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毛概精品教学(张威)历年考研毛概材料分析题大全

2022-08-12 来源:步旅网

35结合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1成思危,著名经济学家,原民建中央主席,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谈到我国政党制度,他深有体会地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共事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只有

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海外有评论说中国的民主党派人士在政府任职多是"坐虚位""无实

",成思危说,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中国的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在担任化工部副部长

的时候,我对自己负责范围内的工作是完全有权作出决策的。作为全国人大常会副委员长,

我负责证券法、农村金融的执法检查。我和中共党籍的副委员长一样,也是独当一面的。"

材料2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共有18.7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当选

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常委员副委员长6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5人。2

分别担任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部长。2007年有18人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领导职务副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内容不断充实,程序逐步规

范。据统计,1990年至200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

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就有287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或出席的就有85

次。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建议260多项,

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如关于三峡工程、耕地保护、两岸"三通"、西

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沿线发

展、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等方面提

出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采纳。材料1、材料2摘编自《光明日

报》

1)从"打橄榄球""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5

分)

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5分)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

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

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

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

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

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

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型政党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本身的特质中蕴含着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第一,

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我国国体相适应,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第二,

1

我国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代表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我国的政党制度能够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有效地吸纳新兴社会阶层、整合各种政治力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积极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第一,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执政党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建言献策。第二,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第三,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在实践中关注民生,提高参政议政实效;第四,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发挥自身力量,为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起到积极作用。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90年里,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摘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2最近,有一本名为《苦难辉煌》的党史专著,颇受广大读者欢迎。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一再追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几十个人,仅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就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历史给国民党很多机会,却只给共产党很少机会,但是共产党抓住了这仅有的机会,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又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7000多万人的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南昌起义后剩下不到800人到今天的威武雄狮,党和军队为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哪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来自哪里?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分)

2)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6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

2

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

2)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抗战时期,毛泽东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③虽然历经"大跃进""十年文革"的波折,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5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废除农业税,使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从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30.0平方米和32.4平方米。2008年城乡居民你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增加32.5万倍。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适应之处,与人们的期望功能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摘编自《人民日报》,《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材料二200710月党的十七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2009年四月,新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正式推出。新医改明确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任务和工作。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农民。60岁后享有“普惠式养老金”,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又向“养老不犯愁”的新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摘编自人民网中国网)

为什么在紧急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当前,我国

3

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其令人瞩目的收入

增长转化为非收入方面的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增长。

(2)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

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

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

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6.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的矛盾同旧社会主义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

义的社会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

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

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

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有相适

应有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19572

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

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

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策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矛盾,并就完全解决了

问题,还需要就此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出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

些提法妥当。至于何森美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

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

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

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79330日《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些理论的重大意义(6分)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4)

(1)背景:

第一,1949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

4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

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

第三,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进行了

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直

接明了地回答。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

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第五,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

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1957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

说。

意义: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

展。第二,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

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

第三,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

第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

理论依据。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

第一,正确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他指出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

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牢牢地抓住这

一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只

有通过迅速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才

能有效地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所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

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

第二,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找到了解决矛盾

的正确途径。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

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

5

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提出了对外开放,并把其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四,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准确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观点。

37

材料1: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平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跃居世界第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1737万亿美元,
三位。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到达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帜,最更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下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5分)(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制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5分)【答案】

(1)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是伴随着对旧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因此,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道路实际上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道路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 其重大突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将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破和创新将对今后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种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
对非公有资本非禁即入的提法,写在党的文件里面还是第一次。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很多行业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开放,通过吸收民间资金和非公企业进入,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提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到提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③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

这是经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既是法治

6

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在严格法律制度的制约下,市场主体必须讲信用,这样才能做到公平竞争,等价交换,那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市场,企业才能有高效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6、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130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重要经验。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 两次失败说明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材料中两次胜利,设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正确和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

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及我党又开始探索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这条道路是艰辛的。一方面我党在探索中形成了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及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都是我党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果。但是在探索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这些错误的思想是由于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材料中说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革命实践中才能产生。只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今天,我们应 :第一,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尤其是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该辩证地看待
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原理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第二,要注重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第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了解国情,解决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不与时俱进,就会延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第四,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就必须用于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37.在《人民日报》“说句心里话”栏目,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的一位农民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想办法给农民更多实惠,直补种粮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让我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些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现如今,我们这个村先搞了“农民转市民”试点,全村131人今年全部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由农民开始变为市民啦!

