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班社会领域”小虎失踪之谜“教案

2024-03-07 来源:步旅网


大 班 社会 领域

—— 小虎失踪之谜 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意图及其分析

如今孩子们都是家长接送,极少有自己出行的,导致幼儿对于城市、对于自己每天经过的路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笔者在进行课题选择时认为《小虎失踪之谜》一课能够作为一个契机让孩子观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并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在学习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以及了解了他的学前教育理论之后,研究者认为将角色扮演融入《小虎失踪之谜》一课,非常具有实践意义,能够让幼童将生活经验迁移至课堂,升华学习之后,能够将课堂所得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于是研究者将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孩子记住回家的路线图。

1、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启发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2、教学实践的启发

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整个教学法。但是实施过程需要一个抓手,由此我想到了进行角色扮演来创设游戏情景,陈鹤琴认为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各项能力,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学前儿童的世界里最多的活动,利用游戏来教育幼儿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推理游戏来培养儿童经验,完成《小虎失踪之谜》课程内容。

二、活动目标设计及其分析

以《指南》和《纲要》中对大班幼儿该方面的目标为指导,依据实践过程中接触到的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了让幼儿逐步实现多方面,多功能发展,实现幼儿园课程整体性、发展性的功能转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对幼儿的现实发展需求,研究者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制定了三条目标。

1、认知目标:在游戏中教会幼儿记住回家的路线,告知幼儿放学回家路上应不和陌生人讲话,不贪玩及时回家。

2、情感目标:培养儿童关爱同伴的友爱之情;激发孩子对于探索真相的热爱,调动孩子的思考积极性。

3、技能目标:在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小虎失踪事件的简单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推理,并把破案设想用画笔在纸上呈现。

三、活动准备设计及其分析

1、物质准备及其分析

研究者在本次活动中准备画有小虎从家到学校的背景图、小虎的照片、水彩笔、画纸。 为了给幼儿创设寻找小虎的情景,让幼儿更能体验寻找小虎的过程,设计前期研究者想了很多途径试图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选取PPT、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课堂营造破案情景。

2、精神准备及其分析

课前告知孩子下一节课的任务是:寻找我们的好朋友小虎,让幼儿想象假如自己的朋友丢了这一场景。目的在于为课堂破“小虎失踪之谜一案”提供心理准备,将小虎代入为自己的朋友,引导幼儿有关爱同学之心,并积极思考解决办法。

四、活动教学法设计及其分析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参与者分配角色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在本活动的设计中,幼儿与教师分别扮演小警员和警官队长。

2.问题讨论法

讨论法有利于提高儿童沟通和倾听能力。主要是儿童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困难的问题,与同伴共同发表意见、商量讨论、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在此活动设计中主要是对于寻找小虎这一事件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五、活动过程设计及其分析

一、开始环节:

老师:(打开PPT--小虎失踪之谜)昨天小虎同学放学之后一直没有回家,大家知道他去哪里了吗?

幼儿:(一同大声喊出)不知道

老师:(接电话)同学们,小虎的父母委托我们大家帮忙找一找小小虎同学,接下来我们有了新的角色,我是警官队长,你们是小警员,我们今天都是神探一起帮助小虎父母找到小虎。

二、角色扮演环节:

1.教师以警员队长的身份出现,带幼儿走进游戏情景。

2.运用PPT展示小虎失踪线索,提示小警员做破案前的准备工作。 图一:(小虎身背书包的照片)

图二:(图上画有从小虎的家到学校的背景图,途经游乐场、树林、小河、马路)

队长给警官们提要求:仔细观察小虎的照片和路线图,在纸上写出小虎的年龄、相貌、途经的地方。思考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小虎会不剪了呢? 分小组讨论:引导幼儿互相讨论,使幼儿互受启发。

3.警官队长根据线索进行分析、破案,激发小警官分析推理的欲望。 逐一出示图片,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破案: 三、讨论环节

讨论:说出你的分析推理,告诉大家你猜测小虎到哪里去了,并判断谁说的最合理,请说出你的理由。 四、结束环节

小警官设计破案方案:(分组活动)

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允许幼儿用一幅画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 五、总结环节

我们今天最后找到了小虎,大家想一想,小虎为什么会失踪呀?是因为他记不住回家的路对了,所以为了不让把爸爸妈妈着急,我们应该怎么做呀,对!记住回家的路!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的作业是,把回家的路画下来。

六、结论与建议

1、认知目标:引导幼儿记住回家的路线,知道放学回家的路上不贪玩、不和陌生人走。 2、情感目标:培养儿童关爱同伴的友爱之情;激发孩子对于探索真相的热爱,调动孩子的思考积极性。

