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海洋周期性的涨落称为海洋潮汐。我国自古有“昼涨称潮,夜涨称汐”的说法[1]。在公元前2世纪已记载月望(满月)之日可以看到十分壮观的海潮(枚乘:《七发》140 B.C),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已写道“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指出潮汐与月球的关系,其后更有余靖、张君房、燕肃、沈括、郭守敬等人对潮汐观测得到相当精确的结果[2],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说:“ 近代以前,中国对潮汐现象的了解与兴趣总的来说是多余欧洲的”[3]。
古人称白天为“朝”, 晚上为“夕”, 所以以海洋潮汐为例, 白天海水上涨为“潮”, 晚上海水上涨为“汐”。潮汐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有资料[4]称:“地球上海洋的周期性涨落称为潮汐”,并解释说是“一昼夜中两次潮水涨起,随之有两次跌落”。这一注解容易使人误认为海水的潮汐就是一昼夜的两涨两落现象。事实上潮汐有多种, 就海洋潮汐而言, 就有根据太阳、月亮、地球排列位置分的“大潮”和“小潮”;根据月球与地球距离分的“近地潮”和“远地潮”;根据引潮力方向分“顺潮”和“对潮”等。以一昼夜高、低潮出现的次数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半日潮:是指一昼夜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全日潮:是指一昼夜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混合潮:是指一个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有些日子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5]。 所以潮汐现象不仅仅是一昼夜中海水的两涨两落现象。下面以海水的半日潮为例分析其形成过程及物理本质。
1 潮汐现象的力学分析 1.1 引潮力产生的分析
月球对海水的引力是造成潮汐的主要原因,太阳的引力也起一定的作用。潮汐现象的特点(半日潮)是每昼夜有两次高潮。所以,在同一时刻,围绕地球的海平面总有两个突起部分,在理想的情况下它们分别出现在地表离月球最近和最远的地方。如果仅把潮汐看成是月球引力造成的,那么在离月球最近的地方海水隆起,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离月球最远的地方海水也隆起呢? 如果说潮汐是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力在大小就应该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的质量比月球大2.710倍,而太阳到地球距离的平方只比月球的大1.510倍[6],两者相除,似乎太阳对海水的引力比月球还应该大180
1
57倍,为什么实际上月球对潮汐起主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太空工作站上的宇航员是漂浮在空中的,因为他处在失重状
F=-ma
态,原因就是他受到的重力和惯性力“精确”抵消,从广义相对论的观点看,牛顿力学所谓“真实的引力”和“因加速度产生的惯性力”是等价的,实际中无法区分。但这种等价性在大尺度范围内就不再是“精确的”了,如果那个“太空工作站”足够大,当其中引力场的不均匀性不能忽略时,惯性力就不能把引力完全抵消了。如图1示,设想在太空工作站内有5个质点,C在中央,即系统的质心上,A和
B分别在C的左右,D和E分别在C的上下。考虑到引力是遵从平方反比律且指向地心的,与中央质点C 所受的引力相比,A和B受到的引力略向中间偏斜,D因离地心稍远而受力稍小,E因离地心稍近而受力稍大。由于整个参考系是以质心C的加速度运动的,其中的惯性力只把C点所受的引力精确抵消,它与其他各质点所受的引力叠加,都剩下一点残余的力。如果太空工作站的空间非常大时,那么这种偏差就会更明显,它们这时所受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A和B受到的残余力指向C、D和E受到的残余力背离C,所以,如果在中央C处有个较大的水珠的话,严格地说它也不是球形,而是沿上下拉长了椭球。
把地球当做一个对象,其中引力不均匀性造成的应是很大的。地球表面70 %的面积为海水所覆盖,地球自转造成的惯性离心力已计算在海水的视重里,所以我们可以取地心作为参考系,不必考虑地球的自转,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它看成是由海水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水滴。如果没有外部引力的不均匀性,这个大水滴将精确地呈球形。现在考虑月球引力的影响。如图3所示,在地心参考系中各地海水所受月球的有效引力是“真实的引力”和地心的离心加速度造成的“惯性离心力”之和。这有效引力的分布就像图4所示那样,把海水沿地-月联线方向拉长为一个椭球。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相对位置会同时出现潮汐,
a
y y' R c 地球
y P r r' c' 月球
图4
x x y x 图3
2
