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控讲义

2020-07-27 来源:步旅网


第一部分 TDN-AC/ACS+教学实验系统介绍 第一章 TDN-AC/ACS+系统概述

1.1 系统构成:系统由各单元电路、8088CPU板和PC机进行通讯的串口构成,其系统布局见附录三

信号源发生单元: U1 SG&U15 SIN 采样保持器及单稳单元: U2 SH 运算模拟单元: U3-U8、U20 非线性单元: U9 NC 数/模转换单元: U10 DAC 模/数转换单元: U12 ADC 状态指示灯单元: U11 D 单节拍脉冲发生单元: U13 SP 电位器单元: U14 P -5V电源发生单元: U16 A 信号测量单元: U19 SC 驱动单元: U17 DRIVER 电机单元: U18 MOTOR 高效开关电源

特殊运算环节单元: U21 可变电阻单元: U22 微型温度控制单元: U23 TC

1.2系统实验项目

实验一 模/数、数/模转换 实验实验二 采样与保持 实验三 平滑与数字滤波实验 实验四 积分分离PID控制实验 实验五 最小拍控制系统 实验六 大林算法

实验七 非线性控制 实验八 多调节器计算机控制 实验九 综合控制实验

1

第二章 TDN-AC/ACS+系统硬件资源

2.1 系统电源

TDN-AC/ACS+系统采用的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1. 输入电压:AC165-260V

2. 输出电压/电流:+5V/2A,+12V/0.2A,-12V/0.2A 3. 输出功率:15W 4. 效率: ≥75% 5. 稳压性能:

电压调整率≤0.2% 负载调整率≤0.5% 纹波系数≤0.5% 6.

工作环境温度:-5℃--40℃

2.2 8088微机主板资源 一.系统内存分配:

0000:1000H 0000:0FFFH

0000:0000H

系统程序区64K 用户栈区 用户程序区 系统堆栈区 DEBUG系统数据区 BIOS系统数据区 中断矢量区 F000:FFFFH- F000:0000H 1000:0000H 28K

0000:0500-06FFH 0000:0400-04FFH

二.系统单元电路

1.信号源发生单元电路:

信号源发生单元电路包括U1 SG单元和U15 SIN单元. a) U1 SG此单元可以产生重复的阶跃、斜波、抛物线三种典型信号,且信号的幅值。频率可以调(通过调电位器W12,W11)。

2

b) U15 SIN可以产生正弦波和方波(频率从0.2HZ到400Hz、幅值在)

2.采样保持器及单稳单元电路(U2 SH):

该单元的输入输出电平范围±12V,PU为控制端,用逻辑电平控制,高电平采样,低电平保持,采样时间约为10us。 3.运算模拟单元电路(U6) 4.非线性单元电路:(U9 NC):

该单元供死区非线性和间隙非线性模拟电路插接电阻用。 5. 数/模转换单元电路(U10 DAC):

该单元采用DAC0832芯片,转换精度为8位二进制码,输入数字范围为00H-FFH,对应输出(U10单元的OUT端)为-5V-+4。96V。80H对应0V。

6.模/数转换单元电路(U12 ADC):

它采用ADC0809芯片,分辨率为8位二进制码。模拟输入通道8路(IN0~IN7),通过三端地址码A、B、C多路开关可选通8路模拟输入的任何一路进行A/D变换。其中IN1~IN5的模拟量输入允许范围:0V~4.98V,对应数字量00H~FFH,2.5V对应数字量80H。IN6和IN7两路用于接上拉电阻,所以模拟量输入允许范围:-5V~+4.96V,对应数字量00H~FFH。0V对应80H。 7.状态指示单元(U11 D): 用于实验现象指示作用。 8.信号测试单元:

信号测量单元由ADC0809、LM324、74LS02芯片、量程选择开关和双路表笔构成。本单元可以替代实验中使用的长余辉示波器。

第三章 TDN-AC/ACS+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

3.1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1.信号源单元无方波输出(U3-U8)

若信号源打在方波档,输出为一条直线时,请检测S端的输出信号。 1) S端有方波,则锁零电路故障。 2) 无方波,请更换555。

3

2.有方波但无斜波或抛物波

1)检查相应单元电路中的2uf电解电容,如损坏,请更换。 2)检查相应单元电路的场效应管,如损坏,请更换。 3.2实验中有关注意实现 1.D/A调零

在每一次进行实验以前,DAC0832必须要进行调零。操作步骤如下: 1) U10单元中的DAC0832的控制信号CS和WR端分别接到CS&TS

接口信号中IOYO和XIOW中。

2) 在调试状态下及“>”提示符下,键入A200回车,启动汇编,

然后输入以下程序: 0000:2000 MOV AL,80 0000:2002 OUT 00,AL 0000:2004 INT

3) 连续运行以上程序G=0000:2000回车。屏幕将显示当前寄

存状态,(IP=2004,CS=0000,),将万用表拨至毫伏档,测量U10单元中OUT端的电压,调节DAC0832芯片下方的微调电阻,直至电压显示到0mv为至(若调不到绝对0mv,可偏正一点的0mv亦可,但不能为负)。

2.对于搭接被控对象时,输入和反馈回来中的电阻应尽量使用实验板上的电位器来实现。

3.实验用的导线,导线头不应拔得太长,以防短路。做完实验后,应将导线收好。

4.在开启实验箱得时候要注意开启得间隔时间应大于30秒,不能频繁的开启电源。

4

第二部分

计算机控制实验部分

5

实验一 模/数、数/模转换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在TDN-ACS+实验箱上进行实验的方法。 2.初步掌握利用虚拟示波器观察实验结果的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模/数和数/模的基本原理。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TDN-ACS+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一台。 2.PC机一台。

