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形体设计研究

2023-04-12 来源:步旅网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形体设计研究 张笑海 摘要: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是通过对于建筑功能的载 和“格调”,潜移默化地陶冶和感染读者。大学图书馆是学校 师生教学科研和文化活动的场所,优美的建筑造型能使他们 体——建筑形态的分析,研究从建筑设计构思到具体的建筑 形态的动态思维过程。“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的研究为建 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深化了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 在见到图书馆的那一刻起就心情舒畅,产生积极的心态,刺激 阅读的欲望。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缓解阅读的疲劳,陶>台性情, 启发创造性。 对于现代的建筑创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洛阳大 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平面设计、形态设计和 细节设计3方面探讨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三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 的重要作用,从而寻找建筑设计的内在逻辑性,减少建筑设 计的盲目性。 建筑设计构思是建筑创作的基础,是影响建筑作品成功 与否的关键。影响建筑设计构思有多种因素——纵向历史发 展各阶段建筑文化特性与建筑技术、东西方地域文化根源、不 关键词:表达建筑设计形体学高校图书馆形态设计 同地域的气候与风情风俗、世界各种建筑流派的建筑思潮、当 校园建筑是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又超脱于 城市。校园文化的漫沁使其更应抛弃虚构的浮华,再现平实 代建筑审美观、现代建筑科技手段等。将众多影Ⅱ向建筑设计 构思的因素转化为建筑语言最终通过建筑的形体表达出来, 称之为“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是通过 宁静感动的本质,高等学校图书馆,也称大学图书馆或学院图 书馆,它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 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基本任务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 务,其藏书侧重于本校所设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并追踪这 些学科、专业的最新学术情报和信息。 对于建筑功能的载体——建筑形态的分析,研究从建筑设计 构思到具体的建筑形态的动态思维过程,即从建筑设计的”想 法”到建筑设计的“手法”的研究。“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的 研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深化了建筑设计的理 论依据,对于现代的建筑创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建筑的特点 “想法”是建筑师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建筑创作的众多因素 而在建筑设计之初产生的建筑设计构思,是属于逻辑思维范 畴:“手法”是将建筑设计构思用建筑的具体形态表达出来, 是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淡泊逻辑思维,建筑设计就是“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形象思维,就会导致建筑设计形态 高校图书馆建筑是一类特殊的建筑类型。首先,大学图 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比如公共图书馆的最根本别在于被 服务对象不同,大学图书馆由于其具有大学的属性,虽然我们 相信其向社会的全面开放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 势,但是始终其最大的服务对象就是大学校园的学生群体和 教师群体。从这一点出发,对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研究也 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及其空问缺乏创造性和表现能力。下面就以使馆建筑为例具 体分析建筑设计从“想法”到“手法”的实践过程。 四.高校图书馆形体设计 二.高校图书馆造型的意义 大学图书馆不仅作为其功能的物质载体同时承载了它的 1母题的运用——图书馆文化信息的表达 “母题法”是一种构成方法,它经常被应用在建筑立面设 计中。这种构成方法通过同一母题的重复与变异,使建筑在 象征意义。大学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信息的海洋,是教学 科研的学术殿堂。图书馆的建筑造型往往成为大学形象的象 征符号,集中体现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大学图书 统一中富于变化,母题的选择往往传达某些文化上的信息,对 建筑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这一方法在洛阳大学图书馆立面 设计中的应用(图1)。 由于东方人总是喜欢将一个“形”具象化,所以母题越简 单,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越广阔,而复杂的“形”往往将思维 馆的建筑造型是将其物质形式与精神内涵联系在一起的重要 手段。 由于象征性作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图书馆在校园中 往往坐落于最重要的地段,并作为这一核心空间的统领。其 引入一种定式。这样从一个原型出发进行演变比将众多不同 的形组织在一起容易控制,而且使用的造型语汇较为单纯,对 建筑也是一种“净化”。但仅靠同一母题,不可能适应长立面 上的各个单元的比例,因而将其衍生、演变乃是关键所在。