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节能的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

2021-01-20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近年来,我国大型公共建筑有很多是贪大、求洋、浪费国家资源和没有中国特色。有的项目,从规划到 建筑立面都是领导决定,然后再花很大代价去做节能,补偿其错误决策。这样的建筑,即使用些许节能技术 做点缀,并不能改变其浪费资源的本质。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市场机制远未建成,因此政府要多干预些,采 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这其中主要是对建筑节能的政策设计,如政府应规范住宅产品的能效,实行住宅能 效标识或能源护照等制度,实行鼓励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在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方面,政府要研究如何支持 新技术研发、婀规范公共建筑节能市场,培育、规范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利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推 进公共建筑节能。总之,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推进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的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 ㈣ 口同 大学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研完中心常冬副主任龙惟定 由于中央把节能减t:l}与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使得 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投入,各级政府、各地和各部 的能效;通过税收制度,鼓励居民购买节能产品和采取节能措施。 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市场机制远未建成,因此政府干预应多一 门对建筑节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把建筑节能工作摆在十分重 些,采取某些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前阶段,政府为 要的位置。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毋庸置疑,当前,对建筑节能最重视的是各级政府;对建筑节 能最积极的是学者和研究人员。而建筑节能的主体~一发展商和居 民却并没有真正关心建筑节能。发展商更关心利益最大化。可以发 现,在住宅建设中,一方面有个别不法开发商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时搞“阳奉阴违”、“踩线”政策,甚至搞阴阳图纸:另一方面却又 推进建筑节能做了大量工作。笔者拟对建筑节能的政策设计,发表 如下见解。 非采暖的居住建筑节能——抓住源头 近年来,非采暖的住宅能耗呈现刚性的增长趋势。图1是上海 市人均生活能耗和电耗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生活电耗(主要是 住宅电耗)在2002年后增长加速。 热衷于某些节能面子工程和标签工程,无限夸大某些节能技术的功 效,甚至以某项节能技术作为换取规划违规的筹码。而住宅业主 购房者更关心的是高企的房价。在公共建筑建设中,有的项目本来 就不该“出生”,例如名为“市民中心”、实为政府超标办公楼的大 规模建筑,往往不惜巨资,用“节能” “生态”作为其浪费其它资 源的挡箭牌:有的项目,从规划到建筑立面都是领导决定,然后再 花很大代价去做节能 补偿其错误决策。近年来,我国“大型公共 建筑有很多是贪大、求洋、浪费国家资源和没有中国特色”。这样的 建筑,即使用些许节能技术做点缀 并不能改变其浪费资源的本质。 在西方完全市场化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德国,建筑节能工 ■ 薹 烘 作也没有完全依靠市场。涉及公共财政投入的项目,例如联邦建筑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节能,理所当然地是由政府负责。通过区域能源 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和不合 理用能;通过基于性能的设计合同和节能产品供应商清单来规范 图1上海人均生活耗电量的增长 2006年,上海人均生活耗电为908kWh。对比发达国家和地区 的城市,人均生活用电量最高的城市是美国芝加哥,达6338kWh。 设计和采购;通过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利用外部资源和民营资 人均用电在2000kWh以上的有东京 大阪 悉尼 墨尔本 巴黎 本,解决大量政府建筑的节能改造。涉及私有住房,则通过不断更 新的节能设计标准以及能效标识 能源护照等制度,规范住房产品 等;在1 O00kWh以上的有费城 伦敦,旧金山 纽约 柏林 香 港等。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2005年香港居民人均住宅耗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1 455kWh,上海2006年人均生活耗电是它的62.4%。 表1上海与美国住宅用能情况的比较 上海 以下,那么到2O1 0年每户年耗电将在1 200kWh以下。因此, 对住宅建筑非采暖能耗的节能目标,不是“节能5O%”或节 能“65%”等虚拟目标,而是切切实实地控制住宅能耗增长的 美国(2001) 上海与美国之比 住宅空调普及率 96.8% 75 5% 1.28/1 每户年平均耗电(kWh) 2081 10656 1/5 1 2 平均每户空调耗电(kWh) 645 4058 1/6.3 每人年均可支配收入 20668RMB 281 80USD 1/11 2 (2006) (2003) 住宅电费(/kWh) 0.61 RMB 0.086USD 1/1.1 3 平均每户年能源费 1854RMB 1493USD 1/6.6 能源费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 11.1% 5 3% 平均每户电力空调消费 575RMB 1 97USD 1/2.8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上海的住宅空调普及率超过了美 国,但使用时间短,能源费用开支少。