3.示波器一台(可选)。 4.万用表一台。 三.实验预习及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过程。 2.结合课本了解模/数、数/模转换的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线路原理图:见下图1-1

图1-1

6

U2 SH A2 Q2 OUT2 +5V W141 Y U14 P 1 IN7 CLOCK D0 A B C +5V D7 U12 GATE2 测量点C

OUT PA0 PA7 D0 D7 D0 D7 U10 8088

8088CPU的OPCLK信号与AD0809单元电路的CLOCK相连作为ADC0809的时钟信号。ADC0809芯片输入选通地址码A、B、C为“1“状态,选通输入通道IN7。通过电位器W141给A/D变换器输入-5V~+5V的模拟电压。8253的2口用于5ms定时输出OUT2信号启动A/D变换器。由8255口A为输入方式。A/D转换的数据通过A口输入计算机,送显示器显示,并由数据总线送到D/A变换器0832的输入端。选用8088CPU的地址输入信号IOYO为片选信号(CS),XIOW信号为写入信号(WR),D/A变换器的口地址为00H。

调节W141即可改变输入电压,可从显示器看A/D变换器对应输出的数码,同时这个数码也是D/A变换器的输入数码。

2.实验流程:(对应的程序已经放在了8088的监控中,可以用U(反汇编)命令查看。(见图1-2)

图1-2

7

主程序 初始化8255A口为输入 8255 2口为定时方式(3ms) 延时20ms 取A/D值并送D/A 显示A/D

3.实验步骤:

① 按图1-1接线,用”短路块”分别将U1 SG单元中的ST插针与+5v插针短接;U14 P单元中的X与+5V,Z与-5V短接。其它用粗线画的线需自行连接。连接后,请仔细检查,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 ② 将W141输出调至-5V,执行监控中的程序(G=F000:1100).如果程序正确执行,将显示“00“。

③ 将W141依次调节,用数字电压表分别检查A/D的输入电压D/A的输出电压。记下相应的数码及D/A的输出模拟电压,填入下表1-1: 模拟输入电压(V) -5 -4 -3 -2 -1 0 +1 +2 +3 +4 +5 1-1

U14 P 图1-3 U12 Y 100K - IN7 10K 显示器数码(H) FF E7 CD B3 9A 80 67 4D 34 1A 00 模拟输出电压(V) -5.00 -4.02 -3.00 -2.01 -0.99 -0.01 0.99 2.01 2.99 4.00 5.01 ④ 按图1-3该接U14输出Y至U12输入IN7的连接,其它线路同图

5)用数字万用表监测A/D的输入电压,在OV附近连续调节A/D的输

8

入电压,观察整理化误差和量化单位。

6)测出A/D输入电压在OV附近±5个量化单位的数值,记录与之对应的数字量,如表1-2表示:

模入电-196 -156.8 -117.6 -78.4 -39.2 0 39.2 78.4 117.6 156.8 压(mv) 数字量85 (H)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线路,完成表1-1,和表1-2,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仔细分系统的流程图,理解A/D D/A的转换过程。 3)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总结实验体会。

9

84 83 82 81 80 7F 7E 7C 7B

实验二 采样与保持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采样与保持应用原理。 2:采样周期T的设置。 3:掌握实验过程的流程图。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TDN-ACS+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一台。 2.PC机一台。

3.示波器一台(可选)。 4.万用表一台。 三.实验预习及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过程。 2.结合课本了解采样与保持的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2.1 采样实验

1.实验线路原理图 1)原理:

信号源U1 SG单元的OUT端输出抛物线信号,通过A/D转换单元U12的IN7端输入。计算机在采样时刻启动A/D转换器,转换得到数字量送至实验箱的8255口A,A口设成输入方式。8088CPU将输入的数字量直接送到D/A转换单元U10,在U10单元的OUT端则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

输出为零。在时间 以外,计算机输出零至D/A并使其转换,所以的时间:10ms

以外

OUT U1 R 8088 U12 OUT U10 C 10

2)接线图:见图2-1。 OUT U1 SG

+5V IN7 EOC A B C PA0 PA7 U12 IRQ7 D0 D7 D0 D7 8088 D0 D7 U10 OUT C 1 OUT2 3)采样周期T的设置:

计算机用8235产生定时中断信号,定时10ms,并在2F60H单元存放倍数Tk可取01H~FFH,采样周期T=Tk×10ms。所以T的范围为T=10ms~2550ms,改变Tk即可以确定T。 2.实验内容和步骤:

1)按图2-1连线,首先将U1 SG单元中的S11拨至抛物线档,S12拨至下档。用短路块短接S和ST。

2)用示波器(可用虚拟示波器)观察U1单元的OUT端的波形,调W12使其不高于5V,调W11使T1约为2s 3)选定Tk=04H。

4)将2F60H单元存入Tk启动采样程序(G=F000:11A2)

5)用示波器对照观察U1单元的OUT端与U10单元的OUT端波形。 6)选择若干Tk值,重复4)、5),观察不同采样周期T时的输出波形。 7)调节U1 SG单元的W11使T1约0.3s,调W12使其不高于5V,重复步骤4),5)。

11

实验2.2 保持器

1.实验原理与接线图: 1)原理:

计算机(8088CPU)用8253定时,在采样时刻计算机给A/D器件启动信号,这时A/D器件(ADC0809)将模拟器转换成数字量并通过A口输入,计算机直接把这些数字量输出给D/A器件,DA器件(DAC0832)则输出相应的模拟量,并且一直保持到输入新值。原理图如下图2-2:采样周期设置同实验2.1.

