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认真体验、分析个人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好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纠正不良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冲突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适应环境的压力、经济负担、学习上的竞争、能力的挑战、角色的转化、人际关系的困惑、恋爱的波折、职业的选择等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通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是指父母把自己的生物性状,即生理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传递给子女的现象。遗传是生物界共有的普遍现象,人的心理问题能否遗传,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心理活动是不会遗传的,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型、气质、神经结构及活动特点、能力等的某些成分直接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卫生学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的某些遗传基因有着不可否定的联系。
(二)素质因素的影响
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其中包括体格、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大脑的结构与机能特点等,也就是一般人称为“先天”的东西。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素质因素,是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表明,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即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度是指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耐力,强的神经系统能承受较繁重的、较长时间的负荷,而弱的神经系统在同样的负荷下就易发生障碍;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不平衡的神经系统易发生过度兴奋或抑制方面的障
碍;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更迭的频率,不灵活的神经系统易发生刻板性、固执性方面的障碍。这三种神经活动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弱型。这四种类型又分别与人们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当然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但在一定条件下,易倾向于产生某一类心理障碍。
(三)发育因素的影响
个体生长发育及其速度的快慢,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的影响直到一个人进入成年期仍然存在。青春期是一个人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由于生理的剧变,不可避免地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这时,性发育给他们带来了最初的性冲动,如女孩的初潮和男孩的首次遗精,往往使一些缺乏必要性知识的学生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内疚感、烦恼、焦虑甚至恐慌等情感体验;而体格发育的特点(如过高、过矮、过胖、过瘦)、发育的时间(过早、过晚)也都会引起学生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
(四)生理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身体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由于可能会给大脑带来伤害或者影响神经系统的机能,进而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的影响。就外伤而言,当身体受到物理性的作用而引起伤害后,一方面,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直接伤害,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另一方面,还可能由于外伤而引起的个体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使心理发生异常。此外,中毒也能引起各种心理疾病。个体中毒主要是由体外输入的化学物质(如麻醉剂、兴奋型、镇静剂及长期酗酒、大量吸烟等)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而改变人的正常心理活动。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的自然结构
不完整的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健全的家庭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为父母之间对子女的带有差异性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巧妙配合。一般认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来说,父母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母爱是母子关系的特殊产物,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缺乏稳定感,产生情绪上和人格上的障碍。当然,父亲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父亲的存在,往往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母爱会教会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父爱则教会孩子理智地面对人生,认识社会。所以,一个健康、成熟的人应具有母亲的善良和父亲的坚强。
(二)家庭的人际关系
家庭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之间的关系三类。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消极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在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关系“好”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的比例大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相反,在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关系“中”和“差”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的比例又显著低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说明,家长与子女之间及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确实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家庭的教育方式
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内心都会充盈着一种巨大的、不可名状的幸福感。眼看着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生命,人们会由衷地感到新奇自豪。做父母的幸福感是人类最美好和最神圣的情感之一,这种天伦之情最容易培育起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由于孩子认识世界是从父母身上开始的,所以,如果父母用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往往会达到预期目的;否则,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成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之一。
(四)家庭的抚养方式
家庭抚养方式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生活的头三年内若被迫与母亲长时间地分离,就会在儿童的人格方面留下独特的痕迹。观察中发现,这些儿童在情绪上往往是封闭的、不合群的,他们不善于同别的儿童或人建立任何亲密关系。那些情绪上无辨别能力的人,从不体会也不会体会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意义。
(五)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其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家长的品德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两条途径:言教和身教。在个体早期的生长过程中,家庭中的长者往往都具有作为榜样的全部特点,而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也正是按照这些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与行为倾向的。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情绪体验往往先是沮丧和怨恨,继而是烦恼和自卑。长此以往,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就可能导致孩子的个性心理发生消极的变化,形成多疑、孤僻、暴躁的性格和离群的倾向,对社会和集体活动保持距离。家长的文化素质往往直接影响家庭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家庭教育能力指家庭教育者能否胜任教育子女的客观条件,如家庭教育投资、可用教育的时间、父母的文化程度等;而家庭教育水平则指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者所能达到的程度,如父母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采用的教育形式、对子女了解的程度等。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一)校园文化氛围中的消极因素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日夜生活的场所,因而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学缺乏丰富多彩、富有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常使精力充沛、情感丰富热烈的大学生感到“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沉闷,不能满足其发挥个性、追求内涵、追求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独特要求和强烈愿望,使他们的情感压抑、兴趣减低。
(二)学习、生活的紧张化因素
大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一方面来自繁重的学习任务,较多的教学时数以及需要应付各种考试;另一方面来自同学之间的竞争以及社会的责任感等。适当的紧张与压力对一个人成才是必要的,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时,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三)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态度
教师的教育态度、性格、认知风格、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对他所教的学科及其学习的一般态度,时常作为一个榜样显示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递社会文化价值与准则的任务,他也时常被学生看成具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因而,教师在这方面的人格表现对学生的道德与情感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教学管理人员也应具有健全的人格态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爱的教育环境中获得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体验。
(四)学校人际关系因素
学校人际关系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人在心理上对人际关系最为敏感,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所以,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对其心理健康发生影响,或者说本身就是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
(五)学校教育体制、培养方法和办学模式因素
从第一届“中美大学校长论坛”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由于中美两国大学体制的不同,培养方法、办学模式的不同,造成了两国大学生个性上的显著差异。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虽然严格训练、基础扎实,但兴趣集中于相对较窄的领域,谦虚、循规蹈矩、小心谨慎、缺乏自信、被动消极,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尽管美国大学生基础不扎实,训练不规范,可是他们随心涉足宽阔领域,兴趣广泛,自大并充满活力,勇敢、自信、主动进攻,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有利的。如果能够把中国学生的严格训练、基础扎实和美国学生的兴趣广泛、充满自信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大学生。
(六)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没有把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等同起来,以思想道德教育取代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大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当他们在生活、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挫折时,当他们处于焦虑、悲伤、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时,不知如何应付、宣泄和化解不良情绪,不知如何消除痛苦,以维持心理不平衡。这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进一步恶化,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龙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贺淑曼,等.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4]徐萍.当代大学生心理修养[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攀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吴广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2(4).
[8]杨俊茹.北京大学生心境状况与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4).
[9]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
[10]符明秋.积极情绪及情绪有益感知对运动竞赛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