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概论大题

2022-11-23 来源:步旅网


文学概论大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1、情境体验:情感总是主体需要与一定环境相互关系的产物;文学的特殊本质在于传达作家曾经体验过的审美情感,为此,作家就必须将曾经激发了自己审美情感的审美情境呈现给欣赏者。所以,审美的情境性是审美体验的基本特性,情境体验是审美体验的第一种类型。

情境体验最大的特点是以“我”(作家)为中心,直接抒写作家的见闻、情感、体验。这一方面表现了主体对客体的绝对统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主体对客体的绝对依赖。

22、审美领悟 23、文学传播

2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美感产生的直接根源? (一)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包括人的脑力和体力。 (二)对象化就是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 (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就是对象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以及“人化自然”;

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正是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 (四)人在对象上直观自身,是美感产生的直接根源 人在对象上直观自身就是在对象身上自我确认;

这种自我确认所带来的无功利喜悦是引发和构成美感的基本要素。 25、文学作品的结构有什么样的含义和功能? (一)文学作品结构的涵义 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

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总体安排。

如果把题材比喻为作品的血肉,主题比喻为作品的神气,情节比喻为作品的筋络,那么结构就是作品的骨骼。

结构不等于情节和格式 (二)文学作品结构的功能 结构解决写作材料的相互关联问题; 结构解决写作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作品结构发挥引导读者阅读顺序,调动读者审美体验的作用 26、什么是印象批评?

从“批评家”要素出发,注重传达批评主体感受作品所激发的体验印象,强调批评对作品把握的直觉性与整体性。印象批评于19世纪末的法国兴起,代表人物有法朗士和朗松等。印象批评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有着密切的相关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周作人、李健吾以及新时期以来的一些批评家都在实践印象批评的方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7、请举例分析文学欣赏中情与理的相互关系。

情感与理智在人的具体心理过程中,一般是作为心理要素存在的;就是说,在包括文学欣赏在内的心理过程中,情与理的对立统一性地存在于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中的。

在文学欣赏中,情与理的这种相互渗透体现在:

(一)文学欣赏之初的情感定势中包含了人类与个体的理性积淀

不同的读者怀着不同的阅读动机,以不同的期待视野进入作品,见仁见智;直接影响读者的是他

们由阅读动机和期待视野构成的情感定势,他们似乎不需要经过任何“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理性的思维过程,就直接做出了直觉式的判断;但就在他们的情感定势中已经饱含了人类文化理性积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生活理性积淀形成的“潜意识”。

(二)文学欣赏过程中审美情感距离的维持依赖理性

文学欣赏中,读者越是能够在想象中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就越是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就越容易被文学形象所打动。但是如果读者当真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读者身份,陷入人物的角色心境不能自拔,反倒不利于审美体验的顺利发展。这就是审美心理学上讲的“审美心理距离”;所谓“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而在文学欣赏过程中适度维持审美情感的距离依靠的正是理性的冷静与清醒。

(三)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情感体验将升华为理性观照

文学欣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审美领悟,审美领悟阶段仍然是读者全部心理要素共同参与的审美判断过程,但理性色彩较为浓重些。这种理性色彩表现为:

第一,超越具体形象的自身意味,去领悟作品整体的深层涵义;

第二,基于对自己的审美体验的整合,对作品本身进行判断和评价;

第三,基于对自己的审美体验的整合,发生对当下社会的实践性思索。

当然,上述文学欣赏过程中的理性表现,与一般理性认识又有一定区别;不仅因为它不是文学欣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因为文学欣赏中的理性因素具有较强的直觉性和从属性。

28、 文学网络传播方式的机制与特点是什么? 主要特点是:第一,科学模拟

科学模拟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实现对对象的存在状态的动态模拟和对外部信息的智能反馈。

它本身似乎对文学的网络传播方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它却是一切网络传播方式的基础,是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特征的前提。

第二,多媒融合

多媒融合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加生动逼真地呈现事物的形貌特征目的的表现手法。

多媒融合是网络文学的突出特点,运用得当可以增强网络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第三,远程传播

远程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因特网上实现文学作品的跨区域瞬时传播。

远程传播是文学网络传播的主要优势之一,能够前所未有地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

第四,实时交互

实时交互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借助事先编辑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本站或异地的人机对话(类似于计算机游戏);二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因特网上实现单媒的(文字或语音)或多媒的(可视电

话)人际对话。

实时交互是文学网络传播的主要优势之一,能够极大地提高文学创作与阅读欣赏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作家可以开放他的写作过程:读者可以随时了解他的写作及修改过程,随时发表评论,替作者出出主意;如果作者授权,读者甚至可以改写、续写作者的作品。作者也可以随时了解有多少人已经和正在读他的作品,他们有什么反应等等。

21、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角色体验是指作家在想象中进入其笔下人物的角色位置,置身于人物的角色情境中,从而对人物的角色心理进行把握、体验和表现的全部心理过程。

2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人们在实践中利用形象对客观世界进行感觉、判断和把握的一种心理活动

23、体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4、文学价值不同层面的审美境界体现在哪些方面? 25、文学作品结构的安排应遵循什么原则? 1、结构的安排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2、结构的安排要服从人物塑造和意境创设的需要;

3、结构的安排在富于变化中保持和谐统一,在相对完整中给读者留下充分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 4、结构的安排要服从不同体裁的特殊要求;

5、结构的安排要照顾到不同民族和文学传统的欣赏习惯。 26、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消费的演进经历了哪些阶段?