R 10 S1eTSSS 0.5S1C 图 2-2 2)实验接线图:如下。 U1 SG R 10K 10K 图2-3

12

IRQ6 1 ST OUT IN7 EOC PA0 PA7 U12 2uf 50K 50K IRQ7 D0 D7 8088 D0 D7 U10 2uf 250K OUT OUT2 +5V 10K 250K -C

2.实验内容与步骤:

① 按图2-3接线,S11拨至阶跃档,S12拨至下档,调W12使U1单元Out端为1V,调W11使周期为5s。选Tk为02H。

②2F60H单元存入Tk值,启动采样保持程序(G=F0000:11E5).用示波器对照观察U12单元的IN7与U10单元的Out端波形,观察输出Out。

③ 更换Tk,重复2)。

④ 增大Tk,存入2F60H单元,启动采样保持程序,观察输出C波形.重复做几次,直到系统不稳定,记下Tk值,并换算出相应的采样周期,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2-4: Tk(H) 02 04 08 10 采样周期(s) T=Tk×10ms 五 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的波形以以及完成表2-4,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完成实验过程流程图。

3) 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总结实验体会。

13

实验三 平滑与数字滤波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滤波的原理。

2.结合实验熟悉滤波在系统控制中的作用。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TDN-ACS+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一台。 2.PC机一台。

3.模拟示波器一台(可选)。 4.万用表一台。 三.实验预习及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过程。 2.结合课本了解数字滤波的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原理及接线: 1)原理:

见图3-1,微分加在反馈输入端(为正反馈),计算机用D(z)式进行微分运算,R为阶跃输入信号,C为系统输出。其中输入R由信号源给出(U1 SG)。

图3-1

微分是正反馈,当取合适的微分时间常数时,会使系统响应加快。若微分时间常数过大,会影响系统稳定性。 2)实验接线图:图3-2

14

2 0.02S11eTS SD(Z)

U1 SG OUT 图3-2

系统输出C接至A/D的IN7输入端。A/D转换的数字量接至PA10~PA17,8255 A口为输入方式。8088经过D(z)运算,将微分控制输出D0~D7通过D/A D0~D7送到D/A转换器,变成模拟量后加到系统的相加点上。 3)算法:

在计算机中,微分算法采用一阶差分代替:

R 10K 10K R1 C IRQ7 OUT D0 D7 U10 20K 20K D0 D7 PA0 PA7 8088 EOC D0 D7 1u 20K IN7 ST +5V GATE2 OUT2 IRQ6 1 A B C +5V U12 TDTDYKXKXK1P1XKP2XK1

TT(TD为微分时间常数,T为采样周期)

微分平滑算法采用四点微分均值法:

TTTDDDYKXXXDX6TK2TK12TK26TK3 AXAXAXAX1K2K13K24K3

15

T

4)采样周期T:

计算机用8253产生中断信号,定时5ms,采样周期T为T=TK×5ms,Tk需预先送入2F60H单元。范围为:01H-FFH,对应T的范围:5ms-1275ms. 2.实验内容与步骤 1)观察有噪音时的微分

①按图3-2接线,S11拨至阶跃档,S12拨至下档,调W11使周期约为2s,调W12使幅值约为0.5V,TD先取0.02s,采样周期也先取0.02s。 ②将2F00H、2F03H存入系数P1、P2,2F60H存入Tk。

③启动微分程序(G=F000:123D),用示波器观察系统输出C波形,观察U10单元的OUT端微分输出波形,并画出来.

④选择不同的Tk与P1,P2,重复②、③,观察微分噪音幅度,并以TD=T=0.01s时系统噪音为参考,记录参数与结果,填入表中。

表3.1-2

参数 Tk 项目

2)观测平滑后的波形

①按图3-2接线,S11拨至阶跃档,S12拨至下档,调W11使周期约为2s,调W12使幅值约为0.5V,TD先取0.02s,采样周期也先取0.02s。 ②将2F06H、2F09H、2F0CH、2F0FH存入A1、A2、A3、A4、2F60H存

16

TD(s) T(s) P1,P2 A1.A4 A2,A3 微分噪音幅度 0.99 0.99 02 02 04 04

入TK,启动微分平滑程序(G=F000:12EB)。

③观察U10单元的OUT端,观察系统输出波形,看有无平滑作用。 ④若无平滑作用,停机,改变系数和TK,再重复②、③。将结果填入表3.1-2。

3)观察微分加速作用

①图3-2接线,S11拨至阶跃档,S12拨至下档,调W11使周期约为0.5s,调W12使幅值约为1.5V,TD和采样周期也先取10ms,启动无微分反馈程序(G=F000:13C5),系统输出。

②按1)②、③或者2)②、③步骤做,这时主要看系统影响是否加快,并可适当调整TD、Tk,重复做几次。

实验3.2 数字滤波

1.实验原理及接线: 1)原理:见图3-3

图3-3

计算机对含有干扰的正弦波信号R(约0.5~1HZ)通过U12 采样输入,然后进行数字滤波处理,以保留正弦波信号,最后送至U10变成模拟量C输出。

2)模拟带有尖脉冲干扰的正弦信号

用RC电路将U1单元的555输出方波(S端)微分,将次信号视作干扰,再用U15 SIN单元产生的正弦波,两信号迭加,如图3-4。注意R点的波形不要超过±5V,以免数字化益处。 3)滤波器的计算