使得每天有两次潮,而不是一次的原因。 1.2 引潮力的计算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地-月引潮力的大小, 在图3中C和C′分别是地球和月球的质心, O是它们共同的质心,P点是质量为Δm的海水,地月质心之间的距离rcc,地面上一点到月球质心的距离,地面上一点到地心的距离Rcp。Δm的海水受月球的吸引力为
[7]
fGmMmGmMmˆ rr (1-2-1)23rr任何质心在地心参考系内所受的惯性力,等于把它放在地心处所受引力的负值,因此地球上所有物体受到的惯性力为
f惯f和f惯合成为引力f潮
GmMmGmMmˆ rr (1-2-2)23rrrr f潮ff惯GmMm33 (1-2-3)
rr由图可以看出:r|rR|r2R22rRcos,故
rRrf潮GmMm (1-2-4) 33|rR|r取直角坐标的x轴沿cc,y轴与之垂直,如图3所示,则 故
rRx rRcos,rRyRsin (1-2-5)
f潮xR1cosGmMmr1 23r2(12RcosR)2rr2≈
GmMmr23RR1coscos1 rr2GmMm Rcos (1-2-6)
r3GmMm Rsin (1-2-7)
r33
f
潮y在以上两式中R实为地球的半径Re,r实为地月距离rm,归纳以上结果,我们得到引潮力公式的分量形式如下
f潮xf潮y2GmMmRecos (1-2-8) 3rmGmMm Resin (1-2-9) 3rm引潮力在地表上的分布如图4,在=0和处(即离月球最近和最远处)是背离地心的,在这些地方形成海水的高峰;在2处指向地心,形成海水低谷。随着地球的自转,一昼夜之间有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扫过每个地方,形成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上式同样也适用于太阳,只是其中的Mm和rm应分别代之以太阳的质量Ms和日-地距离rs,经替代后可得
f潮xf潮y2GmMsRecos (1-2-10) 3rsGmMsResin (1-2-11) 3rs通过上述推导表明引潮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故月潮和日潮大小之比为
ff潮m潮sMrms Msrm22337.3510kg1.50108km 1.991030kg3.84105kg2.20
这个结果说明,尽管地球上太阳的引力比月球的大180多倍,但月球对地球上潮汐的效应约为太阳的两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月球而不是太阳对潮汐起着主要作用。其原因也可以认为是:潮汐力与引力场的梯度有关,月球离地球近,它的场横过地球的变化相当大,而对相距甚远的太阳的场则近乎不变(变化小的多)。假如横过地球时场的变化为零,那么不管此场多强,也不
图5(b)
会产生潮汐现象[8]。
地球 月球
4 月球 地球
图5(a)
日月引潮力的效果是线性叠加的,合成的结果与日、月的相对方位有关。在朔日和望日,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如图5a),太阴潮和太阳潮彼此相加,就形成每月的两次大潮。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距90(如图5b),太阴潮被太阳潮抵消了一部分,就形成每月里的小潮[9]。 1.3 潮汐涨落公式的推导
通过上面的力学推导,我们知道在引潮力的作用下海平面可以周期性的涨落,那么海平面到底可以升高多少呢?我们可以利用牛顿力学来推导,也可以利用等势面的方法来推导。下面首先利用牛顿设计的一种方法来计算潮汐涨落的高度。 1.3.1 牛顿推导
[10]
h3如图6所示,设想在地球内x和y方向分别挖一个竖井直达地心相通。二井深度分别为h1和h3,截面积为ds,井内充满水。
先计算井h1中的水在地心处产生的压强p1。以表示水的密度,视为常数。dr一段内水的质量为dmdrds,它受地球的引力为
drh1h3r x 图6
dmgrgrdrds,其中gr是在r处的重力加速度。此处潮汐
力可利用引潮力公式表示,只是用r取代其中的Re。由此可得dr一段水产生的压强
2GMmrdp1grdrdsdrdsds 3rm
gr2GMm3rmrdr (1-3-1) 将此式对整个井深h1积分,可得h1井底的压强
2GMmp1gr30rmh1rdr (1-3-2) 同样的道理得出h3井底的压强
h3GMp3gr3m0rmrdr (1-3-3) 在稳定情况下p1p3,即
5
移项可得
h102GMmgr3rmh1h30h3GMrdrgr3m0rmh1rdr grdrgrdr00h3GM2GMmm rdrrdr (1-3-4)330rmrm此式在左侧积分可合并为的重力加速度值gRe=
grdr。由于h和h都和地球半径R相差不多,gr就可取地球表面
h313eh1GMe。这样 Re2h1h3grdrh1h3gReGMehm Re2其中hmh1h3可视为潮高。上式右侧可取h1h3Re而合并为
Re03GMm3GMm2rdrRe 33rm2rm由此可给出
GMe3GMm2hRe m3Re22rm33MmRe而潮高 hm Re (1-3-5)
2Merm22324将Mm7.3510kg,rm3.8105km,Me5.9810kg,Re6.410km代入上式,可得到
月球引起的潮汐——太阴潮之高:hm0.56m
上述分析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太阳在地球上引起的潮汐——太阳潮。与上式类似,太阳潮高为:
3MsRe hsRe (1-3-6)
2Mers830将太阳的质量Ms1.9910kg,它到地心的距离rs1.510km代入上式,可得
