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湖上影子,_______、湖心亭一点……(张岱《湖心亭看雪》) (2)不应有恨,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山水之乐,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7)《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8)《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学校策划和组织了”我身边最美的人”系列采访宣传.
B. 这个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它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场景让人思考. C. 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D. 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多做贡献.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出门时,母亲递过的外套是最贴心的礼物;学习中,同学提供的帮助是最真诚的礼物; , ……这些礼物陪伴、呵护着你,在生命的lì <1> (A 厉 B 历)程中散发出迷人的馨香.于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都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当然,我们接受礼物,也应该回赠礼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都肩负着一份 甲 (A 使命 B 命令).用你的双手去丰富这个世界,回馈 <2> (A kuì B guì)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 乙 .(A、浓墨重彩 B、绚丽多彩).
(1)根据拼音为<1>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2>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_________<2>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乙_____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它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____________.
二、阅读(72分) (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 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格调从沉郁中振起,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D.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
5.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 . (2)哲理: .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①告舍人趣治行②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候④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
⑤
,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
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⑥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摘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②趣治行:趣:催促,行:行装.③奢:即赵括的父亲赵奢.④应候:人名,秦国国相.⑤王龁(hé):人名,秦国将领.⑥监:监视,监管.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不谓善 善: .(2)故汉用之而兴 故: .(3)秦之所畏 畏: .(4)且秦以白起易王龁 易: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B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C.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D.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知臣莫若主.”
(2)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9. 汉高祖父子、赵王使用将相的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①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②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③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④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⑤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
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⑥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⑦可是,这不可能.这点想象力仿佛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却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难以寻觅.
⑧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一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⑨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⑩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⑪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⑫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⑬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10.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标题和第一段形成设问关系,第一段段末的省略号表明炊烟可有其它的说法. B. 文中”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乡村变化之大. C. 在地平线上的几间老屋子上,我亲眼看见挺拔的烟囱会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 D. 我希望学习鲁滨逊盖房、砌灶、捡柴、烧锅煮饭,为是能想象呼吸那微温的炊烟. 11. 请概括说出炊烟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原因有哪些?
12.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13. 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
(1)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修辞角度)
(2)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词语角度) ..
14. 作者在第⑫段中说”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硕大的结”指的是什么?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没吃糖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大都比较成功,而吃了糖的那些孩子少有成就,且失业率偏高.可见,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②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现实中,自律像一个导航仪,具有定位、引导、纠正人生航向的功能.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而且,自律会衍生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③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晚清名臣曾国藩既无显赫家世,也无过人天赋,曾考了7次才中秀才,后来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史,一条重要秘诀就是自律.他修身有十三条:主敬、静坐、平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写日记、日之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对普通人朱说,这些事情要一一做到非常困难,但曾国藩做到了.难怪有人说,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能形成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④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作出一个决定,就要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给自已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写作5小时,即使提不起劲,每天也要写满10页,每页400字;即使文思泉涌,也要在10页左右打住.村上春树说:”要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一个人若想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既要有”逼一逼”自己的狠劲,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坚持.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自律就是一句空话.
⑤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在《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个关于马和骑师的故事.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缰绳解除掉了.马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越来越大胆了,一路狂奔,不仅把骑师摔下来,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现实中,自律犹如给人生套上缰绳,能防止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⑥自律的人虽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以说,一个人自律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必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精彩.
(摘编自胡运生《成大事者必自律》,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受住糖果诱惑的孩子大都比较成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B. 任何时候自律者都会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C.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吏,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更懂得自律. D. 虽然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让自己更强大. 16. 如何才能做到”自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7.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律的重要性”的?请简要分析.
(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迄今为止,己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二: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为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浏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动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经调查,从2015-2017年,我国的研学旅行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立人中学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到永定土楼开展”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九年级(1)的成龙同学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在参观和听讲解的过程中,他拍摄了许多有关楹联(对联)的图片.研学总结阶段,他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研学成果,把所拍的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其中一张在衍香楼拍的楹联照片,上联是”不因富贵求佳地”,而下联只能看到”但愿儿孙 “, 最后三个字刚巧被一位游客的头部挡住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的可惜,并猜想,那会是什么字呢?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已经积累了有益经验. B. 以单向教育为主的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兴起于二十一世纪.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的营地教育是教育旅行的前身. D. 立人中学全体学生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 19.我国研学旅行发展不同阶段分别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20. 请你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如上下联要内容相关,词性、结构相对,仄起平收等),
帮助成龙同学补齐下联内容”不因富贵求佳地;但愿儿孙 “.下面这几个选项中,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有福享
B. 添财运
C. 好做人
D. 做好人
(六)名著阅读(6分)
21.(1)在简·爱受教育的过程中,”担任她的母亲、家庭教师、伴侣”的是______. (2)阿黛尔很喜欢简·爱,因为简·爱能_____,完全能够和她交流. (3)《水浒传》中”玉环步,鸳鸯脚”是梁山好汉_____的平生绝学. 22.下面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次日,蔡九知府升厅,便唤当案孔目来分付道:”快教叠了文案,把这宋江、戴宗的供状招款粘连了;一面写下犯由牌,教来日押赴市曹斩首施行.自古谋逆之人,决不待时,斩了宋江、戴宗,免致后患.” 蔡九下令将宋江、戴宗斩首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宋江戴宗二人又是如何获救的?
