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儒家“德治”模式浅析

2021-05-26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9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d0 iang College ofEducation Sep.2O06 V01.25 No.5 第25卷第5期 儒家 德治 模式浅析 王丽娟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鹤岗154107) 摘要:“德治”思想为儒家独创,反映了儒家的基本主张。它在中国古代史上被当做正统与经典,在政治舞台 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深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训,可使我国的传 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儒家;德治;政治模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oo6)o5—0073—03 “德治”作为一种政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试图通 过理顺人们的伦理关系达到治理的目标。这样一来, 人们的伦理关系被政治化了。要理顺的伦理关系主要 包括几个方面,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等。它极力推 崇一系列道德规范,如《礼运》中强调的“十义”:君仁、 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 等,即规定了仁、忠、慈、孝、良、弟、义、听、惠、顺等十个 方面的道德规范,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期理顺人们 的伦理关系。不仅如此,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到 基本组成部分。德治政治模式整合的对象是伦理关 系,对于百姓实行教化就成为基本的国策。儒家经典 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了教化的内容。为完成德治的目 标,首先提出了修身的目标要求,即要具备“仁”的品 德,对他人的态度不以自身好恶来决定,应该不偏不 倚,达到“中、和”的境界;修身要重视“慎独”,就是在自 己独处的时候,没有其他人监督的时候保证自己的道 德操守没有丝毫的出轨。从《论语》对仁的表述来看, 仁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要求。它包括了“孝道”,这是 “仁”的核心,包括了下一个等级对上一个等级的“忠 道”,也就是不怀有个人一己之私而背叛宗亲贵族;还 婚丧嫁娶乃至大型的典礼祭祀活动无不规定了礼仪。 在伦理关系中的不同层次上的人不仅要遵守与自身身 份相符的道德规范,还要遵守与自身身份相符的礼节, 这口Ll做“礼制”。礼制被用来昭示、凝聚人们的伦理关 系和与自身身份相符的道德操守。《曲礼上》说:“道德 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 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 不亲;班师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是以君 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这里特别强调了礼制的必 要性。通过“礼制”明确上下尊卑,试图用礼仪展示社 包含着“恕道”,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除了“仁” 这个基本道德规范之外,还有义、慈、顺、悌等,再扩展 开来,还提出了包括智、勇、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 规范要求。所谓智,就是有学识,有认识,君子有学识, 其仁是必然的,“下愚”者不能做到仁;所谓勇,是在礼 制范围内行为的勇气;所谓恭,是一种待人的态度,做 到恭就不受侮辱;所谓宽,是对下的一种态度,做到宽 能使人们归向于你;所谓信,就是让人信赖,做到信能 使民愿为你服务;所谓惠,就是恩惠,是信的前提,信是 惠的结果;所谓敏,就是用民以时,不能误了农时,并且 做事有成果。可见,孔子为使人们进行修身,提出了以 “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系统。通过教化达到个人修身 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齐家”。用孝、悌、慈等道 德规范建立家庭伦理关系,其重要性在于,孝顺父母的 道理可以用来事奉君主,恭敬兄长的道理可以用来事 奉长官(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子女的道理可以用来 会的和谐。为了让“礼制”具备必要的刚性,再辅之以 刑罚。据《吕刑》记载,“墨刑之属千,劓刑之属千,腓刑 之属五百,宫刑之属三百,大辟之刑其属二百。五刑之 属三千”。在西周时期,五种刑律合在一起就有三千余 条。《吕刑》还指出了刑有权变、以德服人、教化为主的 原则,其目标是让百姓实现“三德”,即敬顺、正直、勤 劳。这个原则被我国古代各个王朝所遵守。伦理关 系、道德规范、礼制、刑罚律条成为“德治”政治模式的 收稿13期:2006—04—05 作者简介:王丽娟(1964一),女,黑龙江鹤岗人,高级讲师。 一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对待国人(慈者,所以使众也)。治国还应该遵循这样 一些原则,即君主敬仰老人,能带动国人行孝道,君主 尊重长者能带动国人盛行敬长之风(上长长而民兴 弟),君主体恤孤独的人,可以带动国人不做出相反的 事情(上恤孤而民不倍),这样全社会上下做到“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由此形成一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 “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在“德治”模式中,“教化”被 放在优先的地位。