根据调查,上海2004年 居民家庭平均能源费开支约为1 854元人民币,占当年上海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11.1%。而美国2001年家庭平均能源费开支 为1 493美元,只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因此,对于上海 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来说,空调和采暖确实成了一种奢侈。在上 海某中低收入家庭集中的住宅小区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家 庭(51.8%)冬季基本不使用空调,有36.2%的家庭在感觉 很冷的时候才开空调。而夏季实测数据显示,上海住宅中白天 和晚上91.3%的客厅,睡眠时间内81.7%的卧室的室内空气 状态点不在ASHRAE的舒适区内。55%的住宅不舒适指数在8O 以上。可见,夏季多数上海住宅的室内热舒适性并不能令人满 意。而在长沙市的一次冬季室内热环境调研中(样本数1 OO), 调查对象白天的平均室温为8.9 ̄C,绝大部分住户早中晚的室 内温度均低于1 0 C,只有个别住户的室内温度保持在11~1 7 ̄C 范围(1 2。C以上是可居住温度)。所有调查都表明,大多数居 民耐受这样的室内热环境是出于节约能源费的考虑,大多数居 民希望有更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可以预见。我国住宅建筑非采暖能耗建筑节能政策 (尤其是电耗)的增 长潜力很大。以上海市为例,只要中国经济维持现在的增长速 度,只要cP J指数能够被控制在合理范围,按照近几年生活电 耗1 8%的高增速,估计到2O1 0年,上海人均生活电耗就将达 到香港目前的水平。而香港的经验证明,当人均电耗达到 1 500kWh左右,增速将减慢。2006年香港的住宅耗电量较之 2005年还略有下降。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估计香港现在的 户均电耗也就是上海住宅平均电耗的上限值。但如果在住宅用 能上误导消费者,例如推广使用电炊具的“全电化”家庭、推 广电热膜辐射采暖,那么这一上限很快会被突破。在201 0年至 201 5年期间,上海住宅能耗即使以与经济增长持平的速度(年 均1O%)增长,到201 5年,上海平均每户年耗电也将达到或超 过纽约市2001年的水平(户均5974kWh)。而如果能将住宅电 耗的增长弹性系数(即电耗增速与GDP增速之比)控制在1.0 弹性系数。 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是从源头来控制住宅产品的能 效质量。例如,实行住宅能效标识或能源护照制度;实行空调 等用能设备的能效等级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住宅能效的担保 和保险制度;通过税收杠杆鼓励居民购买节能住宅和节能产 品。政府还应该实行鼓励节能的能源价格政策,例如,分时电 价;多余光伏电收购上网;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价格补贴等。特 别是对今后将大量推出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由政府埋单, 更应该提高舒适性和节能性,降低住户的居住成本,提高住户 的生活质量。 政府最不应该做的是为住宅建筑制订能耗限额以及超定额 加价制度,即从消费侧去抑制需求。首先,集中采暖以外的住 宅能耗与经济的、技术的、地域的,甚至社会的许多因素有关, 是十分个性化的。很难定出能耗限额的统一标准来。如果仅根 据在个别城市的调查,试图按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例如,大 多数人夏季在室温达到29 ̄C时才开空调)制订能耗限额标准, 采取“少数服从多数 的原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按照“和 谐社会”的原则,少数群体的利益也要照顾。 因此,对采暖以外的住宅能耗,政府应抓源头,抓产品、 抓制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内容: 1、要认真研究墙体保温的产业链,改变现在的“游击队” 模式。还要认真研究住宅节能的检测,验收和监管体系,研究 节能效果的后评估方法。 2、通过产业政策,大力扶持节能门窗工业。形成几个有较 大规模的上市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使节能门窗产品价格下 降到一般居民可接受的程度。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中主要 做窗户的改造。争取将我国窗的传热系数降低到1.5以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日,^目3 ¨ 0 一露■●■●●■ 一■■■■■● 隧隧叠■■■—■■ 3 设立房间空调器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市场销售的房间空调 器能效等级达到2级以上。 4、观念。建筑能耗高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为用了可再生能源就把实际 一■●■■I 壤霜噩——■●■■ 能耗降低。德国在进行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时,只要是实际消耗掉的 能源,不管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都要算到能耗的帐上。现在还 一叠●■■- 可以参照美国能源政策法案2005的做法,建立购买节能产 品可以冲抵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对购买高能效等级的住宅的消费 者,应当减免购房契税。 