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为“旅夜书怀”。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
《旅夜书怀》出自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鉴赏的是唐诗,通过一些列唐诗的讲解,意在让学生感受唐诗的意境,了解唐诗常见的表现手法。“羁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而《旅夜书怀》则是重点表达自己漂泊无依的羁旅之苦。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杜甫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也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把握诗歌内容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内容以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了以上目标更符合学生实际。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把握诗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设计意图: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上重、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学习诗歌,要在诵读中理解和鉴赏。并且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从而体验杜甫诗歌中表达的漂泊无依的愁苦。
2学法。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杜甫的人生经历,并且根据课下注释预习诗歌,整体把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际,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及自我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杜甫这个诗人,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谁会背杜甫的的诗?找一个学生
背一两句杜甫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唐朝,寻找杜甫,感受杜甫的喜怒哀乐。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诗歌导入,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切入主题
2分析诗歌题目,找出“旅夜”“书”“怀”引导学生推论出这是一首羁旅诗。然后借助多媒体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杜甫的生平。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题材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
3诵读诗歌,第一遍正字音,第二遍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1>整体把握
(1)学习任务:首联和颔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要求:学生快速诵读首联颔联,快速找出答案,分析意境
明确: 首联通过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凄冷的氛围,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颔联通过星垂、平野、月涌、大江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氛围,反衬自己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孤寂凄怆的心情。
板书 意象 意境
设计意图:问题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己读能快速找出答案,并且整体感知诗歌,初步
体会作者心情
2>深入探究
(1)学习任务: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哪两个字用的最好。
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先自己独立思考,小组之间再讨论,最后PPT给出答案,查漏补缺
明确:垂,“悬挂”,涌,“涌动”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月亮涌动在流动的江水中,从而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景象,反衬自己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孤寂凄怆的心情。
板书:垂、涌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回忆以前所学知识,炼字题的答题步骤,并且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任务:在这样的夜晚,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要求:分为四小组,每小组先独立思考,在分别讨论自己的问题。
①首联,借景抒情。首联通过铣细草、危樯、独舟等意象,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
②颔联,反衬。用星垂、平野、大江等阔大雄浑的意象,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
③颈联,反语。名岂文章著,正说明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官应老病休,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从而表达诗人政治理想实现不了的不平。
④尾联,比喻。把自己比喻成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表现自己的孤寂渺小,漂泊无依。
综上所述,诗人此时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有着浓郁的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 手法 情感
首联 借景抒情 漂泊无依
颔联 反衬 孤苦伶仃
颈联 反语 抱负实现不了的不平
尾联 比喻 孤寂渺小,漂泊无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知识上,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手法题情感题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学习目标相符合
七、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
八、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一:意象 意境
二 垂 涌 三:手法 情感
韩旭
高二语文组
2017年9月
《旅夜书怀》说课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