峡歌》一诗中描写“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就是对未能见十二峰全貌发出的感叹。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位上升,在巫峡中虽可隐约看到这三座山峰,但只有在神女溪中才能真正领略它们的风光。上升峰海拔780米,山势险峻峭拔,尖峰高突,巍然屹立。一角斜上,飘飘欲飞,犹如巨鸟飞升九天,故得名上升峰。侧面远观时,峰形似鲲鹏展翅,当地老百姓又称为老鹰岩。如果登上峰顶,可以远看万里长江,巫峡百万雄峰。在峰顶还有一具悬棺。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将棺木高置于悬崖峭壁上的一种崖葬习俗,多见于我国南方。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古代濮人也采用这种丧葬形式。棺木自山顶用绳子悬垂而下,吊运进洞穴,越高越能显示孝顺。将先人的棺木安置于高处,既期望死者像神灵一样居住在令人崇敬的高山巨崖之上,
其亡灵又能上达天国,进入仙境。
在右前方的山峰是巫山十二峰的起云峰。起云峰海拔720米,距上升峰约2千米。起云峰常年云雾缭绕,云雾常从山腰由下而上渐次腾起,故名起云峰。它是当地村民的天然气象站,可以根据云雾的情况识别天气。如果山顶有云那么第二天一定会下雨,当地人称为“有雨山戴帽”;如果下雨的时候,半山腰的云雾始终不散,那么这场雨一定会持续好几天。这也有科学的解释,气温没有上升,水汽不能散发,自然雨就要一直下了。起云峰云雾缥缈迷蒙,变幻无穷。赵孟頫描写起云峰为“袅娜江边柳,飘飘岭上云”,又有《巫山一段云》写道:“聚散随风起,沉浮任气扬。云深变幻化奇妆,山色赛华堂”,生动展现了起云峰云起山间、变幻莫测的美景。
现在进入的是神女溪中的叠翠峡。两岸群峰叠翠,植被葱茏,水碧山绿,仿佛世外桃源。叠翠峡以两个特点而著称,一是“静”。在峡内,除了鸟鸣,再无其他声音。正如王籍所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儿的叫声更增添了峡谷的幽静。第二个特点是“绿”。漫山遍野的翠竹,把神女溪装扮得如同一颗绿翡翠。从山之巅到水之滨,碧色连天,有诗赞为“叠嶂千重碧”。
在船的右方,可以看到一大片光滑的绝壁,犹如天然屏障,这就是月亮石。每当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绝壁上,折射到整个峡谷,如同白昼一般。八月十五的时候,这里还能看到“三月同辉”的奇观。天上一个月亮,山中一个月亮,水里还有一个月亮。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灵秀峡。灵秀峡以奇峰怪石、峡谷幽深、峰回路转而著称。两岸狭窄光滑的崖壁,犹如天然的回音走廊。在这里呼喊一声,就能传到很远的山外,因此又称为回音壁。
在船行的左前方,有一座山峰,好像万人景仰的毛主席,那就是伟人峰。我们仿佛看见毛主席在这里身披风衣,指点江山,设想三峡建设的伟大蓝图。如今,伟人的夙愿已完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伟人在《水调歌头》中畅想的三峡工程已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实现,如果巫山神女看见,也会惊诧世界的变化吧。
在前方船行的右岸,那座高耸的山峰就是巫山十二峰中最隐秘的净坛峰。净坛峰海拔1020米,周长不过千米。山峰犹如一个静坐神坛之上的仙人。峰下有一泓清潭,峰上有一个大平台,很像一处洁净的祭坛,故名净坛峰。明代郭棐写道“山色连天碧,江声绕峡清。彤坛夜静七星明,揽辔重含情”,既描绘了净坛峰的美景,又表达了自己身为夔州知府澄清吏治的决心。
各位嘉宾,今天我有幸陪伴大家游览了神女景区,欣赏了神女峰的秀丽风光,重温了神女的传奇故事,又在清幽秀美的神女溪中获得了一份身心的安宁。
【神女天路】
神女天路是神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南北两条水陆环线组成。所谓南北,是以长江为界,南环线在长江南岸,北环线在长江北岸。南环线从县城出发,到达柳坪游客中心后换乘观光车,沿途可俯瞰长江,隔江眺望神女峰、神女庙、赏峡江烟云,到达黄岩游客中心以后,换乘索道下行至黄岩观景平台,观净坛峰,再乘坐垂直观光电梯至神女溪梦幻客栈,换乘画舫游神女溪,游完神女溪后乘船回到县城。南环线是一条水陆结合的游览路线。北环线从县城出发,沿S103省道
抵骑马岭,沿途可赏巫峡烟云,再经核桃坪旅游度假区到达望霞游客中心,乘索道下行到神女庙,沿步道下行至神女峰码头,再乘船经巫峡回到县城。北环线主要是陆路线路。
现在主要介绍一下南环线。
南环线的平均海拔约1000米,沿途有天盏灯等景点。天盏灯是神女天路南线的第一个观景平台。相传当年大禹治水,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堵”的办法,改为对洪水进行疏导。但要疏通洪水,就要凿开群山万壑,是个大工程。大禹带着治水队伍,不停奋战,想要早点完工,使人民脱离洪水之苦。但当时科技水平落后,晚上无法取光,工程难以进行。这时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下凡来帮助大禹。瑶姬为了给治水队伍晚上照明,就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点燃了一盏天灯。天灯光照千里,亮如白昼,而且整夜都不会熄灭。治水队伍的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不久完成了工程,凿通了三峡,疏通了洪水。“天盏灯”因此得名。背后的大山称为天灯堡。请大家由观景平台向东北俯瞰,山势连绵如同无数灯盏一般。
仙履台传说是瑶姬和她的姐妹们下凡来到巫山最先落脚的地方。后来她们为了帮助大禹治水,又从这里飞临巫峡北岸。在观景台下原来的人行小道上,还保留有当年神女姐妹们留下的脚印。
这个观景台叫瑶台。瑶台因瑶姬而得名。至于瑶姬究竟是谁,一个说法是瑶姬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晋人习凿齿在《襄阳耆旧传》中记载:“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在民间传说中,瑶姬曾助大禹治水,然后化为神女峰,永驻三峡。在瑶台观景,可以看到山底大江逶迤,对面万峰磅礴,最能感受到巫山山水的气势。在这里,还可以隔江眺望神女峰、神女庙。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山神庙。传说当年神女授予大禹天书,帮助大禹治水。按照天书指引,大禹又拜访了巫山山神,并且畅谈了巫峡的山川形势,完善了治水之法,山神庙由此而来。
飞云台是神女天路陆上观光最大的观景平台。在这里既有群峰起伏的壮丽景色,又可俯瞰神女溪。特别是雨后的云景,更是令人称奇。这里的云流动特别迅速,聚散之间,景象变化万千。景区在飞云台组织了民俗表演,大家可以一起体验、互动。
在即将告别之际,请允许我对大家的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神女景区之行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并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次光临神女景区,光临巫山。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