R IN7 U12 8088 U10 OUT C 1要求设计一个相当于的数字滤波器,由一阶差分法可得近似公

s1式

17

Yk=(1-a)Xk+(a)Yk-1

Xk:输入,Yk:输出,T:采样周期,1-a=。

T加权平均值算法为:

Yk=A1Xk+A2Xk-1+A3Xk-2+A4Xk-3(式中A11)

i14Xk: 输入,Yk:输出。

1-a,a,Ai需分别存入内存,存储区见表3.2-1。 地址 2F00H 2F03H 4)采样周期T

计算机用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5ms,采样周期T为: T=Tk=T×5ms

Tk需选送入2F60H单元,范围:01H~FFH,对应T的范围:5ms~1275ms。 5)线路

接线见图3.2-2。接入1点的信号为正弦波,2点为干扰信号。

18

内容 1-a a 地址 2F06H 2F09H 2F0CH 2F0FH 内容 A1 A2 A3 A4

+5V SOUT 47K U15 U1 S +5V NC ST GND 1 47K 2 10K 10K 10K - 1 IN7 +5V OUT2 GATE2 C OUT D0 D7 U10 EOC PA0 PA7 U12 IRQ7 D0 D7 8088 图3.2-2

2.实验内容及步骤 1)一阶惯性数字滤波

①按图3.2-2接线,置S12中档,调W11使S约为0.02S,调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1HZ,3V的正弦信号,调整1,2端对应的电位器,使R端波形符合要求。

②输入程序,经过汇编、连接后装入系统,装入的段地址CS:0000,偏移地址IP:2000。装入后可用U0000:2000命令查看第一、二条指令为MOVAX,022C、MOV DS,AX由此可知数据段地址为022C。用D002C:0000命令可查看到数据段中所放的数据,用E022C:0000命令可从第一个数据开始修改这些值,按空格键可修改下一个值,按“——”键可修改上一个值,按回车确认并停止修改。例如:D022C:0000

19

(回车)可看到:022C:0000 01 20 00 00 80 00 00 00 即:Tk=01、1-a=20、a=80

③启动一阶惯性数字滤波程序G=0000:2000,用示波器观察输入端R,输出段C的波形,分析滤波效果并记下正弦衰减比、干扰衰减比以及a、1-a值。

④改变1-a,Tk,重复步骤(3),直到得到满意的效果,将实验结果填入表3.2-2。

(2)四点加权平均数子滤波

①同上.②同上。0233:0000(回车): 0233:0000 01 10 00 00 20 00 00 30 0233:0008 00 00 40 00 00 00 00 00 即:A1=10 A2=20 A3=30 A4=40

③启动地点加权滤波程序G=0000:2000,用示波器观察输入和输出,记录正弦衰减比、干扰衰减比和A1、A2、A3、A4。

④改变A1、A2、A3、A4和Tk的值,重复步骤③并记录实验结果。

参数 Tk T(S) 1-a a A1 A2 A3 A4 滤波前后滤波前后干MS 项目 一阶01 惯性 06 四点01 加权06 平均 表3.2-2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内容以及记录所要观察的波形 2) 记录实验结果填入表3.2-2中 3) 画出系统实验的流程图。 4) 总结实验体会。

20

正弦幅值扰幅值比 比 30 30 20 20 30 30 20 20

实验四 积分分离PID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PID控制原理。 2:运算原理的计算。

3:整定调节参数与系统开环增益。 二.实验设备

1.TDN-ACS+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一台。 2.PC机一台。

3.示波器一台(可选)。 4.万用表一台。 三.实验预习及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过程。 2.结合课本了解积分分离PID控制的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原理及线路 1)原理

如图4-1,R为输入,C为输出,计算机不断采入误差E,机型积分判别与PID运算,然后判断结果是否溢出(若溢出则取最大或最小值),最后将控制量输送给系统。 R + - 图4-1

21

P I D 1eTS S50 (0.2S1)(0.25S1)C

3) 运算原理 PID控制规律为: U(t)=Kp[e(t)+

1TIde(t)] dt0e(t)dtTDe(t)为控制器输入;U(t)为控制器输出。用矩阵法算积分,用向后差分代替微分,采样周期为T,算法为:

TKTDU(k)=Kp{E(k)+ [E(k)-E(k-1)]} E(i)TIi1TKpT = Kp×E(k)+

TIE(i)i1KKpTD[ E(k)-E(k-1)] T简记为:

UK=PEK+IEiD(EKEk1)

i1KP、I、D范围为:-0.9999~+0.9999,计算机分别用相邻三个字节存储其BCD码。最低字节存符号,00H为正,01H为负。中间字节存前2位小数,最高字节存末2位小数。 3)整定调节参数与系统开环增益

可用临界比例带法整定参数。设采样周期为50ms,先去掉微分与积分作用,只保留比例控制,增大KP,直至系统等幅振,记下振荡周期TU和振荡时所用比例值KPU,按以下公式整定参数。 ① 只用比例调节

KP=0.5KPU(P=KP=0.5 KPU) ② 用比例、积分调节(T取TU) 比例KP=0.36 KPU(即P=KP=0.36 KPU) 积分时间TI=1.05TU(即I=

KPT0.07KPU) TI1615③ 用比例、积分、微分调节(T取TU)

22

比例KP=0.27KPU(即P=KP=0.27 KPU)

