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迁移的种类(P72-74)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得迁移。 (三)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四)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三、迁移的作用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理解) (一)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两种情景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三)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四)关系转化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
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有迁移。
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安德森等人,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加特纳、吉克 等人,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
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这种观点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
迁移的实质: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 (一)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长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 (二)原有认知结构
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原认知策略,也会影响到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定势的行程往往是由于先前的丰富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一)精选教材
首先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括。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实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次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起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生促进迁移的产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