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应急预案
一、强化情报信息研判,提升大客流风险评估能力
及时收集和研判各类情报信息,定期、适时开展大客流风险评估,提前预警预判,提前部署准备。
(一)基础信息管控
及时汇总和掌握各地铁车站内设施设备、功能布局、人员配备等情况,同时注意采集地铁站口周边的地理环境、单位建筑、治安状况、设施布局、人员构成及人口密集度等基础信息,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跟进和更新。对收集到的基础信息定期开展风险评估,查找特点、总结规律,从中发现和梳理易引发大客流的安全隐患、薄弱环节或时间节点等情况。
(二)实时信息交流
加强与地铁运营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共享信息资源,了解节假日、重大活动和地铁故障等期间地铁运营安排、车辆配备、人员安排等信息,适时调整警力部署;划分重点拥堵路段、车站,总结客流变化规律,并结合气候效应、节日效应、“周一”效应等因素,对客流拥堵情况与大客流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做到有备而战。
(三)动态信息研判
及时了解和掌握地铁沿线公众场所,如旅游景点、体育场馆或展览馆等举办大型活动、重大赛事的时间计划和详细情况,研判预测客流特点,评估大客流风险。充分利用图像监
1
控、流动观察哨、网络等及时跟踪、掌控动态信息,及时调整警力,应对大客流风险。建立以地铁警力为骨干,地铁保安员、物业人员、地铁安全员、地铁商户、地铁乘客为主体的多元信息采集机制,将信息收集的触角延伸到地铁运行辖区的每个领域。
(四)部门协作沟通
加大与反恐、国保、安全等部门的协作和沟通,采取和依靠专业力量和方法,加大情报信息收集力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准备、早采取措施。
二、强化警地联动排查,提升大客流风险防控能力
除了地铁大客流的常态化,今后,地铁突发性大客流的情况也会不断增多,不仅在及时预测方面有赖于公安机关和地铁运营部门的及时沟通和即时联动,在处置大客流冲击、启动应对预案、调集人手和专用设备及落实人员分点把守等方面也需要双方在通盘考虑安全、顺畅等因素后通过合作加以完成。
(一)重点部位清查
加强对出入口、闸机、站台、换乘通道、上下扶梯等易出现客流拥堵险情点的定期排查,检查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故障隐患等,梳理和发现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二)重点站口排查
对客流大站、有重大活动站点、城郊结合部站点及站口周边秩序不稳定的重点车站重点关注,定期适时对地铁出入口的非法载客、乱摆乱放等活动进行清理整治,保障出入口畅通,清除地铁大客流隐患。北京地铁就将所有车站分为三个风险等级,不同等级车站有
2
相应的安保方案。
(三)重要节点排查
在重大节日、大型安保任务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对重要站点的站内站外、车厢内部等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不安全隐患及时清理整治。
(四)重点人员防控
加大防扒反扒及高危人群防控力度,压降地铁区域发案率,有效维护地铁治安秩序,减少有可能引发的客流拥堵现象。
(五)重点物品堵控
严格安全检查,加大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查缉、堵控力度,将有可能引发大客流的安全隐患杜绝在站口之外,压降大客流风险。
(六)重点设施调整
针对检查清查中发现的设施摆放或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如警戒线或防护栏的设置、应急售票点的设置、装备器材的摆放等,及时协商处理,调整摆放点,缓解大客流拥堵、对冲问题;对发现的应急处置物品缺少等情况,及时反映,协调到位。
三、强化预警及实战演练,提升大客流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与地铁运营部门的协作,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强化地铁大客流疏导工作的具体措
3
施和岗位职责,有效提高大客流处置的实战能力。
(一)完善应急预案
根据每座车站的不同特点,逐一制定客流疏导方案,根据大客流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梯次投入警力,细化现场指挥点设立、应急响应、通讯联络、职责分工等工作措施,强化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二)加强动态监控
采用各种能够预警的先进技术和视频监控设备,对整个地铁区域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每一个区域的突发事件都能够清晰呈现,同时动态、实时监控客流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尽早处置。
(三)强化实战演练
加强警地协作演练,充分发挥指挥调度、图像监控职能,定期与地铁运营部门开展多层次的纸上练兵、沙盘推练、实战演练等活动,明确分工职责,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处置要点,切实增强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与属地分局、消防、交警、武警等相关部门的预案联合演练机制,切实提高火灾、大面积停电、运营故障、电扶梯事故、恐慌奔逃等各种突发事故件中的大客流处置能力。
四、强化长效机制建立,提升常态大客流防控疏导能力
建立和完善常态限流、常态疏导和常态联动等大客流防控疏导机制,完善群防群治机制建设,为地铁的平稳运营秩序提供保障。
4
(一)完善常态限流和疏导机制
根据大客流动态变化情况,采取设置导流围栏、分批进站、关闭部分出入口等站外限流措施,或关闭部分售票机、关闭部分闸机等站内限流措施,拉长乘客进站时间,延缓进站速度,避免进出站客流对冲,有效缓解车站乘客滞留情况。采取更广泛、更超前、更人性化的措施,引导乘客出行选择,有效疏导客流。如上海地铁将大客流情况与地面交通拥堵情况在每日的广播电台中同时播出;北京地铁的“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示范工程”对地铁站内客流的统计实行每分钟一更新,并将客流情况在地铁站的显示屏上滚动播出,方便乘客选择更合理的乘车路线和交通工具,做到超前引导乘客出行、缓解大客流拥堵。
(二)完善常态联动机制
完善常态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大客流日常疏导工作。如上海地铁建立了“武警驻站”工作机制,每日增派XX余名武警在X座重点车站的出入口、自动扶梯等客流拥堵险情点进行定点值守,联合开展客流疏导,确保重要时间节点重点车站高峰人群的出行安全。北京市公安局建立轨道交通“地上地下一体化”警务工作机制,通过地面警力与“地下”警察的协同作战、勤务对接,提高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快速反应能力,以保障轨道交通乘客出行安全,防止发生因大客流聚集引发的踩踏等突发事件。
(三)落实安全监管机制
按照“政府出资、企业实施、部门监管”的思路,明确企业在地铁安全管理的地位,大力强化城市公共交通安保防控体系建设。地铁公安积极督促地铁运营单位做好常态化客流疏导工作,建立健全安防责任体系和内部安防机制,完善大客流应对处置的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督促地铁运营单位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并落实大客流处置培训、应急演练制度。
5
在履行监管职责时,还应着力在群防群治力量建设及指导方面发挥作用。南京地铁的“平安合伙人”制度和广州地铁的“警站共建”、“义务安全员”制度都是很好的探索。
(四)建立安全教育与岗位培训机制
定期为地铁站内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和岗中安全培训教育,增强员工协助警方管理地铁大客流的工作水平。利用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以及地铁宣传栏、车身广告栏、车厢移动电视等媒介,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防范和应激心态,养成在突发情况下从容淡定、忙而不乱的全民行为方式,提升公众在大客流状态下遇到火灾、爆炸、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