KPT0.11KPU) TIKT微分时间TD=0.22TU(即D=PD=0.36KPU)

T积分时间TI=0.4TU(即I=

PID系数不可过小,因为这会使计算机控制输出也较小,从而使系统量化误差变大,甚至有时控制器根本无输出而形成死区。这时可将模拟电路开环增益适当减小,而使PID系数变大。例:PID三个系数都小于0.2,模拟电路开环增益可变为K/5,PID系数则都相应增大5倍。另一方面PID系数不可等于1,所以整个系统功率增益补偿是由模拟电路实现。例如若想取PID=5.3,可取0.5300送入,模拟电路开环增益亦相应增大10倍。 4) 接线与线路原理。 见图4-2 A2 Q2 PV2 OUT Q2 U2 SH IN OUT ST U11 IRQ6 PB17 OUT2 A1 1 IN7 EOC EOC A B C +5V PA0 PA7 U12 +5V GATE2 IRQ7 D0 D7 8088 3u 100K - 200K E 50K - R 30K 240K - c D0 D7 U10 1u OUT 10K R 10K - 200K 200K OUT U1

23

8253的OUT定时输出OUT2信号,经单稳整形,政脉冲打开采样保持器的采样开关,负脉冲启动A/D转换器。

系统误差信号EU2、IN;U2、OUTU12,IN7;采样保持器对系统误差信号进行采样,将采样信号保持并输出给A/D第7路输入端IN7。

计算溢出显示部分:图4-2虚框内。当计算控制量的结果溢出时,计算机给口B的PB17输出高电平,只要有一次以上溢出便显示。这部分线路只为观察溢出而设,可以不接,对于控制没有影响。 5)采样周期T

计算机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10ms,采样周期T为:T=Tk×10ms,Tk事先送入2F60H单元,范围是01H~FFH,则采样周期T的范围为10ms~2550ms。按TU计算出的T如果不是10ms的整数倍,可以取相近的Tk。

3.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4-2接线,用短路块将S与ST短接,S11拨至阶跃档,S12拨至下档,调W11使信号周期为6S,调W12约为3V。 2)装入程序AC4-1.EXE,用U命令查看程序数据段地址为0240,在0240:0000地址开始存入TK、EI、KP、KI、KD(其中KI=KD=0),启动PID位置式算法程序,用示波器观察输出。

3)选不同的KP,直到等幅振荡,记下TU和KPU,Tu填入表4-1上部。(或KP取0.99仍不振荡则应增大采样周期或增大模拟电路增益,增大增益可调整图4-2中电位器R)。

4)根据临界比例带法计算PID三个参数,修改KP、KI、KD(若系数过大过小可配合改变模拟电路增益),积分分离值E1取7FH存入2F00H单元,在输入R为零时启动程序,对照输入R观察C,用示波器测出MP、ts。

5)改变积分分离值E1,在输入为零时重新启动程序,对照输入观察输出C,看MP、ts有无改善,并记录MP、ts。

6)根据PID三个系数的不同的控制作用,适当加以调整,同时可配合改变E1值,重新输入,在输入为零时启动程序,对照输入观察

24

输入,并记录MP、ts。

按上述方法重复几次,直到使MP<20%、ts<1s,在表4-1中填入此时的各参数和结果。

7)用表4-1中的最佳PID参数,但积分分离值改变为7FH存入,在输入R为零时启动程序,将参数和结果填入表4-1中。

T= KPU= TU=

参数 项目 I用临界比例带 法整定参数 II用I栏PID参 数,但E1修改 III较佳的PID 控制参数 IV用II栏PID 参数,E1为7F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内容以及记录所要观察的波形 2.记录实验结果填入表4-1中 3.画出系统实验的流程图。 4.总结实验体会。

25

E1 P I D MP ts

实验五 最小拍控制系统

一.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最小拍有纹波和无纹波系统的原理。 2.熟悉D(Z)算法。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TDN-ACS+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一台。 2.PC机一台。

3.示波器一台(可选)。 4.万用表一台。 三.实验预习及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过程。 2.结合课本了解最小拍控制系统的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5.1 最小拍有纹波系统 1.实验原理及接线: 1)原理

见图5.1-1。R为输入,C为输出,计算机对误差E定时采样按D(Z)计算输出控制量U。图中K=5。 R + - 针对阶跃输入进行计算机控制算法D(Z)设计。 2) D(Z)算法

采样周期T=1S,E(Z)为计算机 输入,U(Z)为输出,有:

U(Z)K0K1Z1K2Z2K3Z3D(Z)== 123E(Z)1PP2ZP3Z1Z1eTS SD(Z) K S(S1)C 式中K1与P1取值范围:-0.9999~0.9999,计算机分别用相邻三个字节存储其BCD码。最低字节符号,00H为正,01H为负。中间

26

字节存前2位小数,最高字节存末2位小数。例有系数0.1234,则内存为 :地址 内容 2F00H 00H 2F01H 12H 2F02H 34H

程序运行时转换为二进制模2定点小数。注意,D(Z)中缺项相当于系数为零,应在相应内存三字节全存入00H。 系数存储安排如表5.1-1。 2F00H 2F0CH 2F01H K0 2F0DH P1 2F02H 2F0EH 2F03H 2F0FH 2F04H K1 2F10H P2 2F05H 2F11H 2F06H 2F12H 2F07H K2 2F13H P3 2F08H 2F14H 2F09H 2F0AH K3 2F0BH

将D(Z)式写成差分方程,则有:

