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测定D-二聚体临床价值和意义
2021-06-12
来源:步旅网
《中外医学研究》第12卷第2期(总第226 J ̄])2014 ̄1月 医技与临床Yijiyulinchuang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测定D一二聚体临床价值和意义 卢秀霞①蔡淑英①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检测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 1年1 月一2012年1月收治的69例不同期DIC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乳胶凝集试验fLAREX) 对各组研究对象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D一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DIC的程度增加,呈现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LAREX法检测观察组100%阳性。结论:DIC患者检测血浆D一二聚体为早期诊断特异指标。ELISA 及LAREX检测方法简单,要求仪器易于普及,对DIC患者早中晚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弥漫陛血管内凝血; 血浆D一二聚体; 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R3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0055—02 DIC为患者在严重原发病的基础上,由于促凝因素所致的 聚体的检测对于其早期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笔者 机体内广泛性凝血发生,并伴有继发性的纤溶亢进特征的全身 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9例DIC患者的D一二聚体检测情况进 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症状。其中D一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 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产物碎片的组合体,其证明了体内确实存在继发性的纤溶活性 1资料与方法 增强,为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1-210对DIC患者进行血浆D一二 1.1一般资料 ①东莞市东坑医院广东东莞523451 选取DIC患者69例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及临 致急性脑梗死年龄>60岁的患者少于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 影像学的角度看深部小梗死为其主要梗死类型,重度大脑中动 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o5);从临床角度 脉狭窄更容易导致部分前循环梗死及皮层区域梗死,且两组比 上看,中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更容易导致腔隙性梗死,从磁共振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表1 中度与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差异比较 例(%) 注:年龄差异为>60岁的例数 3讨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度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脑梗死年 fl1高山,黄家星,黄一宁,等.1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梗死的 龄>60岁的患者少于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脑梗死的 发病机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36(2):155—157. 患者数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临床角度上来看,中 [2]张春玲,徐忠宝,李继梅,等.116例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脑梗死类型 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更容易导致的梗死类型腔隙性梗死,从磁共 分布和脑灌注异常分析f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1):71—75. 振影像学的角度来看深部小梗死为其主要梗死类型,重度大脑 [3]刘俊艳,魏娟红,王建茹,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卒中 中动脉狭窄更容易导致部分前循环梗死以及皮层区域梗死,且 类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3):246—24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o5)。据有关研究证明,大脑中 【4】王桂红,王拥军,姜卫剑,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 动脉狭窄更易发生在亚洲,且狭窄程度与临床及磁共振的表现 布及特征Ⅲ.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5):315—317. 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一些国外学者在对年龄与该疾病的发病 『5]吴雪梅,张见影,宋晓南,等.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卒中类型 率相关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年龄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6):674—676.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71o [6]周会英.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J】.世界中医药,2011, 综上所述,狭窄程度与年龄、梗死类型都是有关的,但由 6(4):315. 于未能全面分析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至于其他因素 [7]岳红,王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低分子肝素试验病 是否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因分型的关系[J].