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脸面观
摘要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面子”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确很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感觉到,提起“面子”大家都懂,也很在乎它。那么,中国人的脸面观究竟如何呢?
关键字 脸 面子 脸面
虽说“脸”和“面子”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相同,前者强调道德性的层面,以德行为判断标准;后者强调社会性层面,以非道德性的社会表现为准则。但在某些语境中,“脸”和“面子”甚至可以互相转换。然而,就中国社会价值层面而言,“脸”和“面子”是一个同质概念,我们就无需分开讨论了。
“脸面”不过是中国人对某一重要心理与行为的一种转喻说法。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可以发现中国人所谓的“脸”或“面子”的含义是从个人的面孔意义上引申出来的,其痕迹在“颜”、“颜面”和“面目”等词中可以看出。
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导:你要好好读书,为家人争光;你要好好做人,不要给家里人丢脸。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其家人同他分享他的荣誉和资源,也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待或以失败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其家人在当地感到
无地自容。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项羽兵败退到乌江边,临终前的一句:“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可当他胜利时却也说过:“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与我们从小就受到此一类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也表明了小孩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父母读的。歌词写道:“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家里人想不想他做和他做了为家里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
在日常表达中,“丢脸”、“丢人”、“没面子”、“看在……的面子上”、“给面子”、“赏脸”、“争气”等等词汇已司空见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有人认为你所做的某种行为,使你可能借此自称拥有某种正面的社会价值的话,这种价值就是“面子”。简言之,“面子”是以社会认可的特征来界定的“自我形象”,指导人们避免尴尬与失仪,及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正因为如此,在与面子有关的行为中,会有许多虚饰的成分。有些人通过自我吹嘘、自我装扮等方式来抬高自己的面子;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会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与人攀比,穿名牌,寻求一种外在的评价,也就是只求得名义上的好听,而不管自己内心的真实,导致“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况。为正直会受到别人的打击,做官廉正会受到他人的排挤,遵守规范会被人说成“傻子”等。因此,贪污受贿的现象越来越多,不遵纪守法的人也越来越多,导致社会越来越黑暗。
即使面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但也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顾及自己的面子的,疯狂英语--李阳是我们所熟知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顾旁人的眼光,任何时候都疯狂的读英语,从对英语一无所知到如今人人崇拜的李阳。所以,我们也可以突破自己,作出自己的一片天,不要因为顾及面子而不惜一切。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此,我们要适时适事而定,不要一味的顾及面子,重要的是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 周晓虹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
2.《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翟学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
3.《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 何友晖 彭泗清 赵志裕 2007.1
4.《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沙莲香 刘应杰 张其仔 社 1998.9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学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