UK=K0EK+K1EK-1+K2EK-2+K3EK-3-P1UK-1-P2UK-2-P3UK-3 式中EK~EK-3,误差输入;UK~UK-3,计算机输出。

计算机运算还没有溢出处理,当计算机控制输出超过00H~FFH时(对应模拟量-5V~+5V),则计算机输出相应的极值00H或FFH,同时在相应的内存单元也存入极值。

每次计算完控制量,计算机立即输出,并且将各次采入的误差与各次计算输出作延时运算,最后再作一部分下次的输出控制量计算。这样当采入下次误差信号时,可减少运算次数,从而缩短计算机的纯延时时间。

27

3)模拟连续系统的参数整定

被控对象有模拟电路模拟,因为电路中所接电阻、电容参数有一定误差,所以应加以整定,可先整定一阶惯性环节,再整定积分器,应使二者串联时尽量接近所给传函的数学模型。 4)接线(如图5.1-2所示)

8253 2#输出OUT2信号,经单稳整形,正脉冲打开采样保持器的采样开关,负脉冲启动A/D变换器。

系统误差信号EU2、IN2;U2、OUT2U12、IN7:采样保持器对系统误差信号进行采样,将采样信号保持并输出给A/D第7路输入端。 计算溢出显示部分:图5.1-2虚框内。当计算控制量的结果溢出时,计算机给B口的PB17输出高电平,只要有一次以上溢出便显示。这部分线路只为观察溢出而设,可以不接,对于控制没有影响。 ST R 20K OUT ST U1 20K 20K 20K 20K E A 250K 4u 50K 250K B B’ 4u C U11 PB17 GATE2 OUT2 A1 A2 Q2 PU OUT U2 SH IN +5V Q2 1 IN7 EOC A B C PA0 PA7 U12 IRQ7 D0 D7 IRQ6 8088 D0 D7 U10 OUT 图5.1-2

28

5) 采样周期T

8088微机的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10ms,采样周期T为: T=TK10ms

TK需事先送入2F60H单元,取值范围:01H~FFH,对应的范围:10ms~2550ms。例如当T=1s,有: TK=

1T(s)==100=64 0.010.01(s)2.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5.1-2连线,S11置阶跃档,S12置下档,W12为1V,调W11为1s。先将图5.1-2中的U10单元的OUT端断开,A直接接入U1单元的OUT端,整定一阶惯性环节参数,再将B与B’断开,将B接入U1单元的OUT端,整定积分器参数。整定完二者串接使传函为: G(S)=

5 S(S1)整定完再按图5.1-2连好。

2)调W12使U1单元的OUT端输出为2.5V的方波,调W11约为6s.2F60H存64H。

3)用示波器观察输入R波形,在输入R为零时启动最小拍程序(G=F000:15E6),对照阶跃输入R观察输出C,记录下波形。 说明:最小拍有波纹系统存在的问题。

1.对不同输入类型的适应性差,对其它类型的输入不一定是最小拍甚至会产生很大的超调和静差,对随机输入,性能更差。 2.对参数变化过于灵敏。

最小拍系统的闭环传函含有多重极点Z=0,这一多重极点对系统参数变化的灵敏度可达到无穷。因此,若系统参数变化或在计算机中存入的 参数与设计参数略有差异,则实际输出将严重偏离期望值,这也是在做最小拍设计试验时常常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原因。 3.控制作用易超出限制范围。

29

实验5.2 最小拍无纹波设计 1.实验原理与线路

只是D(Z)应按无纹波设计,其余同实验5.1 2.试验内容与步骤 1)针对斜坡输入设计实验 ①针

0.76500.7302Z10.1651Z2D(Z)= 11(1Z)(10.5920Z) K0=0.7650

K1=-0.7302 P1=-0.4080 K2=0.1651 P2=-0.5920 K3=0 P3=0

②存TK和K0~K3、P1~P3时注意:装入程序后用U2000命令查看数据段地址为0241,由于程序中前256个数据为存储缓冲,所以修改数据时应从0241:0100地址开始。

③调W11使UISG单元的OUT输出端的阶跃信号输出幅值不大于2.5V,调节W12使周期为6S。

G=0000:2000运行程序,用示波器观察输入R和输出C的波形。 2.饱和设计:对象改为G0(S)=中R1改为250K。

①针对阶跃输入按无纹波设计

1.58300.5824Z11.583(10.3679Z1)D(Z) 1110.47Z10.4176Z1,所以将实验5.1图5.1-2

[S(S1)]U(Z)D(Z)E(Z)R(Z)(1.5830.5824)Z12.53.95751.4560Z1

得出:K0=0.9999,K1=-0.3679,K2=0,K3=0 P1=-0.4176,P2=0,P3=0

②调W11使U1SG单元的OUT端的阶跃信号输出幅值不超过2.5V,调W12使周期为6S。

30

③将TK=64H送入2F60单元中,2F00~2F14单元分别存入K0~K3,P1~P3。

④用示波器观察输出R波形,在输入R为零时启动最小拍程序() 对照阶跃输入R,观察输C。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内容以及记录所要观察的波形 2.记录实验结果.