三、作文(60分)
23.很多时候,自然、人生都少不了碰撞.就像浪与礁的碰撞,激扬声势;刀与石的碰撞,磨砺锋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铸就人生.碰撞往往生出火花,变得成熟,结出情谊…… 请以”碰撞”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3)字数不少于600.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湖上影子,_______、湖心亭一点……(张岱《湖心亭看雪》) (2)不应有恨,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山水之乐,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7)《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8)《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1). 惟长堤一痕 (2). 何事长向别时圆 (3).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 八百里分麾下炙 【答案】
(5). 燕然未勒归无计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详解】注意”惟”“麾”“勒”等易错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学校策划和组织了”我身边最美的人”系列采访宣传.
B. 这个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它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场景让人思考. C. 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D. 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多做贡献. 【答案】C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采访宣传”后加上”……的活动”;选项错误; B.句式杂糅,”……的原因”和”是由于……”杂糅,删去任意一个;选项错误; D.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删去”能否”;选项错误; 故选C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出门时,母亲递过的外套是最贴心的礼物;学习中,同学提
供的帮助是最真诚的礼物; , ……这些礼物陪伴、呵护着你,在生命的lì <1> (A 厉 B 历)程中散发出迷人的馨香.于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都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当然,我们接受礼物,也应该回赠礼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都肩负着一份 甲 (A 使命 B 命令).用你的双手去丰富这个世界,回馈 <2> (A kuì B guì)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 乙 .(A、浓墨重彩 B、绚丽多彩).
(1)根据拼音为<1>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2>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_________<2>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乙_____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它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____________.
(1). B (2). A (3). A (4). B (5). 示例一:【答案】校园里,老师给予的教诲是最珍贵的礼物.示例二:失落时,朋友伸出的双臂是最踏实的礼物. 【解析】
【详解】(1)”历程”的意思是经历的过程,所以应该选择B.”回馈”的意思是回赠、回报;读”kuì”. (2)”使命”的意思是派遣人去办事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命令”则是由上级向下级发布的权威性的指示.这里更偏向于责任.故选择A.”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这里形容世界丰富多彩,选择B.
(3)本题考查仿写.仿写时注意例句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等.示例:失败时,父母的鼓励是最有力的礼物.
二、阅读(72分) (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 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格调从沉郁中振起,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D.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
5.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 . (2)哲理: .
【答案】4. C 5. (1)此联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颈联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选项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和蕴含哲理的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达出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思想感情)”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①告舍人趣治行②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候④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
⑤
,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
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⑥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摘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②趣治行:趣:催促,行:行装.③奢:即赵括的父亲赵奢.④应候:人名,秦国国相.⑤王龁(hé):人名,秦国将领.⑥监:监视,监管.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不谓善 善: .(2)故汉用之而兴 故: .(3)秦之所畏 畏: .(4)且秦以白起易王龁 易: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B.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C.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D.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知臣莫若主.”
(2)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9. 汉高祖父子、赵王使用将相的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 (1)好.(2)所以.(3)害怕(畏惧).(4)替代. 7. A
8. (1)(萧何)回答说:”知道臣下的没有谁比得上主上.”(2)赵国如果一定让赵括为将,打垮赵国的大军也一定是他.(或:赵国如果一定要任命赵括为将(带兵打仗),(那么)使赵国的军队被打败的一定是他.) 9. 高祖广开言路,知人善任,”用之而兴”;赵王失察独断,堵塞言路,”用之而败”.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但不认为他学得好.善:好.
(2)所以汉朝用了曹参,就兴盛起来.故:所以. (3)秦国所怕的人.畏:害怕、畏惧. (4)再说秦国用白起代替王龄.易:替代.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
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的朗读要分开;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一般要停顿.句意为:曹参正当齐国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催促手下人准备行装,我要入朝当宰相了.故断句为: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 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1)(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没有谁比得上主上.”若:比得上.
