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二上学期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2024-02-01 来源:步旅网


初二上学期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长歌行

一、知识题:

1、诗歌选自郭茂倩编选的《乐府诗集》。

2、词解: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布:散布。德泽:恩惠。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通“花”。徒:白白地,与之相关的成语:徒劳无功。川:河流,与之相关的成语:海纳百川。

3、揭示诗歌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主题:这个句子直抒胸臆,告诫人们不可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徒然叹息。

4、诗歌运用了比喻,或以景寄情,或借物言理,或托物言志,或寓理于景的写作手法,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自然形象中,使所表达的哲理既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5、诗歌前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青春的讴歌,警示世人要珍惜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

1

6、“恐”字表达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对青春凋谢的无可奈何之情。

7、“徒”字,意味深长,表达诗人对少年不学,老年才醒悟却于事无补的感叹,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以反问、比喻的修辞,暗示了人生的不可逆转,时光的不可倒流,青春的不能复返,进而更深刻地警示世人要珍惜光阴。

二、练习题:

1、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的目的是什么?

以自然景物的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警示人们要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为引出下文的哲理作铺垫。

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自然地引出了本诗的主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早努力,有所作为。

3、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试着简要分析。

借物喻理。由眼前美景想到人生易老,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用联想和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画面。

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

5、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6、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7、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 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8、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晶莹剔透。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xi,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阳光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的阳光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阳春--指春季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3

D、\"何时复西归?\"--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再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阳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野望

一、知识点:

1、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

2、词解:薄暮:傍晚。徙倚:徘徊,来回地走。落晖:落日。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4

3、“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写诗人在薄薄暮色之中,兀立在东皋之上,通过动作“徙倚”和心理“欲何依”,流露出诗人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淡淡愁绪。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从光与色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萧瑟、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5、“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以动衬静,“驱、返、带、归”等动词,动态式的描写衬托了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6、中间四句景色分别是从近与远,静与动的角度来写景的。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只好追怀采薇者的孤独无依、苦闷怅惘。

8、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以情写景,借景言情。

9、本诗语言特色:清新质朴,自然流畅、言浅味深

二、练习题: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5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下,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东皋 薄暮 望)

6、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皆、惟 色、晖)

7、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6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一幅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8、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分)

9、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10、“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1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2、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1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4、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就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一】运用白描手法。用质朴的语言描写出秋天的树色与落山的日晖,还有驱逐小牛而归的牧人与打猎归来的猎人。描画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

【参考答案二】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夕阳西下时的群山与树木呈现出静穆萧瑟的特点,是静态描写;而放牧打猎归来的人们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15、本诗以“望”开头,以“怀”结束,请简要分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及其情感。(3分)

答:诗人在秋天的原野里寻寻觅觅,到日暮时分依然无可依靠,晚归的牧人、猎人与我素不相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真正懂得我内心的理想志向。既然社会黑暗,求仕无路,那么还不如追怀古时的高士贤人,长啸当歌,隐居山林吧。诗人心中充满了人生易逝、功名无望的失意与无助,表现了孤独之感和苦闷惆怅之情。

16、最后一句暗引诗经《采薇》,有何作用?

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早寒江上有怀

8

一、知识点

1、本诗作者是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心情。其诗与王维齐名,称“王孟”。

2、词语解释: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天际:天边。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

3、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季节:秋季。从“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等意象看出,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这些景构成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深秋景象,点明题目中的一个词“早寒”。身处这种环境中,本就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正所谓“悲落叶于劲秋”,更何况诗人还是远离故土呢!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诗人用一“曲”字概括。“我家”,是何等亲切之语!“遥”字,说明两地之远。“隔”字更透出不能归去的无奈、痛心!“楚云端”,暗含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襄水曲,对楚云端,地名对仗,极为巧妙。我与家之间,竟是隔着重重的茫茫的云海啊,如何能归?

5、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客居他乡的凄苦。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孤帆”隐喻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正如孤帆漂泊于大海天际间;也许是假想家人也在盼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同时也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9

6、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问归家的路,在何方?眼前只剩下了什么?只有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江海茫茫,归家路茫茫,前途人生亦茫茫…… 运用景物烘托手法,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7、主题情怀: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二、练习题

1、任意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融情于景,把思归的哀愁和前途茫茫的愁绪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

2、用简洁语言描绘“木叶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落,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 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3、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思归哀情和前路漫漫的愁绪。

10

5、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6、“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7、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3分)

(1)尽:用完,没有;(1分)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1分);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1分)

8、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1分),异乡漂泊的境遇(1分),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1分)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1分)。

9、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或: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

11

作者 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3分)

10、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分)

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 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 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

②尾联景物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 (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

11、这首诗写于 (季节),这可从 等意象可以看出。(2分) 秋季(1分);“落木”“南归雁”“北风”。

12、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3分)

(3分)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 寒冷的深秋景象。评分建议:意象2分,景物特征1分。

13、诗歌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4分)

12

(4分) “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苦。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写感人。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

14、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有。

15、“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却可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请简要说明。(4分)

(4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自然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2分)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