在 造型应当使其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集中体现出校园 的整体风格和设计理念。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标志性是和校 园整体规划和形式相联系的,是与整个校园相融合相协调的, 突出的是图书馆作为景观节点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形式上的 独立。 图书馆设计中,同一母题派生出三种变异形态:首先在柱廊层 次上,为了打破水平线条给人的平淡感,及其产生对普通中学 优美的建筑造型能营造出一种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有别 于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的浓郁的文化气息,领略知识殿堂的文 化内涵和神圣境界,使人直接感受到图书馆所蕴涵的“灵性” 外廊的联想,将变异——插入柱列单元中,垂直线条的增加以 及从下到上越来越复杂、有如植物生长的形态,产生了一种神 秘感,这一点甚至出乎设计者本人的想像,加上柱身的凹槽, 一29— 东、西立面为双层构造,内侧为推拉窗外侧挂铝制“百页帘”。 各个立面虽有差异变化,但总体上却十分统一。建筑的檐部 及敞廊的“悬帘”突现了通长而直挺的水平线条,展现了水平 线的力量。平行四边形的转角也通过竖直与水平线的交接得 到清晰的表达。 总的说来,这个建筑从空间的透明性、开放性中获得了与 建筑设计是整体设计,细节设计是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要 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建筑的品位,也使建筑更加丰富 耐看。细节设计在使馆建筑设计上有着更高的要求,直接的 具体的体现着大学校园的深邃的文化。有时是用传统符号来 反映,有时也试图通过文脉的理解上来反映。“想法”多姿多 彩,“手法”千变万化。2建筑物体形组合的基本方法的逻辑 关系的。“想法”通过“手法”来实现.而实现一种想法的手 环境的亲和力;从强烈的水平性中获得了宁静的品质;从挺拔 的直线和纯粹的几何形态中获得了力量感;在本体的建筑语 汇和空间形式中,得到了仪式性的表达。 法可以多种多样.就需要建筑师悉心推敲,全面考虑,多问 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采用矩形的平面,为什么采用圆形的形 态,为什么用石材的贴面,……“为什么”的问题如果都能 从“想法”那里给出合理的解释,就说明从“想法”到“手法” 3.简单几何形的运用——图书馆象征意义的表达 图书馆在整个校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承担起 校园主体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双重责任。设计首先明确建筑 应采用完整的几何形体延续校园结构脉络,并保证主体建筑 的逻辑关系是合理可行的,从而具体的建筑形态也是合理的。 我们的建筑创作就不会带有那么大的盲目性,也就会有更多 令人满意的优秀的建筑作品出现。 五.结语 的分。依据广州大学城的地域特点以及中山大学图书馆在中 大校园中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图书馆与其周边建筑物的关 系,在充分满足校方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力求将图书馆设计 为一座能体现中山大学悠久历史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标志性 建筑(图5 ̄7)。 图研究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探讨从“想法”到“手法” 的设计过程,就是解决从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基本模 式和创作规律,从而探寻一条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永恒 之道”。从以上对于洛阳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比 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图书馆位于中山大学校区中心广 场的中央,正面面向珠江,正对中山大学主入口:与其北面 的校行政中心及校公共教学楼共同围合成一组完整的建筑 群,位置显著,与周边教学建筑联系便捷,图书馆周边环境 优美安静,均为开阔的草坪和水面,充分显现了图书馆宁静 较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建筑设计的“想法”多姿 多彩,“手法”干变万化。即使是相同的想法,在不同的环境 中、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不同的手法与之相对应。从“想法” 到“手法”的实践过程中,二者的内在联系上是有清晰 (广州市设计院;2015.4) 而恢宏的气势。新馆总建筑面积约3.5万m 2,建筑高度约 30 m,馆内预计收藏纸质文献200^一300万册,设阅览座位 2000~3000个,是集借、阅、藏、学术交流、办公等于一体的 信息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文化学术中心。图书馆外观 设计突出雕塑般的象征意义,以实现其标志性。 参考文献: 【1】郑启皓、黄劲.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图书馆.建筑学 报.2006.02 图书馆外观设计突出雕塑般的象征意义,以实现其标志 性。设计中运用较大的造型尺度,如大门框、书页形象以及入 口通高柱式和大台阶、跌水池等,追求简约舒展,从而符合中 山大学恢宏大气的华南第一学府气势,这种简约的线条与较 大的尺度,也是对于中大主入口中轴线的一种呼应。这些都 是简单几何形在塑造图书馆主体形象中的手法应用。 4.小处见大——细节设计 【2】叶荣贵.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课程讲义.华南理工大 学建筑学院 【3】邹德侬、戴路.印度现代建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 【4】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书稿 【4】部分资料、图片源于网络 一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