3、技能目标:在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找出小虎失踪事件的简单原因。尝试简单的分析推理,并把破案设想用画笔在纸上呈现,提高幼儿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活动效果 1、目标分析

目标一:情感目标----培养儿童关爱同伴的友爱之情;激发孩子对于探索真相的热爱,调动孩子的思考积极性。

目标基本达成,预先设想,让置身于小虎失踪说事件情景之中,通过寻找线索、破解失踪之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为寻找小虎作出努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关爱同伴之心。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寻找线索积极寻找,有利于激发孩子探索、思考的积极性。

目标二:认知目标----引导幼儿记住回家的路线,知道放学回家的路上不贪玩、不和陌生人走。

目标基本达成,通过用背景图展示小虎回家的路线,幼儿对自己回家的路线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推断小虎失踪原因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如何才能安全到家问题?让孩子指导回家路上不可贪玩,不能和陌生人走。

目标三:技能目标----在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小虎失踪事件的简单原因。尝试简单的分析推理,并把破案设想用画笔在纸上呈现。

目标基本达成。引人入胜的推理破案角色扮演,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参与到寻找小虎的进程中来,孩子们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大胆推测,积极讨论,锻炼了其联想、观察、推理、沟通能力,最后让孩子用画笔呈现破案设想,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内容分析

本次活动主要内容是通过角色扮演、讨论让幼儿置身破解小虎失踪之谜的情景,幼儿在

教师的引导下对背景图进行观察,并思考问题,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获得了乐趣,锻炼了观察能力、推断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教师将小虎失踪之谜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育幼儿应记住回家的路线图,回家路上不贪玩,不与陌生人交谈。 3、过程分析

形式:采用了看、说、听、思等多种感官结合的形式,利用角色扮演、PPT、背景图等形式,开发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们对于扮演警员表现出极大地兴趣,破案活动使得孩子们热情高涨,七嘴八舌地寻找线索、提供猜测。

方法:本次活动采用了以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法和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法贯穿活动始终,儿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背景图中小虎回家的路线,对小虎失踪的原因进行猜测,对小虎失踪的地点进行排查。讨论法也贯穿始终,幼儿对于小虎失踪的地点往往有不同的想法,在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孩子们推断,最后达成一致和正确的意见,孩子们课后的表现来看,这样的角色扮演加讨论活动,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进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途径:本次活动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整个交学费,把游戏和体验作为提升幼儿认知的方法,全程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参与破案游戏。实践发现幼儿非常喜爱这样的形式。

环节衔接: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整个课程以教师引导和幼儿参与为过程设计。施教过程中幼儿参与较多,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过程中一些更有教育意义的点教师由于机智不足并没有挖掘出来,比如回家结伴而行应该关注同伴的情况,来教育幼儿团结友爱。

教师评价:本次活动中教师评价多是提出问题,进行引导,教师问题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整个课程的进展具有推动作用。

幼儿参与程度:全体幼儿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了破解小虎失踪之谜的游戏中来。 材料利用程度:整个活动围绕着背景图展开,PPT作为问题呈现的辅助工具,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师幼互动情况:整体氛围热烈活跃,幼儿的探索、思考天性被激发。

(二)活动反思与建议

本次活动设计是研究者多次观摩教学后确定的,确定后又进行了试教和修改。在不断的实践中,研究者对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从最早的了解一点皮毛,再到慢慢地深入了解,与自己的活动紧密结合。研究者发现这一理论对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多次的活动中受生活教育的启发研究者感触颇多,做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反思。

1、对活动设计的反思

前期阅读了大量理论书籍与教案,也观看了一些优秀老师角色扮演课程,最后形成了本次活动的活动设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是发现一些可改进之处,例如教师引导的问题可以将幼儿的思维引向更深刻的地方,例如,质疑精神、合作精神,都可以再设计活动来培养幼儿这方面能力。

2、对活动实施的反思

本次活动是角色扮演,研究者特别进行了情景的导入准备,对于物质和精神都进行了准备,例如让孩子将小虎想象为同伴,但实施后认为,这样的联想可能会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以后在活动设计中应注意。

(三)研究建议

研究者通过本次设计,对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体悟。在此,研究者将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建议,希望这些青涩的建议能予其他同仁有些许用处。

1、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所以角色扮演在社会课程当中能够给幼儿真是的情景体验,教师在设计此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景,给幼儿真实的体验。

2、对幼儿园的建议

鼓励教师进行活动创设,为教师创设活动提供相应的活动室。

3、对家庭的建议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应该占主要责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教会孩子一些技能,在此我认为家长可以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在真实环境中及时教育幼儿,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 唐淑.学前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版 [4] 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