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种植在唐宋十分流行,观赏海棠的风俗从发展到繁荣用了不长的时间,所以海棠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海棠词更是在宋词中大量涌现。全宋词中咏花题材的词有2189首,而海棠题材有136首,在咏花词中排名第四,在宋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词的配合和炼字、海棠词中颜色词以及修辞方面对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宋代海棠词;;修辞艺术
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单单体现在文章中也会体现在诗词上,语言的生动活泼、工整考究成了词中的重要一项,在这类不需要很多字,就能表达出很深刻的意思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体裁中词的语言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且作为词中最典型的宋代中的海棠这一具体的意象附加在词上之后,使得语言艺术成为了海棠词艺术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的就是宋代海棠词的语言艺术分析。
一、宋代海棠词中词的配合和炼字
若诗词是精美的建筑物,那么词就是构成它们的建筑材料。宋词中的海棠词当然也不例外,而凝练优美的词句就是砖瓦,想把一首词写好,必须用好词,这就需要谈到海棠词的选词和用词,如果善于利用,都可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性,而海棠词的作为宋词中的特殊描述花的一类词,选词用词上也有其特别的讲究和艺术特色,使得这些海棠词雅致而有韵味。需要在下面的论述中逐一分析。
1.海棠词中词的配合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就是词义。有些词能相互配合,有些词就不能配合。词相互配和使得词句更加工整,比如李莱老《西江月》(海棠)一词中“绿染晓云冉冉,红酣清雾冥冥”绿与红在颜色上相配合,“染”和“酣”这两个动词将绿叶红花写活,又有“云冉冉”“雾冥冥”既点明天气,又写出云雾飘渺悠然之感。短短十二个字将海棠在清晨的雨雾中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生动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动词与形容词的相互配和而产生的如此富丽精工,又简洁易懂的佳句。李清照的《如梦令》颠覆了词语间的习惯性搭配,将原来语义上不相匹配的词语组合起来,造成“陌生化”效果。“绿”无所谓肥,红无所谓瘦;绿的是叶,红的是花,肥替换了多,手替换了少。这一转换替代,打破了读者的感觉定式,又能托出她的心绪,既新颖别致,又生动传神。
2.海棠词中的炼字
那些经过反复推敲而使用的更加传神恰当的就是炼字。如同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1]因此这个字用的精妙,富有表现力这就是炼字,下面就具体分析,宋词中海棠词在炼字方面的艺术特色。像这样的创造性的配合在海棠词中无独有偶,词人通过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来使用词语,这样却使得读者反而更能接受和欣赏。又比如萧崱《朝中措》一词中“杨柳染深绿意,海棠啼损红痕。”杨柳和海棠一树一花构成了一种搭配,最精彩的要数“染深”和“啼损”四字。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啼”字取“啼妆女”中“啼”的意思,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女人们用在眼睛下面画上一种似哭泣过后的样子的妆容,用在形容花的盈盈美貌,非常恰当。海棠花开的样子是无声的,而忽加一“啼”字,视觉和听觉就相通了,就如同伯牙用琴声表达的高山流水之音子期可以领会一般用听觉的印象来形容视觉。读罢就会感受到不受字面意思而去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意会词人的言外之意。如果不用这个字,就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这个情景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中的“怯”“花孤冷。海棠聘与花应肯。”中的“聘”等等例子这些词出现在海棠词中让海棠花在词人笔下变得精致典雅。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在锤炼语言上下了功夫,咏花词更是如此。综上,词的搭配和炼字不仅能避免的整首词歌诵起来生涩难懂,而且凝练精悍。在词意上也有含蓄委屈的意味,提升了海棠词的雅格。这在海棠词这样的优雅充满美感的词中是极其必要的。
二、宋代海棠词中颜色词的运用
对于描写海棠花的词来说更是少不了对海棠花颜色的描写,作为语言艺术的一部分,颜色词的运用所体现的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细致的分析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这些描述海棠颜色的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运用颜色描写海棠花,一类是运用其他事物名词来表现颜色,最后一类是将形容海棠的颜色的词与另外一种颜色的词放在一起突出海棠。对于前两类在海棠词中结合海棠的实际情况,出现频率最多是红色系的这一类似的颜色。在这些海棠词中出现这些红色也多用作形容词和名词。而对于第三类词人也多选绿、翠等表现绿色的词语衬托海棠。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析海棠词中颜色词运用的艺术特点。
1.直接运用表示颜色的词