(一)文学生产与文学享用固定关系的打破(二)文学生产成为谋生的手段

(三)文化传播行业的成熟与活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7、举例说明构成文学流派的基本条件。(自己举例子) 构成文学流派的基本条件

1、形成了以著名作家为代表的创作群体;

2、作家群体在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相同或相似;

3、群体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既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又形成了有特色的群体风格,即流派风格。 28、试谈谈你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理解。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涵义

文学的批评标准是指批评家从一定的文学观念出发,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持有的,用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的价值尺度。

(二)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标准的相互关系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于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总体看法,是人们文学价值观念的基础;文学的批评标准则是人们的文学价值观念在批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三)文学批评标准的多样性

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真善美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中说:“我是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7页)

(五)文学批评标准的美学核心与多元互补

文学的价值属性是丰富的、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不但可能而且应该是多样的;但文学的基本属性是艺术,基本功能是审美,所以,对于它的批评标准应该是以美学批评标准为核心的多元互补。

21、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最早的反封建思潮。因其代表人物主要活动范围和研究对象是人文科学,尤其是他们的基本思想是提倡属于人的东西和以人为中心,故名。14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15、16世纪发展到欧洲各国,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

22、蒙太奇蒙太奇是法语建筑学词汇的音译,原意是“组合”、“结构”,后借用为电影艺术术语,专指影片的剪辑与组接。蒙太奇是电影艺术造型的特有语汇,如果说镜头是电影的词汇,那么蒙太奇就是电影的语法。

23、读者群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4、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科普著作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

25、构成文学价值的层面主要有哪些?1感性生命的层面 2审美情感的道德层面3人的类存在和命运的层面

26、简述文学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二、艺术表现的广阔性 三、艺术内涵的深刻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7、试论作家审美意识的结构与功能。

作家的审美意识主要由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创作精神构成。

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

审美理想是作家审美意识的最高层次,影响、制约着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精神;

审美理想决定着作家表现什么以及用什么态度去表现,因此,审美理想主要影响作品的内容。

审美理想的作用

作家的审美理想虽然要受到社会影响的制约,但并不意味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完全是顺应社会现实的;相反,理想的品格与价值正是在于它源于现实又能超越现实。审美理想的这种超越功能使得它可以赋予作品以理想的光辉,照耀人类前行。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涉及的主要是美的不同领域、不同表现、不同品格的问题。

审美情趣是作家审美活动中的兴趣中心,是其审美意识中的兴奋点。

审美情趣决定着作家的表现范围以及表现方式,因此,审美情趣主要影响作品的形式。

审美情趣的表现

1、作家的审美情趣影响其题材选择:情趣制约表现范围

题材的选择不仅受审美情趣的影响,也有其他因素,如王维前半生兼有边塞,而后半生专事山水。

2、作家的审美情趣影响其体裁选择:情趣制约表现样式

3、作家的审美情趣影响其风格特点:情趣制约创作个性

创作精神

创作精神涉及的是作家创作方法的选择问题,是选择中的心理定势和价值标准问题;

作家的创作精神是审美意识的最低层次,对上受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对下与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相连;

创作精神的作用是将真实可信的生活素材与鲜明独特的作家体验融为一体,其本质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途径、方法与手段。

28、怎样理解对其他民族文学成果的吸纳与借鉴? 对其他民族文学成果的吸纳与借鉴

(一)文学的世界性和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必然性

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日渐

加深,文学的世界性趋势日益发展。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具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方向的新的思想内容的文学,往往会对其他民族的文学带来深刻的启示,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独特新颖的文学样式和艺术技巧,会对其他民族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新思想的借鉴往往伴随着文学新形式的移植。

第三,伴随文学思潮而来的文学观念的传播。 (二)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

第一,“一个国家的文学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学的影响是和这两个国家的社会关系的相似性成正比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60页)就是说,相似的社会关系导致相似的社会需求,而相似的社会需求有利于民族间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遵循文化传播规律,不同民族间文学的相互影响一般发生在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或之后;政治、经济交往密切的民族间,文学交流也必然频繁。

