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

2021-06-07 来源:步旅网
解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 最后 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①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应用

定理解三角形。

②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测量距离、 物体高度等有关的实际问题。 ③通过解三角形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 化归思想、函数思想, 并培养学生解 题的优化意识。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掌握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并能解决 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② 能应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与几何计算有关的 实际问题。

③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 , 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①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励志教育。

②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体方程思想、 建模思想, 并 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③ 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提高学习能力, 增强和他人合 作的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 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 问题的能力。

二、要素分析

1、数学视角的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是在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和前面的“向

量”相关内容基础上 构建起来的, 定理本身的应用十分广泛。 解三角形是三角函数知识和平面向量知 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 是将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计算问题的 重要工具,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解三角形问题和大量

需要用解三角形为工具的 实际问题的存在,以及数学本身和实际问题都在促使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的产生。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测量问题, 如: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 距离;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 在水平飞行中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 山顶的海拔高度; 测量海上航行的轮船航速和航向等。 本章知识的介绍将很好的 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标》视角的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以下简称《标准》 ) 对“解三 角形”的教学要求是 :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 掌握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 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标准》在计算方面降 低了要求,取消了“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的要求,而在探索 推理方面提高了要求, 侧重点放在学生探究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上, 要求“通过对 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标准》更关注 运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些与测量 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 题。

3、教学内容分析

(1)正弦、余弦定理的证明,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进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 发展学生“做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数学与经济、生活等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利用解三 角形的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中, 关键是把实际问题 转化成数学问题, 这种转化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章知识的 学习,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有利于关注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三角形问题是现实的要求,数学 本身和实际问题都在促进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产生, 应用定理解决 s 角形的边 角关系的度量,为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储备了知识能力

4、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的授课对象为高二级学生。 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 向量等基本知识 ,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

定的培养, 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 应用数学知识 的意识不强, 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 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 因此思维灵活性受 到制约,学生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根据这些特点, 我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 的新的教学方式, 即活动式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调动全班学 生的积极性, 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5、教学方法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综合应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难点是运用正弦定理、 余弦 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 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为了突破难点, 教学中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 “启发、引导、类比”相结合,让学生经历一个 “实 验、探索、归纳”的科学教学过程,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通过学生“动 手、动脑、讨论、演练” ,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 知江品设备田老问盛故亡生 体些生古正战为数学土休在地理精

6、本单元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面积公式,

并能正确应用定理解三角形。 难点:能应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与几何计算有 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设计

课时划分建议: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2 个课时);应用举例( 1 个课时);实习作业( 1 课时), 总共 4 个课时。 教学内容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应用举例 实习作业 课时安排 约 2 课时 约 1 课时 约 1 课时 任务设计 定理,方程,求正弦,求余弦,相互变形,列出两 个的相互转换 运用正, 余弦定理知识方法求解距离问题 (重点)。 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难点) 学习解三角形, 用 PPT为学生介绍正弦定理, 余弦 定理, 并用余弦定理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件, 解决问 题 四、课例设计

正弦定理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课题 教材 教师 正弦定理 人教版必修 5 李俊清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的探索, 发现正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 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以及能利用正弦定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以前学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引导学生不断的观察, 比较,分析, 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以及合情推理的 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 使学生体会完全归纳法在定理证明中的应; 让 教学目标 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定理及其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 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 合作和评价,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从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 生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和探索数学规律的推理能力,并培养学生坚 韧不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应用以及公式变形 , 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 教学难点:

运用正弦定理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 换。

教学重难点 解决措施: 尽量使教学过程更为直观, 在讲解相应定理时辅助于相应的习 题练习。

探究式、启发式

Ppt ,计算机,黑板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方法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用具 提出问题: 分类 直角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

边角关系 勾股定理、三角函数 ?

循序渐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很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形成问题、明确探究方向

1)三边: a+b>c,a+c>b,b+c>a 2)三角: A+B+C=180° 3)边角:大边对大角 4)如图所示,由三角函数得

a=3 b=4 c=5

sin A

34

sinB sinC 1 55

符合关系式:

a

sina sinb sinc

同学们心中可能有很多疑问:

1 这个式子只对直角三角形成立吗?对一般三角形

呢?

2. 如果对一般三角形成立的话证明的过程是什么样

的?

3. 这个公式的应用有没有限制? 让我们带着问题一

起来计算三角函数,验证是否成立。 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解决疑问。

C =5.38cm a=5.37cm b=1.63cm

C=81.607° B=17.455° A=80.938°

sinC =0.99 sin A =0.99 sin B =0.30

abc

4 sina sinb sinc

=5.4

则定理对任意三角形均成立。

2π π

在△ ABC 中,若 b= 1, c= 3,∠ C= 3,则

a= 3

解析: 由正弦定理,有

3

2π sin B sin

1

∴sin B=2.∵∠ C 为钝

π

∴∠ B 必为锐角,∴∠ B= ,

∴∠A=6.

π

∴a=b=1.

预备例题:

1.在△ ABC 中,已知 BC= 5,sin C=2sin A,则 AB= _____ 2.在△ ABC 中, B= 30 °, C= 120 °,则 a∶b∶c= .

五、课时小结

正弦定

a b c

我们来总结一下遇到这样的三角形应用题我们该怎么做呢?求解应用题中三角形的一 般步骤:

1、分析题意,弄清已知和所求;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写出已知所求; 4、正确运用正弦定理。

五、单元教学设计自我反思

本单元从解三角形的问题出发, 通过精讲例题, 扎实练习, 可以很好的巩固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学中还存在改进的几

点 :

1. 学习了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后, 如何建立方程, 正确选用正

弦 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式解三角形方面存在障碍。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灵活性运用解题效果欠缺,只能简单套用公用,不能 活

用、变用公式,教学中适当穿插历年高考真题,引领教学。

3、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寻找到多种解決问题 的

方案,尤其是最优解决方案。

4、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能力欠缺,即不能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得到数学 模

型,再通过推理演算,得出数学模型的解,再还原成实际问题的解。

5、 要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学要设法鼓励学生去

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在本章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对 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的探究过程中, 应该因势利导, 根据具体教学过程 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

6、重视认真完成实习作业。实习作业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 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 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 在学习测量这 样的内容时安排实习作业,对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7、重视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 心

的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下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 建构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形成学生认 知冲突,通过协作与会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对所 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