5、有一种将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功效夸大化的倾向,似乎只要用了地 源热泵就是用了可再生能源、就是节能建筑。地源热泵本质上是利 用大地、土壤实现季节性蓄热,它同冰蓄冷技术其实是一样的,只 ■■●●■● 一■■I 建立住宅能效标识体系。在该体系中,指标应针对每一套 住宅的能耗效果,而不应该只针对整栋建筑的节能效果。能效标识 应与房价直接挂钩。开发商必须对所提供的能效标识实行担保。对 高于某一能耗限值的住宅,不允许上市。 6 住宅节能的根本出路在于住宅产业化,即“像造汽车那样 造房子”,使住宅成为流水线产品,改变毛坯房和“湿”作业模式。 首先应当推行全装修房。所增加的成本,应在房产利润中消化。 7 绿色建筑是住宅建设发展方向,应将住宅节能与”四节一 环保”结合考虑,鼓励居民合理用能,合理进行环境消费。 公共建筑节能——加强管理 根据公开发表的一些调研结果,我国公共建筑能耗平均水平并 不比日本高(见图2),但楼与楼之间差距很大。单位面积能耗最大 是能耗最小的倍数分别为:上海2 21倍、深圳3.3倍、天津6.6 倍,武汉6.7倍。 2 5 长沙 武汉 天津 上惠 北京 杭州 重庆 广州 图2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办公楼能耗调查结果 与日本省能中心(ECCJ)调查结果的比较 公共建筑节能要抓“两头”,即高能耗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前 者要通过节能改造降低能耗,如果是能耗特别大的公共建筑,要下 决心更换主要用能设备。后者则分成三种情况,一种是该建筑确实 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节能,应该被树为“标杆建筑”;另一种是依 靠牺牲环境、牺牲服务质量而实现的节能(例如关闭新风.少开设 备等),应该限期整改;第三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一些超标政府办公 楼或某些“面子工程”中,每人占有面积甚至达到上百平米。尽管 单位面积耗能低,但人均能耗高,又占用其它资源。这种情况也不 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必须整改。 需要指出,现在有一种以可再生能源“冲抵”建筑能耗的做法, 似乎用了可再生能源,就“天然”成为节能建筑了。这是不正确的 不过是蓄热介质和蓄热周期不同。它与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地热能 一■●I洲 (geothe rmaI ene rgy)是不同的。地源热泵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寒 一瞄譬嚣■曩I 冷地区用热泵供热的问题,克服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下能效降低甚 至无法正常运行的难点。为了保证冬季工况能提供合适温度的采暖 一黧鬣慧隧露誊卧 热水,因此多数地源热泵系统用的是螺杆压缩机,这就限制了其夏 季工况的能效比。如果建筑是以供冷为主,冷热源全部采用地源热 泵不一定比其它方案更节能。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在管理公共建筑节能时,不要管到微观 技术层面,更不要动用行政资源规定某一技术路线或推广某一新技 术。技术的发展,还是要靠专业人员、靠市场。政府要做的,是如 何支持新技术研发,如何规范公共建筑节能市场。 幕一,要对现有设计规划体制进行改革 在规划阶段,实行多专业参与和公众参与。区域规划中应该要 有建筑能源专业人员的参与。要改变过去用一味扩大能源供给来满 足地区开发需求的做法,将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未利用”能源 和比现行建筑节能标准更严格的区域建筑节能规范作为虚拟资源、 作为“能效”电厂。 对于大型公共建筑,首先应对某些领导干部干预规划,干预建 筑设计方案的行为有所规范。纵观国内各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同 时也是高耗能建筑),几乎没有哪一栋建筑的设计方案背后没有当 地主要领导干部的影子。建筑师根据主要领导的好恶决定建筑立面 和造型已经成了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惯例。很多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和 大面积透明屋面的建筑并非建筑师的创意,而是领导人的拍板。而 这些高能耗建筑方案,又岂是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能够否决得了的? 因此,建议实行“高能耗问责制”。今后如果有不符合节能标准中 强制性条款的标志性建筑建成,或经能源审计确认为高能耗的标志 性建筑,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建议实行“标志性建筑节能听证 制”。对各地由政府投资的拟建的标志性建筑或有影响的建筑(如 行政中心,市民中心、会议中心等)方案,必须进行能耗预估并公 示,除了建设主管部门外,还要征求多方面专家和市民的意见。从 而使规划真正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从源头上防止资源的无效利用 和浪费。 第二,要抓紧设计、施工环节的监管 国外的节能设计标准、在2~3年周期内就要修订一次。如美 国ASHRAE的90.1节能设计标准,2004版的墨迹未干,2007版行 将出炉。德国的KnKV 紧接着2006版正在编制2007版。我国公共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自2005年生效以来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了。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行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内容可以提高标准?哪些条 款可以改成强制性条文?都要有一个普遍调查和基本判断。最 维护和用户耗能的行为方式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及通过能效改 善和节能改造实现节能。建筑能源管理非常务实,也蕴藏着很 大的节能潜力。“没有绝对的节能建筑,只有相对的建筑节能”。 按节能标准设计的建筑(包括花费很大投资的节能示范建筑) 如果运行使用中没有很好的能源管理,是不一定节能的。