(2)赵国如果一定让赵括为将,打垮赵国的大军也一定是他.若:如果.破:攻破、打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可知,汉高祖能够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汉高祖”用之而兴”.而赵王,却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自己独断失察,故”用之而败”.
【点睛】译文:汉高祖病重,吕后问他说:”萧相国(萧何)如果去世以后,叫谁去代替他呢?”皇上说:”曹参可以.”萧何辅佐汉惑帝,生了病,皇上问他说:”您如果去世了,谁可以代替您呢?”萧何回答说:”知道臣下的没有谁比得上主上.”皇帝说:”曹参怎样?”萧何回答说:”皇帝找到合适的人了.”曹参正当齐国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催促手下人准备行装,我要入朝当宰相了.时间不久,使者果然来召曹参进京.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他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不认为他学得好,对他母亲说:”赵国如一让他为将,他必定葬送赵国的大军.”其后,廉颇和秦国对垒,秦国的应侯范雎,用一千两黄金到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怕的人,只有赵括.”赵王信以为真,使用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劝阻,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用,赵王又不听,秦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国的大将,于是暗地让白起代替王龄,于是就打败了赵国.曹参适宜当相国,高祖认为能够胜任,惠帝认为能够胜任,萧何认为能够胜任,曹参也认为能够胜任,所以汉朝用了曹参,就兴盛起来.赵括不适合当大将,他父亲知道,他母亲知道,大臣知道,秦王知道,秦国相国应侯知道,大将白起知道,只有赵王不知道,所以用了他,遭到了失败.哎!将和相关系国家安危,能不慎重吗?再说秦国用白起代替王龄,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不等战争开始,胜败的形势,已经分出来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①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②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③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④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⑤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⑥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⑦可是,这不可能.这点想象力仿佛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却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难以寻觅.
⑧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一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⑨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⑩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⑪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⑫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⑬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标题和第一段形成设问关系,第一段段末的省略号表明炊烟可有其它的说法. B. 文中”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乡村变化之大. C. 在地平线上的几间老屋子上,我亲眼看见挺拔的烟囱会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 D. 我希望学习鲁滨逊盖房、砌灶、捡柴、烧锅煮饭,为的是能想象呼吸那微温的炊烟. 11. 请概括说出炊烟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原因有哪些?
12.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13. 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
(1)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修辞角度)
(2)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词语角度) ..
14. 作者在第⑫段中说”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硕大的结”指的是什么?
10. C 11. (1)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2)呼吸着久违的带【答案】
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有他乡遇故知一样的感觉.(3)炊烟充满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4)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12. 炊烟是乡村传统生活的产物,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里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没有炊烟.城里即使有些许炊烟,都是有害气体;城里人总是匆匆忙忙,无暇留意炊烟.
13. (1)这里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把炊烟形象地比作”(精神的)庄稼”,生动地写出了炊烟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寄托,像庄稼一样根植在我的心中.表达了”我”对炊烟的无限怀念.(2)”征服”里是指使人折服、信服,这一动词写出作者自己想象的乡村炊烟景象所陶醉、迷恋,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炊烟生活的向往之情.
14. (1)城市里没有炊烟,经过”厨房革命”后的乡村炊烟越来越稀罕.(或:如今的乡村,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村里的炊烟越来越稀罕,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2)担心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炊烟最终消亡,未来的孩子不知道炊烟为何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根据文中”可是,这不可能.这点想象力仿佛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可知,作者看见的炊烟只是作者的想象,”我亲眼看见挺拔的烟囱会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说法错误.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根据”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可知,炊烟如此纯净、如此自在,这让”我”想流泪;”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因为厨房革命,作者很难再次看见炊烟、闻见老朋友炊烟了;”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炊烟在作者心中是非常美好的事物,是诗意的象征;”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炊烟,对作者来讲,是回忆中的家的味道.正是因为炊烟如此美好、如此纯净、充满诗意又掩藏着家的气息,却如此难觅,再难找寻,作者忍不住落泪.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可知,因为厨具的不同,城市中没有纯净自在的炊烟,只有有害的气体,其次,城市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欣赏炊烟的美.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关键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入手,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根据题干要求回答.
(1)这里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这里将炊烟比作了精神的庄稼,庄稼能填饱肚子,维持我们的生命,这里将炊烟比作庄稼,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难以看到的炊烟的无限怀念.
