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国画之韵初稿

2023-11-03 来源:步旅网
论中国画之韵

摘要:中国画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联系很密切,中国书画主“气”,尤其是“韵”。历代中国书画中的画中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个性”,而“韵”是中国画最特殊的“个性”。在历代史论评论家的著作下,我们能更好的深入分析中国书画的“韵”和其发展含义,使得更多的人解读中国画以及其特殊气质。而中国画之“韵”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以及当其社会功能不断完善,发扬了中国画的精神。 关键词:气 韵 传神 骨法 画论 目录: 前言

第一 韵之本

第二 韵的含义与发展 第三 韵和神的关系

1谢赫与顾恺之画论的比较 第四 气韵相辅

第五 韵在画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

黄山谷云:“凡书画当先观其韵”。由此可见,中国画主张“气”尤其是“韵”本文分为五章,分别的讲述了“韵”的本意;含义与发展;韵与神的发展;气韵相辅;以及韵在画中的意义。来表达中国画之“韵”的的深度。这同时也是了解中国画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通过史论来鉴证中国画论的完善。中国画的独具性,复杂行,也是无可取代的。

一韵之本

“气韵”之词,最早是南齐谢赫最早陈述出来的,是当时艺术自身的一种存在。谢赫的“六法”中最先解读。在南朝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用“气”一词居多,如“秀气成采”,“气扬采飞”等,同时的还有锺嵘的《诗品》也提到了“气”,他们的主张中很少将“气”与“韵”放在一起,而把“韵”放在了声律中。可见,“气”与“韵”,古人分的很清楚. 更如荆浩的《笔法记》中所云:“一曰气,二曰韵。”经籍和诸子中都无“韵”字。但是蔡邕的《琴赋》中“繁弦既抑,雅韵用扬”可能是最早的“韵”字了。不过,音韵和画韵应该不是同一意义。

谢赫和顾恺之所云的“韵”和“神”都是魏晋时玄学风气下的人伦概念。自然之下,人们认为“韵”是相对于人的体态和风姿而言的,但这只是那时的一种认为而已,在《世说新语》中很多的地方都有其表意,这就明显的看的出来,用在人的身上表现的就只是这么狭隘的表层含义。但是对于魏晋时期,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二 韵的含义与发展

韵的发展越来越丰富,不仅指人的神态和气质,也指笔墨,尤其是人的主观情绪的表现。是多种感情的混合以及画面中艺术风格的综合。“气”和“韵”可以

分开来说,有的画表现的是以气为主,有的则是韵味十足。气韵也是人物画中情趣的一种表达,有的淡雅,有的粗犷。气和韵的表现都离不开线的表达,还有笔墨的效果,中国画也十分注重笔与墨的作用。

于此同时,在玄学的文化发展下,“气韵”也开始表现在山水画中。魏晋以来,在诗歌上,在人物画上都有韵的风采,而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宗炳,王徽的山水画论的发展,都强调了写山水要写山水之神。虽然并未用到“韵”,但是用到顾恺之的“神” 已经是一大发展了。会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而提倡用“韵”。

唐代的荆浩是第一个将气和韵用在山水画中的人,他的《笔法记》中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这里的气韵与谢赫谈的大相径庭。荆浩将“气,韵”用在山水生气的地方也是韵的极致,这也就是传神。

可见,韵用在画的含义,在谢赫时为人物所有 ,到荆浩时又为山水所有,这当然也是玄学的社会功能的引导,在这样的理论下,山水画的发展会更有不同,唐代后不仅出现了荆浩的山水画论,也继承了谢赫的气韵之说,自此以后,气韵更多的在笔墨上得到重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 韵在人物画中的意义

在魏晋时期,以画人物画为主,而谢赫的“六法”主要针对人物画而言。画中的人物都要有气韵。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当然,这也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系,魏晋时期是崇尚“玄学”的,这一大好处是发现了艺术的本质,所以,顾恺之的传神论也是文化的推动下产生的。

汉代时候,中国书画只是一个政治的工具,宣传的功能,而魏晋后它开始变得独立了,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而画的意义也不只在画的自身之外,而是通过形来表现画的人物的神来确定其意义和价值。绘画本身也有它自己的社会功能在里面。

