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乙己教学设计

2021-08-14 来源:步旅网
《孔乙己》教学设计

隆尧县尧山中学 边慧卿

【教学目标】

1、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3、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多篇小说,在世界文学画廊里留下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诸如祥林嫂、华老栓、阿Q、孔乙己等,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身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悲惨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感知内容

1、同学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同学口头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3、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⑪ 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⑫ 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⑬ 孔乙己为偷书作辩白; ⑭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⑮ 孔乙己给小小朋友们分茴香豆; ⑯ 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幷说说划分依据。

(一)开端(①~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发展(④~⑨):记叙孔乙己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个性。 (三)高潮(⑩~⑾):孔乙己被打折腿。 (四)结局(⑿~⒀):孔乙己死了。 四、感知形象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提问:你认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幷从文中找出依据,结合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2、同学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

迂腐(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供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

子而自欺欺人,遭人讪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总之,他是一个可笑可怜可悲可气的多余人。 五、感知主题

1、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结合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虚伪、势利、冷酷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同学讨论。)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9、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保守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气,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科举制和封建社会制度。 3、讨论本文揭露的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的人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人说是揭示社会革新中小人物的凄惨命运;有人说是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

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实质,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倒霉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六、感知写法 1、作品主要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从文中举例分析。 2、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倒霉者没有同情,没有协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讪笑和讽刺。

其次是他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抨击。

3、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轻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倒霉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示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4、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 七、课堂延伸

思考讨论:我们学过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范进的遭遇和孔乙己恰恰相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鸡,有人送米,有人送钱,有人送宅子,有人送银子,邻居、胡屠户、张乡绅对他的态度都变了,假如范进这次还是没有中举,你认为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