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前就想拿出来分享的东西,今天才有时间记录于此。
《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的题目就是爱,初读的时候,我直接跳过了这一部分,直到在公交车上翻起这一章,才理解到这里所提到的爱原本比我想的范围更大。
当我们和某人发生冲突,我们实质上是告诉对方: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言多必失?原来不是指的要你少说话,而是如果没有把交谈变成辩论,没有把交流变成扞卫自己观点的战场,言语中没有击倒别人的意思,如果所有我应该被说出的话都至少经过了大脑,那么事实是我真正能够被说出来的话其实并不多。
批评他人很容易,不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评当成家常便饭,可是,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
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傲慢如果环境很可能是件糟糕的事情,环境能够改变人,但是如果一个人脱离了能够让他感到优越的环境就立即进入自卑状态的话,那么他的自信就是那个给予他傲慢资本的环境,于环境中被认为有更高层次的其他人,而不是自己本身。
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
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李开复老师的演讲中,这句话一直印象深刻,因为他告诉了我们对于一个人说话权利的扞卫不是建立在他或她顺从于我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对说话者独立人格的承认。
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
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了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的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处于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关心的人他的选择是否可能是正确的,我却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我想给关心的人提供指导,是否出自一己的、自私的目的?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定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 前一种方式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第二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他需要批评首先自我完善。 有相当多的人宁可压抑批评他人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过于谦逊,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 我就算一个这样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批评的原因:首先是自己的不自信,这篇文章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我想说点什么
又足够自信的话,我原本不需要引用这么多的原文。
第二是害怕反驳而造成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言语,也可能仅仅眼神。
传统观念认为:友谊意味着永不冲突,实质意味着吹捧和奉承,而不是将对方的缺点一语道破,只有没有冲突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 但是,以这种原则对待友谊,便面上老不可破的友谊,实质上弱不禁风,它也不配称之为友谊。
友谊须以爱为出发点,适当地指责和批评,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样才能成功地构建持久的关系。 我必须说做一个好的批评者很难,因为对于一些人,不去批评的原因是我总是想一击命中,否则无法承受被批评者的还礼。
但是我永远相信持久的友谊,直截了当的沟通,真诚的批评同建议。
适当地提出建议,恰当地运用赏罚,适时地提出质疑,果断地予以拒绝,这些都可以有效的中和冲突或批评的副作用。
更重要的是,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投入全部的情感,作出真挚的承诺,才能更好地滋养对方的心灵。
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行使爱的权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
你的爱越深,就会越加谦逊,而不是自私和傲慢。
你也会不时进行自我反省:要改变当前的局面,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我要凭借什么样的个人影响?我凭什么认为我的想法正确,可以把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改变对方?我应该怎样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所有这些,都有可能使你面临风险。 惟有真爱带来的谦逊和诚实,才能使我们勇气倍增,使我们行使权利时游刃有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