中国药物和临床,2011,16(7):840—841. (收稿日期:2013—09-22)(编辑:陈春梅)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1.12,No 2 Jan,2014 一55— 医技与临床Yijiyulinchuang 《中外医学研究》第12@第2期(总第226期)2014 ̄1月 床诊断均符合DIC的诊断标准嘲。其中男38例,女31例,年 于DIC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对于中、后期的DIC, 龄2~69岁,平均f34.9±5.6)岁。原发病中感染性疾病21例, 纤溶相关性指标实验检查结果的诊断准确率极高。如今,随着 向血病23例,失血性休克6例,肾脏病变8例,肿瘤7例,其 医学科学的发展,化验设备也不断进步,DIC标志物化验检测 他4例。其中早期l1例,中期39例,晚期19例。随机选取同 结果的精准性也日益提高,完全可将动态检测D一二聚体水平含 时段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 量进行推广。 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DIC继发性的纤溶可导致D一二聚体的血浆水平出现明显的 1.2标本采集 升高。Bicker等试验诊断排练将D一二聚体排在了DIC诊断的首 入选者取3.7 ml外周静脉血加入03 ml的0.109 mo]]L枸杞 位 】。现代病理学研究表明DIC早期的血浆之中即可含有纤维 酸钠抗凝。4℃下3000 r/min进行10 min离心,将血浆静置之 蛋白的形成,这同时刺激了纤溶系统。纤维蛋白原降解过程中 后在一20℃保存。 纤溶酶可作用在纤维蛋白早期分解产物上,形成x碎片。x碎 1.3仪器与方法 片在降级之后形成D碎片及Y碎片,Y碎片可进一步讲解为D 仪器选用华东电子管厂提供的酶标仪DG一3022.A型。试 碎片及E碎片。D一二聚体是D碎片及E碎片组合形成,结构 剂选择上海捷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ELISA试剂及法国 简单且稳定,出现的时间较早,能够特异性的标识处DIC的早 STAGO公司提供的血浆D一二聚体凝胶凝集测验试剂。ELISA 期诊断,且在中晚期也有较好的检测意义,还能够与原发性的 法在包被单抗酶标反应板加入各稀释度标准品及血浆标本。于 纤溶进行鉴别。 37℃下温育l h,洗涤4次。加入酶标物温育30rain,洗涤4次。 血浆D一二聚体的检钡4方法主要包括LAREX、ELISA等[7-8]o 加底物于37 qc下温育15 arin,2 mmol/L的硫酸终止,492 nin波长 其中LAREX检测方法较为简单,有着速度快、半定量的特点。 行吸光度测定,求含量。LATEX法为将标本血浆和乳胶试剂1:1 ELISA方法更为精确,但是速度较慢,步骤较多,耗时较长。 混合后在试卡中轻摇3 min,凝集为阳性f≥5.0 mg/L)。 采用ELISA及LAREX结合的方法不仅能够快速的得到阳性结 1.4统计学处理 果,且能够精准的判断出患者DIC的阶段,并以此为临床治疗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方案的制定提供较好的临床诊断指导价值。 均数±标准差(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 笔者将69例DIC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50例 统计学意义。 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检测结果有显著的差 2结果 异,且随着病情的发展,D一二聚体的水平出现显著的升高。由 观察组D一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DIC的程 此可见,DIC患者检测血浆D一二聚体为早期诊断特异指标。 度增加,呈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o1)。详见表1。 ELISA及LAREX检测方法简单,要求仪器易于普及,对DIC患 且LATEX法检测观察组100%阳性。 者早中晚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价值。 表1 两组ELISA法检测血浆D一二聚体结果比较 参考文献 [1]林静华,方琳丽,焦晓阳,等.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在DIC诊断中的 应用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379. [2]苍忠齐,蔡奕蓉,徐成轩,等.联合检测血浆D一二聚体、抗凝血酶 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对产科DIC早期诊断的应用 价值….吉林医学,2011,32(22):4573—4574. 3讨论 [3余杏,姚敏,魏小斌,等.血浆D一二聚体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1JJ. DIC的发生是多系统疾病严重并发症表现 。其基础疾病 海南医学,2012,23(6):129—130. 类型较多,在产科、创伤、肿瘤、手术后等均可发生。发病凶 [4]张熊.血浆凝血因子Ⅷ和D一二聚体测定对重症肝炎时并发DIC的鉴 险变化较快,转归不佳,因此其早期治疗及治疗不同阶段的确 别意义fJ1.浙江临床医学,2012,14(3):302—303. 定,针对性方案的制定以及室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DIC检 [5]张云平,辛晓敏,毕莉.D一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1. 查以低凝血期和继发性的纤溶亢进期最为重要,临床常用FG、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2):179—180. P11、Tc、3P、1Tr等试验检查口]。但是以上试验所有仪器难以在 f6]折瑞莲,苏放明,霍梅,等.D一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常规凝血 各医院普及,检测方法较为困难,且随着疾病的变化和机体代 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JJ.海南医学,2007,18(6):3-4. 偿异常等因素影响导致结果差异较大,对于DIC早期诊断和治 [7]张天海.D一二聚体的检测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意义[J]. 疗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DIC的主要病理过程为广泛性小血管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f9):122—123. 血栓形成、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且进入到DIC中、后期时, [8】郑维国,李晓云,孙丽霞,等.失血性休克患者D一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患者机体内凝血功能逐渐减弱,而纤溶系统渐渐的处于极度活 及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J]_中国医药,2011,6(4):422-423. 跃状态。由此可见,加强对纤溶相关性指标进行实验检查,对 (收稿13期:2013—09—12)(编辑:王韵) 一56一 Chinese and Fomign Medical Reseamh Vo1.12。No 2 Ja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