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石镇黄石村农户调研报告

来源:步旅网
黄石镇黄石村农户调研报告

——琐碎的农村生活

前记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的将具体情况,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农村的认识,我们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以04经济班为主体的同学在农业经济学胡靖老师的的带领下,在河源市龙川县黄石镇黄石村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调研。在学校我们就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细致的工作安排,老师为我们做好了前期的调研内容准备以及对我们进行了调研培训。全体四十三个同学被分成十二个小组,有九个住户调查小组和四个专题小组。我们(蓝浪、陈彦涛、陈宏飞)为第一组安排住户调查。对农户进行了五天(2005年12月17日至2005年12月21日)的调查

12月16日, 我们来到龙川黄石村。17日我们这组在村主任的引领下,来到谢伯家里。一个住在黄石村老社头村的农户。老伯家共有十口人。老伯现六十四岁,退休三年,当过三十余年船工,在长江三角洲范围内开船。上有一九十多岁的老母,身体健康。两个儿子外出深圳开车,月收入二千多近三千。两个媳妇也外出打工,一个在中山,另一个在珠海。一个女儿在当地一间小学任教师,也已成家,老伯夫妇二人在家照顾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都在附近的黄石镇中心小学读书。在黄石村里,谢伯家的经济状况算是一个中等家庭,日子过得还可以。家用电器也算齐全。电视,DVD,音箱,是有的。家具也算是上了档次。对我们三个不速之客,开始时老伯夫妇难免有所避忌,但是在七天的调查中,我们用自己的行动终于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他们成为了朋友,顺利开展了调查,获得宝贵的资料。

农妇忙碌的一天

我们知道客家地区人多地少,所以男人往往要外出谋生,一家之主走了,谁来维系家庭呢?当然是客家女人。锅头灶尾,针头线尾,田头地尾,这些都是客家女人的事,客家女人就是家庭的中心。难怪客家人说:“没有老婆不成家。” 没有客家女人的牺牲与奉献,客家男人哪有闯天下的机会?

阿姨姓刘,样子黑黑瘦瘦,个子不高,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模样。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在谢老伯出外行船的三十余年里,含辛茹苦,一个人用自己的双肩撑起了一个家庭,养大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现在都已成家。老伯退休归家,她还要照顾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上还要服侍谢老婆婆,她一天的生活是很忙的,就没有停下来过。阿姨每天都会起得很早,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照样要在六点钟就起床.。

在我们记录的这一天(12月20日),阿姨像往常一样六点钟就起来了,天还没亮,只有些淡淡的光。借着这淡淡的光,四下里白茫茫的。那是霜冻,冷是不必说的。在粤北地区,冬天的霜冻是比较普遍的。阿姨用冷水洗漱完后,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烧水,给要上学的孩子刷牙洗脸,还有家人。先要洗锅,把冰水倒入那口黑黝黝的大锅里,赤手拿着刷子在锅里来回洗刷,直到把锅洗得发亮。换上新鲜的半锅水,阿姨划着了一根火柴,在灶里点燃了一小把稻秆,然后加上几根木柴,一会儿工夫,锅里就冒着白汽,阿姨再添上几根木柴。她那略带几根皱纹的脸,映着火光,显得特别的红润,特别神秘。她脸朝门外望了望,天已灰白,忙起身朝客厅走去,朝挂钟瞥了一眼,已是6:30。她叫醒那三个孩子,指指点点,叫孩子穿好衣、鞋,要去上学了。孩子从梦中醒来,懒洋洋的不想早起。听到要上学,一个个都猴子似的手忙脚乱地起来,争着要先去洗漱,可爱极了。待孩子们穿戴整齐后,一个个往厨房直奔,各自拿着牙刷站成一排在那刷牙。阿姨拿来脸盆,为孩子们盛好温水,再往灶里添了几根柴,然后盖上锅盖,叮嘱孩子几句,自个儿向菜地走去。

天也越发白亮,地上的路也变得清晰起来,田里的稻秆上,田埂的草上,铺满了白白的一层霜冻。这菜园离阿姨家也只是二百多米远,下了台阶,朝着东江河的方向走去,

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农妇在家里的劳动生活,我们从早上到下午六点多,一直跟踪着阿姨。.通过我们的观察与