3hs0.25m
实际上潮高为hs和hm的矢量叠加。在朔日和望日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潮和太阴潮相加形成大潮,高潮可达到0.81m。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月球和地球的方位垂直,二者相消一部分,形成小潮,潮高为0.31m。(如图5)一个月内大潮和小潮个出现两次。和实际观测相比以上潮高的计算值偏小,该计算值约适用于开扩的洋面。 1.3.2 利用等势面推导
[11]
6
海水受到来自月球的引潮力的作用,致使海水发生全球范围的大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状态,于是压强大的海水挤向压强小的海水,使的这部分海水凸出来了,直到海面的压强相等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我们知道平衡液面是等势面,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讨论潮汐的涨落的涨落公式[12]。
如图3,在地心参照系中,考察某点p处的海水,除了月球的引力势能V1及地球本身的引力势能V2外,因惯性力是恒力,可以认为是关于位置的函数,故引入一个惯性场力的等势能。具体地说,首先月球对p点引力的对应势为
V1GmMmc1 r212 GmMmrRR12cos2rrc1
222mMm1RR3RR G12cos22cos2c1
r2rr8rrmMm GrRR221cos3cos1 rc1 (1-3-7)22r其次,地球对P点引力对应的势能为V2GmMe,设RReh,其中h为P点到平均海平面的高RR,则P点的引力势能V2可近似等于重力
度,Re为平均海平面到地心的距离,即地心半径。因为h势能,即
V2mghc2
GmMe hc2 (1-3-8)
R2最后,海平面上一点P受到惯性场力的对应等效势能V3为[12]
V3GmMmRcosc3 (1-3-9) 2r故当海面处于平衡状态时,根据平衡液面是等势面的理论有
V1V2V3c常数 (1-3-10)
mMmGrGmMeRGmMmR22hc1cos3cos1cRcosc3c 221r22R2rre 7
GGmMemMm22hc R3cos123R2re在上式中,可设RRe,并令势能常数c0,因此
1MR hme3cos21 (1-3-11)
2Mer利用(1-3-11)可以在xy平面上描出一条闭合曲线,其形状正好是起潮时的海面的形状。 将MmMe181.Rer160.0或90代入上式可得h0.57m升,h0.19m降。
对比两种推导方法的结果,我们发现相当接近,从而表明他们理论上的可靠性。
2 对类似现象的探索
引潮力对大气的作用可以形成大气潮汐,它对地壳也有作用,使之发生微小形变从而形成固体潮。潮汐对地球的自转起着制动的作用,图7具体地描绘了这种制动作用是怎样产生的。这里不妨只考虑月球引潮力的作用。大量地球物理的观测表明,地球对力的响应并不是纯弹性的,而是滞弹性的,即应
图7
变稍有延迟。这样一来,月球对两端隆起部分的吸引力就形成
一对大小不等的力,近的一头比远的一头稍大,且由于大的力F1与AB垂线的夹角比小的力F2与AB垂线的夹角小,所以合起来就形成一个阻止地球自转的力矩。潮汐的这种制动作用一点点地减缓着地球的自转。3亿多年前地球的一年有400天左右,而现在只有365(14) 天,可见慢了不少。长久以来人们就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月球总是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换言之,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等,这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地球对月球的引潮力在月球上形成固体潮的作用造成的。不要以为引潮力是引力场的高阶效应,作用不会太强烈。天文上有许多伴星围绕主星运行,若伴星的轨道小到某一临界半径之内,它就会被主星的引潮力撕成碎片。下面我们来计算这一临界半径。
设主星的质量为M,半径为R,密度为;伴星的半径为R,密度为,自转角速度为,两星之间的距离为r。如图8,取x轴沿两星的中心联线,
主星 F1 A 延迟角 地球
F2 B 地球自转方向
月球 3 o R r 伴星 o' r
图8 8 原点在伴星的中心o。撕裂伴星的力有二:主星给它的引潮力和它自转引起的惯性离心力;团结伴星的力有二:伴星自身的引力和化学结合力。比起自身引力化学结合力往往可以忽略。下面我们只考虑三个力:引潮力、惯心离心力、伴星自身引力[13]。撕裂总是首先沿x方向进行的,对于伴星的一个质元
mV,三个力沿x的分量为
引潮力 f潮2GMx V, (2-1)3r惯性离心力 f离2xV, (2-2)
4Gx伴星自身引力 f自引 V. (2-3)
3伴星被撕裂的条件是三力之和大于0
4G2GM2 3xV0 (2-4)
3r等号对应着临界状态。如果伴星做同步自转,则自转角速度等于公转角速度。按开普勒定律,有
2则上式化为
GM 3r3GM4G0 3r34GR34G0 或都用密度表示,有
r333因此解出临界条件为 rcR 1.44R (2-5)
33113'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临界半径为:rcR (其中为主星平均密度;为伴星平1.44R3311均密度)对于地-月系统em53,从而月球被地球引潮力撕碎的临界距离为
rcmRe3em31.7Re。可见,一旦月球向地球撞来,在它未与地面接触之前,已被引潮力撕