第三,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作用也是双向的;但双向的不等于是对等的,社会发展(有其是经济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民族,在文学交流中其影响力也较大。

(三)“拿来主义”和“洋为中用”的原则

借鉴外来文学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妄自菲薄都是不足取的。

继承是为了创新,借鉴同样是为了创新。在借鉴以创新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所谓“洋为中用”,就是“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首先要准确了解外民族文学对于本民族文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其次,分清精华与糟粕,批判地吸收;再次,要“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要能用“洋”经验解决“中”的问题;最后,“洋为中用”要为文学的民族化发展服务。

2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指文艺复兴以后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17世纪在法国发展得最

为典型,18世纪在欧洲占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逐渐消失。

22、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指出:“在一位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23、精神分析批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4、构成文学价值不同层面的心理机制有哪些? 25、文学欣赏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26、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是什么?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中说:“我是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7页)

此前,恩格斯在一篇文章中也说过:“我们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6页)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同一封信中还提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的要求。

“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反映了作为懂得艺术规律的政治家的恩格斯的批评视角以及他对文学的社会思想性特征重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7、 举例谈谈审美领悟阶段的三种思绪指向。 审美领悟阶段通常有三种思绪指向:

1、指向作品:沉浸于部分内容的体验和形式的玩味,或转化为批评式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念在口中,却像含着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香菱语)

2、指向自身:体悟作品的人生意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可能触类旁通,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3、指向宇宙:生发终极关怀的历史感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审美领悟阶段的三种指向的发生与作品文学形象的内涵有关,也与读者的人格气质有关;同时,三种指向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往往会交替乃至混合出现。

审美领悟阶段仍然是读者全部心理要素共同参与的审美判断过程,但理性色彩较为浓重些。 28、谈谈文学对其它艺术的吸纳与借鉴。

(一)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吸纳与借鉴的必然性

1、文学的起源原本就是与其他艺术门类共同发生的,文学自身保有与其他艺术门类相通的基因; 2、不少文学新体裁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密切联系,使文学自身保有与其他艺术门类相通的基因不断增加;

3、现代艺术,尤其是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借鉴融合的机会大大增加; 4、文学在这种借鉴中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文学对其他艺术吸纳与借鉴的一般规律

1、新体裁的产生往往成为文学对其他艺术吸纳与借鉴的契机; 2、艺术通感是文学对其他艺术吸纳与借鉴的主体条件;

3、新的文学趣味与美学原则是文学吸纳与借鉴其他艺术动力与追求。 (三)吸纳与借鉴其他艺术的原则

1、文学吸纳与借鉴其他艺术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2、文学吸纳与借鉴其他艺术应有利于发挥文学的艺术特点与优势。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1、语言思维 在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是语言思维,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意识层。

22、 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1934年,当时的苏联文艺界在讨论创作方法时,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以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与腐朽的作品和作家,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故而得

23、散文诗散文诗是指兼有散文与诗歌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诗往往被视为自由诗的一种;它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用韵,但有自然的节奏与音调的和谐美感,努力创设诗的意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4、文学作品情节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文学作品的情节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 25、 生活经历和人生追求对于作家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1、生活经历对于作家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一,积累素材:既包括亲历亲为,又包括多角度、多渠道地摄取素材;

第二,开阔眼界:不但能拓宽素材与感受的来源,而且眼界、胸襟的开阔还能提高作家的精神境界,强化作家领悟、消化生活素材的能力;

第三,培养情感:素材可以道听途说,作品所传达的真情实感只能来源于生活的第一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人生追求对于作家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一,激发正确的创作动机;例如:鲁迅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第二,决定作家的人生体验、终极关怀乃至艺术追求的方向、深度与广度; 第三,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例如:鲁迅反对“瞒和骗”的文学。 26、简析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7、试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及文学成就。

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上承“五四”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旨,外与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和女权主义社会政治思潮息息相关,但它的根还是深深扎在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心理的嬗变之中的。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在创作上的特点一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特征的凸现,二是“私人化”的写作。

主要代表作有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铁凝的《玫瑰门》、伊蕾的组诗《女性心态》、徐坤的《白话》、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等。

28、批评家应该遵循怎样的批评原则?

一、文学批评应该从艺术形象的分析入手从艺术形象的分析入手开展文学批评,这是文学批评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以形象传达作家审美体验的,批评家当然要从艺术形象的分析入手开展文学批评才能把握住作品的关键,从而保证批评的科学性。二、文学批评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其结果的科学性不但要靠方法与程序的科学性来保证,更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文学批评要有全面、整体的观点

文学批评要有全面、整体的观点,这是针对文学批评的评价性功能而言的。 评价要正确,一是要态度公正,二是要力戒片面性。四、文学批评应该贯彻“双百”方针

文学批评是科学,也是学术;应该贯彻“双百”方针,才有利于发现真理,发展学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