及阿姨的口述,整理写出阿姨一天的忙碌生活.考虑到文字的联系性,我们适当加进了场景的描写。

一会儿就到了。菜园里的菜都有黄芽包、大白菜、油菜、萝卜等农民菜园里常见的一些。每一株菜都长得很好,很鲜嫩。这当然是阿姨的辛勤料理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严寒天气下的菜再长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阿姨家的比起别的菜园里的确实是很好,可见阿姨勤于照料。今天阿姨是想摘点油菜回去,孩子比较喜欢,比较甜。她那锐利的双眼,以及娴熟的双手,采了一株株的油菜往菜篮子里放,一会儿工夫,菜篮子里已经平平放满。她用手掐了掐,差不多够了。天更亮了,山也清晰了,可还没有太阳。阿姨她没有立刻就回家,她朝菜园子四周望了望,弯下腰,拔草。其实菜园里非常整洁,几乎是没有杂草的,除了一些菜交错地长在一起外,你会看到一块一块地分割得非常整齐。这一块是油菜,这是萝卜,这块是黄芽包。

太阳爬过了山头,那红红的光照射在大地上,照在起早的阿姨身上,背后的身影显得格外的高大。阿姨大步地往家回去,孩子要放学回家吃午饭,得早点做饭给他们吃。回到家里,老婆婆已经起来了,一个人坐在大门口,晒着朝阳,很是精神。阿姨放下手中的油菜,从锅里盛了半脸盘水给老婆婆洗脸。老婆婆虽是九十多高龄,依旧手脚灵活,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提不动重的东西外,别的都行。倒水后,阿姨开始做早饭。先是淘米做饭。从米缸里勺来两勺多的米,用清水洗后,加好水用压力锅在煤气炉上煮。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做菜了,阿姨去了油菜的头,然后在清水盘里洗了两次后盛放在菜篮子里,以备下锅。阿姨看了看时间七点四十分多,孩子还没有那么快回来。气温也上升了可以放鸡了。阿姨的鸡圈在新房的后面的鸡舍里,一个小小的木屋。打开鸡舍门,那些鸡都一个劲儿往外挤,挤出来的都往喂食的鸡食盘窜去。阿姨捡起鸡盘来到厨房里,把昨天的剩饭倒进鸡盘里,再加进一些米糠,就这样和着,端到喂食的地方,一个口令“zhe ” ②闻声而来的鸡都像是刚出牢房里放出来的罪犯,饿得不得了,拼命的抢食。灶上的压力锅也上了汽,在那里一边冒汽,一边“吱吱”的叫,已是七点五十分了,孩子也快回来了,该做菜吃饭了。阿姨从碗橱里端出昨天剩菜的煎鱼和咸菜,这热一热就可以吃了。洗完锅后,今天要用锅的就是炒菜。锅往煤气炉上一放,点着火,待锅干了后,就往锅里小心翼翼地倒了些油。有了些油烟后,把油菜往锅里一放,接着用锅铲把油菜在锅里来回翻转,这种可能就是客家小炒。几分工夫,也即炒熟,满满一碟,幼嫩的,香喷喷的油菜。饭也差不多了,阿姨用鼻子闻了闻那喷出的气,很香,是够火候,也就端了。待压力锅的气消了,阿姨她又打开锅盖,把那两碗剩菜放进锅里,热了热,

叫鸡的一种口令发音。

放好后,忙盖上盖子,生怕是热气跑了。也终于忙完了,阿姨坐在竹椅上,稍休息片刻,刚坐下几分钟,孩子也放学了。“吃饭了,今天上午学校有事,所以就早点回来了。”阿姨一边收拾碗筷,一边问孩子。吃饭在客厅里,饭菜放上桌子,一家老小也就围着大圆桌吃饭,唯有那老婆婆依然坐在那竹椅晒着太阳。阿姨盛来一碗饭,然后夹些青菜加些鱼肉递给了老婆婆。老婆婆接过碗筷一个人在那里细嚼慢用。孩子吃完饭,喝了点水又高高兴兴地去了学校。谢伯跟阿姨收拾着碗筷,阿姨洗碗。洗完碗,谢伯已经泡好一壶茶等着她。“先喝几杯茶,休息会再去喂猪。”阿姨说:“等会去砍点柴,你去不去?”“我不去了,我要滤完那堆沙,早去早回。”老伯回答。