因此, 晚从2008年开始应该启动标准的修订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标准研究上投入过少,往往制订一 个标准只有几万元经费。由此带来两种后果:一是标准制订过 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技术研究,靠经验和引进国外现成标准来形 成我们自己的标准,这就带来普适性和结合中国国情的问题。 二是因为经费不足,往往找一些生产企业赞助。而企业出了 钱,就会要求在标准中塞进反映自己特色的内容,至少不能容 忍侵害自己的利益。使我们的标准往往带有“中性”色彩。另 外,一方面我国标准体系还没有能覆盖建筑节能的所有领域, 缺口很多;另一方面对一些“热门”标准又往往政出多门,多 个部门都组织制订,让用户无所适从。 对设计过程和计算软件必须规范。现在有两种情况非常值 得注意: 一是在做节能权衡计算时,方法不统一、软件不统一,整 个计算过程是黑箱操作,因此,权衡计算几乎没有通不过的。 这种用能耗分析软件在设计阶段做权衡计算的方法,是美国通 行的做法。但美国对能耗分析制订了专门标准(ASHRAE标准 1 40-2004),对各种模拟软件进行检验和校准,从而保证了模 拟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而在德国,则通过DlN 1 8599 标准,提供了建筑中所能涉及的各种系统、部品和设备的能耗 计算的手算方法。凡稍有专业知识的人,都可以按照标准进行 能耗计算。这样,节能效果就变得十分透明化。 值得注意的第二种情况,是很多设计院完全放手把系统的 设计(例如地源、水源热泵系统,变冷媒流量多联机系统)交 由承包商、经销商代做。系统的节能特点往往无法体现,系统 的合理性得不到保证。设计单位完全放任不管,其后果不但毁 了市场,也会毁了这些节能技术,并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因 此,设计院要增强建筑节能设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考虑 采取“合同能源设计”的机制,即设计单位担保节能量,并根 据节能率提取设计费,节能率越高,设计费也越高。 另外,节能设备组合在一起不一定就是节能系统。我们在 设计 施工和运行管理中间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调试”, 英文叫“commi SSionin g..。它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竣工验收 时的调试:只要设备正常运转了就可以交工。而commi ssioning 则是跨系统的联调(例如楼字控制系统与空调系统之间的联 调)、是带负荷的调试。这一调试过程至少要经过一个供冷季 和一个采暖季。在国外,调试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在 调试领域几乎是空白,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调试人才尤其是 跨机和电两个专业的人才的匮乏是最大的障碍。 第三,重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管理 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既有建筑的日常运行 按节能标准设计的建筑的节能还只能是计算出来的节能、“数 字”节能。而一些“先天”不足的建筑却可以通过精心和科学 的管理,实现实质性的节能。因此,建筑能源管理是一种服务。 它的目标是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 降低建筑运营成本.但不 是以降低服务质量、劣化室内环境为代价。 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 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 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 摄氏度。这一条款的设立很有必要,也是促进行为节能、改善 能源管理、获得实质性节能的措施。夏季空调室内设定温度提 高1度,全年能耗可以降低8%。但其作法还应该符合科学性。 要明确一个概念,空调不仅仅是降温。我们通常讲空调是 解决四“度”的问题,即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速 度)和空气洁净度。尤其是前三者,是相互关联和相互耦合的。 我们常说的“凉爽”一词,其实就反映了人体对温度湿度的感 觉:“凉”是温度较低的感觉,而“爽”是相对湿度较低、人体 表面的汗液容易蒸发的感觉。如果只讲温度、不谈湿度,会导 致室内相对湿度长时间偏高。而根据国外有关室内环境的标准, 如果建筑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70%以上超过24小时,则该建 筑就要被定义为“病态建筑(Sick Bui ng)”。换句话说,就 是会引起空气污染(例如霉菌滋生)和健康问题了。国外也有 规定室内温度与室外气温的一个温差,空调运行中不得超过这 个温差。这样的规定除了考虑节能,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多数用 户的健康,就显得更人性化一些。 因此建议对商业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差别对待,对使用空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采暖 制冷的由公共财政承担能源费用的公共建筑严格实行室内温 重要的是,银行对ESCO的信用不放心,特别对未来节能率的承诺 度控制制度 除特殊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 ̄.-T-26。C, 而对商业建筑,则应提倡将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提高1度,冬季 感到心中无数。所以目前ESCO项目很难得到银行贷款。 第五,能源政策问题 空调温度降低1摄氏度。 