我家承包的土地自愿流转给集体统一经营,每亩补贴我们青苗费4880元,以后每年按照亩产1000斤粮食的市场价补偿我们,村里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一些现代农业项目,经营赚了钱,我们可以分红,这些项目优先从村里招聘劳动力,我儿子就可以回来打工,离我们更近了。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地荒在那里,流转以后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又能从中受益,对村里经济也有好处。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17年前盖的,已经破旧了,根据农民转市民的政策,房了拆迁以后,会补偿给我们两套75平方米的搂房,新房子离这不远,政府承诺我们明年9月搬家。最高兴的是变市民以后,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一次性缴4320元钱,男的从60岁起,女的从55岁起,就可以每个月领156元养老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为什么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2)通过该示范区的变化,指出建设我国社主义新农村的主

1)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以家

8

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废除税费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因此,农村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解决了农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2)材料显示,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措施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此我们应在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如下主要途径,来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增长潜力,增加非农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

第三,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第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行农村义务教育。

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合理流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农业其他改革

35.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城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3分)(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分)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9

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

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

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

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

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分)

36.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地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大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3)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答案要点:
1)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

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量有所增加;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

量明显增加。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

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4分)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

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3分)
3)上表说明,封建势力虽然有所削弱,但封建的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

根本改变。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占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3分)

37

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0

1、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着重要的资源挑战。

2、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指导各方面重大关系,坚持“以人为本”。

答案要点:
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2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2分)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有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2分)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4分)

37、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
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37、参考答案:
(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具体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大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一般由养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大法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老保险、

11

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说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

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的功能不仅在于解

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它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

障,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这一点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

要体现。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2)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我国正

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

任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它是一张安全网,它能够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弱者提

供安全保障。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它是一个稳定器,它能够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

靠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必然会出现竞争和优

胜劣汰,如果企业或者劳动者个人在竞争中暂时被淘汰,就要由社会来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

而社会就是通过建立保障体系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

题,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

险,才能切实地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总之,建立健全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越发展,收

入分配越多样化,收入差距越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就越重要。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5.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

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

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

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期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

颁《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

定购。

19881991,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

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

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已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只B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

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国企改革进入了

最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正不断向纵深发展。

材料2

改变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

12


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 年的120 种减少到目前的12 种,

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望》1999年第39

三种价格形式在各类商品定价中的比重
年份19871985 1988 1991 1993
农产品收购国家定价%94.4 37.0 24.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23.3 19.0 20.0 7.0
市场调节价%5.6 40.0 57.0 57.8 82.7

零售商品国家定价%97.0 47.0 28.9 20.9 12.0
国家指导价%19.0 21.8 10.3 4.0
市场调节价%3.0 34.0 49.3 68.8 84.0

工业生产资料国家定价%100.0 36.0 12.0
国家指导价%18.3 7.0
市场调节价%45.7 81.0

根据《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993)》资料整理

材料3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年份19521957 1965 1978 1998 1993 1998
GDP(亿元)679 1068 1716 3624 14928 34634 79553
人雹GDP()119 168 240 379 1355 2939 6404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1952年为5.2%1978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995年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

摘自《望》1999年第39

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

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大豆、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糖、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七位。

根据《望》1999年第39期资料整理
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二十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到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二十年实际增长2.2倍。摘自《望》1999年第35

13

请回答
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

答案要点: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变,市场开始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
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
是因为市场经济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

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