3.画出系统实验的流程图。 4.总结实验体会。

31

实验六 大林算法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大林算法和消除振铃的原理。 2.再次熟悉D(Z)算法。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TDN-ACS+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一台。 2.PC机一台。

3.示波器一台(可选)。 4.万用表一台。 三.实验预习及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过程。 2.结合课本了解大林算法的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 6.1 大林算法 1.实验线路原理

1)实验原理图为图6.1-1,纯滞后环节是通过控制采样保持器,使采样保持器的输出滞后D/A输出一拍来模拟实现的。 R + -

D(Z) 1eTS S10eTS S(S1)C eTS采样周期T=0.2s,大林设计目标定为:Wb(s)式中 =0.1s

S1U(Z)K0K1Z1K2Z2K3Z3D(Z)算法 :D(Z) 123E(Z)1PP2ZP3Z1Z式中可K1与P1取值范围:-0.9999~+0.9999,计算机分别用相邻一个字节存储其BCD码。最低字节存符号,00H为正,01H为负。中点字节存前2位小数,最高字节存末2位小数。

32

将D(Z)式写成差分方程,则有:

UKK0EKK1EK1K2EK2K3EK3PUK1P12UK2P3UK3

式中:Ek~EK-3误差输入,UK~UK-3计算机输出。

计算机运算没有溢出处理,当计算机控制输出超过00H`~FFH时(对应于模拟量-5v~+5v),则计算机输出相应的极值00H或FFH。同时在相应的内存单元存入极值。 3)采样周T

计算机用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10ms,采样周期T为:T=Tk×10ms Tk需实现送入2F60H单元。范围:01H~FFH,对应T的范围:10ms~2550ms,实验取T=0.2s=20×10,TK=20=14H 4)实验接线图:见图6.1-2 IN7 +5V EOC PA0 IRQ7 D0 D7 8088 D0 D7 U10 4U 10K 10K 25K IRQ6 PB14 +5V 1 GATE2 OUT2 PU2 OUT IN2 OUT2 PA7 U12 ST 10K ST R 10K OUT 10K U1

-C E 10K C(t) 33

10K

U2 SH:采样保持单元

U10 、OUTU2、IN2:D/A输出接至第二路采样保持器输入。 8088微机PB14U2的PU2:计算机给采样保持器的控制信号,使采样保持器的输出滞后一拍。 3.实验内容和步骤

①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计算机的D(Z)各个系数。

S11置阶跃档,S12置下档,调W11使U1单元的OUT端的输出波形为2.5V方波。调W12为6S。

装入程序,用U2000查看数据段段地址0243H,由于程序中前256个数据为存缓冲,修改程序时应从0243H:0100地址开始,在此地址下依次存入TK值(14H)和K0~K3、P1~P3运行程序G=0000:2000,对找输入R观察输出C的波形,并记录。

②S12置斜波档,调W12使U1单元的OUT端不高于5V,运行程序观察输出C,了解大林算法对斜波输入的响应特性。 实验6.2 振铃的消除 1.实验原理和接线图 1)振铃产生的原因

由于D(Z)中含有左半圆内的极点,极点越接近-1,振荡越严重。因为当D(Z)含

1

因子时,其输出中必有分量为: Za

(k)Z1[ 若K-1为偶,(K)为正。

1]aK1 a<0时,若K-1为奇,(K)为负。 Za这也说明了为什么D(Z)输出以二分之一采样频率振荡的原因。 振铃现象并不是大林算法特有的现象,它与最少拍控制中的波纹实质上是一致的,振铃现象会引起在采样点间系统输出波纹,并执行机构磨损在有交互作用的多系数系统中,甚至会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清除振铃。 2)振铃消除的方法

大林提出的方法是:将振铃因子的正值直接取为Z=1,这样不会影响D(Z)的稳定值,又消除了振铃。

34

例如在实验6.1中,

0.480.3936Z10.480.3936Z1D(Z)= 121110.135Z0.865Z(1Z)(10.865Z)由于D(Z)中含有左半圆内的极点(1+0.865Z-1),所以取为1,即成为1+0.865=1.865

0.25740.211Z10.2223Z20.1825Z3Wb(Z)则D(Z)= 1131Z0.480.8736Z0.1825Z2.50.223Z20.1825Z3Y(Z)=Wb(Z)R(Z)= 11231Z0.480.8736Z0.6159Z0.1825ZU(Z)=Y(Z)/G(Z)

Y(Z)=(0.4631Z-2+0.9257Z-3+1.1642Z-4+1.8082Z-5+1.0529Z-6„)

2.5

U(Z)=(0.257+0.3028Z-1+0.2293Z-2+0.1345Z-3+0.0737Z-4 +0.0567Z-5„)2.5

从U(Z)可看出,U(Z)并没有围绕某一值上下振荡,而是逐渐趋于一个常值,所以振铃即可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消除了振铃因子,所以D(Z)变化了导致了系统的闭环传函Wb(Z)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修改以后应检验Wb(Z)的稳定性。如此实验中

0.223Z20.1825Z3Wb(Z)= 1230.480.8736Z0.6159Z0.1825Z=0.4631Z-0.4626Z+0.2385Z+0.0166Z

可看出Wb(Z)是收敛的,即稳定,此时即可用修改后的D(Z)参数。 3)实验接线:见图6.1-2 2.实验内容及步骤

① 按照图6.1-2连好线后,再用导线把 UI单元的ST和GATE2

35

-2-3-4-5

接好,输入为2.5V的阶跃信号,周期为6S,存入各系数并运行程序,对照输入R观察U10单元的OUT端输出波形,可以看到输出以2T的周期振荡,记录此时振铃的幅值。

②修改参数(K0=0.2574,K1=-0.2110,K2=K3=0,P1=0.9999,P2=P3=0),在输入R为零时,启动算法程序,观察U10单元的OUT端可以看到振铃已消除。

参数 K0 项目 修改前不消0.48 振铃 修改后消除0.2574 -0.211 振铃 五 实验报告要求

1.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内容以及记录所要观察的波形 2.记录实验结果.

