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3)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 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难点: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分析常见复分解反应方程式(课件展示) AB+CD=AD+CB
(2)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特点引入 板书: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设计探究,归纳条件
提出问题:是不是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过渡:我们通过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一起来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请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实验,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
药品: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硝酸钾溶液 酚酞溶液
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匙、镊子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实验过程和现象
学生讨论:在怎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学生归纳:有水(海)、沉淀(陆)或有气体(CO2或NH3)(空)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酸碱盐的溶解性,解答应用1、2 3 .总结归纳,有效应用
师生共同探究各种复分解反应类型及发生条件
先由学生归纳酸碱盐的通性再判断哪些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 (1)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条件:该反应大部分情况都能发生
(2)酸 + 碱 → 盐 + 水 条件:①酸和碱至少有一种可溶;②有水生成 (3)酸 + 盐 → 新盐 + 新酸 这种反应类型包括两种:
A .酸与碳酸盐反应。 酸 + 碳酸盐 → 新盐 + 二氧化碳 + 水 B .特殊盐与酸反应产生沉淀 , 可溶性的酸和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盐。 (4)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条件: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或生成气体NH3)
(5)盐 + 盐 = 两种新盐 条件: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特别强调:碱+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该反应不属于4大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复分解反应怎样才能发生呢?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方面讨论。 (反应物:有酸酸必溶,无酸盐碱溶;生成物有水(海)、沉淀(陆)、气体(空)三者必具其一)
4.演示过程,认识本质
提出问题: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离子间反应的微观过程图片
归纳:复分解反应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 生成沉淀、气体或水都会使溶液中离子种类发生改变。 结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溶液中离子种类发生改变 二:知识盘点
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有“三看”
1.一看成分:一般反应物如有相同的离子成分,则该反应不能发生。
2.二看产物:生成物中是否有水(海) 、沉淀(陆)或气体(空)生成。只需有其中一种,反应就能发生 。
3.三看反应物的溶解性:有酸参加的复分解反应,另外一种物质可不溶于水,但需溶于酸,反应才能发生。无酸参加的复分解反应,反应物均需溶于水,反应才可能发生。
(口诀:复分解,两头顾,先顾头,后顾尾,顾头要看溶解性,顾尾气体沉淀水,有酸参加可不溶,无酸参加都要溶) 三:巩固提高 练习: 小结:
板书设计: 5.板书设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 条件:反应物:有酸酸必溶,无酸盐碱溶;
生成物:水(海)、沉淀(陆)、气体(空)三者必具其一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2.类型:
3.本质:溶液中离子种类发生改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条件、本质和类型为线索,以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为主体,以4个问题为引子和目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引导和把握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体会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内容比较抽象,通过设置台阶,通过读图来增强感性认识入手,逐步深入到从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始终要坚持在课堂上练习、强化、反馈,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量较大,还应多给予学生练习和应用的时间。另外不足的是跟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在对复分解反应在实际中
的运用类别还需要做出更好的归纳,如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发生、鉴别物质、物质的相互转化、除杂问题、推断物质的组成等,这些训练将会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应用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