休息了二十多分钟,阿姨起身要去喂猪。她拿来一个能装二十斤水重的塑料桶,往里倒了两勺已煮熟的薯皮,然后再加了一瓢糠,最后就是往里面加水,一边搅一边加,直到满满的一桶。猪舍很近,下了台阶再走几步就到。阿姨拎着这桶猪食往下走,显得很轻巧,没有丝毫费劲的感觉。到了猪舍,两头五十多斤重的猪已经在那里哇哇的叫饿,阿姨提起那桶猪食往猪舍里面一倒,那两头猪低下头狂吃起来,连头也没有抬过。阿姨注视了片刻,也就回去了,还要去砍柴。

回到家,她喝了几杯茶,坐在椅子上,好像有点困,看了看钟,九点。“还早,再坐会。”九点三十分,阿姨拿来砍柴刀,扁担与绳子,往砍柴的山上走去。。。。。。

中午11点30分,阿姨抱着一株小松树回到家里。这棵树约有3米半长,有10厘米粗,很重。“就砍回这棵小树?”谢伯问阿姨,“还有些树枝那些小的,还在自个田里,有时间再回去拿。”又该做饭了,孩子十二点放学,也就快要回来了,阿姨用热水洗了把脸,坐下来喝了口水。“洗点青菜,再煮几个蛋吧。”谢伯说到。“好吧,你去洗菜,我来煮。饭还很多,热一热就行了。”谢伯洗完青菜交给阿姨。阿姨依旧是她那拿手小炒,味道来自于工夫。一会儿,这活生生的油菜就变成了菜桌上爽口的青菜。接着又是煎荷包蛋,那样的娴熟,那样的细腻。一个个蛋都像十五云里藏着的月亮,既香又好看。等煎好后,再加点水。片刻,一碗“水中捞月”便出锅了。又听进了孩子们的声,“可以吃饭了吗?”“快了,洗手,拿碗筷。”端上菜,孩子围桌而坐,一人一个蛋分配下去,个个吃得津津有味。饭后,洗碗依旧是阿姨份内事,紧接着又是喂猪。也终于有些时间可以休息了。阿姨夫妻俩坐在客厅里闲聊。。。。。。

三点一刻,阿姨打盹醒来。接下来阿姨的活是什么?阿姨她没有思考,一切都好像已经安排好了,习惯性地向鸡舍走去,挑来一担水桶,然后从廁所里提出一桶20多斤重

的尿。谢伯也刚好悠闲地从邻居家回来。阿姨说:“我去浇菜,家里你看着。”说完挑着空水桶提着那桶尿往菜地走去。绕过厨房,30米就到了。祖屋的厨房里有口水井。阿姨放下那桶尿挑着水桶进去取了一担水,来到菜园里。这菜园也不是很大,种着一些条匙白、大菜、油菜等。在园子的另外一个角落里,有两棵番石榴。阿姨把那桶尿平均分在两桶水里,然后拿着那水勺,非常熟练地将水往油菜身上洒去,洒得是这样散,这样好。那水轻轻落在菜上,菜没有丝毫地损害。一勺接一勺,整个油菜地每一寸地上也都浇到了,没有漏的。剩下的另一桶,阿姨打算是浇萝卜的。为了节省,阿姨是一个一个地浇。她拿双手握着水勺长长的柄,像蜻蜓点水一样,一勺水三个萝卜,直到把那桶尿水浇完。一担水用完了,阿姨往里挑来一担,也就洒在其他菜上。阳光有点斜,照着阿姨略微驼的背,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背影。 水不断的从她手中挥洒出来,是甘露,更是汗水。