(2)”征服”的意思是使对方就范或折服,”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意思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纯净的、充满诗意的炊烟,而”征服”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沉浸在自己回忆和想象中的炊烟,表达出了作者对炊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分析.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心中的”结”既是对炊烟消失的怀念,对于下一代可能不知道炊烟是何物,体会不到炊烟的美的担忧之情.”炊烟”在本文不仅仅指炊烟,更指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的乡土文化,作者心中的”结”更是对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的担忧.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没吃糖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大都比较成功,而吃了糖的那些孩子少有成就,且失业率偏高.可见,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②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现
实中,自律像一个导航仪,具有定位、引导、纠正人生航向的功能.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而且,自律会衍生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③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晚清名臣曾国藩既无显赫家世,也无过人天赋,曾考了7次才中秀才,后来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史,一条重要秘诀就是自律.他修身有十三条:主敬、静坐、平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写日记、日之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对普通人朱说,这些事情要一一做到非常困难,但曾国藩做到了.难怪有人说,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能形成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④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作出一个决定,就要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给自已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写作5小时,即使提不起劲,每天也要写满10页,每页400字;即使文思泉涌,也要在10页左右打住.村上春树说:”要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一个人若想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既要有”逼一逼”自己的狠劲,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坚持.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自律就是一句空话.
⑤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在《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个关于马和骑师的故事.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缰绳解除掉了.马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越来越大胆了,一路狂奔,不仅把骑师摔下来,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现实中,自律犹如给人生套上缰绳,能防止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⑥自律的人虽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以说,一个人自律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必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精彩.
(摘编自胡运生《成大事者必自律》,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受住糖果诱惑的孩子大都比较成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B. 任何时候自律者都会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C.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吏,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更懂得自律. D. 虽然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让自己更强大. 16. 如何才能做到”自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7.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律的重要性”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②制定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対自己严格要求;③有坚定的毅力.
17. ①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②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③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B.根据”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可知,选项中”任何时候自律者都会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说法太绝对,选项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根据”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可知,要做到自律,就要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则说明要自爱、自省和自控,才能做到自律.根据”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可知,自律更应该有坚定的毅力,才能保持下去.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文章由实验提出中心论点”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接着从”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和”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正面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接着从”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反面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
(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迄今为止,己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二: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为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浏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动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经调查,从2015-2017年,我国的研学旅行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立人中学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到永定土楼开展”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九年级(1)的成龙同学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在参观和听讲解的过程中,他拍摄了许多有关楹联(对联)的图片.研学总结阶段,他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研学成果,把所拍的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其中一张在衍香楼拍的楹联照片,上联是”不因富贵求佳地”,而下联只能看到”但愿儿孙 “, 最后三个字刚巧被一位游客的头部挡住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的可惜,并猜想,那会是什么字呢?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已经积累了有益经验. B. 以单向教育为主的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兴起于二十一世纪.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的营地教育是教育旅行的前身. D. 立人中学全体学生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
19.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20. 请你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如上下联要内容相关,词性、结构相对,仄起平收等),
帮助成龙同学补齐下联内容”不因富贵求佳地;但愿儿孙 “.下面这几个选项中,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有福享
B. 添财运
C. 好做人
D. 做好人
【答案】18. A 19. (1)建国初期,国家派少数大学生参加奖励性游学.(2)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学校组织全员参与单向教育为主研学旅游.(3)二十一世纪以来,多主体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助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4)2015到2017年,我国的研学旅行的人次、市场规模及均价稳步增长.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B.根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可知,以单向教育为主的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选项错误;
C.根据”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可知,”大游学”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选项错误;
D.根据”立人中学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到永定土楼开展‘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可知,活动的主题是”探究客家文化”;选项错误;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为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
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建国初期,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浏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九十年代,由学校组织全员参与单向教育为主的研学旅游.”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动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 二十一世纪以来,多主体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助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的掌握.解答此题时,可根据词性进行判断.”求”为动词,”佳”是形容词,”地”是名词,所以与”做好人”相对. 故选D.
(六)名著阅读(6分)
21.(1)在简·爱受教育的过程中,”担任她的母亲、家庭教师、伴侣”的是______. (2)阿黛尔很喜欢简·爱,因为简·爱能_____,完全能够和她交流. (3)《水浒传》中”玉环步,鸳鸯脚”是梁山好汉_____的平生绝学. 【答案】 (1). 谭波儿小姐 (2). 说一口流利的法语 (3). 武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掌握.
(1)简爱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生活了整整8年,这期间谭波儿小姐给予了她最有益的教导,她被简爱看作是”我的母亲、我的家庭教师、我的伴侣”.
(2)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尔,因为简·爱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阿黛尔很喜欢她.