海棠在宋代时期深受人们的喜爱,沈立在《海棠记》中记载了海棠的颜色:“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2]由此可见,海棠以其花色艳丽最为词人留意,常见的花色除了单纯用红,还有嫩红、潮红、残红、嫣红、殷红、乱红等词。又有曹勋《蜀溪春》“天与蔷薇,露华匀脸,繁蕊竞拂娇黄。”歌咏黄海棠的词中,用到直接描写的嫩黄,属于特殊的情况。海棠词中单纯用花红形容颜色的多是少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比如,“十月小春天。红叶红花半雨烟”(李石《南乡子》)“日日作东风。海棠相次红。”(陈三聘《菩萨蛮》)等。这些海棠词中的颜色只是单纯表示海棠红的。有些用程度修饰的颜色,只是为了区分花红的深浅明暗,比如海棠词中出现的嫩红、潮红、嫣红、殷红等词。而也有在“红”前字加上修饰词之后,不仅形容了海棠的颜色,还带有了词人结合当时情景的感情色彩,比如“醉痕深晕潮红。睡初浓。”有沉醉于海棠的浓浓醉意在其中。“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用“残红”形容落花,表现了荒凉之感。
2.运用其他名词表现颜色
以单纯的词语描绘海棠的艳丽在一些词人眼中,并不足以表达他们对海棠的赞美和寄予,所以词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结合海棠的特点,使用了大量相似的事物来表现海棠的颜色。其中胭脂一词在宋词中的海棠词中最为常见。其原因之一是胭脂与海棠的颜色相近,且大片的花晕开的样子,如同胭脂晕开的颜色,更增添了词人具体的感知,也更加含蓄优雅。具体的词有:“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曹勋《月上海棠慢》)“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张抡《蝶恋花》),“晚来雨过胭脂滴。”(李处全《忆秦娥》)这些用胭脂形容海棠花颜色的还有细微的分别,被雨打过的海棠,词人们喜欢用“点点胭脂”来形容一朵一朵开着,或者未开的海棠,用“胭脂滴”“胭脂透”形容红的的花被雨洗过的样子。凝聚水珠显得花娇艳欲滴,红的通透用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典型的词句有“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点,明朝知在否?”(张扩《殢人娇》)写尽了雨后只剩下如胭脂般透红的残花的悲凉景色。除了用胭脂这种常见的事物来描述海棠的红以外,还有“海棠初绽红生肉”(蔡伸《醉落魄》)“海棠初雨后。似露粉妆成,肉红团就。”(方千里《玉烛新》)用“肉的红”来形容海棠的红,这其中要数苏轼的《东坡海棠》中“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用美人脸上的红晕来形容花色,用美人的姿态和妆容使读者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还有“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晁补之《洞仙歌》)中“涂粉施朱”,以女子在脸上化的朱粉色的妆来描述海棠颜色。辛弃疾曾在词中用了更特别的形容词“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辛弃疾《定风波》)用猩红色的血描述海棠的颜色,读者对海棠的红有了红胜血的强烈感觉。。这些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形容海棠花色的词句给了读者创造了丰富想象的弹性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
3.运用两种颜色词对比
对于颜色的描绘,词人们可谓是精心雕琢,在海棠词中常见的红往往不单独出现,其他的颜色和海棠相辅相成,呈现了艺术般的画面感。红色和绿色搭配属于对比色,而绿叶红花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构成富有情调又和谐的画面。例如“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陆游《汉宫春》)“春未老、已惊台榭,瘦红肥绿。”(辛弃疾《满江红》)。海棠作为植物的一种,有红花,就有绿叶,这样自然的搭配,却不觉俗套。除了红色和绿色,海棠本身的花色也不单纯只是红色,在陆游的《朝中措》一词中“芳林曲径锦玲珑。腻白借微红。”描绘出了以白色为主的海棠,渐变出微微红色的颜色。而“惨淡轻阴,都养就、朱朱白白。最好是、梨花带雨,海棠映日。”(王质《满江红》)是对比梨花的白,和海棠的红。这两种对比色,突出春日的生机盎然。无论是“遮红掩绿”还是“似红如白”,这样的对比色出现在海棠词中都是相得益彰的,都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一种外在体现。
三、宋词中海棠词的修辞艺术
如若说选词用词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外在体现,那么海棠词的修辞艺术就是海棠词深层次的语言艺术。好的修辞可以使整首词形象具体,而在诗词中,修辞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使短短的诗词焕发出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下面是结合具体宋词中海棠词,详细分析集中常见的修辞。
1.海棠词中的比喻