洒完以后,阿姨在园子旁边的柴堆里捡了几十根竹片回去。回到家中,放下柴,放下水桶,阿姨去看了看时间,是四点四十分。碰巧谢伯在厅里看电视,“下去拿点柴上来,今天老妈也要洗澡了。还有小孩他们,现在我就烧水。”阿姨吩咐谢伯说,“一会你我一起帮老妈洗。“好的,现在就去拿。”谢伯关了电视,往柴房走去。阿姨来到厨房里,往那口大锅里倒满水,盖上锅盖。点着把火,架起柴,火也就旺了起来。阿姨再添上几根柴后就坐在厨房门口的竹椅子上透气,毕竟火旁是很闷的。谢伯抱着一抱柴往厨房里送。阿姨进厨房添了几次柴,水也温热了。“先给老妈洗,等会上学的也就要回来了。”“好吧,我去拿衣服,你拿水过来。”阿姨拿来水桶,提了半桶热水去了澡房,然后又扶着老婆婆进了澡房,谢伯也跟了进去。毕竟是90多岁的老母,手脚也有些不好使。没几分钟,孩子就在外面嚷着,“阿婆,我回来了。”“我也回来了,有什么吃的?”阿姨在里面应声说:“不要走了,不要去外面玩了。等会给你洗澡。”等老婆婆洗完,那三个小孩子却争着要先洗,“妹妹先,大哥自己洗啊,自己可以的了。”阿姨进房里找来衣服,提来水,帮莹莹通身洗了一遍,穿好衣服,接着又是另外两个孙子。都洗完后,太阳已悄悄地掉下了山头,鸡儿们也回来了在喂食的地方吵着要进晚餐了。阿姨和着鸡食端了过去,鸡儿们一窝蜂地飞奔过去争抢。锅里的水也不多了,阿姨自个儿洗了个澡,显得很是精神,“你做晚饭,我去洗衣服。这一家六个人的衣服,得现在去洗,太多了,明天洗的话也不知洗到什么时候,明天还有别的事。”“好的,我会做的,早点回来吃饭,不要太晚。”阿姨挑着满满的两桶衣服向东江走去······

洗衣回来,天色已晚,阿姨晾好衣服,就到厨房里帮忙,谢伯正在厨房里忙碌着。“猪

食已经拌好了,你炒菜我提下去喂。”“我提吧,你快点,孩子都饿了。”天色越来越暗,家家户户也都亮起了灯,阿姨左手拿着手电筒,右手提着猪食,一步一步地走去。等阿姨回来,孩子们,谢伯,老婆婆已经在那发黄的灯光下吃着饭了,开着电视。“吃饺子,奶奶。”“好的,还是我莹莹乖。”饭后,洗碗又是阿姨的份内活儿。“你去数数鸡,看对不对。” 谢伯拿着电筒走去。晚上八点多,老婆婆已经睡了,谢伯,阿姨还有3个孩子都还在那里看电视,嘻嘻哈哈的笑声往外传着。由于比较冷,还不到九点,阿姨家里也就都熄了灯..

水稻生产

阿姨家中共有2.2亩水田,分别在三个地方。最大的一处有1.22亩(附图1),是梯田,分为八块,参差不齐,梯度在50-70厘米左右,大概可以分为三层,距公路约有三百米,离谢伯家也有220多米。另一处三分地离谢伯家二十分钟步程,只有一块,四四方方的,距公路有560米,前面330米路程较宽,小型拖拉机可以开进去,剩下的230多米可容手拉铁斗车进去,这是谢伯家最好的地。剩下的那五分地在镇另一边,由于建电站,被填上了土,升高地势,防被水浸,目前政府正在规划中。三块田的灌溉都算方便,路程也不算太远,与村中其他农户相比,算是一般

从泡种、插秧、稻田管理到收成

谷种是政府推广,定点销售的。12元/斤的抛秧谷种,一亩地要3.2斤。阿姨一次购买就是7斤半的谷种。若是春季到了也就是要泡种了。先用一个透气的袋子或布袋也行,装着谷种,再放进消毒粉,用冷水浸泡24小时,“起水”以后用箩装并用稻秆裹住。目的是保温,便于种子发芽,同时早晚还要浇几勺温水,催芽。两天后就要“洒秧”。在泡种的前些天就必须在秧田里锄好弄稀一块地,待“洒秧”时再在稀地上铺上秧盘,并在秧盘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稀泥,最后把谷种洒在秧盘上。这薄薄的稀泥也要薄到好处,若

是太薄就不利于谷种生根吃肥,若是太厚,到插秧时,秧盘就重得不得了,搬动不便。最后一道工具就是用竹片支起个拱形,盖上塑料袋膜,目的是保温。这样才能保证出秧率。“洒种”后也不是万事大吉,还要打几次农药,保证秧苗叶子完好,不致伤残。