(3)《水浒传》第二九回:”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此乃武松生平之绝学.
22.下面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次日,蔡九知府升厅,便唤当案孔目来分付道:”快教叠了文案,把这宋江、戴宗的供状招款粘连了;一面写下犯由牌,教来日押赴市曹斩首施行.自古谋逆之人,决不待时,斩了宋江、戴宗,免致后患.” 蔡九下令将宋江、戴宗斩首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宋江戴宗二人又是如何获救的?
【答案】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反诗,戴宗替宋江把信送到梁山.梁山的好汉大战江州,劫法场. 【解析】
【详解】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
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本题作答依据名著的故事情节概括即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主要内容为:宋江在营中歇息多日后,出门欲寻戴宗,却出城来浔阳楼,兴致极高的自饮自吃,乘着酒兴在壁上书下”反诗”两首.恰被经过的通判黄文炳发现.他便报知蔡九知府,知府当即下令捉拿.戴宗知道后,想让宋江装疯躲过此劫,却不知黄文炳是个小气之人,想置宋江于死地,便在知府面前挑拨.蔡九知府便下令把宋江下到死囚中,派戴宗去东京报告蔡太师.戴宗途中路过朱贵酒店吃食,被药倒后搜身,发现了一封书信,内容是欲除宋江之命.于是戴宗被朱贵领上梁山泊,众人想出一计,欲教人仿造一封回信,吴用便叫戴宗假托要刻碑文,出了钱请了萧让(书法家)、金大坚(雕刻家)上山,两人被邀了入伙梁山泊,便开始假造蔡京回书.后来,梁山的好汉大战江州,劫法场.
三、作文(60分)
23.很多时候,自然、人生都少不了碰撞.就像浪与礁的碰撞,激扬声势;刀与石的碰撞,磨砺锋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铸就人生.碰撞往往生出火花,变得成熟,结出情谊…… 请以”碰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3)字数不少于600.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范文
碰撞
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无论你遇到了什么事,只要你忍让一下,事情就可以解决.可是,有些人,就是因为个性太过于倔强,与对方发生了不必要的碰撞.
星期六的早晨,一切都与平常一样,上班族骑着车或走着路,车辆拥挤地行驶在马路上,时不时发出刺耳的喇叭声.我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急匆匆的人群,传动了一下晕眩的大脑,眼睛一瞥,发现了那个发生了碰撞的出事地点.
走过渐渐停下来的车子,我跑到了人群渐渐围过来的圈子里.刚停下,耳畔就传来了一个尖刻的说话声: “你有没有长眼睛啊!明明看见我在这里,还要骑过来……”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三十五岁上下的女人,身穿一件米黄色风衣,头发卷成小卷形的,一张被口红涂满的嘴正不停地说着刻薄的话.
“对不起,我……我一时没有注意到,您,您没什么大碍吧!”一个憨厚的男声传来,我转过头去,原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骑着自行车,手捂住了膝盖,过了一会,他又小心地卷起裤腿看了一眼,皮被擦伤了.那
女人瞥了一眼,脸上的表情立刻转为痛苦,嗷嗷叫着:”哎呦!我这可是肾呢,有可能是内伤啊!”
围观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不少人都开始交头接耳着,一位年轻小伙看着那农民,说道:”那农民师傅应该不是故意的.”那女人听了,脸上的表情的装得更痛苦了.”有可能是农民故意的呢!?”有一个声音插了进来.女人听了,马上叫骂起来.周围的人对着他们指指点点.
“年轻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被炒了!你们不管是谁对谁错,都应该互相忍让一下,这样,事情不就解决了吗?”一个苍老的声音透过人群.周围的人也小声附和着,女人看看农民,低下了头,快步走了. 是啊,互相忍让,就能更好地造就一个世界,不是吗? 【解析】
【详解】本题为命题作文.”碰撞”,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冲突、人生中遭遇骤变(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不成熟的个体性情遭遇严峻的考验)、国家之间的战争,网络上人与人之间骂战诋毁……碰撞,并非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非生即死的较量,更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一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 当然,碰撞,也可以是自我内心的碰撞.总体看来,碰撞的初衷有善意也有恶意,有故意也有无意;碰撞的过程有势均力敌也有力量悬殊,有人与他人外物也有与自己内心;碰撞的结果有两全其美也有两败俱伤,有四分五裂也有两相融合……立意可以倾向于:有了碰撞,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可以倾向于:碰撞,有时也令人感到痛……可以对碰撞带来的痛与精彩进行辩证思考(并非痛和精彩同时出现在文中即可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