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内容为《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应用是本课的难点。本着目标“明”、过程“优”、结果“实”的理念,结合白板课件的技术优势,我针对重难点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合作交流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喜欢买东西,我以校园义卖视频引入“人民币”,介绍了人民币的用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钱袋里找认识的人民币,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和同桌说一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老师出示人民币让学生再次感知,明确人民币的大小;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认识人民币后引入人民币的分类,通过观察使学生得知人民币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并且由面值大小还可以知道以元角分为单位,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二、难点突破,从形象到抽象:
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再次感知,由逛超市买东西来发现问题,在课堂21分-27分10秒中:我引用教材中的情境,讨论:练习本1元,小红说“我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知道了1元=10角引入1角=10分,一起数一数,明确1角=10分。再独立完成换算练习,指名上台书写,集体订正。本环节通过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引发思考,在拖动复制的效果下,全班一起数到10角,得出1元=10角和1角=10分的结论,但在实际换算中,学生出现了一些困难:1元换几枚5角,要先把1元转换为10角,再想10角里有几个5角;把1角错看成1元。
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对元、角、分进率的小结不可忽视。并结合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题,
先是结合人民币图片进行的换算,然后是文字形式的换算,巩固进率知识。 三、练习力求扎实而不乏拓展,有层次而不乏应用性。
针对重点,设计练习:想想做做1“连一连”、想想做做2“填一填”、取币操作和模拟购物。通过取币的操作,这种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四种不同的取法,要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情况灵活采用;简单模拟了实际购物,师生、生生之间亲密互动,让学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在今后的购物中能独立完成所有付钱、找钱的操作,提升了学生生活能力 。这些练习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会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必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一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感受人民币的使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尤其是应用白板软件授课,使我收获很大。这节课我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
而白板技术的应用,不仅教师对新鲜事物有种新奇的态度,学生也是很有兴趣,看着那支神奇的笔在课件中变出好多花样来,又能拖着人民币动,又能画直线,还能直接书写,有各种颜色等等,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课堂的专注度。以往的课件练习题只能由教师点出预定好的答案,一问一答的方式略显单一生硬,但在白板课件中,学生也能用这神奇的笔在台上书写自己的想法,直观展示出来,增加了师生、生生的互动,体现交互式白板课件的特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位年轻教学经验不多的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备教材、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索。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学。其次教师的驾驶课堂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引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