二十一、二天后才可插秧。在这二十多天里,通常阿姨家里都叫耕田拖拉机把田犁好,一亩田就要60元,因为田小又不规则,拖拉机犁田就会剩下很多边边角角,必须用锄头一点一点锄,很费人工。还有要除田埂草。这田埂上的草,又不敢用除草剂,因为草见药就死,这田埂没有草根,很易倒塌,塌了就更费劲了,这么高要补回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能用药,也就只能是用锄头与镰刀。

二十天过去了,秧苗已经很茁壮了。接下来就是插秧。插秧先在水田里撒下碳铵。此时谢伯也会去帮忙,阿姨一边洒碳铵,谢伯就拿着钉耙把小土墩拉到低洼积水的的地方。这样既可把田弄平整又能让化肥溶解的更快,渗到泥里去。待下完肥,阿姨也就开始插秧。抛秧的好处就是不用“脱秧”,也不用像从前的大田秧那样要把秧苗插入泥里去,就直接是看准间隔地扔,插秧也应该改叫“扔秧”更准确些。这样不但提高了速度,也减少了劳动量。阿姨家2.2亩地,很少请人帮忙,最多是自己的侄媳过来帮帮忙,招呼她一顿饭,也不用给钱。

按照这里农民的看法,秧下田七天定根,要施肥一次。施的是“尿素+除草剂(粉剂)”。施肥必须保证田里要有够的水。再过一个星期,秧苗已经分根,再“追肥”一次,田里要保证蓄有一定的水,否则会有“烧苗”现象。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田里都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水,才有利于肥料的吸收,秧苗的茁壮成长。阿姨这个月内也得隔一两天到田里看看水有吗,够不够,太多要放出,太少要放进。

农历六月底,一片金黄,稻谷到了收成时。那一块块的,1.2亩地阿姨会叫5个人过来帮忙。由于雨水比较多,田会湿软,必须把秧苗割下,抱到田边的番薯地上脱粒。去年阿姨家花了1200元买了台带柴油机的脱粒机。以前脱粒机用脚踩,最费劲了,现在脱粒机自己转了,省事多了。(先在地上垫上一层塑料袋,放上脱粒机,柴油机拉上火就开始脱粒。)两个人割禾,两个人脱粒,一个人抱禾苗,阿姨打点其他。,很快八块地1.2亩半天也就完成。这里是来不了手拉铁斗车的,得一人一担一担挑回去。这里挑来的是稻谷混着些禾叶,阿姨还要把它们挑上三楼,晾开,用扫把“打叶”,除去稻叶。晒一天后,就用风车吹走秕谷、禾叶,留下精谷。精谷还必须再晒两个日头,再用风车吹一次,

才可入库。如果收成好的话,那2.2亩地可收2000斤稻谷。

冬季稻的流程也差不多,只是稻芽种下秧田后要更留心防晒,通常是把塑料薄膜换成防晒网。另外就是还可以在田里脱粒,因为那时田也比较硬了。收成略少,大概是1800到1900多斤。那到底种这2.2亩地一年的纯收益是多少?我们来算这笔帐:

支出:一季稻③

项目 种子 化肥 农药 其它 共计

尿素 复合肥 碳铵 三环唑 杀虫双(水剂) “1605” 犁田 请人 秧盘 柴油 单价 12元/斤 130元/袋 130元/袋 38元/袋 5元/包 3.2元/瓶 8.3元/瓶 60元/亩 20元/人 数量 15斤 1袋 1袋 3袋 2包 4瓶 1瓶(500ml) 2.2亩 5人 合计 190元 130元 130元 104元 10元 12.8元 8.3元 132元 100元 10元 5元 832.1元 收入:

季度 夏季 冬季 收成 (百斤) 21 19 谷价(元/百斤) 62 72 合计(元) 1302 1368 一年净收益:1302+1368-832.1×2=1005.8(元)

所以一年来这2.2亩地带给阿姨家的收益也只是仅仅的1005.8元。

其实早晚两季稻在用肥上稍有些差别。我们是做平均处理。

又是什么理由阿姨一直把这田种下去呢? 我们一直在思考.”种田没什么好赚,总不能荒掉,连稻谷都要买才有吃吧.”阿姨笑着跟我们说。这是一种怎样的观念呢?是不是就是 “重农”思想呢?还是她觉得做其他的更划不来呢?我们不得而知。

附图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