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2-01-12 来源:步旅网
《诗人那些寄于景中之情》教学设计

一、议题分析

《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议题从单篇精读《天净沙•秋思》课型设计迁移到群文阅读课型设计的方法尝试教学。 二、学情分析

虽然“群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其学习方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早有接触,比如专题总和,期末同类知识复习等教学课程都是群文阅读,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有生疏感。

群文阅读,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的方法尝试教学。单篇精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解读诗文的具体步骤,学生才能印象深刻,谙知解读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选文分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的语言描绘生动的形象,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古代诗歌应该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并想象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2.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片精读迁移多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2.学生通过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懂得将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写出较好的语段或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理解借景抒情的古诗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重点难点

1.通过精学《天净沙•秋思》,将整个学习过程迁移到借景抒情的古诗中,理解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轻音乐《思乡曲》)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马致远,引出精讲古诗《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觅物绘景

1.自主学习:边读边勾画出诗中涉及有哪些景。 (学生边读边找,教师在一旁引导。) 学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2.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通过……,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通过“枯藤”,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板书:原句 想象到的画面

枯藤 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

3.小组展示:现在请各小组根据各小组成员加以修饰了的景物连接起来,再现马致远所看到的画面。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秋天的景色,是如此凄美与萧条。天已近黄昏,惟有几棵老树屹立于此,树干上篆刻着时间的印记,秋叶也无影无踪了,惟有那枯黄的藤蔓满载着老去的悲伤,与老树依偎在一起。几只乌鸦停在树梢上,悲哀的叫声传遍整片大地。秋水从古老的石桥下缓缓流过,向着时间的尽头流去;孤寂的小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久久不能散去;一条泥泞而坎坷的小路上,只有那衰老的马儿吃力地驮着货物走向远方,身后是西风的呼啸,如同一条细鞭,不断抽打在它的身上;夕阳饱含深情地注视着大地,余光也渐渐消散了,而那浪迹天涯的游子呢,他们的归宿在哪儿?回答,只有一片寂静,惟有那秋天的残景能给予他一丝安慰,而后,便继续踏上流浪的路。

4.将“自主---小组合作---小组展示”的学习流程,迁移到《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描绘具体画面。

(三)美读:以景悟情(教师引导,要求读出节奏和起伏,置身其境地读。) 1.老师:通过这些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马致远?

学生:孤单、寂寞、漂泊他乡……

(参考:失意的人,孤单寂寞,远离家乡的游子。) 2.老师:为什么会是这些凄凉的画面?(明确本课堂的主题) 学生:因为他漂泊他乡、独自一人、远离家乡……

(参考: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远离家乡,独自一人漂泊他乡,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3.老师:传达出了这个诗中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4.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四)拓展迁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句式,理解古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深刻领会诗人渗透在景中的情感)

1.老师: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这几首借景抒情的古诗,以“当我读到 诗中 景物时,我看到了一个 的人。”为句式写话。

(教师示范:当我读到《天净沙•秋思》中,秋水从古老的石桥下缓缓流过,向着时间的尽头流去;孤寂的小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久久不能散去……时,我看到了一个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羁旅游子,感受到了诗文的崇高与悲剧美。)

板书:

当我读到 诗中 景物时,我看到了一个 的人。 (五)结束语

《思乡曲》在我们的耳边久久萦绕,诗人用寥寥几处孤寂之景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一个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羁旅游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文的崇高与悲剧美。所以,所有景语皆情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