在宋词的写作中,比喻是一种经常和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海棠词因大多与赏花感时有关也同样有很多使用比喻的词句。如宋代词人张鎡的《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一句总写了海棠花和叶。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绿云”将海棠的绿叶比作云,写出其枝叶稠密,绿阴宽阔,点出千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点。“明霞”将海棠比作红霞,极喻海棠花红艳亮丽的颜色。而将整个海棠树的样子比作“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组合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海棠开遍,零乱一帘红雨。”(赵必象《锁寒窗》)将盛开的海棠花,被风吹落花瓣的景象比喻成一帘红雨,花瓣簌簌而下的样子就如同下了红色的雨,雨的密集很好的诠释了飞花的状态。在陆游的《柳梢青》中“宝杯浸、红云瑞霞。银烛光中,清歌声里,休恨天涯。”一句中将海棠鲜艳华丽的颜色比作彩云和红霞。由此可见以海棠的姿态和颜色作为本体,词人们大多会贴切的用自然中常见的天气或者使用的器物作为喻体。运用比喻修辞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在不见海棠的情况下展开联想,而喻体比本体更容易理解,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这样读起来简约,又能进一步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而又不失风雅。
2.海棠词中的拟人
在咏花词中,词人都喜爱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花中,而各种花都以美丽婀娜的姿态见于世人眼前,所以拟人的方式就被广泛的运用于宋词中,把海棠当作人来写,赋予海棠人的言行或者思想是宋词中海棠词常见的一种手段。苏轼词中有一句甚为有名“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将竹篱间开放的海棠赋予生命,“嫣然一笑”即海棠开后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不免落俗,把海棠刻画的自然高雅。。这样的让海棠“笑”不止苏东坡一人,词人大多都将开的艳丽的海棠以“笑”拟人化。如“过雨花容杂笑啼。”(王之道《浣溪沙》),“粉妆新丽笑相迎。”(陈三聘《浣溪沙》),还有两首用到了嫣然一笑,灿烂的笑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开的同样灿烂的海棠,生动又恰当。作为一朵花,本省是没有声音表现出来的,但是当诗人将情感融入海棠之中,想要想海棠诉说什么亦或不想让海棠说什么的时候,海棠又被词人赋予了人格。比如“海棠似语。惜芳情燕掠,锦屏红舞。”(周密《扫花游》)词人在看到这样的海棠时,它的活力,以及风的吹动使海棠舞动,都好像是海棠想要诉说什么。这是词人的寂寞和空想,使他无人倾诉,而渴望有人想他诉说,这时海棠就成了那个能慰藉他的东西。同样的心境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把酒问花花不语,花外梦,梦中云。。同样是拟人不同词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春回地暖,海棠作为春天的植物,在春天含苞待放的姿态,也可爱的被词人拟作“含羞”“半醉扶不起”“半羞微敛”等,将海棠含苞待放赋予娇羞的少女的形象,单纯,美丽。大体上,海棠词中拟人的修辞以海棠开放的姿态为主,把开了的,未开的,结合诗人自己的心境向读者展示出来。以他们的艺术经验,从而塑造了许多人格化的形象,昭显了海棠词精妙的艺术。
3.海棠词中的用典
。北宋中期以前,使用典故在词中并不多见,但之后却成为重要的修辞手段。海棠词中也有用典的现象,下面结合最常见的几种用典阐述海棠词在语言上的艺术。《杨太真外传》[3]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说明皇宫里种植海棠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4]这样“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而宋词中海棠词中有十多首都用了这一典故。引用这一典故除了有以杨贵妃的美艳妖娆来形容海棠的神韵的之外,也有部分以杨贵妃醉后未醒,借以形容海棠花的半开未开的娇小温柔的花姿。使得这些词不过于直白,浑厚和雅。除了“海棠春睡”的著名典故以外,世人认为大多数的花都是有香味的,而在宋代海棠词中出现了“海棠无香”的典故。对于海棠是否有香味此事未见正史记载,只是由民间传说是西王母寿辰时,如来献了几盆奇花养于广寒宫中,一宫女见花好看央求嫦娥送她一盆,偏不巧让西王母看见,一怒之下连人带花都打下人间,这花正巧落在一户人家,老汉见天降奇花,又和自己叫海棠的女儿一样美,就叫这花海棠花,从此海棠就留在人间生长了,但是它的香魂却没有了。。而宋词中的海棠词中以无香做典的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借海棠无香来表示自己的真情和恨意无处寄托,表达一种惋惜之情。而另一种恰恰相反,借“海棠无香”一典与海棠繁盛红火对比,哪怕海棠无香也能承载惜春之情,“莫恨无香,最怜有韵。”虽然没有香味,但是海棠作为花的韵味还是能感受的到,这也是一种天然的情致了。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海棠词无论从选词或者用词,都遵从了宋词精雕细琢的特点,搭配得体,语句优美。结合海棠这一植物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海棠词中对于花色的使用特点,发现词人们不仅能够用具体的词汇将海棠的颜色清楚地描绘,而且还艺术的运用联想,将颜色相同的具体事物用来形容颜色,使得这样的海棠词既不单调,更加有欣赏价值。修辞方面,海棠词与其他宋词一样大量使用了集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用典,使得海棠栩栩如生更加亲切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葆瑞.诗词语言的艺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殷光熹.宋词探美[M].北京:线装书局.2008.
[5]张文娟.宋代花卉文献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姜楠南.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J].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