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课型 三维目标 古诗五首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背诵诗,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层韵味。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 : 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勇于攀登绝顶、(法制渗透)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重 难 点 重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表达效果。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播法。 共 1 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法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6月12日 新课导入: 他没有高贵的身世,没有显赫的地位;他不是帝王,也不是将相。但他用自己的笔让世人记住了他,他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在岁月的洗礼下他的风采依旧,请大家看看别人对他的评价。多媒体出示: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些语句中说到的就是杜甫,今天学习他的《望岳》。 新课教学: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政治的腐败,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诗人被看作一代诗宗,被誉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官僚世家,建功立业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一生的命运与国家的盛衰密切相关,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十五岁以前,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杜甫读书和游历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在长期游历中,接触到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写出了充满豪情的诗句,如《望岳》。 第二阶段:(三十五到四十四岁)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困守长安十年,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第三阶段:(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三吏”、“三别”写于这个时期。 第四阶段:晚年漂泊西南,在成都建了一座草堂,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他仍然心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留下许多优秀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解题:望岳 “望“即观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朗读感悟,初解诗意 1、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点评,包括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诗歌(男女生对比读),指导读出感情(有气势)。 3、师范读,情感把握。 诗歌赏析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对诗歌进行改写)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激荡,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派代表进行发言,学生点评,教师再补充) 再读诗歌,探究赏析 (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品析字句。边交流组长边做好记录,然后派代表发言按顺序来说) 1、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品析诗歌具体说说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写泰山的?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点? 提示:远望 近望 细望 神望 (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高大雄伟)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高峻雄伟) (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高险) (欲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明主旨,富有哲理) 2、 提问: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用“我认为、、、写的最好,用了、、、修辞或者手法,体现了、、、的特点”这个句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痛了,反映出诗人对泰山的情有独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一种哲理美,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他要登上人生顶峰的誓言,他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课时小结 本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远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法制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提出中国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环境问题,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开始严重起来,中国的环境立法也从这时开始。中国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作业布置 1、默写《望岳》。 2、积累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各不少于三句。 3、写一篇描写景观的作用。 板书设计 (远望) (宽广、苍翠、气势磅礴) (近望) (神奇秀丽、高峻雄伟) (细望) (高险、幽深) (神望) (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气势不凡、富有哲理)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年 月 年 月 日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