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主流——德治,是 摆在我们当代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从中汲取 有益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春秋时期,孔子以“法先王”、效法古圣贤的名义, 把德治思想进行整理,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 汉初期,德治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最后一 个封建王朝,即清代。德治思想在两千余年的漫长时 间里,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决 定性的作用,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治思想形成乃至成熟的过程 中,创立了若干道德范畴,这些道德范畴在政治生活和 社会生活乃至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中已经深入人心。去 掉德治的政治模式这个外壳,把其中的道德形式这个 内核提取出来,并赋予当今新时代的内容,那么,这些 道德形式无疑是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必然在现 实生活中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对于提高国民的精神 文明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个方面,应该是大 有文章可做的。 《尧典》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尧”又是儒家特别推 崇的古圣贤之一。在这篇典籍中是这样称颂尧的治理 功绩的:“帝尧日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功克让,光被 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所谓九族就是 宗族内从高祖到玄孙的九代人)。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大意是 说,尧帝的名字叫放勋,他处理政务能够做到敬事节 用,明察四方,思虑通达,宽厚温和,诚信恭谨,并且能 够推贤尚善。所以,他的光辉照耀四方,乃至于天上和 地下。他能够举用才智出众、品德高尚的人,使得亲族 上下亲密无间,和睦相处。亲族和睦之后,又考察百官 的善恶并对善者进行表彰和奖励。百官的善恶分辨明 白了,又努力协调各个诸侯国的关系。这样天下臣民 就都能和睦相处了。由此可见,儒家推崇的是,首先协 调好血族内部的伦理关系,并以此为根基由近及远以 德服人,达到治理的目的,就是协和万邦。协调伦理关 系当然就需要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从《尚书》、《札记》 等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到对道德规范的阐述,都是在讲 从君臣到百姓对于天下的义务,要求帝王不能放纵自 一74一 己的欲望,要体恤下民;从臣、士到下民对于帝王也必 须尽到忠和顺的义务,就是百姓之间,如父子之间,夫 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也要尽到道德义务。与此 同时,还要求人们恪守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强化自 己的道德意志,履行自己的道德行为,必须抑制自己的 个人欲望。分配物资资料的时候,不能要求多得,积累 了财富能散发给贫困的人。这些举动无非是为了巩固 统治者的地位,但还应该看到,这里面含着表现为义务 感和责任感的“公”的意识,即集体意识。漫长的历史 使得这种意识甚至成为一种信仰。在华夏民族的语言 里,“国”的称谓总和家不能分开,叫做“国家”,“国”的 称谓还总和祖宗不能分开,叫做“祖国”。千年历史给 民族养成的公的意识,既来自各方利益的现实需要,也 来自深厚的同亲同族的血缘亲情。在世界史上,中华 民族不仅显示出了她独特的创造品质,也显示出了她 独特的凝聚力。 这种“公”的意识在当今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生 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生产社会化达到了相当高的程 度,个别的生产过程和社会生产过程联系得越来越密 切,经济个体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因 此可以说,社会利益在诸种经济实体的利益关系中处 在主导地位。承认这个现实,并根据现实的要求建立 与之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 济制度。个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 现和发展。社会利益意味着全民共同富裕,而全民在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又为 经济个体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从而为他们的 利益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保证这个发展过程健康 有序,除了必要的法制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以外,“公” 的意识也十分重要,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 社会利益的实现和发展需要“公”的意识,它能提高决 策者和公民维护社会利益的自觉性。在我们民族素质 中蕴涵着历史赋予的、对于当代人来说是先天的“公” 的意识。 . 儒家德治思想遗留给我们的道德形式和表现为义 务感、责任感的公意识将成为当代中国“以德治国”的 巨大精神财富。 用现代的观点认识“德治”模式,除了肯定其积极 的东西以外,还有必要从反面的、消极的东西中汲取教 训,这样才能顺应国情,既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又在 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首先,德治模式的实质是伦理关系政治化。它的 核心是一系列的道德义理。教化修身是实施德治的前 提,理顺家庭伦理关系,做到齐家是实施德治的基础, 齐家的保障是族规维护的父权家长制。