在谢赫的“六法”中,“气韵”放在了首位,他通过画中人物的气韵的表现程度来定其优劣,这是很多画家都肯定的。也是后人评价画优劣重要的一点。当时指的是画中的人物,并不包含用笔和用色,这就是“韵”用在画上的最初意义。后来的人则是把“气韵”用在了笔墨上,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但是就“气韵”而言,还是指人物的精神状态。

在顾恺之和谢赫的理论研究下,使得后来的画家们更加明确了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彻底的被画家所挖掘出来,“气韵”能被作为绘画之法,这已经代表了中国艺术进一步的发展,还有理论的成熟,这是新的开始对于整个绘画界而言,开始了又一个进程的探索。

三韵与神的关系

韵与神的是同在一个空间下的。早在郭若需的呃《图画风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和人品的高低相联系,是十分的精深。

在谢赫的“六法”论基本上是从顾恺之的画论中整理出来的。但是顾恺之主张的是“传神写照”,而“气韵”并不是首位,但是“气韵”却是更加的全面。

顾恺之的画论突出的是“传神写照“,着重刻画人物的眼睛,眼睛传神而表达其人物的特点,当然,也重视体态动势,环境等,但是主要的还是在传神上。这在当时的人伦鉴识上来看,传神重点在于眼睛的神态的传达。很多的史籍上也有描绘人的神态,多从眼着手。当然,也不能完全只从眼睛画,也在其它的方面着手,在他的《论画》中还有其骨法的描写,几乎每一个画中的人物,都有论到”

骨气“,曹植的《洛神赋》中,写洛神之美:“骨像应图”,《诗经》中也有所云。顾恺之发现了人物画的本质不在于外形,而在于传神。

到了谢赫时,就完善了很多。避免了片面性,用“气韵”来代替“传神”。其实强调“气韵”的本身就是“传神”。更能将人物的精神状态表达出来。 四 气韵相辅

王维画水墨很淡雅,荆浩曾说他“笔墨婉丽,气韵清高”。可见,有气韵之画有清,雅,淡,以墨骨为支撑。王维的画是慢慢的画,慢慢的品味,则不同于吴道子,吴道子的“吴带上风”的绘画特点,也是文雅气具足,他也被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可见,有气韵者,必有大作为之。 在书法中的“锋芒毕露”“风驱电击”似的运笔,都能把气韵体现的微妙,这样的笔法表现出的是一种激情,这种气之上的韵是深邃的,傅抱石先生也曾在《中国画法研究》中研究过此之“气韵”。线的结构都能表现出来总体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韵”。 结论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画之韵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从笔墨的韵味,到线的韵味,以及传神写照,这都是时代的产物。在魏晋时,收到玄学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形体也成为欣赏对象,随着绘画的社会功能的体现,越来越重视人的精神状态,之后更是重视人的主观状态,这是在文化的推动下发展的。同时,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到谢赫的“气韵”,描写人物的状态为主;在到后来宗炳的画论以及王徽的画论,山水画得意以“韵”开始逐步发展,直至荆浩的《笔法记》中,第一次将“气”“韵”用在山水上,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画之“韵”是中国画发展的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在后世人的不断的学习和开拓中,会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画,将“韵”的独具行,复杂性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深渊》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5-1 2 黄庭坚 陈师道 《豫章黄先生文集-后山诗注》商务印书馆 2009-01-11 3 刘勰著 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1 4 叶子 《气韵与鉴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1-1

5 李希凡 《中华艺术通史8: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下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6 殷伟 《琴-中华千古文人的养性怡情》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1-1 7 (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3-1

8 (宋)郭若虚著 俞剑华注释 《国画见闻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8-1 9 李祥林 《顾恺之-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1 10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1990-4-1

11 毕斐 《历代名画记》论稿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3-1 12 傅抱石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1

13 (明)董其昌著 毛建波校注 《画旨》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1-1

14 陈传席 《陈传席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1-6-1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付爱民老师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给予我细心的理论指导和专业指导,让我如期的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和创作。在写论文期间,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收获了很多,在此表示我衷心的感谢,也感谢老师四年来的教导和关怀,让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了很多,同时感谢毕业论文答辩的各个老师,给予的论文指导,和这大学期间的关怀与爱护,我们会张开新的翅膀,开始新的飞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