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日积月累第一、第二、第三单元 日积月累拓展

2020-05-19 来源:步旅网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日积月累拓展

第一单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这一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诗中可以理解为这里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二、扩展知识:

1、原词欣赏:《己亥杂诗》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的通俗解释:

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三、1.作品简介: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2.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意思:造物者没有言语却有知觉,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 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译文

造物者没有言语却有知觉,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 千红万紫的花朵都已经准备就绪,竞相开放要待那惊雷一声。 、

《新雷》是清代文学家张维屏于道光四年(1824)年早春在松滋任上作。诗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春天与充满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迫切愿望。从诗中可看出,处在历史大转变前夕的诗人,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除旧迎新的时代要求。与十五年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呼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移情的艺术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的美学手段,借物抒怀,情感真挚,清新隽永,细腻深切,富有哲理意味。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 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 月夜

刘方平 (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源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 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的意思是:我躺着看那满天的云朵一动也不

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随着船)向东行进。 出自:《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全诗内容: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解析:

这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一个陈与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象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

作者简介: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意思: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这里的花就指一般的花,泛指花.

诗全首赏析: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全文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文段赏析:《菊花》是一首七言绝句。这两句是说,不是我偏爱菊花,一年之中,菊花开过之后,再没有别的花开放了,赏花的机会再没有了。诗句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爱菊之情,其中含有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美。别出新意,笔法巧妙,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第二单元: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主要意思是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为祖国、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源于对生育自己的故土、家乡、民族的爱.

这句话选自1949年4月周恩来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的一句爱国名

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意思是:我作为中华儿女,就应该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他们献出一切。大概想表达的是:我虽然已经年迈了,但仍然要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表达了邓小平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邓小平生前有不少极具深刻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名言是广泛流传于世的,其中,尤其以他生前曾经亲口所说的两段名言最为世人所熟悉,一是他的“猫论”,二就是他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这段名言了!

许多年前,当笔者看到邓小平先生的亲手题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条幅时候,一度陷入了深思,我努力在思考着一代历史伟人的邓小平为什么会在自己晚年突然说出这句名言,他生前,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一句谚语与一个时代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句民间谚语能够和一个时代联系起来,除了语言本身的直白和传诵感外,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群众的切身实践,能够直指群众的深刻需求。

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猫论”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乡镇企业、特区、私营经济、证券、股票……与此同时,由“猫论”开启的思维之门已经洞开,个体、群

体的创造趋于活跃,市场变得丰富起来。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中的《学界三魂》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华民族精神的立业之基是勤劳勇敢。

意思是: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我同时热爱着祖国与人民,与它们心与心牵手着,离开了他们,就如同失去一切的快乐与幸福,就等于失去生命,又怎么可能写作?

第三单元:

轻诺必寡信。

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前一句“轻诺必寡信”比较好理解,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后

一句“多易必多难”字面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结合老子当时的语境,我们知道,这句话是说,把事情认为地或者形容地很容易的话,真正做起来就会有更多的麻烦。

前半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后半句教育我们不要轻视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对手,否则我们肯定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缺乏后劲和必要的准备而失败。

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

引申出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的意思。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人们的信赖与支持,就必须以诚待人,以信交友,否则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也会寸步难行。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受到一些对自己学习也是对诚信的考验。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可以在世界上立足,在社会上立足,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原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 · 颜渊》,是孔子所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执政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会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出自《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大意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中国有句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就像《庄子》在这句话的下文所说,无论是“哭”是“怒”还是“亲”,都不能做作,要有真情实感,发自内心,这样才能打动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译文1: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译文2: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真诚是上天的运作模式,使自己真诚是做人的正确途径。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会去做,不用思考就能明了,从容自然的就符合天道,这样的人是圣人。 使自己真诚,就要选择善行并坚持下去。

广泛多面的学习,认真仔细的询问,谨慎周密的思考,清楚明确的辨别,专注踏实的践行。除非不学习,学习了没有学会就不放弃;除非不提问,提问了没有明白就不放弃;除非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想通就不放弃;除非不分辨,分辨了没有辨明就不放弃;除非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扎扎实实的做到就不放弃。别人用一份的努力就达到了,我就用一百份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份的努力达到了,我就用一千份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照这样做,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明智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注解】

诚者,天之道:天道即使自然运作规律,自然的事物只是客观的存在,自然不存在真假。自然只是出于真实无妄的本真状态,自然是“诚”的。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就是使诚,达到诚。人有种种虚情假意、认知错误、情感冲动,这都会让人偏离本真。此句之意为人该让自己回归真实、正确的状态,也就是回归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不勉而中”就是上面讲的“安而行之”,“不思而得”就是上面讲的“生而知之”。圣人天生就知道善恶,天然的就去行仁善,既不需自己勉强自己,也不需他人勉强自己,从从容容、自然而然就合乎道,这样的高度真是难以企及啊!好在通过后天修炼也能达到道,而且“其知一也”“其成功一也”,就像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人先天做不了圣人,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做到君子的。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句话是重要的方法论,值得人人牢记于心。这一句贯通了本章的“五达道”和“三达德”:“诚之者”是人之道,“择”需要用“智”,“善”和“仁”相通,“固执之”需要“勇”。 “三达德”是条件,“择善而固执之”是方法,“五达

道”就是目的。从本书来说,这也正是中庸,“中”就是“善”“庸”为“用”,就是“择”后“固执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学、所问、所思、所辨为“善知”(不单单是道德,可以扩充为一切好的事物),所行为“善行”。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正是中庸的要求:事虽浅易,用心力行,坚持不懈,必能大成。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不说“虽愚必智”。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要“自知”,首先要有一定的聪明,还需要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反躬内省等诸多智慧的品质。“智”则偏向于聪明,“明”包含了“聪明”和“智慧”两个方面,一个人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不一定让人变得聪明伶俐(这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本性),但他必定是不愚的,虽比一定比别人聪明,但必定比他人智慧。“强”在第十章“子路问强”探讨过,它包含了“勇敢”和“坚毅”两种品质,但更偏重于后者。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睦亲》凡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处己》计55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治家》共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甚至还有置办田产,要公平交易;经营商业,不可掺杂使假;借贷钱谷,取息适中,不可高息;兄弟亲属分割家产,要早印阄书,以求公正免争;田产的界至要分明;尼姑、道婆之类人等不可延请至家;税赋应依法及早交纳,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