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市场 “合同能源管理(Contracting Energy Management)”是一种基 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在CEM方式中,客户以减少的能源 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建筑和设备升 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按照C EM机制建立的能源服务公司 (ESCO)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 发展。 根据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大约 有1 000万吨标准煤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节约。以每吨标煤折合 2700度电,每节约1 kWh电约需投资2~4元钱(投资回报期3~5 年)计算,则在“十一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有总计500~1 000 亿元的市场价值。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商。但 是,当前在中国建筑节能领域中,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发展还很不 成熟,还面临很多障碍和瓶颈。 第一,国内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规模小,资本不充裕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得比较好的ESCO大致有三种:设备 制造厂商作为延伸销售;楼宇自控厂商作为延伸服务;某一单项新 技术(例如,蓄能空调.地源热泵等)公司作为扩大经营。由于国 内在建筑领域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节能压力,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项 目。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上,经营得最好的公司年资金流转量也仅 在百万元数量级。多数公司不得不以其它业务来维持。 第二,多数公司技术单一,往往不分对象地推行某一技术 较多的是这么几招:水泵加变频调速,制冷机冷媒替换 冷水 机组热回收,以及用能效高的新产品机器更换还未到折1日年限的1日 机器。多数情况下会使客户怀疑节能改造的动机。国外用合同能源 管理机制做节能改造一般投资回收期可以长达1 0年以上,而国内 由于存在严重的市场诚信问题,因此要求的投资回收期特别短(3 年),因此节能改造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 第三.税收问题 顾名思义,能源服务公司是属于现代服务业业态的企业。但因 为在CEM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设备销售,所以目前国内ESCO的业务 活动是按增值税征税。增值税税率1 7%,远高于服务型公司的服 务税率6%。 第四,融资问题 由于节能服务公司多为小企业,其注册资金难于做大额担保。 而节能项目没有独立性,不能成为抵押物;大量的投资所形成的资 产又存在于其他企业,因此银行往往不承认这种资产的实在性。更 中国的电力价格相对于其它能源还是比较便宜的。尽管有可再 生能源法等法律保障,但我国热电冷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力 上网问题一直还是“老大难”问题。这些都使得热电冷联供和可再 生能源等先进技术无利可图。这些新技术所用到的主要设备还得依 靠进口,又进一步加大了成本。 第六.技术问题 我国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相当薄弱,几乎所有建筑都没有分系统的 能耗计量,也没有积累运行数据,因此对节能潜力的判断仅凭主观。 我国很多公共建筑(尤其是商场和办公楼)室内环境品质很差,在管 理理念上认为”不用能即节能”。一旦需要节能,便采取关闭新风 减 停运行机组、强制关闭设备等以牺牲室内环境品质(IEQ)为代价的 极端措施。“SARS”期间暴露出的很多问题说明在多数公共建筑中改 善lEQ的任务可能更为紧迫。由于缺少系统调试(Commissioning)这 个重要环节,因此如果不采取任何控制手段而仅将空调水系统的水泵 加变频,其结果会使原来就不平衡的系统运行状况变得更糟。再加上 我国很多技术标准的缺失,降低了节能改造的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障碍和瓶颈的存在,是经 济体制转轨期的必然现象,是需要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共同 努力去改变的。首先,建筑节能需要举国之力。建筑节能并非建设 主管部门一家的事,而是需要立法,财政,税收,能源,环保等多 部门协同,理顺体制.建立规范。建筑节能如果完全靠政府补贴来 实施,那么建筑节能事业就是不可持续的。其次,要把建筑节能的 基础工作做好。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就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适合中国人特点的 室内热舒适研究、各种能耗分析软件节能评价结果的校准和一致. 大系统的动态调节特性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建筑围 护结构的三维传热规律以及围护结构热特性的快速检测方法等,都 是重要的节能支撑技术的基础研究课题。第三,建立建筑节能全过 程的标准化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和 管理导则,将规范市场的工作做在事前,从而使合同能源管理在建 筑节能领域中得到健康发展。 结论 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要保持良好的建筑节能势 头,使其成为可持续的事业.一定要用政策很好地调节各方利益, 同时运用市场机制,使建筑节能成为人人有投入 但人人能够获益 的事业。建筑节能还要向温室气体减排的更高目标发展。在“减排” 语境下,对很多问题就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还有许多技术 政策、 法规问题需要研究,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匕==兰『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