3.画出系统实验的流程图。 4.总结实验体会。

0 0 -0.9999 0 0 K1 -0.3936 K2 K3 P1 0 0 -0.135 P2 P3 -0.865 0 36

实验七 非线性控制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非线性系统以及PID复式控制算法的原理。 2.对比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在实验上的不同。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TDN-ACS+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实验箱一台。 2.PC机一台。

3.示波器一台(可选)。 4.万用表一台。 三.实验预习及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过程。

2.结合课本了非线性系统以及PID复式算法的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7.1 非线性离散系统 1)实验线路原理图 1.原理

对系统误差信号采样并数字化,在进行判别:绝对值大于PT,,输出与误差同符号的最大(+5V)或最小值(-5V),反之乘K。输出量变成模拟量送到积分器。如图7.1-1。PT为二进制码,范围:00H~7FH,存2F00H单元。K为二位十进制小数,存2F03单元。存入方式:二位十进制小数BCD码。在相应程序中转换成二进制定点小数。K的取值范围:0.00~0.99,相应存00H~99H。 图7-1

37

R 1eTS S1 SC

2)接线图:见图7-2

IRQ6 A2 IN7 1 +5V 2) PB14 OUT2 GATE2 OUT2 PU2 OUT IN2 +5V EOC PA0 PA7 U12 IRQ7 D0 D7 8088 D0 D7 U10 2U 10K 10K E 10K C(t) 500K -C Q2 OUT PU U2 SH IN ST R 10K 10K OUT 10K U1 10K 图7-2

3)采样周期T

计算机用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10ms,采样周期T为:T=TK10ms,TK需事先送入2F60H单元,范围:01H~FFH,对应T的范围:10ms~1559ms。 3.实验内容及步骤

① 按图7-2接线S12置下档,S11置阶跃档,观察U1单元的 OUT端波形,调W11,使其不高于2.5V,调W12使T约4s。

38

②选定TK=02H。

③送TK到2F60H,PT、K参数分别存2F00H、2F03H单元。

④在输入R为零时启动非线性程序(G=F000:1766),观察输出C波形,记录MP与TS,停机。

⑤取不同的TK、、K、PT,重复3)、4),并注意观察系统过渡过程时间和有无不稳定现象。记录所用参数和结果, 并填入表7.1-1。 参数 TK T 项目 I 02H 20ms II III IV 02H 04H 24H 20ms 20ms K 50 50 50 PT 7FH 08H 06H 08H MP ts 稳定性 240ms 50 实验7.2 砰砰——PID复式控制 1.实验原理与线路 1)原理

每次将系统误差信号E采样值变成数字量,然后计算机进行判别:绝对值大于砰砰切换值则输出与误差同符号的作大或最小值,即FFH(+5v)或)00H(-5v)。否则,则进行积分分离式的PID控制。积分分离值,砰砰切换值分别存在2F00H,2F01H。存入方式为十六进制,范围:00H~7FH.

积分分离值为E,当误差小于EI绝对值时有积分控制,反之无积分控制,PID控制规律为:

U(t)KP[e(t)1TIde(t)] dte(t)dtTD e(t),控制器输入,u(t),控制器输出用矩形法计算积分,用后向差分代替微分,采样周期T,算法为:

TU(K)KP{E(K)TIE(i)KTD[E(K)E(K1)]} T 39

KPTKKPTDKPE(K)E(i)[E(K)E(K1)] TII1T简记为:

K U(K)PEKIZi1D(EKEK1)

PID取值范围:-0.9999~+0.9999,计算机分别用相邻三个字节存储其BCD码最低字节存符号,00H为负,中间字节存前2位小数,最高字节存末2位小数。 EI,PT,PID系数存储见下表7-3 地址 内容 2F00H EI 2F01H PT 2F02H 不用 2F03H 2F04H P 2F05H 2F06H 2F07H I 2F08H 2F09H 2F0AH D 2F0BH 计算机在相应程序中将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每个小数用两个字节表示,在控制算法程序中按定点小数运行补码运算,对运算结果有溢出处理,当运算超出00H或FFH时则输出对应极值。当积分溢出时则取极值存入相应内存单元。 2)采样周期T

同实验7.1中1(2)采样周期T设定。

3)接线,见下图7.2-1,其中R1改变为25K。C1该为4u。 图中左上角单元电路为采样保持器U2 SH。 3.实验内容及步骤

①按图7.2-2接线,S11置阶跃档,S12置下档,W11为4S,W12为2.5V.S与ST短接。

②选TK值,PID系数,砰砰值切换值,积分分离值判定值,分别送

40

入2F60H、2F60H、2F03H~2F05H、2F06H~2F08H、2F09H~2F0BH 、2F01H、2F00H内存单元。

③在输入为零时启动砰砰-PID程序(G=F000:17D3)观察输出波形,计算机模入、模出波形,在输入为零时停。(模入模出分别为图7-2中的E、U10单元的OUT端)。记录各参数。

④重复步骤②、③,记录所用的参数与结果,填入表7-4中。 项目 I II III IV TK 02H 02H 04H 24H T 20ms 20ms 20ms K 50 50 50 PT 7FH 08H 06H 08H MP ts 稳定性 240ms 50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内容以及记录所要观察的波形 2.记录实验结果以及表7-4. 3.画出系统实验的流程图。 4.总结实验体会。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