治国平天下的 方式是把家庭伦理关系扩展到全社会,官员是父母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百姓是帝fi的f民。父权统治下的家庭伦理等级扩展 情况下不能真正实施,社会:矛盾将以更快的谴废被 到社会形成了社会等级,帝王则是家天下,以其皇权支 配一切,-tL E削 -和刑法维护着以皇权为核心的伦理等级。 因此,德治模式必然带来专制统治,而且这个专制统治 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德治模式主导卜的社会 , 生产力水平和性质的发展还没有出现质的 跃时,Ⅲ 现了无数次的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农 起义,这 力行为并不是为了占有新的利益空间,只不过是为r 生存,它根本上不足以称为社会革命。由此可nJJ, 一 个开放的社会建立利益关系的各个层面能够_}}{ 流动 的社会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从发展趋向上看,一个和谐社会除了能使得人f『】 在中国占代表现为家长式的专制统治。在伦理关系政 治化以后,等级制度并不表现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中 的等级, 是一种伦理等级,这种等级制度被蒙上了一 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这是中国古代专制统治又一个独 特的地方。 其次,人们要想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并不断 地发展乍产。生存和发展出现的衣、食、住、行、用(包 的利益得到共同发展以外,利益关系各个层而n勺流动 应该是畅通的。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利益差别引起的 社会矛盾不至于积累成对抗态势;另一方_血,有利于渊 括精神用品)等需求,构成了人们的基本利益要求。人 们之fbJ的基本关系就是这种利益关系。国家对社会的 治理,从根本上说,就是保证这种利益关系的有序。但 是,儒家的德治模式却用伦理关系把利益关系厚重地 包裹起来,把利益关系纳入伦理关系的模式之中。这 样做虽然也达到了使利益关系具有有序性这个目的, 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生 产力水平和性质出现质的飞跃时,利益关系的调整足 自觉的,非暴力的。 历史上凡是对帝王或者君主进行征讨,都以失德 为理由;一个朝代的兴衰,也以其君主丧失道德修为为 根据。德治模式中虽然规定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姚 然而在}L制』二有相当多的规定。它要求任何人在日常 生活中和政治生活中,从个人的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 都必须雨1自己的身份相符,如在器物的使用、住宅建筑 的装饰、祭祀婚丧的礼仪甚至获取自身利益的方式上 都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是僭越。由此形成的利益社 会是封 的,利益关系的序列是僵化的。生产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利益要求,生产力水平的每一次飞 跃,都将带来新的利益空间,占有这个新的利益空间的 愿望成为 解原有利益关系并形成新的利益关系的推 动力,利益关系不会永远不变。在德治模式下的等级 社会里,人们在这个新利益空间面前,占有的机会不可 能是平等的。等级社会中各个层面的相互封闭,压抑 了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德治模式下的社会等 级制度各个层面是封闭的,相互之间是非流动、非开放 的,所以,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者,在政治上更容 定了礼制和刑法,但是,又有“礼不下庶人,刑不t火 夫”之说。对庶民的忠顺有刚性的制约机制,但是对 帝王君主的道德修为乃至德政并没有真正的刚性的约 束机制。回顾历史,符合儒家德治要求而实施德政的, 都是在一个朝代开始的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r{I’算 起来时间是短暂的。为了让帝王保持应有的道德修 为,历史上又有多少忠臣士子因相谏不从 被杀戮。 从这一点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保证权利中心作出正确、 有益于社会的政策举措,制度约束是十分必要的 制 度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对于保障权利中心具仃允分 活力,并作出科学政策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迁。 总之,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儒家“德 治”模式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训,才能使我 的传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易腐朽,在经济上更容易奢侈和腐败,“德政”在经常的 On the“Moral—governed’’mode of Confucianism WANG Li—jHall (Hegang Higher Normal School,Hegang 154107,China) Abstract: Fhe ideology of moral—govemed is the oris ̄a creation ofConfucianism.It is considered legitimacy and classic in ancien Ctn‘ na,which plays dex:isive role in the political world.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Call be largely enriched and develol ̄ed if wP analyze it with scieI ̄tific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and achieve its meris.t Key words:Confimianism;moral—governed;poliitcal mode (责任编辑:乔瑞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