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代史考试答案

2024-02-25 来源:步旅网



1.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 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导下,
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



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国民党统治集团的

首领蒋介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都是不能行之于中国的。他主张,“领

导素无政治经验之民族”“非藉经过较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不可”。而法西斯蒂之政治理

论,“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得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照此实行,即为“统治

最有效能者”。他的党徒大力宣传“一个国家的政治,与其由民主的虚名而陷于腐败、没落,

当然不如由一个才干和道德高超的领袖去执行独裁”。他们就是根据这种法西斯主义的理论,

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统治,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

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

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辛亥革命的流产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

不通,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方案重新提了出来。抗日战争

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鼓吹过“中间路

线”或“第三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

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道路。有人声称:“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

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在今日中国是官僚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和大地主)所操纵;在经济

上必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奖励民生必需品的扩大再生产,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

和发展。”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对于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现实是一种批

判,但在实际上却并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它们的政治代

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

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种明确的主张,经历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探索过程。19227

月,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工人阶级

应当领导民主革命的明确主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

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作了系

统的论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为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而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 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能容忍的。

它们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五四以来的情况,仍然是如此。

民族资产阶级是真诚地希望中国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但是,它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代表这个阶级要求的中间派,由于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由于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分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让步这种幻想之上。而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是十分残暴、同时又是十分虚弱的,它既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它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某些中间党派、中间人士虽然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反动统治者还是不断地用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监视、逮捕以至杀害他们个人。

使他们逐步放弃了走中间路线的幻想,而站到了拥护共产党主张的严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总起来说,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2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

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三是政治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

化。其核心是工业化。

中国近代化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学习科技为

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

段;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是以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运动阶段。它把近代

中国学习西方推到了文化的最深层次。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封建经济解体,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

能,如机器设备输入、技术引进等;国门的打开,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并

努力实践政治制度变革,也使他们思想得以进一步的解放。但是列强的侵略阻断

了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的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外国入侵的本来目的是

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止中国实现国家工

业化。

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要原封不动地保持封建社会

已不可能。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统治势力闭关自守,也不允许它一切保持原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

化,即不根本改变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只在某些方面有限的程度内进行向资本主

义制度靠拢的改变。洋务派官僚是其最早的代表。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

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其先驱。中

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没有正常发展起来,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原因就在于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固然,外国资本主义

的侵入对中国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

展;但中国民族资本不但遭到具有特权的外国资本的排挤,而且无力抗拒在中国

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帝国主义支持一个个代表地主阶

级和买办官僚资本利益的军阀官僚势力。封建的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

切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上层建筑,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维护而得以继续存在。

帝国主义的侵略阻断了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的独立发展的道路,使中国在成为

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处于半封建的境地。因此,近代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即如何

摆脱帝国主义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两者密切

相关。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因为不断挨打,所以更落后。以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

为突破口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近代史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有帝国主义及

其代理人的阻力。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建设。

3.五次侵华战争经过和结果的特点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
根本原因: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门户
主观原因:清朝腐败,落后
导火线:林则徐虎门硝烟
结果:签定《南京条约》(1842):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危害: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通商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议税使中国的贸易主权受限制。

影响: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主凶,美俄帮凶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导火线: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被杀案()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罪行: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领土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影响: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俄国侵略新疆
1876—1881
浩罕国
阿古柏
英俄支持
根本原因:分裂中国,打开中国西部门户
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结果
: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4.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根本原因:日本蓄谋侵略中国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结果: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定《马关条约》(1895)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危害:割地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大大加重农民负担,清举借外债,使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增开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

影响: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导火线:义和团运动

结果:签定《辛丑条约》(1901年)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

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影响(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

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4.1919年前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和如何

选择

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最早的是地主阶级,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

时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先进的,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

与科学技术;

第二次鸦片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继续向

西方学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文化主张,并且把这种主张付诸实

践,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但由于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最

后的结局只能破产,其救国道路行不通。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走

日本式道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走美国式道路,在中

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外反

动势力格外强大,因此,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因此,从1915

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从而赢得了中国的独立。

选择: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大钊。他在1918年发

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分析了法国与俄国革命之不同,指明俄国的道路更

适合中国;还有《庶民的胜利》,来宣传民权思想。19195月,〈〈新青年〉〉

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于1919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

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和驱逐军阀运动。1919年底,热心宣传新文化、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

第二次来到北京,很快就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当时和陈独秀讨论的

书籍,主要是〈共产党宣言〉等书。他在读了这些著作后,牢牢记住了阶级斗

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北方吹来的马列主义之风熏陶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



5.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

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这在于倡导全国各族人民紧密

团结,反对一切侵犯我国领土和破坏我国领土完整的分裂活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191111月宣布,革命成功后的共和政府将保证

中国独立及领土完全,同时还要收复已失疆土。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民

初南北对峙之势,鼓吹分割中国,甚至公然提出南北分治的分裂中国主张,并

以此作为对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承认的先决条件。

孙中山认为谋求中国统一的方法,有舆论和武力两种。前者是用文治感化,即

靠宣传赢得民心来谋统一;后者是用兵力铲除军阀、官僚、政客,以造成国家统

一。由于世事变化不定,统一办法没有一定的公式可以遵循。孙中山曾先后3

次抵达尚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活动。19125月,他对赴台湾组织光复起义的

同盟会员罗福星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要决心收复1925211日,他在

重病中仍惦记着台湾,要求日本须放弃……与中国所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将台湾归还中国。孙中山坚信中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之兴盛之国家,确系将来

必然之事实

祖国统一是孙中山的毕生意愿。他从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得出

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是

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因为这种历史意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

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尽管在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使中国遭遇了许多

战乱之祸,但是分裂是历史发展之变,分久必合才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只有

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才不会为强力所蔽障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凝聚全民族历史意识共图统一大

业的奋斗历史。有了这种历史意识,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旧中国变成了

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

史意识越是根植于人民大众中,其生命力就越强大,因为它是国家的精神财富,

是维系全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向上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精神强大生命力合凝聚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种历史意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战乱四起、生灵涂

炭、祖国四分五裂的沉痛教训,就不会忘记我们的前人所做出的牺牲和艰苦卓绝

的斗争,就能够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

放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等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推动祖国和平大业的早日实现。

2、民权主义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

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社

会主义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中国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民

主权利。尤其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政治民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

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三大文明。在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基础上,



我们应该发扬孙中山不断革命的精神,去创造更加进步、更加完善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3、民生主义的现实意义
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稍后他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民生重心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它既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即物质生活和日常生计,也涉及到人类对生存生命的要求和求生的意志问题。

胜利实现了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内核,
的革命理想和尚未完成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实现。

二十世纪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不同点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

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

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

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

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

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和

中国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转向成熟,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再

度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

决反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

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

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

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它是

国民党的政治纲领,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原则区别。第二次国共合作的

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来约束双方。随着抗

日战争的发展,必然面临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

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

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

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失误而最终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

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