得粉碎。月球撞击地球!几乎是不可能的设想的。不过太阳系中从火星到木星之间有几十万个小行星,其中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估计也有1300多个,用上述理论来分析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后果,倒是有意义的。此外,彗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更明显。
早在导出(2-5)式之前,洛希就推出了流体星的撕裂条件
9
13(2-6)rcR2.45539R
3311这就是洛希极限。土星环平均半径r与土星半径R之比为2.31,就土星来说,若土星环中的颗粒物质与土星本身的密度相等,则这距离已在临界距离之内,环中物质应解体不能形成一个整的椭球形卫星,所以它就一直以尘粒状伴随在土星周围形成土星光环。
人类有史以来能够看到最为壮观的彗星、行星相撞事件,是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根据据理论推算,列维9号彗星1992 年7月进入临界距离后被撕碎。哈勃空间望远镜确也观测到A、B、C、D、……U、V、W等20余个碎片,之后P、Q又各分为两块,后来P的一块碎片又分裂为两片[14]。
3 总 结
综上所述,在牛顿力学中,引潮力是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引力与惯性力叠加的必然结果,从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来说,按广义相对论的观点,引潮力则是时空弯曲的反映[15]。
以上分析是在地球表面全部被海水所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际上,由于地月的相对运动,再加上海岸线形状、海陆分布、海洋深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潮汐也随之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
潮汐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海洋潮汐的分析、计算及预报对沿海农田水利、港湾业、捕捞、盐业等建设及潮汐能利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其它能源的减少,开发潮汐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巨大的潮汐能如太阳能一样,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国海岸线很长,入海河道众多,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源。研究潮汐现象同时对我们观察和研究天体间相互接近时的运动规律也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王成兴.中国古代潮汐的认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 (5):43-47 [2] 陈宗镛. 潮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 [英]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757 [4] 漆安慎,杜婵英.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54-259
[5] 苏芳珍等.潮汐现象的物理本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20(2):47-49
10
[6] 刘改有.海洋地理(自然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3-16
[7]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1-358 [8] 程稼夫.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4
[9] 张洪波,许振文.大学地理(自然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3-16 [10]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6-104
[11] 罗显锋,惯性力及其势能在潮汐现象中的应用[J].咸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8(3):40-41 [12] 郑定国.潮汐的平衡理论[J]. 大学物理,1996,15(10):21-23 [13] 梁昆淼.力学(上册)[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66-221
[14] 张燕林,姜广智.潮汐现象与同步卫星的姿态稳定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4):408-410
[15] 积瑞琪.万有引力和引力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8-33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